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七上第二单元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时练习①(较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以下对如图所示战役及其相关成语解读正确的是( )
A.长平之战、卧薪尝胆 B.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C.马陵之战、老马识途 D.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2.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商鞅变法无论是在富国强兵还是在中央集权方面,都最为彻底。”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富国”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3.中国古代史上有不少名人流寓湖南,其中,西汉时期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写下《吊屈原赋》等作品,表现出志洁行廉的高尚品格及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他是( )
A.屈原 B.贾谊 C.周敦颐 D.魏源
4.对比下图两幅历史地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
A.思想大繁荣
B.生产大发展
C.战乱中孕育统一
D.井田制遭到破坏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 D.大禹治水
6.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大演变、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乱”和“变”。这里“变”的本质应该是( )
A.农业生产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社会制度变革 D.人民不断起义
7.《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是《离骚》,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屈原
8.《史记 商君列传》称:“(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描述介绍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原因 C.经过 D.结果
9.“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实力较强的七个诸侯国,其中地处最北边的是( )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魏国
10.如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历史地图,发生在该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商鞅变法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
——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咏、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材料二 都江堰示意图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学,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都江堰的修建蕴含着“中国智慧”。
——摘编自罗旭洋《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生产工具”“战争工具”对应的商鞅变法措施,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并说明其修建蕴含的“中国智慧”。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
13.湖北有《楚天都市报》,河北有《燕赵都市报》,陕西有《三秦都市报》,山西有《三晋都市报》。这些地方报纸中,带有明显的地域名词“楚、燕、赵、秦、晋”。其中,在战国时期已经消失不见的诸侯国是楚国。 (判断对错)
14.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周。 (判断对错)
1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判断对错)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齐兄,救命啊”及图片信息可知,这是桂陵之战,与之相关的成语是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是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B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卧薪尝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排除A项;与马陵之战有关的成语是增兵减灶;老马识途是说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题干图片未涉及秦国,排除D项。
故选:B。
2.【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中商鞅变法最有利于“富国”的是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可以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故B项正确;
废除井田制有利于建立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确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奖励军功有利于激励将士勇敢作战,提高军队战斗力,属于强兵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时期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写下《吊屈原赋》等作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他在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期间,他深感自己与屈原有着相似的遭遇,因此写下了《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贾谊的作品表现出他志洁行廉的高尚品格及忧国忧民的情怀,B项正确;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排除A项;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排除C项;魏源则是清代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详解】据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有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即战国七雄。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许多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局部统一实现。与此同时,各地的经济联系、民族交流加强,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战乱中孕育着统一,C符合题意。图片中没有体现思想大繁荣,A不符合题意。从图片内容中没有直接体现生产大发展,B不符合题意。图片内容中没有涉及井田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D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B项正确;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题干材料是水利工程,排除A项;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大禹治水消除了黄河水患,与题干“天府”不符,排除D项。
6.【答案】C
【详解】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这里“变”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制度变革,即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变”的本质。
故选:C。
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详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诗歌新体﹣﹣楚辞,代表作有《离骚》等,作品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和上下求索的精神,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故选:D。
8.【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家给人足,战斗力提高。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国,其中燕国位于最北边,C项正确;齐国位于最东面,排除A项;楚国位于最南面,排除B项;魏国位于中原地区,排除D项。
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信息,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B符合题意;武王伐纣属于商朝灭亡的历史信息,排除A;秦灭发生了大泽乡农民起义,排除C;楚汉之争发生于秦朝灭亡之后,排除D。
故选:B。
11.【答案】(1)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短期效应”指的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富国强兵。长期影响指的是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详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据材料二“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分析可知,商鞅变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指的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能得到的认识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
12.【答案】(1)生产工具:奖励耕织;战争工具:奖励军功;作用: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方式:公元前3世纪50年代。智慧: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结论:推动秦国国力发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要注重民生。
【详解】(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朝的农业发展。
战争工具: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可知,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按照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应是在百位上加一,年代不变,所以都江堰的修建时间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应是公元前3世纪50年代。根据材料二“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学,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可知,都江堰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商鞅变法和都江堰都推动秦国国力发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都注重民生。
13.【答案】×
【详解】据题干信息“曾经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却不见踪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国是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
故答案为:
×
14.【答案】×
【详解】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
故答案为:
×。
15.【答案】√
【详解】根据题干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表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时练习①(较易)(含解析)2024-2025历史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