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遗址内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以及武器戈、戚、镞等。这些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早期国家的兴起 B.民族交融的形态
C.世袭制度的诞生 D.君主专制的发展
2.下列关于夏朝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夏朝的建立者是启 B.夏朝建立了军队,但未制定历法
C.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陕西地区 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2024年2月26日,筹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馆内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展陈文物数量庞大、类型齐全。走进殷墟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 )
A.史前文明的出现 B.夏朝文明的发展 C.商代文明的成就 D.西周时期制度的完善
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推行世袭制
C.确立分封制 D.依据血缘制
5.《史记·周本纪》中写道“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这则材料强调的是( )
A.诸侯争霸促进民族交融 B.礼崩乐坏导致思想混乱
C.诸侯崛起操纵国家政治 D.战争惨烈引发巨大灾难
6.某同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在陈寅恪等所著《西南联大国史课》一书中注意到了这样一则表格(部分),该表可用于研究( )
国名 姓 始祖与周之关系 国都今地
晋 姬 武王子叔虞 山西太原北
滕 姬 文王弟叔绣 山东滕县
郜 姬 文王子 山东城武县东南
申 姜 河南南阳北
A.夏朝的世袭制 B.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C.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D.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8.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看完电影后,小亮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
A.田氏代齐 B.三家分晋 C.晋楚争霸 D.长平之战
9.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人们在立春有“鞭打春牛”的习俗,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表明(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10.七年级(1)班的同学来到山西博物院参观国宝级文物——“侯马盟书”。盟书多用朱笔写于玉石片上,记载了春秋到战国时期,晋国赵氏等六卿内争演化为四卿并立直至三家分晋的历史。下面对该文物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表明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山西
C.盟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属于第二手史料
D.盟书中的小篆文字,字形古雅,有书法艺术价值
11.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下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1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13.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
14.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了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领导开展这些变法运动的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商人富贾
1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维护了旧贵族的经济利益
C.维护了守旧势力的政治利益 D.遏制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
16.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这是讲述了都江堰的( )
A.原因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17.《盐铁论·非鞅》中载:“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其后并六国而称帝业。”这说明商鞅变法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 D.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18.在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后,小明感叹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知道“民贵君轻”的思想,小明所指的是下列谁的思想(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1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影响人类文明的先哲: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学思想……学者们称之为“轴心时代”。据材料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 )
A.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 B.由于统治者鼓励带来思想的繁荣
C.呈现多元性和多样性 D.因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繁荣
21.《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
22.《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和《明清档案》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通过《殷墟甲骨》我们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春秋历史
23.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
B.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
C.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D.甲骨文的发明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24.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式,纪念这位中国的著名诗人。他是( )
A.屈原 B.蔡伦 C.怀素 D.陆游
25.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鼎盛时期。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钢铁铸造法
③四羊方尊是商朝时期的精美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④青铜器主要运用在战争中,是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26题10分,第27题8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3分)
材料二武王三军,人人乐战,并载驱载驰,赴敌争先,前歌后舞,凫噪欢呼。
——摘编自《楚辞章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武王打败商军的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王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3分)
材料三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类别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在今山西翼城
卫 同姓 在今河南北部
鲁 同姓 在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在今山东北部
宋 商王后裔 在今河南东部
燕 同姓 在今北京一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作用。(4分)
27.(8分)阅读下表内容,完成任务。
建立时间 朝代 人物 内容 结果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商纣王 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周厉王周幽王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期朝政腐败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
公元前221年 秦朝 秦始皇秦二世 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二世即位,为巩固地位,凶残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对民众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公元前207年秦被人民起义推翻了其短暂的统治。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80-120)(8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秦、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1)材料一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此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中的这段史料叙述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根据上述史料,概述当时的政治局势。(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有什么联系?(2分)
(4)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诸侯争霸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9.(18分)某同学为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搜集到如下资料。
材料一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历史事件发生年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请按以上标准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4分)
材料二 这一天, 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 住宅和官职; 没有军功, 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多缴租税者, 免其徭役。”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君变法国家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君的做法 为什么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 理由是什么 (6分)
(3)农民和旧贵族对商鞅变法评价不一,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2分)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儒家 孔子 主张“仁政”, 以德治国, 创办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
道家 老子 主张顺应自然, 无为之治。
