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如下图所示,皇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每年的清明节,更是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 )
A.黄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黄帝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 D.黄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3.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4.下面示意图反映的是北宋福建进士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考试内容来自“四书”“五经”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大量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5.自唐朝以来,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体裁各领风骚。写作风格也由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受众群体日益扩大。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专制的松弛
C.外来文化的影响 D.科举制度的完善
6.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
7.下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国民革命运动     B.秋收起义     C.人民解放战争     D.南昌起义
8.历史史实是指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客观存在的事情,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看法或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左宗棠在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
B.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伪满洲国建立
D.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9.1950年11月,有“常胜师”之称的美国骑兵第一师师长盖伊这样评价对手:“他们没有航空火力支援,也没有远程炮火支援,他们手里拿的是二战时的简易武器,但他们在穿插分割中动作极其勇猛”。“他们”指的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10.以下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其中面值10元的银币背面图案分别为:安徽小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东标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桥、黄浦江等组合设计,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设计。纪念币这些设计( )
A.代表改革开放的成就 B.表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反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体现农村改革的影响
11.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突出。下列这些外交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 )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2.下面一组图片中的人物反映出的共同精神为( )

A.两袖清风,一心为民 B.民主自由,男女平等
C.艰苦奋斗,献身国防 D.勇于攀登,创新科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以史为鉴,中国古代治国智慧,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我国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法、道、兵四家占据着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导地位。其中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关注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发展,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法家的重点是实行严刑峻法,给治国经军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而兵家则……
材料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体现了一体多元、优势互补的特点,有效地克服了单一学派认识上的缺陷,从而在治国实践中有更大的理论选择空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倪训刚、徐会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述》
(1)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家思想的重点。战国时期哪一事件对这一治国思想进行了实践?请以西汉史实说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实践,为推动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除了“注重道德自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还有哪些重要思想主张?从秦朝到汉朝儒家思想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特点。综上所述,你认为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如何传承传统治国思想?
14.我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明同学进行专题学习时,绘制了一条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年代尺示意图,并准备举出一些政治制度。(如下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朝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实行汉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改编自《中国历史战争之两宋烽烟》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在A、B两处,分别举出一项该朝代创新的政治制度或政治措施。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一例史实说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以元朝和清朝前期对台湾治理为例,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各举一例)综上并结合所学,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1927年10月至1928年4月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编制
有人根据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归类为“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三个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简表
主要内容
A: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政府)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
B:实行减租减息,减租一般以二五为原则,减息减至一分半为标准。减租减息后,佃户应如数交租、债户应如数交息,一般不得再行拖延或减免。
C: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D: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一份给地主一份---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摘编自《历史纵横》
材料三: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禁止……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普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判断A、C土地政策出现的历史时期,并指出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三大改造中在农业上“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的基本方式是指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何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综上,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据题干“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每年的清明时节,更是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到这里祭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发展历法的是炎帝,排除AC项;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B项正确;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权,获得政治霸主,七国之间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排除C项;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表明生产关系变化,与题干“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材料“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北宋福建进士录取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因此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大量增加科举取士名额,D项正确;仅从题干统计图中的数据,无法直接说明政府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无法表明考试内容的来源与考试科目的增加,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因素”和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因此文学体裁不断发生变化,到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因此,文学体裁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的变化,A项正确;明清以来文化专制不断加强,排除B项;明清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来文化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阻碍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和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加剧,C项正确;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南京条约》规定关税协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题干未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此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北伐战争亦称国民革命运动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A项正确。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9月,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是民国十六年,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开始,1946年是民国35年,排除C项。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是民国十六年,排除D项。
8.【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看法或评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体现出了对五四运动的地位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B项正确;“左宗棠在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均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与美国交战,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C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军队称呼,排除A项;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军队称呼,排除B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称呼,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安徽小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东标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桥、黄浦江等组合设计”“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币图案代表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安徽小岗村是最先进行改革的地方,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是中国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排除B项;“安徽小岗村的禾苗和稻穗”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上海浦东标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桥、黄浦江等组合设计”“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设计”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不是农村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中国外交成就突出,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非外交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外交成就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外交成就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氢弹之父’于敏、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屠呦呦在实验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科学家反映出的共同精神为勇于攀登,创新科研,D 项正确;两袖清风,一心为民与领导干部相关,排除A项;民主自由,男女平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艰苦奋斗,献身国防,与“氢弹之父”于敏相关,袁隆平是水稻专家,屠呦呦是医学专家,排除C项。故选 D项。
13.【答案】(1)重点:实行严刑峻法,给治国经军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事件:商鞅变法。说明:汉初的统治者以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人口增长,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思想主张:为政以德、仁政治国、有教无类等。变化:由“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特点:一体多元,优势互补。如何:学习借鉴、关注民生、德法兼备等。
【详解】(1)重点:根据材料一“法家的重点是实行严刑峻法,给治国经军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可知,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给治国经军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变法改革。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推崇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从此出发展开叙述即可。如汉初的统治者以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人口增长,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仁政治国”,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体现了一体多元、优势互补的特点”可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特点是一体多元,优势互补。
如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可从借鉴古代治国理念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借鉴、关注民生、德法兼备等。
14.【答案】(1)A:三省六部制;B: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能。
(2)史实: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
(3)史实:元朝设立棚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清朝设置台湾府、台湾行省管理台湾。
角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族关系;边疆治理。
【详解】(1)制度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A隋唐时期,创新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通过该制度分化了相权,相互监督;B明清时期,创新的政治措施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提升力了六部的职能,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符合题意即可)
(2)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因此说“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符合题意即可)
(3)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三国时叫夷州,隋朝时叫流求),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角度: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示意图”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角度;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朝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可得出,民族关系角度;根据材料三“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可得出,边疆治理角度。
15.【答案】【示例1】主题:中国人民的抗争。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1911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中国人民不断的抗争之下最终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示例2】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阐述:19世纪60—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兴起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是谋求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11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综上所述,以上事件,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示例3】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在革命中积蓄力量,发展壮大;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的支持等多重因素,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才能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高潮属于“中国人民的抗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属于“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论述时需要从分别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角度进行阐述,参考示例:
【示例1】主题:中国人民的抗争。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1911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中国人民不断的抗争之下最终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示例2】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阐述:19世纪60—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兴起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是谋求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11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综上所述,以上事件,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示例3】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在革命中积蓄力量,发展壮大;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的支持等多重因素,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才能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16.【答案】(1)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因素: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2)基本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变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特点:从试点到推广。
认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维护人民的利益。
【详解】(1)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A“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政府)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分析可知发生在中央苏区,属于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材料一C“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和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 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属于解放战争时期。
因素:根据材料“经过苏维埃(政府)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实行减租减息”“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制定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2)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弊端,党和政府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特点:根据题意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后来推广到安徽、四川等地,最后在全国范围普及,由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是从试点到推广。
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维护人民的利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作答,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维护人民的利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