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在一次会议中曾指定12本干部必读书。规定3年内看一遍到两遍。其中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经典著作。这次会议( )
A.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B.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这一观点( )
A.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日方针 B.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主张全面抗战、全民抗战 D.指明了亚洲抗日战争的方向
3.中共某次会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随后,大会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4.七七事变后,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保卫卢沟桥》等话剧,曲作家创造了《全民抗战》《干一场》《游击队之歌》《太行山上》等音乐,电影界拍摄了《华北的黎明》《北战场精忠录》等影片。这些创作( )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激发了民众抗战精神
C.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独裁的力量 D.促进了国民革命发展
5.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三三制”原则的实践意义是( )
A.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 B.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C.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 D.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
6.美国记者索尔滋伯里在其作品中写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开创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7.“共产党照例攻击薄弱之点,先碾庄,然后在双堆集,而这时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却在徐州闲着没事。当这些部队终于出动时,他们被追赶、包围,在陈官庄一点点被吃掉”。这场战役( )
A.是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 B.正式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属于解放军战略决战重要组成部分 D.导致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8.拍摄于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八佰》中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1937年10月28日下午四时,上海市商会设法由四十一号女童子军递送国旗一面,六时许,当人们看到中国旗帜迎风招展在四行仓库楼顶,租界内男女老少一片欢腾,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事件( )
A.发生于抗战相持阶段 B.体现全民族共御外侮的精神
C.标志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味着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9.194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指示各地抽调38000名干部,准备接管华南、西南和西北各省,并应尽可能抽调原籍为接管省份而又熟悉情况的干部,着重从城市干部中抽调,而不从县区干部中抽调,并由进军部队本身担负抽调部分接管干部。当时这一指示有利于( )
A.推动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 B.夺取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C.实现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 D.加快向全国进军的速度
10.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记录了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堪称诗史。下列诗词与地图形势相对应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C.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1.1935年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请愿,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立即停止内战!”口号。该运动的背景是( )
A.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2.《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书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3.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标语、口号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②“打土豪,分田地”
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④“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14.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但是城乡必须兼顾,必须把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由此可见,这次会议(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召开于全国人民政权成立初期
C.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D.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15.图2《粉碎敌人的“扫荡”》和图3《团结像一个人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分别为1941—1942年《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刊登的漫画。两则漫画揭示出( )
A.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 B.日本速胜计划的破产
C.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
16.下表为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部分诗词。综合表中信息可见( )
作者 身份 诗词
皓青 民主人十 将军弓马故盘旋,巧胜炎人是此年。 提倡民权开议会,发扬诗兴筑吟坛。
于力 学者 日寇天同愤,驱除要儿时!
—— 新四军战士 将军百战虎生风,气壮山河诛寇兵。 塘马村头丧敌胆,倭寇俯首葬英雄。
A.挽救民族危亡凝聚了抗日力量 B.合作抗战成为全民共识
C.正面和敌后战场将士共赴国难 D.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7.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正式开始于( )
A.1931年九一八事变 B.1935年华北事变
C.1936年西安事变 D.1937年卢沟桥事变
18.1937年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术方针。1938年4月,中共中央致电河北、山东等地区前线:“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斗争。秘密的抗日斗争,只有在敌人统治的城市与铁道附近,才成为主要的方式”这表明当时( )
A.游击战成为抗战主要战术 B.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
C.中共坚持和发展游击战术 D.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二、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
国统区历史教科书 根据地历史教科书
叙述革命活动 “民族救星”“民族救主”“全体人类的福音” “主要领导者”(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
阐释三民主义 “精神导师” 民族抗战的“旗帜”
评价行为事迹 “为革命立楷模”“榜样楷模” “伟大的战略家”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的不同作出合理解释。(要求:立论正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三、材料题
20.【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
材料一
“文化下乡”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艺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契机,中国文艺创作逐渐摆脱了“五四”以来的“欧化语言和欧化风格”,开始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转变。在“文化下乡”运动影响下,文艺工作者自身也经历了一场思想变革。当他们真正融入农村现实生活,以鲜活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时,其作品也显露出了无限生机,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作品充满激情,通俗易懂,鼓舞人心,是激励根据地军民全身心投入抗战的重要精神食粮,也是农村民间文化振兴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材料二
抗战期间,宣传工作被认为是抗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对全体同胞发起广泛的精神动员。要实现广泛的动员,“就必须要经历宣传的阶段,方得成效。假使没有做到广泛的深入的宣传工作,无疑地便不能把广大的民众唤醒起来,从而自觉的积极的来参加抗战”。这其中,文艺宣传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广大的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正是依托文艺工作的有利优势,团结了一大批抗日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和有影响的知识界、文化界名人,通过他们的口诛笔伐痛陈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同时讴歌民族英雄的伟大气节和抗日志士的英勇和正气。知识界、文艺界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使得全民广泛参与,共同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
—摘编自徐辉《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化下乡”运动后文艺创作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抗战时期的文艺宣传如何“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8月,国民党政府截获关东军将在东北寻衅起事的情报,蒋介石即严令张学良:“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初……蒋介石再次严令张学良“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都对“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36年12月24日晚,周恩来在张学良等人的陪同下会见蒋介石。周恩来表示非抗日无以图存,只有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蒋介石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摘编自黄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
