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唐代开元年间画家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描绘了当时穿着男装的妇女。这可以印证唐代( )
A.妇女地位不断提高 B.自信乐观的时代风貌
C.民族之间交流频繁 D.马术竞技的逐步流行
2.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 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
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 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
3.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阗塞,莫可殚述。”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庶族地主取代士族地主 B.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C.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 D.门第族望退出了择偶标准
4.下表所示为629—707年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统计(部分)。这些使者的派遣( )
期数 时间 次数
第一期 舒明天皇(629—641年在位)到齐明女皇(655—661年在位)时期 共派三次
第二期 天智天皇(年在位)时期 共派出两次
第三期 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到孝谦女皇(749—758年在位)时期 共派出四次
A.将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日本 B.促进了日本幕府体制的形成
C.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构建 D.解决了日本社会的严重危机
5.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儒学出现危机
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道教的发展
6.隋和唐初的宰相为三省长官,即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各二人。同时,又以各种加衔,如参掌朝政、平章国计、同知政事等名目参与宰相事务。这一现象( )
A.反映出文官制度走向成熟 B.促进了中枢决策科学化
C.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7.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宗教信仰多样 B.艺术种类众多
C.佛教传播广泛 D.道教发展迅速
8.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南渡的人口九十万,约占北方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同时东晋、南朝所辖境内、其政府编户齐民中,六分之一为北来侨民。这一现象(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生产 B.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加大了南北矛盾和经济差距
9.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10.公元214年,曹操在《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中指出:“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并要求主管人事的部门“明思此义”,不要因品行上的缺点而摒弃“进取之士”。该诏令的实施( )
A.提高了寒门的政治地位 B.冲破了士族政治特权
C.意图纠正科举制度弊端 D.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11.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承继前秦应属土德”,但多数大臣认为“皇魏承晋应为水德”,最终“水德”一说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
A.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
C.增强鲜卑族内部凝聚力 D.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12.隋文帝开皇年间,陆法言编订《切韵》一书,据陆法言所说,《切韵》之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音韵之规范。他还指出,当时各地的文人发音都非雅音,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韵书。《切韵》的编订( )
A.便利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选官基础
C.实现了思想统一 D.推动了方言传播
13.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这种不同是由于( )
A.国家分裂政权对立 B.统治者重文抑武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江南地区不断开发
14.南朝刘宋时期,统治者认为前朝土地法令太过严苛,于是规定凡是已经开垦的山泽“听不追夺”,以官品高卑各占山1~3顷,百姓与九品官员同样,均占1顷。该法令( )
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恢复 B.局部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促成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保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15.唐朝陆贽对某赋税制度评价如下: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天下为家,法治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据此推知,该制度( )
A.简化税收名目且扩大了收税对象 B.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C.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 D.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16.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道:九品中正之制,自何起乎?曰:古代用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评。“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由此可见,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兴起( )
A.继承了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 B.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 D.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17.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然丧失 B.统治者喜好影响社会文化
C.儒学借佛道理论迎来新生 D.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二、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从不同史料对同一战役的记述中,可以探寻出一定的历史规律。下面是几段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
材料一:曹公已临其境……(备)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操笑曰:“公覆(黄盖字)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火须兵应,兵仗火威。此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兵。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
——罗贯中《三国演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影响赤壁之战胜负的因素,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因素”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20.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2.【经济政策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政府多次颁布钱物兼用的制敕。下表为该时期颁行的部分制敕。
颁行时间 制敕内容 材料出处
开元九年 (721) 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现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 《全唐文》卷二十五
开元二十二年(734)十月 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是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弊则深,法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者,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 《唐会要》八十九泉货
元和二年(841)二月 公私交易,十贯钱以上,即须兼用匹段,委度支盐铁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数,条疏闻奏。 《唐会要》八十九泉货
材料二 窃见元和以来,初有公私器用禁铜之令,次有交易钱帛兼行之法。近有积钱不得过数之限……。然而铜器备列于公私,钱帛不兼于卖鬻,积钱不出于墙垣,欺滥遍行于市井。亦未闻鞭一夫,黜一吏,赏一告讦,坏一蓄藏。
——(唐)元稹《长庆集》卷三十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钱物兼用制敕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中后期的钱物兼用政策。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
——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4.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物资,在唐朝的盛衰荣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零、土地荒芜。为此,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各级官吏都可能因户口脱漏而被追责。地方官辖区内婚姻及户口增多者,予以嘉奖晋升,反之予以惩戒。《唐律》特别规定:“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一分笞三十……”。政府还不断缩短成丁为国家服役的年限。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政府较好地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结果“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频至半检……”。关中地区久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但随着社会发展。“关中之地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需通过隋唐运河调运各地粮食入关中。安史之乱后,从关中至整个黄河中下游“人坦断绝。千里箭条”。同时为成饭藩镇,唐朝军队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统计三户资一兵”的地步。这又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匮乏的频繁发生.朝廷只得将供应军粮的任务转向地方。“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食等,并于本路自供”。黄粱起义平定后,朝廷与淮南节度使闹翻。东南地区基本处于独立状态,唐朝廷就只能重着关中的赋税苟延残喘。907年,唐亡。
——摘编自《唐朝粮食问题研究》等
材料二:唐天宝八年(749年)各道仓粮数(单位:万石)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土地与劳动力结合”的角度来说明唐朝前期是如何促进粮食生产的?
