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解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近代早期的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因玉米的传入摆脱了平原地区的两大孪生灾祸——疟疾肆虐和土耳其征服者的严重压迫,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经济平衡开始变化。最后,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1500年之后的475年间,玉米、马铃薯、甘薯支撑起近代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7倍。这可用于说明美洲作物的传播( )
A.进一步缓和了全球粮食紧张问题 B.改变了新旧大陆人们的饮食结构
C.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实现了欧洲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2.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印度的棉织品和丝织品被大量输入英国,印度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甚至成为“欧洲在内的棉织品和丝织品的共同仓库”。由此可推知( )
A.殖民扩张遏制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B.欧洲人的消费需求发生质变
C.洲际贸易刺激了印度纺织业发展 D.印度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3.新航路开辟后,马被从欧洲带到了美洲,桉树被带到了欧洲,阿拉伯咖啡和印度胡椒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南美洲的马铃薯则移植到了北美洲,玉米、辣椒、烟草、可可等从此成为全球性的作物。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阻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发展 B.推动了物种跨区域交流
C.促使各大洲的饮食趋于同化 D.促进了人口大规模迁移
4.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 )
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反映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
5.新航路开辟后,某一物种传入中国的路径如下: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该物种引入中国后( )
A.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B.鸦片战争后得到大规模推广
C.首先在丘陵山区种植 D.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新发展
6.1492年哥伦布把从美洲带回的可可豆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此后巧克力的饮用方法及制造工艺也相继传入欧洲,后经欧洲人的开发利用,它由饮料又发展成一种代表欧洲饮食文化特色的食品。由此可推断巧克力( )
A.原料在欧洲广泛种植 B.消费对象是社会上层
C.制造的工艺不断提高 D.彻底改变欧洲人饮食
7.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促使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以及火鸡和羊驼等动物逐步向欧亚大陆扩散和传播。同时,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葡萄和香蕉等水果,以及羊、猪和马等动物传播至美洲大陆。这一现象( )
A.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B.促进了新旧大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丰富了新旧大陆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全球各地农牧业迅速发展
8.有学者认为,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原产于亚马孙的橡胶;中国民间引进了番薯和玉米,因为容易在山地种植,这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度过了饥荒问题,却又使其陷入了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陷阱”。该学者意在( )
A.阐明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并非好事 B.指出世界走向近代的原因和过程
C.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D.揭示全球性物种交流网络的形成
9.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至迟在19世纪中期,玉米、番薯提供人均粮食占有量43.83斤,供养2473万—2798万人,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由此可知( )
A.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
B.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居功至伟
C.历史认识往往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D.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
10.据学者研究,17世纪以来,原产自南美洲的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欧洲人发现后,引发了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造成南美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日益稀缺以及森林的严重破坏。这一观点( )
A.辩证地分析了全球联系加强的影响 B.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
C.忽视了金鸡纳的重要医学价值 D.看到了物种交换带来的局限性
11.明清两朝政府对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已有较高认识,常派官员到各地宣传、发布文书,推广甘薯的种植。特别是在灾荒年份,官方更是劝导农民种植甘薯,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官府的这些行为( )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缓解人口激增的压力
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D.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12.从马尼拉开往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除少数年份外,都可以称之为“丝船”,拉丁美洲的农作物和银条,沿着这条航线先传到菲律宾群岛,又由中国福建商人传入福建乃至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导致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处于结构性顺差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这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作物为中心,一些海外作物开始大量引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传入和传播的历程,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它们在全国范围的广泛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产作物引入我国的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的最早驯化、驯养及使用发生在黑海、亚速海、里海以北的广袤的西南干旷草原。 ★古代的马具会压迫马的气管,严重限制了马的应用。大概到了公元前1800年,有人将马运用于专门的轻型牵引中,并建造了尽可能轻型的马车,这就是战车的雏形。那些游牧骑士冲进底格里斯……一度到达埃及和印度。 ★马匹最初由西班牙人引入美洲。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首次将马匹带至圣多明各。航行期间,他还率领250名弓弩手、110个火枪手、20名随从及15匹马,对古巴进行了征伐。 ★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之时,奉命将马匹从牙买加带至秘鲁和厄瓜多尔,然后到智利,再到阿根廷。其他殖民者在对新大陆的远征中,携带的马匹数量也明显增加,最后一次竟达万匹。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的印第安人也逐渐接受了马,并学会养马、骑马。
——据徐杨、张箭《马在美洲的传播初探》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的功能。并说明马的传播对我们认识世界史的意义。
材料二
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玉米”“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等可知,玉米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等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希腊、塞尔维亚、德国、俄国人口的增长,为其提供了发展政治军事力量的人口基础,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全球粮食紧张问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大陆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物种交流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根本变革”的说法也太绝对了,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英国和印度。根据材料可知,英印之间的丝棉贸易属于洲际贸易,它的增长促进了印度纺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印度商品被大量输入英国,印度处于出超地位,这有利于印度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质变”一说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在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得到交流,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交流的情况,没有反映美洲地区的社会发展遭到阻碍,排除A项;材料只说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各大洲的饮食,且各大洲的饮食趋于同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各大洲物种交流,并不能促进人口大规模迁移,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亚欧大陆人口从1500年之后增长迅速,新航路开辟后带动了物种交换,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人口的增长速率急速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全球贸易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根据时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的物种应为玉米。