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明清小说塑造的草莽英雄往往出身平凡,但天赋异禀、豪爽而又善良。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出身农民家庭,是混迹于市井之间的无赖小民,但他会为民除害,为民谋利。这样的英雄形象反映了( )
A.民众反对专制的诉求 B.统治者维护封建纲常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文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追求
2.有人这样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美洲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材料所说的“白银”最有可能( )
A.随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带入 B.郑和下西洋时从非洲捎回
C.新航路开辟以后逐渐流入 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运入
3.明末,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同“埆”,意为土地不平而贫瘠),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这可用于研究( )
A.商人的出现推动了集镇的形成 B.贫困人口呈现明显地域差别
C.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消除 D.人地矛盾现实导致徽商势起
4.新航路开辟后,无论葡萄牙还是西班牙和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都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贸易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持续两个半世纪之中,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以中国为中心 B.中国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中国经济发展仍有一定优势
5.明中叶以降,政府的财政收支,大都改用银两折纳与计算;原来以米、钞支给的官俸,逐步改用银两,本色俸米一石以银二钱五分支给;赋税也作了相应性变化,把相当大部分折成银两收缴,出现了金花银,以后又把徭役折成银两。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海禁开放使白银大量流入
C.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D.赋税制度改革的有效推动
6.明朝时期,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的地方志中说:“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表明( )
A.商税收入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B.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C.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D.农业发展助推市镇经济繁荣
7.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内氏贡使与细川氏贡使为了争夺朝贡贸易的特权,在宁波港发生械斗。明朝政府以此为借口,关闭市舶司,中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贸易。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朝贡贸易走向终结 B.民间走私贸易得到发展
C.东南沿海倭患兴起 D.对外交往开始闭关自守
8.王阳明发挥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朱熹所说的绝对至上的“理”,被王阳明移植到每个人的心中去了。这一主张( )
A.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B.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激励了人们格物致知以求理 D.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
9.“(明清时期)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内地贱菲无足重轻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凿,皆于洋船行销……”闽、广海商这种商业活动( )
A.冲击了沿海的经济结构 B.促进了海外白银的流入
C.推动了沿海经济的分化 D.增加了政府的税赋收入
10.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1.明清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 )
A.“存天理,灭人欲” B.“去伪存真”的童心说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工商皆本”
12.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15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而王阳明的心学“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是(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个性自由 D.反对专制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经济无法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草莽英雄往往出身平凡,迎合了市民阶级的需求,这就契合了当时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草莽英雄出身平凡能够契合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并不能说明就是要反对专制,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英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并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排除B项;这样的英雄形象迎合了市民阶级的需求,并不能体现文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皇帝能够用从美洲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因此“白银”最有可能是新航路开辟以后逐渐流入,C项正确;汉代丝绸之路就已经开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时从并未从非洲带回白银,排除B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白银大量流出,而不是流入,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考查明清时期的徽商。根据材料可知,徽地人口日益增长,而土地日益贫瘠,说明当时人地矛盾较为突出。为了生活,徽人多商贾,因此,人多地少缺陷的现实导致徽商兴起,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地域差别,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消除,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仍有一定优势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逐步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时间对应中国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C项是现象不是本质,题干问的是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后,白银货币化完成,因此出现“明中叶以降,政府的财政收支,大都改用银两折纳与计算”的现象,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现象,非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不是海禁开放,并且明清时期海禁没有完全开放,只是存在隆庆开关等形式存在,排除B项;赋税制度改革迎合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松江等地种植棉花,棉花收入成为农民的经济来源,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项与史实不符,此时传统经济结构没有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市镇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因日本贡使间的械斗关闭市舶司并中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正常的官方贸易断绝,民间走私贸易便取而代之,B项正确;中日朝贡贸易的中止不代表朝贡贸易走向终结,排除A项;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排除C项;明朝前期,政府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对外交往早已保守,并不是从此时才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朱熹所说的绝对至上的‘理’,被王阳明移植到每个人的心中去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D项正确;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排除A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闽、广海商积极拓展海外贸易经营活动,并获益巨大,这必然促进海外市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B项正确;闽、广海商的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与当地的经济结构相适宜的,是适合当地经济条件的产物,选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闽、广海商从事的主要是对外贸易,材料中没有沿海经济“分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闽、广海商经营活动与政府税赋收入的关系,选项说法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A.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排除;B.根据本题材料“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体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C.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也即格物就是“正物”,端正自己的内心。王守仁还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也即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C项正确;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排除A项;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提出“去伪存真”的童心说,排除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心学家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也”,所以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实现知行合-和致良知,来恢复人的本心,B项正确; 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探索天理的途径,排除A项; 心学归根究底是维护封建统治,扼杀人性的,排除C项; 心学依然属于儒学的范畴,主要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故选B项。
13.答案:(1)历史条件: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中国兴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中国的士大夫积极参与西学传播;近代科学兴起。
(2)主要内容:物质文化;儒家文化;政治制度。
(3)推动作用:加强了全球联系;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得到拓展;推动欧洲思想解放;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互补。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西方)。关于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由材料“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可知,中国兴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由材料“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可知,中国的士大夫积极参与西学传播;据所学可知,中国的西学东渐现象是在全球航路开辟的背景下,欧洲列强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以传教士为先锋,以交流文化,传播科技为名义。因此,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还有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近代科学兴起。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中国)。关于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由材料“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可知,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文化;由材料“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可知,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制度;由材料“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可知,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文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清时期中西。关于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材料“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互补;由材料“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世界联系加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得到拓展;欧洲人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思想得到解放。
14.答案:(1)新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封建制度达到顶峰,阻碍经济转型;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海外贸易发展滞后;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缺乏交流;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新变化: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和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可得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根据材料“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可得出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材料“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可得出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根据材料“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制度达到顶峰,阻碍经济转型;根据材料“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可得出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根据材料“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可得出海外贸易发展滞后;根据材料“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可得出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根据材料“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可得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缺乏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