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仍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任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对边境的威胁减弱。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生存的重要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2.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赛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
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西域归附汉朝版图
3.“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度。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得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4.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摩政策”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5.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司官员的奖励统计表(部分)。这体现出宋代 ( )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司官员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中
A.加大了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B.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C.尽力营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D.拓展了市舶司官员的升迁途径
6.如图是中国古代史一次著名的对外战争,战后签订的条约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
A.造就了长期的中俄和平共处 B.是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主权 D.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7.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围绕这场战争,说法正确的有(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丧失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如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甯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 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
9.1686年3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此战的胜利( )
A.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的通道 B.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助推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D.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
10.1688年,康熙钦定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和张诚担任中国代表团的翻译和顾问,推动了中俄尼布楚谈判的顺利进行。谈判是在国际法关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条约的订立过程包括条约约文的草拟、约文的文本和条约的生效机制等,也都遵守了西方的国际法规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近代新式外交
B.国际法规则随西学东渐传入中国
C.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开始扩大到亚洲地区
D.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被国际社会普遍遵守
11.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12.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表1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长用人、虚心纳谏 征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未实现大一统,但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摘编自《礼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雍正年间 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乾隆年间 颁布《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
——据《中国大通史·清(1644—1840)》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治理民族事务的新举措。
材料三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精神武器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主权”认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利权意识”,如收回路矿权利运动。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摘编自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1936年10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
——摘编自郑彦卿《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并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从明朝不同民族政策的结果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生存的重要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诸王守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明朝前期和后期对蒙古的政策不同,而这并非同一时期的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张塞出使西域传播中原文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故A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匈奴威胁彻底解除,而且“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西域归附汉朝版图,故D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朝贡贸易并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辅助政治上的威慑与统治,故B项正确;朝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不会促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故C项错误;朝贡制度下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把朝贡国当作蕃邦,双方并不是平等的关系,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对边疆的统治,推动边疆稳定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这一政策有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代的“华夷一家”的理念,并非强调“夷夏”的区别,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由宋代政府对有贡献的广州市舶司官员进行奖励,而市舶司专管海上对外贸易可知,宋代政府注重对外贸易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宋代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市舶司管理职能的相关信息,B项排除;材料中并未列举之前市舶司官员的具体升迁途径,无法体现出市舶司官员升迁途径的“拓展”,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克萨之战后,中俄之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C项正确;《尼布楚条约》并没有造就长期的中俄和平共处,因为晚清时期,中俄之间仍有冲突,排除A项;《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排除B项;清朝乾隆时期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而该条约是康熙时期签订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后(中国)。据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逞。”可得出是1840-1842年鸦片战争,符合鸦片战争信息的是B项,B项正确;A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到《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A项,C是在1851-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勾结的,排除C项;D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甯城下,通胡市”“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B;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排除D。故选C。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以及涉及的人物、地点可知,描述的是雅克萨之战,这一战役的胜利,助推了俄国接受中国谈判的建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C正确;噶尔丹活动在西北地区而非东北,排除A;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排除B:多伦会盟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排除D。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和近代欧洲。明末和清朝时期,一批传教士从欧洲来到中国,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推动西学东渐。据材料“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和张诚担任中国代表团的翻译和顾问,…….中俄尼布楚谈判.遵守了西方的国际法规则”可知耶稣会传教士参与中俄尼布楚谈判,推动国际法规则传入中国,B项正确;中国开启近代新式外交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中国不能代表整个亚洲,在一次条约谈判时遵守国际法规则不等于中国完全放弃传统模式。当时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国际交往仍然采取传统模式,而非完全认同和采用了西方国家的国际法,排除C项;仅凭中国和俄国的情况不能得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国际法,D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先进的文明对周边四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周边国家希望与中国接洽,向中国学习。但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即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要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四邻国家与汉唐王朝建立一种“朝贡”体系,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而政治统治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所以“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不是多重同心圆网络形成的根源,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针对国内而言,并不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控制力,排除C项;“册封朝贡制度形成”也根源于农耕经济的领先,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
13.答案:(1)共同原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
(2)特点:人员构成多元;交往频繁;交往的国家多;交流的人数多;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一“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可以得出执政者都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依据“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可以得出统治者在经济上都非常重视发展生产;依据“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可以得出统治者在文化上都非常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二“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人员构成多元,交往频繁;据材料“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可得出交往的国家多,交流的人数多,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14.答案:(1)内容:中央集权制度及官僚政治雏形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增强。
(2)新举措: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重视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
(3)原因: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壮大的推动;进步思想家的倡导;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因俗而治”的历史传统。
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尝试;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鉴。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但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可得出中央集权制度及官僚政治雏形出现;根据材料“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可得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可知,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根据材料“《理藩院则例》”可知,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根据材料“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井派兵镇守”可知,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根据材料"颁布《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可知,重视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可以从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性质、传统观念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壮大的推动;进步思想家的倡导;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4)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思想基础: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 (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可以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因俗而治”的历史传统。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可以归纳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尝试;根据材料"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可以归纳为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根据材料“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可以归纳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