法家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局面 根据材料二,归纳各学派的共同议题。(4分)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2分)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遗址内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以及武器戈、戚、镞等。这些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早期国家的兴起 B.民族交融的形态
C.世袭制度的诞生 D.君主专制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内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以及武器戈、戚、镞等。”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是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分工的明确性,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可用于研究早期国家的兴起,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B项;禹传启标志着世袭制度的诞生,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之后不断得到发展,与题干的“二里头遗址”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下列关于夏朝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夏朝的建立者是启 B.夏朝建立了军队,但未制定历法
C.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陕西地区 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D项正确;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不是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夏朝的中心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不是今陕西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年2月26日,筹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馆内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展陈文物数量庞大、类型齐全。走进殷墟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 )
A.史前文明的出现 B.夏朝文明的发展 C.商代文明的成就 D.西周时期制度的完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邑商”“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和所学知识可知,殷墟博物馆展示的是商代的文明成就,C项正确;史前文明是指元谋人、北京人等,与材料“大邑商”不符,排除A项;夏朝文明是指夏朝编订刑法、制定历法等内容,殷墟是商代文明的成就,与夏朝文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分封制,与材料“大邑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推行世袭制
C.确立分封制 D.依据血缘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拓展周王室的疆域,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分封制的含义及目的,而未强调分封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
5.《史记·周本纪》中写道“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这则材料强调的是( )
A.诸侯争霸促进民族交融 B.礼崩乐坏导致思想混乱
C.诸侯崛起操纵国家政治 D.战争惨烈引发巨大灾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C项正确;题干涉及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比如各民族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A项;题干涉及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不能体现“礼崩乐坏导致思想混乱”,排除B项;题干涉及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没有涉及战争,无法得出引发巨大灾难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某同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在陈寅恪等所著《西南联大国史课》一书中注意到了这样一则表格(部分),该表可用于研究( )
国名 姓 始祖与周之关系 国都今地
晋 姬 武王子叔虞 山西太原北
滕 姬 文王弟叔绣 山东滕县
郜 姬 文王子 山东城武县东南
申 姜 河南南阳北
A.夏朝的世袭制 B.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C.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D.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涉及的“国名、姓、始祖与周之关系、国都今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西周建立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B项正确;夏启即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战争,无法得出“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的结论,排除CD项。故选B项。
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生产工具进步→农业、手工业、商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出现民族交融,战争带来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竞相争霸,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七雄争霸及各国进行变法改革,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的措施为颁布“推恩令”,经济方面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文化方面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主要是指夏商周等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8.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看完电影后,小亮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
A.田氏代齐 B.三家分晋 C.晋楚争霸 D.长平之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因此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三家分晋。B项正确;田氏代齐,是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妫姓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排除A项;晋楚争霸,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而进行的战争,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指战国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9.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人们在立春有“鞭打春牛”的习俗,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表明(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社会习俗也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反映,“鞭打春牛”的习俗是对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牛耕技术使用的反映,体现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排除A项;牛耕在战国时期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七年级(1)班的同学来到山西博物院参观国宝级文物——“侯马盟书”。盟书多用朱笔写于玉石片上,记载了春秋到战国时期,晋国赵氏等六卿内争演化为四卿并立直至三家分晋的历史。下面对该文物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表明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山西
C.盟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属于第二手史料
D.盟书中的小篆文字,字形古雅,有书法艺术价值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六卿内争演化为四卿并立,直至三家分晋”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夺权,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的史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周王室实力衰弱,各诸侯实力增强,不断发生争霸及兼并战争,同时也反映了晋国发展的历史,A项正确;盟书上写着文字,但并不能证明盟书中的文字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侯马盟书是 1956——1966 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出现的文字,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下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此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最典型的是商鞅变法,所以①处应该填写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A项正确;“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体现出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各国实行变法改革”体现出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排除C项;都江堰的修建不属于大范围的社会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关系变化无关,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国家是秦,战国时期地处最东国家名称是齐,故这位历史老师名字是秦齐,C项正确;燕是最北边的国家,楚是最南边的国家,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了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领导开展这些变法运动的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商人富贾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开展的,B项正确;领导变法都是统治阶级,农民属于被统治阶级,排除A项;奴隶主贵族属于守旧势力,他们反对改革变法,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富贾政治地位低下,他们也不是变法的领导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维护了旧贵族的经济利益
C.维护了守旧势力的政治利益 D.遏制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之死是商鞅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的主张符合秦国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变法得以延续,A项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经济利益,排除B项;商鞅变法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政治利益,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6.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这是讲述了都江堰的( )
