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6课。
5.难度系数:0.75。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
A.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B.开始向西方学习
C.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D.成为洋人的朝廷
3.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 )
A.缉拿烟贩 B.没收鸦片 C.虎门销烟 D.对英作战
4.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据此可知,这些将领的壮烈捐躯( )
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土家族) 副将 1841年1月广州沙角、大角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2月广州虎门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浙江定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1年10月浙江镇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上海吴淞
海龄(满族) 副都统 1842年7月江苏镇江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D.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5.“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
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
6.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7.小华在参观圆明园遗址时,看到残垣断壁,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火烧圆明园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荷兰殖民者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8.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A.侵占大片领土 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获得领事裁判权
9.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辛丑条约》的危害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10.《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公正 D.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11.有学者认为,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曾一度号召起广大民众的参与,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这里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转战大半个中国
C.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D.坚持斗争十四年
1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了如下材料。该材料旨在论证洋务运动( )
企业名称 地位 后世发展
汉阳铁厂 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 武汉钢铁公司
江南制造总局 晚清最重要的军事工业 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轮船招商局 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轮船招商局、中国招商银行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供应给驻守台湾以及广西、云南等前线的各路清军使用。煤矿、冶铁、纺织等领域建立的民用企业也逐渐改变着社会面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太平天国分土地 B.洋务运动求富强
C.维新变法启民智 D.扶清灭洋御外侮
14.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15.19世纪中后期,列强觊觎中国边疆地区是从东南海疆开始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下列可作为史料实证材料的是( )
A.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
B.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左宗棠率清军成功收复
C.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越又将矛头指向中国,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D.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杀,武力侵台,派兵占领、吞并琉球
16.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的危机
C.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实现与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
17.“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作者为清代文学家黄遵宪。诗中的“捷”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中法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8.吴玉章老人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下图体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22.“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证明行不通,中国必须通过革命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文中“改革”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23.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24.赫德于1898年在《致马士函》中说:“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D.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
25.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的瓦解 B.与西方势力的扩张基本一致
C.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2分)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洋务运动大事年表
咸丰十一年 恭亲王及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
咸丰十一年 恭亲王及文祥托总税司赫德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
同治二年 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
同治九年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同治十一年 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留学。
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二年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观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结合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洋务运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所起的作用。(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内有奕 ,外有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上承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外求西洋的“器用”,提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力图改变中国在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落后状态……
——摘编自欧阳哲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为救亡图存采取的救国方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并概括戊戌变法被“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遭受外来侵略的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大批印花布,对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造成了冲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与材料中的“1850年”、“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等描述相符合,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时间上与材料中的1850年不符,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商品对中国的影响,而非战争本身,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与英国及印花布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至1901年,时间上与材料中的1850年相去甚远,与英国及印花布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解析】结合所学,清政府认为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后,两国可以“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明显是对英国侵略本性的误判。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领土、赔偿巨款等,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侵略和掠夺中国,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清政府有向西方学习的意愿或行动,且《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清政府并未显著地开始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虎门条约》中规定的,而非《南京条约》,排除C项; “成为洋人的朝廷”通常指的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主要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钦差大臣”“广州”“焚毁走私的鸦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流毒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也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开展禁烟。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共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C项正确;缉拿烟贩的冲击力不如当众销毁鸦片那么大,排除A项;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没收鸦片的影响面没有虎门销烟广,排除B项;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清廷对英作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解析】据题干“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将领在鸦片战争中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中英勇无畏、壮烈牺牲,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责任感,他们的行为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D 项正确;这些将领抗击的是英国侵略者,并非八国联军,排除A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题干中的战争是鸦片战争,无法遏制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 项;这些将领的英勇抵抗并未能改变清朝的衰落和找到国家发展的出路,排除C 项。故选 D 项。
5.B
