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拒绝”或“观察”;改革开放后变为“加入”或“适应”;中共十八大以来变成“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承担更多的义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际体系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 B.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
C.国际形势变化决定了对外态度变化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以贯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3.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向国人发出震耳欲聋的“奥运三问”。此后,历经百年,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奥运三问”的回答( )
奥运三问 答案
1.中国何时能派代表参加奥运会? 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亮相洛杉矶奥运会
2.中国何时能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 1984年许海峰获得中国奥运首金
3.中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 2008年、2022年北京分别成功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A.建立全方位外交局面的形成 B.见证了中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C.得益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D.记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
4.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时,其指出应“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下属于近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是( )
A.建立了完整国民经济体系 B.首次发射了人造卫星
C.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与氢弹 D.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
5.“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立场,是对“民惟邦本”理念的传承和创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享理念”等论述则是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传统理念。这都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展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6.2019年5月,“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同时,由中国方面发起的国际减灾科学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已吸引了来自中国、意大利、比利时、尼泊尔等国家的近30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合作。这表明( )
A.全世界正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南北方国家的学术研究水平趋近
C.中国为全球治理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D.个别地区借国际合作以谋取私利
7.小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收集到如下素材:“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判断,这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B.“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C.“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D.“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8.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
A.解决了中国革命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B.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9.1945年7月,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即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呈现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毛泽东回复以“人民民主”;2012年,习近平重提这一话题,并郑重回答中共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从“人民民主”到“自我革命”的话语变迁反映了( )
A.制度建设的完善 B.共产党的自我调适
C.改革开放的成效 D.人民主体的扩大化
10.实现碳达峰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这主要说明我国( )
A.积极解决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B.为世界经济均衡增长提供中国方案
C.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观
11.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愿加大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上述主张( )
A.清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确立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
C.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D.中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发展
12.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主导力量 B.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
C.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形成冲击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13.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任务。据下图可知( )
A.市场经济建立推动国力提升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完成
C.经济发展繁荣促进共同富裕 D.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4.据图可知,中国( )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此处极端贫困人口的定义为每人每日收入少于1.9美元。)
①改革开放大大改变了全球不平等
②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主要贡献
③极大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
④彻底解决了全球长期的贫困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转变反映出我国( )
A.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 B.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C.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D.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经过长期努力,中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下列属于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B.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D.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7.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这表明中国( )
A.重视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B.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已基本实现
C.积极发挥外交领域的战略主动性 D.致力于构建新型区域合作外交模式
18.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说明中国新时代外交( )
A.推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 B.已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
C.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二、论述题
19.[20世纪现代化]
材料 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资本主义模式本身也进行了调整。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请以二十世纪“现代化模式”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三、材料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涵盖性超越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等概念的范围,涉及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本身的现代化等在内的许多领域。根据这一理论,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下表选自其中前三个阶段)。
时间 阶段名称 特征
15—16世纪 准备阶段 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17—19世纪初 启动阶段 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18—19世纪初西欧创造出一个新的生产力,引导出一种新的文明。
19—20世纪 成熟与全球扩张 西方显然已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殖民主义”承担了马克思所说的“双重的使命”。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材料二
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困。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下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
——摘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三
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这种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什么意义?
