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促进经济发展及繁荣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2.《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图册绘图三百种,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这反映了清代( )
A.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 D.“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
3.在满汉高官的对峙中,康服往往偏护满族阵营,而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的督抚互参案中,康醒却将满官嘱礼革职,保全了汉官张伯行,这一举措使得“满汉之间积累了几十年的紧张关系重新获得平衡”。这反映了( )
A.地方机构的激烈冲突 B.漏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C.君权至上的统治意志 D.付政连续性稳定性降低
4.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一是直省地带,“为省一十有八,分置各府”,该区域总体为流官治理,部分直省虽掺杂有土司制,但土司在一定程度上亦受地方督抚节制。二是最初未实行府县制的藩部地带,“隶在舆图者,复以千万里计”,藩部亦是清朝版图的一部分。该制度说明清朝中前期(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B.有效消除了边疆的割据势力
C.开始在北部疆域实行土司制度 D.旨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
5.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必须在驻藏大臣的亲临监视下,采取“金奔巴瓶”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章程的颁布( )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C.说明驻藏大臣地位最高 D.消除了西藏地区的社会矛盾
6.雍正年间,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报”,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材料表明,“秘密奏事权”的实行( )
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②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
③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④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提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
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9.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以下设立的机构最能佐证作者说法的是( )
A.军机处 B.宣政院 C.理藩院 D.内阁
10.时人形容清朝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这反映了( )
A.清朝前期政局稳定 B.皇帝勤政怜恤爱民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国家政事决策高效
11.如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 )
A.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 B.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绘画创作特点
C.反映了科技实力落后法国的现状 D.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
12.《清会典》称军机处为“办理军机处”,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棒绿。《枢坦记略》记载:“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肤旨,令章京绣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说明清朝军机处( )
A.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 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
C.服务于专制皇权强化的需要 D.政治职能存在着单一性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盼盼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自王景泽、丛佳慧《试论清末东三省道的设置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前期地方行政机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采纳大臣鄂尔泰“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的建议,决定在滇、黔、桂、川、湘、鄂等六省推行改土归流,其中涉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白族、傣族等。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同时,对土司本人,清政府根据他们的态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配合者,加以赏赐,或予官职等;对于抗拒者,则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政府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废除原来的赋役制度,与中原地区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中原地区。此外,清政府还增设了军事机构。这些措施使得土司制度的影响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宋景田等《如何理解“改土归流”》
材料二 民国初年,云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先进分子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一些土司也受其影响,开始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也深感土司制度的腐朽落后,认为有改革的必要。当时云南的土司辖地除了与邻国存在着诸多边界争议之外,还面临着来自外国势力的侵略。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通车以后,法国大肆掠夺云南的矿产资源,英国也伺机多次侵略云南地区。云南军都督要员李根源认为云南“防务空虚,民智未开,土司童昏,夷民不附,大片沃土无人管理”,要保有这一领土,就必须“改土归流”“设官分域,开垦通商,更以军队镇之”,当时主政云南的蔡锷采纳了该建议,自此民国云南军都督府便拉开了民国云南“改土归流”的序幕。
——摘编自马亚辉《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云南“改土归流”的背景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明清的边疆治理措施,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B项正确;题干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涉及边疆治理,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辉煌与挑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皇清职贡图》描绘疆域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反映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边疆的具体管理措施,故不能得出边疆治理提升,排除A项;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和闭关锁国,趋向封闭保守,排除C项;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华天下观”,但没有“最终形成”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满汉高官的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阵营。而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的督抚互参案中,康熙却将满官礼革职,保全了汉官张伯行”等信息可知,在满汉高官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但在噶礼与张伯行的案中,康熙革职满族官员噶礼,保全了汉族官员,在这过程中主要体现了皇权独断意志,即反映了君权至上的统治意志,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独断意志,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冲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满汉民族矛盾不是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满汉之间积累了几十年的紧张关系重新获得平衡”可知,康熙的措施使行政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使得地方受到中央的管控,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A项正确;“有效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早在清朝前就已出现土司制度,排除C项;该制度旨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而不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决策者”“采取‘金奔巴瓶’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可知,《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清政府派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这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无法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官员可直接将各种事务快速上报给皇帝,减少了中间层层传递信息的繁琐流程和时间损耗,