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既是商王进行占卜的辅助者,也是落实救灾措施的具体执行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自然灾害发生后,商王以及其他官僚要进行救灾活动,反映出国家的治理功能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救灾,不是神权色彩,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商王的主要职责不是防灾救灾而是国家治理,排除B项;商周时期国家的政治模式是贵族政治,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可知,题干内容与宗法观念有关,而从“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则能够明确宗法对专制统治的影响,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材料并没有体现家庭伦理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自周至清末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然对王权的秩序认同有影响,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观念,而不是等级秩序,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故①正确;“不受到”不合史实,西周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故②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巨大进步,故③正确;“直接控制”不合史实,西周时期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县不变,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则不断调整,这呈现出下稳上动的特征,故选D项;“持续”一词过于绝对,最终稳定在三级制,排除A项;明清时期基本稳定在省府县三级制,说明并不具有浓厚的革新色彩,排除B项;中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的本质,并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九卿本来是丞相直接领导的其下属中央官员,但是汉武帝令九卿直接向他奏事,这就等于在削弱丞相权力,而汉武帝提拔中下层官员形成“中朝”,又是在分割丞相的权力,所以上述做法都抑制了丞相的权力,故选A项;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政权而言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但是题干信息是关于中枢机构的权力分配问题,与中央集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九卿和“中朝”都属于行政机构,不属于监察机构,所以上述做法不属于健全监督机制,排除C项;题目主旨是关于中央机构官员的权力分配问题,而不是选官问题,所以不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州牧,使之成为……上级,州……成了行政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朝廷用宗室、重臣为州牧,独揽军政大权,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加速了东汉的灭亡,故选B项;汉朝是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并未彻底否定郡县制,排除A项;州牧是刺史的地方官化,掌握的权力扩大,并没有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排除C项;州牧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朝廷沿用明朝时设置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给事中御史皆许风闻言事”,结合所学可知,顺治初年,朝廷沿用明朝时设置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同时明确规定左都御史等官员可以风闻言事,这有利于迅速稳定政治局面,故选C项;风闻言事的做法不一定能够提高反腐的精准性,排除A项;材料“朝廷沿用明朝时设置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反映了顺治初年朝廷的监察制度,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朝廷沿用明朝时设置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说明朝廷沿用明朝的监察制度,并没有拓宽地方监察渠道,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且元朝统治者“行汉法”,故选B项;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独尊儒术,统治思想并非敬天保民,排除A项;清朝实行督抚制,排除C项;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1905年猛增到882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可知1903—1906年新式学堂数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1901年,清政府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开展了“清末新政”运动,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教育等,其中教育措施有派遣留学生、开办新式学堂,因此材料1903—1906年新学堂数量迅速增加是由清末新政推动的,故选C项;洋务运动在19世纪90年代就已经破产,时间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1898年就已经失败,时间不符,排除B项;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因果倒置,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等可知,当时根据地的教育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意识,这是对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的反击,故选B项;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A项;据材料“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普及国民教育的指示》”等可知进行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而非社会动员教育,排除C项;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6年,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收租的人、重利盘剥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可知,当时将土豪、资本家等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而给予农民、士兵等参政权,体现了当时阶级对立明显,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故选B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并不排除资本家参政,排除A项;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会排除资本家、商人等参政,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并未排除资本家参政,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题中信息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重要官员逐渐向平民开放,平民大会地位提高,这些反映了政治民主化趋势,故选C项;罗马平民参与国家管理是罗马个人价值受重视的表现,这与强调国家的集体利益相冲突,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这三个机构间存在制约关系,政治体制缺乏权力制约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时期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因此平民主导国家政治生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雅典诉讼人提及正因为“是法律和人们对法律的遵从”,民众才可以召集议事会、参加公民大会与民众法庭、维持城邦生活等,故选C项;“由公民大会决定”不合题意,与“‘是法律和人们对法律的遵从’,民众才可以参加公民大会”相悖,排除A项;“重要前提”不合逻辑,应为“重要保障”,且材料侧重人们要守法,而非司法权独立的重要性,排除B项;“集体利益为重”不合题意,与材料强调雅典人们要遵守法律相悖,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其司法审判权及于全体巴黎市民,并且还负责城防建设、粮食供应、征收赋税等工作,说明行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法国民法典》出台于18世纪,行会起作用的时间为欧洲中世纪后期,即11—15世纪,排除A项;工业资产阶级壮大于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欧中世纪是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竞争共存,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官制度和工业革命逐步接近完成相适应,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斗争的巨大胜利,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项;文官考试制度是文官制度的内容,不是结果,排除A项;文官制度建立了独立于党派的事务官