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随堂测试(答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于是,佛教提出了“佛法据王法以立”的主张,僧人也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则称“报国寺”。这说明( )
A.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B.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C.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2.宋代“中上之户,稍有衣食,即读书应举,或入学校”。山东富人相里氏看重贫困的杜衍,将女儿嫁给他,并资助其读书,后来杜衍进士及第;湖南平江富商周氏,置购良田致富后,为其子捐纳了仕郎的官身。这一现象( )
A.反映了主流价值的转变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加剧
C.改变了官员的选拔途径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在统帅对西夏战事期间,朝廷曾下诏将他们改任为武职性质的观察使他们都上表坚辞不受。统计数据表明,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竟无一人出身武臣。这反映出宋代( )
A.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完善 B.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
C.价值取向深受理学影响 D.官僚体制约束君主权威
4.如表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出现最早的纸币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A.唐朝的金融 B.宋代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5.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颖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 )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
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 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
6.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其实这种类似按“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 )
A.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
B.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
C.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
D.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
7.下图是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城市布局示意图。该图可说明此时期( )
A.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B.外贸成为税收主要来源
C.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 D.外交机构已趋向专业化
8.唐宋时期,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促使教化向南方地区的推行。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折射出南方地区经济地位上升 B.表明儒学思想开始向基层渗透
C.推动了政治文化中心逐步南移 D.弱化了政府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9.漆侠《宋代经济史》的数据说:“北宋皇祐治平年间,商税比重不过40%左右,及南宋绍兴、乾道之交,仅茶盐榷货一项即占49%,连同经制钱、总制钱,非农业税达79%强。而至淳熙、绍熙年间,茶、盐酒等坑冶榷货已达56%强,加上经制钱、总制钱、月桩钱,非农业税更达84.7%”。下列对材料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宋代赋税收入持续增加 B.与民争利不利长久发展
C.商品经济比重超越农业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0.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之事,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的女婿。由此可知( )
A.追名逐利成为社会主流 B.士人群体的地位急剧下降
C.传统重农抑商观念被抛弃 D.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变化
11.考古发现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如犁、楼把、锄、镰等;据史书记载,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认为“用粪如用药”,同时,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生产工具出现革新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土地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 D.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较大
12.元仁宗时期,政府科举考试正式取消“汉唐尚诗赋取士之法”,转而强调“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释为主”“非程朱学不式于有司”。由此可知元代( )
A.官方尊崇程朱理学 B.保障了蒙古贵族利益
C.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D.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在唐太宗的眼里,农业不仅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风俗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贞观年间,水旱连年不断,为了有效治水,唐政府对治水的专门机构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各部门的领导力量,中央由工部水部郎中主管水利,各地的水渠和斗门置长一人,专管节水多少,均其灌溉。另外,为了加强对水利部门的监管,唐政府还制定了水利和水运的专门法律,这就是所谓的“水部式”,以刑律来保护河水与堤防的合理使用。
——摘编自章翊中《唐初统治集团重农思想的表现及其发展农业的措施》
材料二 宋初,推广一年二熟制。政府多次下诏劝谕江南、两浙、岭南、福建等地“益种诸谷,民之乏粟、麦、黍、豆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同时让江北之民“就水广种粳稻”。农业还出现了许多茶、桑、菜、水果专业户。农副业分工的加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宋代出现了许多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据史料记载,宋代铁制农具有犁、锄、楼、耙、镰等多种,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如《禾谱》《农器谱》《农书》《耕谱》等。政府将这些农学理论积极推广,许多地方把农书刻印散发民间加以普及。这样使许多农民掌握了一些农学知识原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摘编自李晓玲《浅谈宋代农业的发展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谈谈对当今农业发展的启示。
14.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 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 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并说明其主要思想。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解析: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宋朝看中读书做官,商人阶层通过自身读书,或资助他人,或捐官方式成为士阶层,社会看中读书做官,而不是家庭门第,这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读书做官受到欢迎,说明主流价值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科举制度,未说明官吏选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文官地位超过武将,文官不愿意任武职,这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密切关联,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未涉及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新儒学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宋代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未体现官僚体制约束君主权威,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出现最早的纸币,可知该课堂笔记的学习内容是宋代,B项正确;学习主题是宋代,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给皇帝讲学的经筵制度本质上反映了宋代文官政治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宋代经筵讲书制度化,并未提到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排除A项,士大夫只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排除B项;尊师重道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方面,早在西汉时就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C
解析:结合《纲要》上册第63页所学: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与题意相合,这是因为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文化开始超过北方,统治者为维护稳定而安抚北方士族,故选C项;“客观公正性”不合逻辑,分卷录取对部分考试成绩高于北方士子,但未被录取的南方士子是不公正的,排除A项;“专制性”不合逻辑,应为“灵活性”,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录取考虑少数民族士子,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城市布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明州是主要外贸港口之一,政府在明州设置市舶务、市舶务厅事等说明宋元时期政府注重发展海外贸易,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的城市布局,并不能体现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排除C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是1861年建立的总理衙门,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促使教化向南方地区的推行”可知,唐宋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国家重视对南方地区的教化折射出南方地区经济地位上升,A项正确。儒学思想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为正统思想,向基层渗透也早在汉代就开始了,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政治文化重心逐步南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教化南方并不会弱化政府对北方地区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商税比重不过40%左右””非农业税更达84 .7%”可知,宋朝时期,商业税为主的非农业税占据着越来越高的比例,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庞大的商税收入,是中央通过繁复的专卖制度,高度介入商业活动当中,与民争利,酒、茶叶、食盐这些人民生活必需的大宗物资,由朝廷进行专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空间,扼杀了民间商业的活力,不利于经济的长久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税比重增加,未涉及政府赋税持续增加的信息,排除A项;宋朝时期,农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以来,历朝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这一政策在宋朝有所松动,而且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些都应归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追名逐利成为社会主流说法过于武断,排除A项;材料的主体并非是士人,也没有涉及士人的地位,排除B项;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并不是传统重农抑商观念被抛弃,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C
解析:A料信息不止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还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知识的总结,排除A;B料未体现政府积极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C料显示出铁制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知识的总结,这说明宋代时期对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总结,使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故C正确;D料未显示出粮食作物增产幅度,排除D。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释为主”“非程朱学不式于有司”可知,官方尊崇程朱理学,A项正确;科举考试内容是程朱理学,对汉族学子有利,并不能因此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儒学独尊地位在汉朝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科举考试内容转为程朱理学,对程朱理学的传播有利,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并不能促进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水利事业发展;农业工具的改进;前代农业的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推广一年二熟制;农副业分工加强;出现了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工具多样;农业专著涌现;政府积极推广农学理论。
启示: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曾说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可得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根据材料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唐政府对治水的专门机构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各部门的领导力量”可得出“水利事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农业工具的改进”“前代农业的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
(2)根据材料二“宋初,推广一年二熟制”可得出!推广一年二熟制”,根据材料二“农业还出现了许多茶、桑、菜、水果专业户”可得出“农副业分工加强”,根据材料二“农副业分工的加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宋代出现了许多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可得出“出现了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根据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宋代铁制农具有犁、锄、楼、耙、镰等多种”可得出“农业生产工具多样”,根据材料二“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如《禾谱》《农器谱》《农书》《耕谱》等”可得出“农业专著涌现”根据材料二“政府将这些农学理论积极推广,许多地方把农书刻印散发民间加以普及”可得出“政府积.极推广农学理论”。启示可结合宋代农业发展回答。
14.答案:(1)背景: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
具体表现: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2)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
集大成者:朱熹。 思想: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随堂测试(答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