(2)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亡于粮食危机”,据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唐朝的妇女地位出现不断提高,故A项错误。B.材料中指出,当时有穿着男装的妇女,这说明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是充满自信乐观的时代风貌,故B项正确。C.材料中并没有出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交流,无法得知民族之间交流频繁,故C项错误。D.材料中未体现马术的流行情况,无法得知马术竞技的逐渐流行,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和外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D项正确;材料反映佛教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佛教的好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道教的信息,无法体现三教并行局面,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从南北朝至唐代,在婚姻价值取向上发生变化,由士庶不婚变成新科进士受到欢迎,这反映了在科举制的影响下,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士族地主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婚姻问题,不能说明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排除B项;门第族望并没有退出唐代择偶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29—707年(日本)。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把中华文化带到日本,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C项正确;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排除A项;这一时期主要是中央集权时代,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体现唐朝出现三教合一趋势,C项正确;此时儒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项:儒学出现危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道家发展不符合材料中三教合一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材料可知,隋和唐初时,宰相之外又以加衔的形式,使一些人参与宰相事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朝文官制度走向成熟,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分工明确,门下省有封驳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但材料强调的是对相权的分散,加强皇权,排除B项;“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表述错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的大量石窟中有很多的佛教雕塑,这是佛教广泛传播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这些石窟的开凿多是受佛教传播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宗教信徒们多样和艺术种类众多,排除 AB 项;这些石窟多是受佛教影响,而非道教影响,不能说明道教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主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此时被选拔的官员多重品德轻才能,或被门阀士族干预而重出身轻才能。材料中曹操选官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突破了旧制度的束缚,为众多才学出众之人创造了为官的上升渠道,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D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能证明曹操选官重视才能,给有进取之心的人提供了为官的上升渠道,不能证明寒门庶人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冲破了士族政治特权”程度夸大,排除B项;科举制在隋朝时才创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认可北魏承晋的说法,而不认可承前秦的说法,是因为,前秦由少数民族建立,不具有正统性,而晋朝由汉人建立,具有正统性,故北魏承晋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主要突出的是继承正统性问题,与文化无关,排除B项;增强内部凝聚力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是目的之一,但从材料来看不是重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各地方言流行,沟通不便,不利于文化交流,《切韵》规范了大家的语言发音,便利了文化交流,故选A项。扩大选官基础的是科举制,排除B项。《切韵》只能规范语言,不能统一思想,排除C项。切韵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方言传播的,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 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当时出现了南北儒学风格的差异,主要是国家分裂造成的,A项正确;重文抑武出现于宋朝,魏晋时期不涉及这一政策,排除B项;魏晋时期中外文化存在交流,但并非导致儒学南北风格差异的原因,排除C项;江南地区开发影响南方文化发展,与北方严守汉儒传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南朝刘宋时期。根据材料“统治者认为前朝土地法令太过严苛,于是规定凡是已经开垦的山泽‘听不追夺’”可知,刘宋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对封建地主原有的土地占有情况不予争夺,仍然维持现状,由此可见,该法令具有保护豪强地主既得利益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被破坏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该法令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状况,排除B项;“土地的平均分配”表述有误,与题干信息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对租庸调制的描述,而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D项正确,“简化税收名目且扩大了税收对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以人口为主,排除B项,租庸调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逐步瓦解,“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是考虑到自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人才考察困难的现状,从而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曹魏时期,是否具有乡里清议的传统,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选官制度与社会现实”,而“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是实行科举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示例一
赤壁之战天气因素尤为关键,孙刘联军利用天气变化,用火攻战胜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孙刘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南方,擅长水战,而曹操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双方水面对峙,孙刘联军占据一定优势。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孙刘联军在此基础上抓住战机,利用风势,采取火攻战术,焚烧曹操战船,曹军无法躲避,孙刘联军最终获得战争胜利。由此可见,在战争中,利用有利天气因素,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以少胜多的关键。
示例二
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发生瘟疫,这是曹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一、二中都有关于曹军军营中暴发瘟疫的记载。赤壁之战时,曹操军中发生瘟疫,军队人员密集,瘟疫在军中流传,严重影响了军士健康,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同时,大规模疫病的传播也导致军心动摇,斗志丧失,这些因素为曹军埋下巨大隐患,曹军作战不利与之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大规模瘟疫的发生,对战争结局甚至历史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阅读材料二、三,关键信息“火烈风猛”“火趁风威,风助火势”等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胜负影响因素:天气因素尤为关键,孙刘联军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南方,联军抓住战机,利用风势火攻战胜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可以就此得出结论:在战争中,利用有利天气因素,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以少胜多的关键;阅读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军中发生瘟疫,瘟疫在军中流传,严重影响了军士健康,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同时,大规模疫病的传播也导致军心动摇,斗志丧失。可见,这是曹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就此得出结论:大规模瘟疫的发生,对战争结局甚至历史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0.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