A.原因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分洪、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灌溉。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是都江堰的影响,D项正确;都江堰修建的原因是为了解决 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与防洪问题,排除A项;都江堰是由渠首和灌溉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排除B项;过程指的是修建中发生的史实,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7.《盐铁论·非鞅》中载:“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其后并六国而称帝业。”这说明商鞅变法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 D.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其后并六国而称帝业”,可见材料说明通过商鞅变法所采取的措施,最终实现统一天下,故B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军队战斗力,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信息,排除D。故选B。
18.在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后,小明感叹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知道“民贵君轻”的思想,小明所指的是下列谁的思想(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民贵君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C项正确;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与“民贵君轻”没有联系,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与“民贵君轻”没有联系,排除B项;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与“民贵君轻”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符合对立统一的观点,C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属于儒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的是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民本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0.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影响人类文明的先哲: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学思想……学者们称之为“轴心时代”。据材料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 )
A.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 B.由于统治者鼓励带来思想的繁荣
C.呈现多元性和多样性 D.因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繁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和希腊相继出现的哲学家,体现了古代东西方思想的多元性和多样性,C项正确;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而古希腊哲学家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统治者鼓励,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和希腊相继出现的哲学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等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1.《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和所学可知,《黄帝内经·素问》强调的是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说明《黄帝内经》推崇顺应自然,B项正确;临床医学是研究基础医学、手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推崇顺应自然,未体现出经验传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黄帝内经》医术的描述,不能说明高超医术,排除D项。故选B项。
22.《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和《明清档案》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通过《殷墟甲骨》我们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春秋历史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殷墟甲骨》”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又称殷朝,殷墟即商朝的遗址,殷墟甲骨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殷墟甲骨》说明商朝都城遗址中出土的甲骨主要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不是夏朝,排除A项;西周、春秋均在商朝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23.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
B.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
C.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D.甲骨文的发明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甲骨文的发明不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 ,表述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表述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4.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式,纪念这位中国的著名诗人。他是( )
A.屈原 B.蔡伦 C.怀素 D.陆游
【答案】A
【解析】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被称为“楚辞”,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楚辞的代表作。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我国南方许多地方都要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的活动纪念屈原,故选A;B是东汉时期人,改进造纸术,排除;C是唐朝书法家,排除;D是南宋著名诗人,排除。
25.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鼎盛时期。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钢铁铸造法
③四羊方尊是商朝时期的精美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④青铜器主要运用在战争中,是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bei)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是 四羊方尊。可知①③说法正确;D项正确;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泥范铸造法”,而不是钢铁铸造法,④青铜器主要运用在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可知②④说法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26题10分,第27题8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3分)
材料二武王三军,人人乐战,并载驱载驰,赴敌争先,前歌后舞,凫噪欢呼。
——摘编自《楚辞章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武王打败商军的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王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3分)
材料三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类别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在今山西翼城
卫 同姓 在今河南北部
鲁 同姓 在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在今山东北部
宋 商王后裔 在今河南东部
燕 同姓 在今北京一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作用。(4分)
【答案】(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分)
(2)战役:牧野之战;
胜利原因:周武王得到人民的拥护,周军英勇善战,纣王统治残暴,失去民心,周部落势力日益强盛,商军临阵倒戈等。(3分)
(3)特点: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作用: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分)
【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根据所学知识,武王打败商军的战役是牧野之战;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因为周武王得到人民的拥护,周军英勇善战,纣王统治残暴,失去民心,周部落势力日益强盛,商军临阵倒戈等。
(3)特点:根据图片和表格,可以看出主要分封的是周王的同姓亲戚和工程,因此分封制的特点是按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7.(8分)阅读下表内容,完成任务。
建立时间 朝代 人物 内容 结果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商纣王 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周厉王周幽王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期朝政腐败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
公元前221年 秦朝 秦始皇秦二世 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二世即位,为巩固地位,凶残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对民众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公元前207年秦被人民起义推翻了其短暂的统治。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80-120)(8分)
【答案】示例如下:
观点1:暴政败国
论述: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最终,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期朝政腐败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二世即位,为巩固地位,凶残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对民众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公元前207年秦被人民起义推翻了其短暂的统治。
结论:暴政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要做一位勤政爱民,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的统治者。
观点2:得民心者得天下