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在丘陵山地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C项正确,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得到大规模推广,排除B项;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应为番茄,排除A项;玉米的传入与纺织业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巧克力的制作工艺传到欧洲经欧洲人的开发利用使其成为欧洲饮食文化特色,C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巧克力原料在欧洲种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其巧克力的消费对象,排除B项;“彻底改变欧洲人饮食”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世界)。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和新贸易路线的开辟,促使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及动物物种的交流,这有利于两个地区的有关物种扩大范围,从而生产更多的动植物,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丰富当地的饮食来源,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排除A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种的交流传播并不能使新旧大陆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排除B项;D项说法在空间和速度方面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橡胶影响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番薯和玉米的传入对中国明清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学者意在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C项正确;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中国利大于弊,排除A项;近代化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但是材料主要涉及“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美洲作物向英国与中国的传播,构不成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计量史学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历史研究的深入,对同一史实的认识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与材料“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的贡献,排除B项;“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与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殖民扩张引发对金鸡纳的争夺,从而破坏了南美地区的生态环境,这种分析是立足于生态环境的角度,B项正确;材料观点是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没有体现辩证的角度,排除A项;材料观点是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材料没体现学者对金鸡纳医学价值的态度,排除C项;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发现后而引发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体现了物种交流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两朝政府对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已有较高认识,常派官员到各地宣传、发布文书,推广甘薯的种植”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因此政府常派官员劝导农民种植甘薯,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进而缓解人口激增的压力,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农民赋税变化情况,无法体现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排除A项;官府的这些行为有利于缓解人口激增的压力,与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无关,排除C项;“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把拉丁美洲的农作物和银条运往中国换取中国的生丝和其他手工产品,此时中国属于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白银流入中国后,中国对世界市场上的产品购买性不强,从而导致白银当方面流入中国,造成了中国对外贸易处于结构性顺差,D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太平洋上的贸易,与印度洋贸易无关,排除A项;拉丁美洲出口的是农业产品和矿产白银,对拉美国家的生产方式影响较小,排除B项;西班牙在海外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未转化为资本,未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历史背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历史影响: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促进山区开发;推动粮食商品化;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可分析出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结合新航路开辟、美洲发现可分析出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结合早期殖民扩张可分析出殖民扩张;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可分析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可分析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根据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可分析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分析出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根据材料“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可分析出促进山区开发;根据材料“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可分析出推动粮食商品化;根据材料“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分析出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14.答案:(1)功能:农业生产中的畜力;战争的工具;交通运输的工具;贸易的商品。
说明:马的早期传播是印欧人大迁徙的缩影,印欧人对马匹的驯养和利用,促进了其对外迁徙和征服;近代马的传播是物种大交流的重要见证,欧亚大陆的马被引入美洲,丰富了美洲的物种,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马在美洲的传播是西欧早期殖民史的缩影,欧洲殖民者将马带至美洲各地,推动了其殖民美洲的进程。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营养丰富用途广。
影响: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
(3)认识: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马的功能根据“有人将马运用于专门的轻型牵引中,并建造了尽可能轻型的马车,这就是战车的雏形。那些游牧骑士冲进底格里斯……一度到达埃及和印度”得出是农业生产中的畜力;根据“他还率领250名弓弩手、110个火枪手、20名随从及15匹马,对古巴进行了征伐”得出是战争的工具;根据“其他殖民者在对新大陆的远征中,携带的马匹数量也明显增加,最后一次竟达万匹”并结合所学可知,马还是交通运输的工具和贸易的商品。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马的传播对我们认识世界史的意义可从人口迁徙、物种交流、殖民扩张的角度进行总结,主要是马的早期传播是印欧人大迁徙的缩影,印欧人对马匹的驯养和利用,促进了其对外迁徙和征服;近代马的传播是物种大交流的重要见证,欧亚大陆的马被引入美洲,丰富了美洲的物种,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马在美洲的传播是西欧早期殖民史的缩影,欧洲殖民者将马带至美洲各地,推动了其殖民美洲的进程。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根据“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得出是新航路开辟,马铃薯传入爱尔兰;英国内战破坏了爱尔兰的粮食,马铃薯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根据“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得出营养丰富用途广。“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根据“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得出是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对世界物种的交流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积极的一面主要是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但从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而且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4-2025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