体系,有助于完善政党政治,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杜绝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知,德国高级文官影响了政治决策,违背了政治中立的原则,故选A项;政党政治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官制度是文官的选拔、管理、任用制度,文官制度不受党派干预,因此动摇政党政治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西方的选官用人制度依然是文官制度,排除C项;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晋升、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现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自应除百弊,凡有用人行政,原属公权,殊非一人之私,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汝等各宜自爱,不准徇情滥举,援引私人”可知,共和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官员选拔的改革,体现了官员选拔的改革是形势使然,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文化素质发展的情况,不能得知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变革,没有体现官员考核机制,不能体现建立了全面的官员考核机制,排除C项;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不可能“杜绝官场的腐败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行政水平的甄别,选拔出真正的行政人才,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这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北洋政府学习了西方的文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公务员的甄选,并未反映对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在甄别官员时对守旧势力格外关照,排除D项。故选:B。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北洋政府实行文官制度,以考试的办法选拔管理对性别、年龄有要求,强调公德和品德和身体健康要求,具有近代化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文官制度的限定性要求,无法说明拓宽了官员的渠道,排除A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很难保证吏治清明,排除B项;这些规定符合当时社会需求和发展,不是照搬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继承了以前的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吸收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这体现了当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时俱进,D项正确;据材料“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可知,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以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为基础,并非以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历史文化基础的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具有长远而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我国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吸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不能说明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 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 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 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小很多,故C项正确;文官考试 开放性降低,并非选拔功能难以实现,故A项错误;文官考 试与任用相脱节,导致文官录取人数少,但并未体现决策失 误,故B项错误;D项属于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2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材料只是记载1902年中国新式学堂的相关情况,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观点,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902年,戊戌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部分助教排外,不能推断具体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拜占庭和《唐律疏议》中对于违背人伦的行为都处以重刑,这说明当时的东西方国家都重视家庭伦理,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拜占庭和唐朝在律法层面的交流互鉴,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当时东西方法律发展的进程节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皇权无关,而是体现了中西方法律中重视家庭伦理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并非“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对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意义,并非“家庭伦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司法中的法治精神,未涉及德治,排除D项。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到西汉薛况为父抱不平,伤人得以减罪;东汉刘凯依《春秋》判断罪止本人,这些反映了汉代儒学影响司法操作,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司法审判,没有反映封建礼仪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A
解析: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
2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法典有很多保护皇帝的规定,说明宋代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完善,B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完善,A项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政治思想环境情况,排除C项;材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完善,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郑国子产铸刑书,强调法治,限制贵族的特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排除A项;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与礼乐的崩溃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彭德尔顿法案》规定文官“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不与执政党共进退”等,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B项正确;该法案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不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该法案的颁布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效制止政治腐败现象”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以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和效率,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门第,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的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上计制是官员考核制度,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是晚清新政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使政府工作摆脱党派利益之争,从而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故选D项。
3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党制的发展与政府事务的复杂,采用常任文官制,从而确保在两党竞选中,国家事务能够正常运行,故选C项。
33.答案:A
解析:材料中要求公务员不得从事与其公职部门业务有关的营利性事业,是为了培养公务员保守国家机密的责任心,不允许公务人员参加政治活动是为了减少公务员腐败的可能性,以使其更加公正无私,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公务员公正无私的责任心,故A项正确。