【解析】根据题干“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最主要的目的是英国人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B项正确;维护鸦片贸易与“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等相关信息,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且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掠夺原料和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可知,广州群众自发组织打击侵略者,说明当时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于19世纪末,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群众反侵略斗争,没有涉及清政府,排除C项;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C项正确;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澳门居住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荷兰殖民者盘踞我国台湾38年被郑成功驱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八国联军于1900年侵华,占领北京但没有火烧圆明园,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解析】根据题干“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所以,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侵占大片领土,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索要巨额赔款和增开通商口岸的是英法等国,排除BC项;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强迫清政府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因此外资商行逐渐增多,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题干涉及时间不符,排除B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反而对外国商品贸易起到强烈的抵制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据题干的“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和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粮食外,其余的所有收获物都要上交给国库,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际上限制了农民对剩余农产品的支配权,降低了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的可能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分配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对西方侵略的抵制措施或政策,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在理论上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社会的复杂性,这种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实践中很难实现,更谈不上实现社会公正,排除C项;从题干中可看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分配方式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对剩余农产品的所有权,这与农民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的愿望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曾一度号召起广大民众的参与,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可知这里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具有反封建的性质,A项正确;转战大半个中国,规模宏大,坚持斗争十四年,都是在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范围、过程、规模,但这些都与题干信息“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关联不大,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企业后世发展成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公司、银行等,反映了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C项正确;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没有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项正确;太平天国分土地不涉及工业生产,排除A项;维新变法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发生在义和团兴起过程中,不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根据题干“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物理学知识的引进,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B项正确;物理学知识不是革命思想,并且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宣扬革命思想,排除A项;引进物理学知识会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不会动摇清朝统治,排除C项;物理学知识不属于儒学范畴,并且先进科学理论的传播不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中后期,列强觊觎中国边疆地区是从东南海疆开始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可知,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杀,武力侵台,派兵占领、吞并琉球,可以证明中国的边疆危机是从东南沿海开始的,且与日本的侵略有关,D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与题干“日本”无关,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左宗棠率清军成功收复”,属于西北陆地边疆危机,与“从东南海疆开始的”“日本”无关,排除B项;“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越又将矛头指向中国,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属于西南地区的陆地边疆危机,与“从东南海疆开始的”“日本”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根据题干“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和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建立台湾省,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晚清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以应对严重的边疆危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削弱地方,而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排除A项;促进边疆开发是举措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涉及内地行政制度,不能得出与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冯将军歌》诗中热情地歌颂了老将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击败法国侵略者,故诗中的“捷”发生于中法战争期间,B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解析】由题干材料“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据题干“……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解析】由图例中的“北洋舰队基地”以及图中“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占领戚海港和刘公岛提督府,北洋水师覆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诸多战役。其中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起者是英法联军,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等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解析】根据材料“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可知,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采取不同方式呼吁进行变法,表明变法诉求日趋强烈,A项正确;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而非革命,排除BD项;材料主旨反映了变法诉求日趋强烈,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渐趋激化的有关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
22.B
【解析】根据题干“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证明行不通”和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因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以失败而告终,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C
【解析】根据题干“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可知,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自强应以“兴学”为先,即教育救国,C项正确;政治革命的诉求属于革命派的孙中山,与梁启超等无关,排除A项;题干主张发展教育,未涉及组建军队,排除B项;主张发展实业的是张謇,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解析】根据题干“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赫德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维新派急于求成,不顾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在短时间内推行了过多的改革措施,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B项正确;严重触犯顽固派利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题干中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因素,但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C项;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72年到1875年间,中国派遣幼童留美时,中国正在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是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由东南沿海向长江流域扩展,所以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日学生数量明显增多,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与西方势力的扩张基本一致,B项正确;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排除A项;洋务运动推动赴美留学,排除C项;材料强调近代中国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6.(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国家:俄国、英国。(4分)
(2)《马关条约》。(2分)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4分)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2分)
【解析】(1)战争:根据材料中的年份“1856年10月”“1860年”“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可知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家:根据材料“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可知为俄国、英国。
(2)条约: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甲午战后,清政府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3)原因:根据材料“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根据材料“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可知武器装备水平落后;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可知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和表现可知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27.(1)背景:《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4分)目的:镇压太平天国,防止外国入侵,维护清王朝统治。(4分)
(2)特点: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发展近代教育,为学习西方技术培养人才。(4分)原因:洋务运动的实质是清朝统治者的自救,不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
(3)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6分)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目的:根据材料“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主观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防止外国入侵,维护清王朝统治。
(2)特点:根据材料“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可知,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根据材料“恭亲王及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可知,发展近代教育,为学习西方技术培养人才;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实质是清朝统治者的自救,不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8.(1)方案:学习西方技术。(4分)
(2)事件:公车上书。(2分)理由: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6分)
(3)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4分)
【解析】(1)方案:根据材料一“外求西洋的‘器用’,提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力图改变中国在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落后状态”可知洋务派为救亡图存采取的救国方案是学习西方技术。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文教事业打下基础,促进晚清思想解放。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代表事件,由此可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