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可变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年7月17日)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蒋介石对日本态度的变化。
(2)结合历史背景,简述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
22.[抗战胜利前夕的中国]
材料一
我们的大会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开会的:中国人民在其对于日本侵略者作了将近八年的坚决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自我牺牲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新局面—整个世界上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的正义的战争,已经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但是中国现在仍然不团结,中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一句话,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材料二
1945年5月5日,中国国民党在重庆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致开幕词,表示不能废除一党专政,要提前召开国民大会,实现“还政于民”。声称:“今日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5月29日,新华社对国民党六大发表评论,指出这次大会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的顽固坚持,拒绝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并准备召集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继续坚持其反人民反民主的“统一”,……因此这次大会正式表明国民党当局已经选择了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道路。
——《1945年5月5日国民党决心反共到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的时代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此时国共双方主张中国道路的不同,并分析造成他们主张不同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 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足,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 亡
3500 万人 2000 多万 62 亿美 5000 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材料三、四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24.回眸历史进程,凝炼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这场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1)指出材料一中“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
(2)简析材料二中土地制度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原因。
(3)综合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新中国建设历程的史实加以论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书名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而开展城市工作迫切需要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做好城市接管的准备,中共中央重新编审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毛泽东同志则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推荐了这12本干部必读书,故选B项。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排除A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等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了民众、政治动员、军民一致等在抗战中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思想,故选C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了持久战的思想,认为国民党方面也是持久抗战的重要力量之一,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是1937年9月,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为中国抗日战争指明方向,非亚洲,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大会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4 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该会议是中共七大,故B项正确;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故A项错误;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C项错误;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七七事变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保卫卢沟桥》”、“《全民抗战》”、“《游击队之歌》”、“《华北的黎明》”等可知,日本全面侵华后,文化界创作话剧、音乐、影片等进行抗战宣传,激发了民众抗战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的变化,排除A项;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材料体现的是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不是反抗国民党独裁,排除C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失败,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原则的意义。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按照“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选举,组成抗日民主政府,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
B 按“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并不能直接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
C 促进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是经济方面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与“三三制”原则无关 ×
D 用“三三制”原则组成抗日民主政府并不能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基础 ×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碾庄”“双堆集”“徐州”等信息可知是淮海战役,属于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我军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C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排除A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式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B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国民党总统府,标志着蒋介石的统治在大陆覆灭,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
8.答案:B
解析: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错误;题干中“上海市商会设法由四十一号女童子军递送国旗一面”体现了商人和民众积极支持抗战,体现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B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错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材料背景是渡江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但是由于城市接管工作的复杂和干部的抽调问题,中共被迫放慢人民解放军的进军步伐,着手充分准备接管城市工作以及抽调干部工作,因此出现材料所述情况。这种情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共接管城市后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相吻合,故C项正确,D项错误。土地改革所需干部应该是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不会“着重从城市干部中抽调”,A项错误。根据“1949年6月11日”可知,此时处于渡江战役之后,战略大决战已取得胜利,B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项正确;A项是秋收起义,B项是井冈山斗争,C项是长征,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立即停止内战!”等信息可知,1935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因此题干所述运动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9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7月7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个政治事件是指会宁会师和西安事变,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完成,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其共同点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两者积聚了抗日救亡力量,C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排除B项;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④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①是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的,②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③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提出的,按时间排序是④①②③,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但是城乡必须兼顾,必须把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可知,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C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排除A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春,当时人民政权还没有成立,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6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春,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年(中国)。