(3)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4)“战乱”指安史之乱。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任答一点)
解析:(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作用是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舟……君”“水……黎庶(百姓)”“载舟”“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举例即可,如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表格中人口数据可看出,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4)根据材料“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乱”指的是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这段历史告诉人们,作为统治者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21.答案:(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1)据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可知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据材料一“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共他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一“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可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据材料一“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可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据材料一“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可知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与因俗而治;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恩威并施。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可知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与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据材料二“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推动民族交融。
22.答案:(1)内容:市场交易,钱物兼用,不得必需现钱;土地房屋及马交易,优先实物交易,市值一千以上的钱物兼用;十贯以上的公私交易,必须部分实物交易并由官府监督。
(2)(评析主要从背景及结果影响等角度作答)钱物兼用政策是在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但又铜钱紧张的情况下采取的挽救措施,这一政策有利于唐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在施政前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状况,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但施政后期由于社会动荡,执行不力,导致了商业发展不畅和市场混乱,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加剧社会矛盾,冲击唐朝统治。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内容:根据材料“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现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可得出市场交易,钱物兼用,不得必需现钱;根据材料“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者,亦令钱物兼用”,可得出土地房屋及马交易,优先实物交易,市值一千以上的钱物兼用;根据材料“公私交易,十贯钱以上,即须兼用匹段,委度支盐铁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数,条疏闻奏”,可得出十贯以上的公私交易,必须部分实物交易并由官府监督。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窃见元和以来,初有公私器用禁铜之令,次有交易钱帛兼行之法和然而铜器备列于公私,钱帛不兼于卖鬻,积钱不出于墙垣,欺滥遍行于市井”,可知对于唐朝总后期的钱物兼用政策的评价可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论述、评价,如:钱物兼用政策是在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但又铜钱紧张的情况下采取的挽救措施,这一政策有利于唐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在施政前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状况,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但施政后期由于社会动荡,执行不力,导致了商业发展不畅和市场混乱,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加剧社会矛盾,冲击唐朝统治。
23.答案:(1)特征:①开放与多元交融;②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③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
(2)合理的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
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
自觉趋向性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可得出开放与多元交融:据材料“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得出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据材料“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可得出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自觉趋向性”文化出现的背景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然后,从文化多元、文学艺术的繁荣、玄学的产生、民族的交融等方面分析带来的影响可得出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最后,必需要有适当的归纳总结。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4.答案:(1)制定严格的户籍制度;以户籍人口的增减作为官员升迁与否的依据;以法律保障土地的耕作;缩减劳役保障农业生产;采用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
(2)说明:一方面,安史之乱后,北方动乱,农业生产受到阻碍,呈现萧条之态,同时,北方藩镇割据,唐朝政府无法有限掌握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再加上军队扩张对民众的横征暴敛导致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北方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南方,农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逐渐不再服从唐政府的管辖,不再供应朝廷的粮食。所以说唐朝亡于粮食危机。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民生凋零、土地荒芜。为此,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各级官吏都可能因户口脱漏而被追责”,可得出制定严格的户籍制度;根据材料“地方官辖区内婚姻及户口增多者,予以嘉奖晋升,反之予以惩戒”,可得出以户籍人口的增减作为官员升迁与否的依据;根据材料“《唐律》特别规定:‘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一分笞三十……’”,可得出以法律保障土地的耕作;根据材料“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政府较好地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可得出缩减劳役保障农业生产;从赋税制度角度分析可得出此时采用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从土地制度角度分析可得出实行均田制。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说明: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从关中至整个黄河中下游‘人坦断绝。千里萧条’”,可得出一方面,安史之乱后,北方动乱,农业生产受到阻碍,呈现萧条之态,同时,北方藩镇割据,唐朝政府无法有限掌握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根据材料“同时为成饭藩镇,唐朝军队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一兵’的地步”,可得出再加上军队扩张对民众的横征暴敛导致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北方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根据材料“黄梁起义平定后,朝廷与淮南节度使闹翻。东南地区基本处于独立状态,唐朝廷就只能重着关中的赋税苟延残喘”,可得出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南方,农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逐渐不再服从唐政府的管辖,不再供应朝廷的粮食。最后概括为唐朝亡于粮食危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