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练习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25小题,共25分)
1.了解史前时期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最可靠的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口述史料 C.考古发现 D.《史记》记载
2.小王同学准备寒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 C.山东大汶口 D.陕西蓝田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生产生活的共同特征是( )
A.能够使用火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能够种植水稻 D.可以交换产品
4.在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
5.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其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小明在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时,能感受到( )
A.干栏式建筑的魅力 B.彩陶纹饰的古朴美 C.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D.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7.1936年首次发现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根据此遗址的地域位置,可以推断出良渚先民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 B.水稻 C.粟 D.黍
8.如果小明想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应该去( )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9.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出现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原始居民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时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10.《三字经》说:“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材料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兴亡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政权并立
11.反映了夏朝时期文明进程的考古遗址是( )
A.二里头遗址 B.龙骨山遗址 C.齐家文化遗址 D.陶寺遗址
12.商朝又被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
A.禹征三苗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分封诸侯
13.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其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
A.阪泉之战 B.打败夏桀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14.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这一年是( )
A.公元前10世纪 B.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1世纪
15.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关系
16.《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 B.牛耕 C.马耕 D.机耕
17.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 )
A.鲁国进贡周天子 B.鲁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落 D.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18.下面是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原始的农耕生活 B.早期国家的建立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9.下列诸侯国中,既是春秋五霸之一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赵国 B.宋国 C.晋国 D.齐国
20.“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
21.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22.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中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
A.儒家、法家 B.墨家、道家 C.名家、杂家 D.兵家、农家
2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目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哪家的思想(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4.下列各学派代表人物中是春秋时期的是( )
①庄子 ②老子 ③孔子 ④墨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5.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以民为本 C.重文轻武 D.儒道一家
二.材料题(2小题,共35分)
26.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 此制度选择首领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此制度的最后受益者是谁?他的主要功绩除了建立王朝还有什么?(4分)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材料二中“天下为家”局面是从谁开始 他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说出当时王朝的性质 (3分)
材料三:如图
请在材料三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4分)
(4)材料三显示的是何时的什么制度 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影响 (4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变革的的认识。(1点即可,2分)
27.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结合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材料二: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2分)
材料三: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
争格局……
(3)材料三战国时“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及著名战役。(7分)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4)结合所学,说出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材料中“商君”改革在经济、军事上的措施各一例。并说明“商君”的改革对秦国崛起的作用。再列举一例战国时期的变法。(5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点即可,2分)七年级历史答案
1--5: C B A C C 6-10 :B B B D A 11-15: A B D B C
16-20: B C D D A 21-25: B A B C B
26.(17分)
(1)禅让制 贤德 禹 治水(4分)
(2)启 世袭制 奴隶制王朝(3分)
(3)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4分)
(4) 西周 分封制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4分)
(5)制度变革要适应本国国情,顺应生产力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等(2分)
27.(18分)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分)
(2)齐桓公 “尊王攘夷”(2分)
(3)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长平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7分)
(4)商鞅变法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吴起变法)(5分)
(5)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