据本题图1《粉碎敌人的“扫荡”》可知,图中八路军手持步枪,用刺刀刺向一只代表日寇的老虎;据图2《团结像一个人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可知,一位老汉手拿钢又正插向蚕的后背,结合所学可知,这两则漫画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侵略者将进攻重点转向占领区,对抗日根据地推行“三光”政策,进行残酷的封锁和扫荡,中共则集中所有抗日力量进行全面抗战,由此实施反扫荡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使日本速胜计划破产,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民主人士、学者、新四军战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些诗词出自多个阶层之手,诗词内容也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这些呼声有利于挽救民族危亡凝聚抗日力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合作抗战成为“全民共识”,排除B项;诗词作者和内容均不涉及国民党,不能得出“正面战场”,排除C项;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当时处于抗战的哪个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中共的战略战术。材料表明洛川会议强调的是山地游击战,而后扩展到平原地区的游击战,在城市及铁路附近则采用秘密战术(即破坏、伪装),说明中共对游击战术的坚持和发展,突出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游击战成为抗战主要战术,正面战场以大会、阵地战为典型,故A项错误;1938年10月后才进入抗战的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是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才出现的,故D项错误。
19.答案:信息:抗战时期,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迥异,其编印的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
解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南京国民政府为强化国民党权威,有意识地树立孙中山“民族救星”“民族救主”的形象,这种形象进入国统区的历史教科书中。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唯物史观为原则,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叙述孙中山革命活动时,根据地历史教科书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弱化个人在革命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团体及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国统区历史教科书所构建的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话语体系主要受到国民党英雄史观的影响,这种史观强调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以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集权为思想基础。而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坚持唯物史观,将孙中山视为革命领导集体的一员,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国统区和根据地编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的孙中山的不同形象,反映的正是政治权力在教科书维度的延伸。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国统区历史教科书把孙中山描述成“民族救星”“民族救主”,有夸大孙中山地位和贡献的倾向。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历史教科书则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倾向于认为孙中山只是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评价更为客观。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政治立场不同。故可得出信息:抗战时期,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迥异,其编印的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南京国民政府为强化国民党权威,有意识地树立孙中山“民族救星”“民族救主”的形象,体现英雄史观的影响,实质上以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集权为思想基础。根据地历史教科书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弱化个人在革命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唯物史观,以及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最后作总结:国统区和根据地编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的孙中山的不同形象,反映政治权力在教科书维度的延伸。
20.答案:(1)变化:文艺创作方向,由“欧化语言和欧化风格”向民族化、大众化转变;文艺创作者,由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到融入农村、贴近群众;作品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激励军民抗战。
影响:推动了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促进文艺工作者的进步,推动创作风格的改进;带动根据地群众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根据地文化建设,激励军民积极投入抗战;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锻炼了文艺队伍,扩大了新文化的传播范围,丰富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2)发挥知识界和文艺界的引领和表率作用,带动全民广泛参与;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教育方式对全体同胞发起广泛精神动员;通过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讴歌民族英雄和抗日之士,传播抗战精神。
解析:
21.答案:(1)变化:从不抵抗、力避冲突到被迫联共抗战到自觉表明抗战决心。
(2)变化的原因:西安事变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推动;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应对时局以维护统治,蒋介石的民族意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主张不抵抗,避免冲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自觉表明抗战决心。
(2)蒋介石抗战态度的变化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密切相关,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战,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回应时局,维护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需要,推动蒋介石决心抗战。
22.答案:[抗战胜利前夕的中国]
(1)背景:中国抗战即将胜利;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美蒋反动派威胁中国和平民主
(2)主张的不同:中共: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专制独裁,反共反人民,准备内战。
原因:两党阶级属性不同,阶级矛盾对立;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即将取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整个世界上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的正义的战争,已经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和所学可知,1945年,法西斯战争已经走上穷途末路,日本在中国战场也出现了节节溃败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受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关键时刻;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内的主要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实行了消极的抗日政策和反人民的国内政策,因此助推了国内民主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共北平谈判,蒋介石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国共和谈失败。
(2)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不同:根据材料“蒋介石改开幕词,表示不能废除一党专政,要提前召开国民大会”和所学可知,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继续内战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这次大会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的顽固坚持,拒绝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并准备召集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继续坚持其反人民反民主的“统一”和所学可知,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走和平道路。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国际局势的变动、领导人的政策及是否代表群众利益等角度进行分析。
23.答案:(1)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结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评价:中国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中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图表列举了“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三个时间段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日军兵力的分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兵力是其他战场的几倍乃至10倍,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那些军队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等,即可分析、认知得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个层面来把握,重点应该突出国际意义,即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前两则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四揭示的是中国伤亡人数巨大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24.答案:(1)目标:反帝反封建。
(2)原因: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3)观点: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驱赶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解放时期,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