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国庆自主学习材料(一)
1.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A.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
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
2.“二王三恪”制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此后新建立的王朝,会册封前两朝或三朝的王室子孙,以示尊敬。周灭商后,商纣王的子孙被册封为西周的“二王三恪”。这说明
A.世袭制是该制度实施的前提 B.分封制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C.西周时期民族融合逐渐兴起 D.史书关于纣王的记载有待考证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郡县制的推行 C.刺史制的建立 D.科举制的建立
4.董仲舒描述汉代考核制度的特征为“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即低级的官员按月、旬甚至日考核绩效上报,诸侯按月考核本国,各州长官按季考核本州,皇帝按年考核全国,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特征的残留 B.基层治理制度环环相扣
C.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 D.王国势力威胁国家稳定
5.从明朝政治制度来看,明初洪武帝取消中书省而政归六部,后来皇帝不得不设内阁大学士而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表明明代内阁
A.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B.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6.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
A.冲击传统宗族观念 B.笼络人心维持统治
C.应对藩镇割据问题 D.实现文化心理认同
7.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A.皇帝与宰相共治天下 B.冗官的弊端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 D.加强了皇权
8.下表为中国近代某部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条目 内容
(一) 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 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 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 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 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 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院副署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防止专制独裁局面重现 D.践行民主共和制度
9.1943年,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发布指示,强调改造基层行政、实行民选就是“使我们的基层政权,真正成为人民所管理,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权,以便吸收广大人民参加政权,密切政府与人民的联系”。该指示意在
A. 巩固全民族抗战局面 B.扩大革命统一战线规模
C.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D.践行井冈山式革命道路
1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民主政权的建设道路,在以下政权中,作为中华民国地方政府的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
C.晋察冀边区政府 D.西南军政委员会
11.1944年7月延安市作出开展“十一运动”的决定。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每户有一年余粮。二、每村有一架织布机。三、每区一个铁匠铺,每乡一个铁匠炉。四、每乡一个民办学校和夜校。五、每人识一千字。六、每区一个卫生合作社。……十一、每村一个水井,每户一个厕所。”该运动
A.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 B.起到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展现边区政府民主建设重大成就 D.是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建设的一次探索
12.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县选歌》《民主选举歌》《选村长》《民主政权歌》《选举代表》《开会来》《民主的好收成》等歌曲不断涌现和传唱。这反映了抗日根据地
A.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B.政党政治取得重要成果
C.苏维埃政权已普遍建立 D.贯彻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13.1980年,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1982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这表明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C.改革开放改变基层组织结构 D.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14.1954年9月宪法颁布后,同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材料反映出新中国
A.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B.民主政治建设的与时俱进
C.注重消除各阶级的利益分歧 D.政治建设根植于党派和谐
15.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农家父子兄弟多是不分家的。商鞅在变法中改造“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社会,先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尔后再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规定男丁(15足岁以上)登记在册。这些规定
A.旨在加强教化改善社会风气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促使血缘宗法制度得到加强 D.强调社会尊卑等级关系
16.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17.宋代士人对王安石的为人及其变法的内容多不赞同,称之为小人、权奸,甚至将靖康之难的祸因归于王安石。明朝出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声音,到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再思考,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究
A.宋代社会风气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B.明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有所放松
C.明朝比宋朝的观点更加准确可信 D.历史评价易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18.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建立代议制机构 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 C.裁撤旧官僚机构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19.1910年,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开幕,沪宁实业界人士成立了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并出版了《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以期“开风气而劝农工”,这些现象
