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海南省农垦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冰川期过后),各地的文化开始向原来少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汇聚和交融,并使中原地区形成一种高于各地区的文化。史书记载的来自各地的氏族部落在中原地区发生接触和交战应是这一史实的反映。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B.文明间的交流不断增强
C.一体化文明格局的铸造 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3.西汉开国者虽多出自布衣,但以“诛暴秦”的名义推翻了前政府,也能取得正统地位。同时,司法上凡不涉及谋反和叛国问题,就逐步废止了“族诛”、“连坐”和“五刑”(五种肉刑),取而代之的是“男城旦”、“女为春”、“司寇(安保)”、“伐薪”等劳动改造。这体现了西汉初年治国理政的特征是( )
A.省刑罚,重教化 B.倡民本,力休养
C.崇孝廉,好文治 D.大一统,申君权
4.下表为西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朝贡贸易的情况,据此可知( )
接受朝贡的政权 朝贡时间
前凉 东晋咸和三年、东晋咸康二年、惠怀末(张重华时)
前秦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七年或建元十八年、前秦建元十七年
后凉 后凉太安二年、吕光麟嘉五年
西凉 李暠建初二年
北凉 玄始十年
刘宋 元嘉五年
北魏 太延元年、太延二年、太延三年、太延四年、太延五年
A.朝贡对象局限于北方各政权 B.中原政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C.政权实力影响西域朝贡热情 D.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已不复存在
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 )
A.繁荣诗歌艺术 B.改革选官制度
C.打击门阀政治 D.发扬光大儒学
6.唐宪宗从法门寺迎佛骨入皇宫供奉,后又下令长安各寺庙轮流供奉,“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韩愈识为“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故上《谏迎佛骨表》旗帜鲜明地表达反佛立场。韩愈的上表( )
A.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B.深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C.折射了三教并立的基本格局 D.印证了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7.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开元判集》【伯2593号】《朝祥暮歌判》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B.司法呈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
C.国家专注于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8.宋朝与并立的民族政权间的疆界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如下表)。这些疆界形态本质上反映出宋朝( )
疆界形态 所涉地区
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 直辖郡县与羁縻民族生活地区之间的模糊地带
片状模糊疆界 西夏、吐蕃、交趾、大理与宋朝之间的片状中间地带
带状清晰疆界 (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朝在河北一带、(元祐五年后)北宋与西夏之间形成带状清晰疆界
线状清晰疆界 宋朝与辽朝熙宁河东划界、与交趾元丰划界后,宋金绍兴议和后形成明确的线状疆界
A.贸易有利于强化边疆控制 B.通过盟约划界具有局限性
C.处理复杂民族关系的开端 D.应对现实安全的政治考虑
9.宋代福建路建宁境内的小农“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福州侯官县因大范围种植甘蔗而被誉为“甘蔗洲”;泉州“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煮糖”。材料折射出,宋代福建地区( )
A.城市经济职能日益增强 B.制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凸显 D.地域之间经济差距扩大
10.岳飞《满江红》中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视金人为“胡虏”。金世宗统治时期注重翻译中原地区的历史著作,强调“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辽史》《金史》《宋史》。以上现象表明( )
A.政权对峙使民族矛盾激化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传统儒家修史思想的变化 D.华夷一体观念的明显增强
11.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1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下列说法符合该朝代状况的有( )
①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形成地区性团体 ②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
③诞生了医药学总结性著作《本草纲目》 ④蒙古是其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图册绘图三百种,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这反映了清代( )
A.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 D.“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
14.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部分内容如图,材料反映出( )
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 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A.琦善主张坚决抵抗英国军事侵略 B.英国女王权力受到国内大臣的制约
C.清廷官员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 D.清廷对于西方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
15.下表是1891年江南制造总局每日日工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类别 洋匠 中国匠目 工匠 小工
日工资 11.4银元 1.7银元 0.65银元 0.16银元
A.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根源 B.洋务新式学堂兴办的原因
C.中外工匠生产效率的差异 D.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16分;第18小题14分:第19小题1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圉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韬“君民共治”观念形成的条件。(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贸。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藜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榜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个大事件无一不带有西方的色彩。然而,中国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样是中国挽救颤势、徐图自强的过程,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历史进程。总之,近代中国各种西方观的演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徐启瑞《近代以来中国西方观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代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国人对西方认知历程的变化趋势。(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 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某班围绕“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如下材料:
组别 材料
甲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於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其要:寄於监司”。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4等
乙组 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母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浸多。 ——摘自《宋史·食货志》
丙组 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称“役兵”。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丁组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摘自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1)分别指出甲乙丙三组材料从什么方面进行研究?(3分)
(2)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丁组的结论。(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海南省农垦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