——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列举其现代化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并进行说明。(每个阶段列举一例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谈谈你的理解。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23.【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材料一 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而“计划一经批准,一般不予修改”。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等各个部门所属的国营企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及各项事业费,均属经济拨款之范围,应悉数列入财政收支计划‘预算拨款’的有关项目内”。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材料二 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
指标 2010年 2015年 指标属性
经济 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40.l 55.8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 43 47 预期性
城镇化率(百分点) 50.0 51.5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率(亿亩) 18.18 18.18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百分点) 20.36 21.66 约束性
科技 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 89.7 93 约束性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 1.8 2.2 预期性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新中国过渡时期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意义。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城和当时文明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都笼罩在希腊的影响之下,希腊是古代世界的“肚脐”。亚历山大城是把希腊城邦移植到埃及土壤上的一个鲜活实例。……亚历山大东征西战,将希腊世界从小岛上的希腊城邦扩大为遍布地中海和亚洲的各大王朝。……就像大多处在民族、帝国、贸易十字路口的伟大城市一样,亚历山大城成了学术交流的中心。
——摘编自杰里·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殖民统治削弱了奧斯曼和埃及内部的封建势力,埃及出现了利于民主化发展的新变化。大战一举切断了埃及与奥斯曼土耳其宗主关系,进一步摧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战后,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
——摘编自刘辉《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埃及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三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举办了100多期减贫培训班,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减贫专业人才近3000人。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强大动能。
——摘编自齐玉《积极促进国际减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城邦移植到埃及土壤上的一个鲜活实例”的背景,并以史实说明其成为“学术交流的中心”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战后埃及文化重构的表现。结合所学说明指导当时埃及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并分析其对这一时期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的理念及实践,并分析中国能取得这些实践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从“拒绝”到“加入”再到“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承担更多的义务”表明中国越来越主动地承担国际义务,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A项正确;中国并不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排除B项;综合国力变化决定了对外态度变化,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国际体系的态度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项正确;A、B、C三项排除。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
4.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港珠澳大桥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与题干时间要求相符,D项正确;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不属于近十年来的成就,排除A项;1970年我国首次发射人造卫星,排除B项;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与氢弹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它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实现了传统文化智慧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牵头召开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国际减灾科学联盟成立,吸引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参加,说明中国政府想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团结起来在防灾减灾方面加强合作,可见中国为全球治理改革作出重要贡献,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数十个国家,谈不上“全世界”,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事实,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个别国家地区借国际合作以谋取私利,材料反映了中国牵头召开相关组织旨在加强国家合作,解决全球性防灾减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方案,而非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提出的方案,没有涉及新型国际关系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社会变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排除A项;中共十九大上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面对“历史周期率”问题,中国共产党给出了从“人民民主”到“自我革命”两个答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精神和能力,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措施,即“自我革命”,而非制度建设,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自我革命”,而非改革开放的成效,排除C项;“自我革命”是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而非人民主体的扩大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国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准备付出艰苦的努力,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积极的全球治理观,D项正确;我国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而非改善环境污染,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经济贡献方面,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要对全球治理和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被清除,且“清除”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二十大报告,并不会确立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中国致力于全球治理,不仅仅促进发展中国家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B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成为世界主导力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未体现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排除C项;世界政治格局并未发生重大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两幅图片分别呈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与脱贫事业成效,据图可以看出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字国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脱贫工作进展迅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C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繁荣促进共同富裕,图片未体现市场经济信息,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19亿下降为2015年的7亿,但如果不算中国,全球同期贫困人口只减少了不到3亿人,而在1981年至2008年的近30年间,中国以外的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基本没有变化,据此可判断,全球的减贫成绩主要来自中国,因此②说法正确。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腾飞和经济体量的增加也大大改变了全球不平等的情况,因此①说法正确,且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整体飞速增长,几乎所有人的绝对收入都在快速增加,因此中国逐渐脱掉了贫困大国的帽子,这极大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因此③说法正确,故选A项。但全球长期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未彻底解决,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由于生产力发展变化,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提高了社会生产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排除B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项正确;“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共二十大上对于过去成就的总结,不是中心任务,排除A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十九大”报告中规划的宏伟蓝图,排除B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目标在“二十大”召开前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体现了外交领域的战略主动性,故选C项。材料不仅涉及第三世界国家,还包括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尚未实现,排除B项;D项所述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可知,中国新时代外交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了各国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和平发展之心,互利共赢之举,让世界见证了一个促合作、守规则的负责任大国,D项正确;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动荡与变革交织,“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说法不准确,“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更合适些排除A项;中国不寻求建立一国主导的规则,“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而非仅仅与邻国发展关系,“睦邻友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论题:中国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之路
论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跨越。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况,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基础上,实施一化三改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路。1956至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成就举世瞩目,如1964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推进现代化进程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中国引进外资,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和出口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开创出来的现代化。是一条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基本国情、时代潮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解析:
20.答案:(1)第一阶段
【示例一】圈地运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国内市场,为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示例二】新航路开辟;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三】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化获取了大量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示例四】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宣传了人文主义,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和现实世界,同时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阶段