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①正确;不限品秩的众多官员拥有此权且相互不知彼此奏事情况,使得皇帝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不同层级官员的信息,对官僚群体的行为、工作情况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便于皇帝对官僚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和监督,②正确;一切奏事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使得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能够直接掌握各种信息并独立做出决策,减少了其他势力对决策的干扰和影响,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仅依靠皇帝一人批答所有奏事,缺乏有效的集体商议和专业论证机制,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随时以供召对……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可知,军机处行政效率高,而军机处自设立后逐渐成为中枢机关,这一规定反映军机处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故选C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通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体现的,而不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项;吏治清明指为官者清正廉洁、少有贪污腐败,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是通过皇帝的做法体现的,但材料中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中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时强调,在此青黄不接的时期,国家要求通报湖南的雨水情况,湖南既然特意派人向朝廷上奏说明情况,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涉及当时粮价的变化,既然是地方官员,难道还有比了解粮食价格是否稳定更重要的事情?农业是立国之本如果粮价不稳,人民即有可能流离失所,引起社会动乱,因而材料信息反映出雍正帝对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视,故选择D项。A、B、C三项均属于表面现象,其实质在于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材料表明在清朝的某一机构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这和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只是为皇权服务可知这个机构是军机处,A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的机构不是清朝的,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专管满洲贵族之外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不是皇帝的奴隶,排除C项;清朝的内阁是处理一般的国家事务,不是皇帝的奴隶,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日否,臣亦日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可知,在清朝皇帝一个人说的算,朝廷上有“勤政”的皇帝,朝廷下有对皇帝交口称赞的大臣,故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局稳定”,只是强调“政治气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帝怜恤爱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事决策高效”,而是朝堂上下皇帝个人独裁,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再现了乾隆年间清军平定西北少数民族叛乱势力的历史,由此显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见证,D项正确;该图属于艺术创作,毕竟带有主观色彩,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真实场景,排除A项;西方立体派绘画属于20世纪现代主义流派之一,乾隆年间不可能结合该流派绘画创作特点,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涉及中国与法国科技实力的对比,无从得出科技实力落后法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棒绿”“军机大臣传述诏旨,令章京绣写,均不应稍有泄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是专制皇权强化的工具,故选C项。“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13.答案:(1)主要原因:疆域面积扩大,中央无法直接管理。
不利影响: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行政效率低。
(2)原因:流民大量涌入;清政府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作用:有利于内肃治安,外固边防;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遏制了吏治败坏,缓解了社会矛盾;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及维护国家权益;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机构的近代化。
解析:(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可得出高级政区过多,中央难以直接管理。
不利影响:根据材料一“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可得出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根据材料一“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可得出地方行政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行政效率低。
(2)原因:根据材料二“流民大量涌入东北”可得出流民大量涌入;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可得出清政府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可得出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根据材料二“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可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作用:根据材料二“道的设置有益于……缓解危机”可得出有利于内肃治安,外固边防;根据材料二“道的设置有益于……开发边疆”可得出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二“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可得出遏制了吏治败坏,缓解了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二“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可得出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及维护国家权益;根据材料一“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可得出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
14.答案:(1)特点:措施全面;政策灵活;覆盖范围广;涉及民族多。
(2)背景:土司制度的日益腐朽;西方殖民势力对云南地区的不断渗透;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的加剧;中华民国建立,近代国家观念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巩固了云南边防;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化;有利于云南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决定在滇、黔、桂、川、湘、鄂等六省推行改土归流,其中涉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白族、傣族等”可知,覆盖范围广以及涉及民族多;根据材料一“清政府根据他们的态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配合者,加以赏赐,或予官职等;对于抗拒者,则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可知,政策灵活;根据材料一“清政府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与“此外,清政府还增设了军事机构。这些措施使得土司制度的影响力大为削弱。”可知,措施全面。
(2)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民国初年,云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先进分子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近代国家观念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他们也深感土司制度的腐朽落后,认为有改革的必要”可知,土司制度的日益腐朽;根据材料二“当时云南的士司辖地除了与邻国存在着诸多边界争议之外,还面临着来自外国势力的侵略”可知,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的加剧;根据材料二“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通车以后,法国大肆掠夺云南的矿产资源,英国也伺机多次侵略云南地区”可知,方殖民势力对云南地区的不断渗透。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防务空虚,民智未开,土司童昏,夷民不附,大片沃土无人管理’,要保有这一领土,就必须“改土归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云南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材料“设官分域,开垦通商,更以军队镇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巩固了云南边防并且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