禹建立夏朝,但是末代君主桀搜刮民财,贪图享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失去民心,最终被商汤所灭,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朝末代君主商纣时同样实行暴政。民不聊生,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商朝灭亡。秦二世贪婪暴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刘邦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夺取了天下,遂立了西汉。统治者如果希望统治长久,就必须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8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第一步,考生需要审清题目,要求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第二步,结合表格中的信息,找到几位统治者的共同点,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如:观点1暴政败国、观点2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三步,根据选取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交代清楚历史史实,把这些内容连缀成文。如:
观点1:暴政败国论述: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最终,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期朝政腐败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二世即位,为巩固地位,凶残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对民众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公元前207年秦被人民起义推翻了其短暂的统治。结论:暴政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要做一位勤政爱民,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的统治者。
观点2:得民心者得天下论述:禹建立夏朝,但是末代君主桀搜刮民财,贪图享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失去民心,最终被商汤所灭,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朝末代君主商纣时同样实行暴政。民不聊生,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商朝灭亡。秦二世贪婪暴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刘邦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夺取了天下,遂立了西汉。结论:统治者如果希望统治长久,就必须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秦、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1)材料一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此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中的这段史料叙述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根据上述史料,概述当时的政治局势。(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有什么联系?(2分)
(4)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诸侯争霸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分)
(2)春秋(或东周)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诸侯势力强大。(4分)
(3)材料二的政治局势是材料三中诸侯争霸的原因,即因果关系。(2分)
(4)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
【解析】(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以分封形式给王族、功臣等,让其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具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史称分封制,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分封制。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以分封形式给王族、功臣等,让其建立诸侯国,诸侯国随从作战,并且定期朝贡,提供力役等,因此分封制有利于西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时期: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秦、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可知,周平王东迁后标志着东周的开始,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强大并混战,因此材料二内容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政治局势: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秦、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可得出这时期周王室实力日益衰微,不再有力控制地方诸侯,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诸侯势力强大。
(3)联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二内容体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力量壮大的现象,材料三体现了春秋时期地方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而进行的战争,因此材料二的政治局势是材料三中诸侯争霸的原因,即因果关系。
(4)状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地方诸侯力量壮大,并各诸侯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进行混战,使得这时期陷入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技术逐渐出现并投入使用,这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以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这时期诸侯争霸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9.(18分)某同学为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搜集到如下资料。
材料一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历史事件发生年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请按以上标准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4分)
材料二 这一天, 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 住宅和官职; 没有军功, 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多缴租税者, 免其徭役。”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君变法国家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君的做法 为什么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 理由是什么 (6分)
(3)农民和旧贵族对商鞅变法评价不一,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2分)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儒家 孔子 主张“仁政”, 以德治国, 创办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
道家 老子 主张顺应自然, 无为之治。
法家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局面 根据材料二,归纳各学派的共同议题。(4分)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2分)
【答案】(1)第一手史料:图1和图4 第二手史料:图2和图3(4分)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6分)
(3)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全面评价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则;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发展等。(2分)
(4)局面:百家争鸣 共同议题:如何治国。(4分)
(5)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变法改革(商鞅变法);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等。(2分)
【解析】(1)分类:第一手史料:根据题目(1)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图4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原始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史料:根据题目(1)可知,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历史事件发生年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图2内容出自《史记·周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距离春秋战国时期年代久远,属于后人的研究成果,图3战国形势图是后人绘制的,不是在历史事件发生时产生的,故图2和图3都是第二手史料。
(2)农民:根据材料二“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故农民支持商君的做法。
旧贵族:根据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 住宅和官职; 没有军功, 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这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旧贵族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
(3)原则:结合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可从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史论结合、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等角度回答。例如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全面评价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则;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发展等原则。
(4)局面:根据材料三各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共同议题:根据材料三,墨子“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孔子“主张‘仁政’,以德治国”,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可知,各学派共同的议题是如何治国。
(5)表现:根据材料一图1、图4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一图2图3可知,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根据材料二商君变法和所学可知各国变法改革(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三百家争鸣和所学可知,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