【示例一】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使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或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示例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英国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示例三】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运动宣传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三阶段
【示例一】英国殖民扩张;英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一方面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示例三】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或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建设现代化应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充分关注民生);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充分结合本国的国情;要注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解析:(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结合圈地运动分析,得出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市场。第二阶段:据材料“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析,得出《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第三阶段: 据材料“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起到了为现代化做铺垫的作用”,结合英国的议会改革分析,得出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为近代化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涵盖性超越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等概念的范围,涉及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本身的现代化等在内的许多领域。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7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这种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什么意义?”及所学知识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 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须继续依靠人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激发人民创造热情和主人翁意识,使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将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标准。必须牢牢立足中华民族的实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断取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1.答案:(1)背景: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内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
解析:(1)背景:根据“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得出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根据“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内涵的变化:根据“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根据“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得出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得出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得出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
22.答案:(1)成就: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总值巨大,广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增进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出现恶化;全球经济下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答出三点即可)
策略:在巩固既有的成就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把“一带一路”倡议塑造成全球互利共赢的新高地;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个流域的交流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了解。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一“图1”信息可知,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图2”信息可知文化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根据材料二“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总值巨大,广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挑战,根据材料三“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根据材料三“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出现恶化;根据材料三“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经济下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第二小问策略,根据材料三“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巩固既有的成就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一带-路”倡议建设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根据材料三“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把“一带一路”倡议塑造成全球互利共赢的新高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个流域的交流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了解。
23.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工业落后,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为巩固新生政权,急需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受苏联模式影响,故从1950年开始中央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性指导,到1953年逐步扩大了统一管理、计划性产品范围,由国家统一管理,这种管理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这种严格管理体制,忽视市场作用,导致了国营企业活力有限,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2)变化:从注重经济工业化变为注重经济、资源与科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较为刚性的经济战略计划变为弹性与刚性结合的经济战略规划。
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素养和文化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综合国力;结合国情并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195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其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工业落后,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为巩固新生政权,急需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根据材料一“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苏联模式影响,故从1950年开始中央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性指导,到1953年逐步扩大了统一管理、计划性产品范围,由国家统一管理;根据材料一“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管理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一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这种严格管理体制,忽视市场作用,导致了国营企业活力有限,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与材料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与“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注重经济工业化变为注重经济、资源与科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材料二“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较为刚性的经济战略计划变为弹性与刚性结合的经济战略规划。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根据材料二“森林覆盖率(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材料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素养和文化水平;根据材料二“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科技创新,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综合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国情并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24.答案:(1)背景:①亚历山大东征,征服埃及地区,把希腊文化传播到埃及(或写“亚历山大东征扩大了希腊世界的范围”)②亚历山大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③亚历山大城的地理优势(或写出“十字路口”)。
表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
(2)作用:打击了埃及的封建主义;促进了埃及的民主化进程;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的传播。武器:民族自决原则
影响: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3)理念:“真实亲诚”
实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非洲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当地民众;创办减贫培训班,培养大量减贫专业人才;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强大动能。
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西战,将希腊世界从小岛上的希腊城邦扩大为遍布地中海和亚洲的各大王朝“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征服埃及地区,把希腊文化传播到埃及;根据材料一“就像大多处在民族、帝国、贸易十字路口的伟大城市一样,亚历山大城成了学术交流的中心”可知亚历山大城的地理优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城成了学术交流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埃及。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殖民统治削弱了实斯曼和埃及内部的封建势力,埃及出现了利于民主化发展的新变化。”可知,打击埃及的封建主义;据材料二“进一步摧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可知,埃及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材料二“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可知,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在埃及的传播。第二小问武器,根据材料二“战后,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武器是民族自决原则。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战后,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与“大战一举切断了埃及与奥斯曼土耳其宗主关系,进一步推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3)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理念,根据材料三“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可知,其理念是“真实亲诚”。第二小问实践,根据材料三“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可知,在非洲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当地民众;根据材料三“举办了100多期减贫培训班,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减贫专业人才近3000。”可知,创办减贫培训班,培养大量减贫专业才;根据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为国际减行摆脱中度贫困”可知,共建“一带一事业提供了强大动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第三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根据材料三“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为国际减贫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事业提供强大动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影响大日益增强;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倡导构建人头命运共同体以及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