3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和所学可知,新中国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转变为人民民主国家,主要是因为1954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是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A项;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是在1956年后,排除B项;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时间是1956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由于实行集体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有利于刺激我国推行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革,A正确;B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3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的过渡时期,国家银行对公营经济采取利差从低的原则,对私营经济则采取存放两高原则,这一举措适应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需要,D项正确;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是1949至1952年,这与材料的时间1949至1956年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银行利率政策不能保障其资金来源,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19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3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排除D项。
38.答案:C
解析:材料提供了1981年农村社队企业良性发展的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是关于社队企业的数据,而非家庭经营的数据,A项错误。材料提供的是社队企业个案,属于集体经济,而非国有企业,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39.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1992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92年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是在2001年,C是在1984年,D是2012年,均不符合。故选:B。
40.答案:D
解析:据材料“陈庆之原来认为……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感慨……”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北魏虽强盛也不过是五胡之一,汉家正统的传承是在东晋,但是当他亲临洛阳之后看到文化和经济生活都很发达,这反映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故选D项;据材料“出使北魏目睹洛阳”可知,陈庆之只提到了孝文帝时期北魏的状况,北魏政权更迭频繁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魏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B项;据材料“魏朝甚胜,尤曰五胡……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南北文化隔阂增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41.【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内部矛盾尖锐激化;国内政治保守势力强大;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每点2分,答出4点)
(2)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每点2分,答出3点)
影响: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群众基础。(每点2分,答出3点)曲阳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9月考试
历史试题
1.在遵過自然灾旮时,商王作为群巫之长和统治者,不仅对民众逃行精神安抚,还
让灾民尽快得到物资救助。商王以下,宗、祝卜、史等人既是商王进行占卜的轴助
者,`也是落实救灾措施的具体执行者。这反映出商物()
A.充满了神权以及专惻色彩
B.防灾救灾是商王的主要职资
C.国家机构的治理功能增强
D.已形成完备的官你政治体系
2.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
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B.君主专制是宗法向政治延伸的必然结果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奠基石
3.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国家管理制度,但有学者认为
分封制相比内外服制有着巨大进步。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堂的义务②西周君主权力不受到原始民主
传统的制约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结合④分封制实现了对诸侯的直接
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表为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
桊朝
郡、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西汉初有王国、侯国,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那、县
汉朝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
隋朝
州(郡)、县二级制
唐潮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朔
省、府、县三级制
A.呈现持续增多的趋势
B.具有浓厚的革新色彩
C。反映君主专制的本质
D.下稳上动的变化特征
兆8页第页
5.汉武帝亲政后,令九卿可以直接向他姿事。与此同时,他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
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形成“中朝”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
的这些做法(
)
A.抑制了丞相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健全了监督机制
D.促进了阶层流动
6.东汉末年,汉灵帝采纳宗室刘焉的处议,任用宗室、亚臣山任州牧,使之成为一
州军政长吏、郡太守的上级,州也逐渐演变成了行政区。此措施(
)
A.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
B.埋下了地方喇据隐
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雕肿
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7.顺治初年,潮廷沿用明潮时设置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同时明确规定“左都
御史、左副都御史、给事中御史皆许风闻言水(根据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总弹劾官员)”。
这些做法()
A.利于提高反腐的精准性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旨在迅速稳定政治局而
D.拓宽了地方监察渠道
8.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治国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汉朝一三公九卿制一做天保民B.元朝—宜慰司一一附会汉法
C.宋朝一督抚制一一崇文抑武
D.汉朝一一道州县一独尊儒术
9.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1905年诳增到8827
所,1906年达到23862所。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兴办学堂
B.戊戌变法实践推动
C.清末新政制度变革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10: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应该“办理义务的小学
教有,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发出了《普及国民教
育的指示》。在根据地,各级学校不断建立,教科书也得到修订,将民旋精神、民
族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这些做法()
A.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善
B.回击了日本奴化教育的阴谋
C.完普了抗战的社会动员教育
D.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的需要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某文件规定:“收和的人、亚利拙剥
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从水劳动及
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上兵和共他贫民,都有参与政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