A.适应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B.说明清末新政成效突出
C.推动近代民族工业起步 D.促进了国货运动的兴起
20.1980年,我国从事个体营业的人数增加到86万人,比1979年翻了一倍多。1981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使城镇劳动者、个体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党和政府思想观念的解放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提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1.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议事会、官员、和陪审员由抽签产生。在斯巴达,设公民大会,国王世袭,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检察官由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可以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由此可知
A.雅典民主制优于贵族寡头制 B.斯巴达体制体现了权力制衡
C.两种体制都包含了民主因素 D.公民大会享有实际最高权力
22.有学者认为,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依存关系上的双向契约关系,其中一方要求习俗之外的权利,或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就会被视为违法行为,这时,双方就有权解除契约关系,甚至诉诸武力。在英国历史上,因这一运作机制而催生的法律文献是
A.《大宪章》 B.《至尊法案》 C.《权利法案》 D.《王位继承法》
23.1832年英国下院选举改革后,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1928年21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1948年实行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制;1969年规定选举权年龄由21岁降为18岁。据此可知
A.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基础 B.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C.英国消除了政治的保守性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地完善
24.20世纪初,美国记者大卫·格雷厄姆·菲利普斯在《参议院的背叛》中写道:“背叛是一个强硬措辞,但用来概括现在的参议院特点,却一点都不算强硬,甚至还非常弱……参议员都不是人民选出来的。”参议院的“背叛”,主要是指
A.选举舞弊 B.屈从行政 C.服务资本 D.藐视宪法
25.1780年,加特莱特重新解释了他于1771年发表的《工业阶级公约宣言》,其要点是:各选区平等,下院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废除财产资格和其他限制,议员一律领取薪金,并不得兼任国家官职等。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政治的建立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民主政治的完善D.工业革命的发展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年5月18日,春耕生产运动代表大会(武阳劳模表彰大会)在瑞金武阳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邹家祠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首次使用“劳动模范”这一称谓来称呼在生产建设中成绩卓越的劳动者。
1939年4月1日,《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出台,这是我党历史上奖励劳动模范的第一个条例,同时也首次规范了评选劳模的条件和办法。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与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召开。这次大会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空前荣典”的大会。
1944年12月22日,第二届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其表彰模式与运行机制,与第一届大会一致。
1946年以后,随着陕甘宁边区受到战争的威胁,这样的代表大会无法开展下去,但其他解放区的表彰则方兴未艾。
——摘编自陈培城《中国劳模表彰制度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时代的劳模表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
历史学科国庆自主学习材料(二)
1.汉代选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上书拜官,集自荐和录用于一体。汉武帝时期是上书拜官制度的隆兴时期,“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衔鬻者以千数”。据此可知,汉代的上书拜官
A.为世家大族提供了入仕机遇 B.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
C.受到门第资产等因素的影响 D.注重选拔对象德才兼备
2.世官世禄制度导致出身社会下层或者非宗法系统的人才,无法进身仕途,阻塞了贤能之士的上进之路。列国诸侯为在激烈的割据竞争中获胜,需要大量人才,于是一些开明君主突破传统旧制,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以下不属于该时期人才选拔方式的是
A.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B.举善援能,官方定物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3.东汉政府制定了“三互法”,明确规定地方官员必须回避本籍、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或两个地方的长官虽然没有姻亲关系,“不得交互为官”。这一规定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改变了官员的选拔标准
C.避免了吏治腐败的发生 D.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下表是有关唐代科举的史料摘编。这可用以说明唐朝
史料 出处
“名登科第,即免征役” 《唐大诏令集》卷70
“且敕有进士及第,许免一门差徭,其余杂科,止于免一身而已” 《全唐文》卷866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特色 B.门阀士族特权地位巩固
C.政府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D.轻徭薄赋促进科举繁荣
5.宋代升迁官阶须经历一套复杂的考核手续。不但要严格考察其出身、资历、政绩、家庭背景(有无犯罪人员),还需要有数名中高级官员保荐并连带承担责任,被称为“举主”。举主的人数、身份皆有具体要求,不得稍有差错。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宋代冗官问题的严重 B.官员选拔方式的多样
C.两宋文官政治的发达 D.政府行政运行的低效
6.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潮时期,政治稳定与经济富足使各种制度在不断完善中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唐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更加严密、健全、完备,主要体现在考核标准相对精确化、考核方式程序化。以下属于唐朝官员考核制度的是
A.专门制定了《上计律》考核官员 B.按标准定等级,按照等级进行奖惩
C.三年一考,六年再考,九年考满 D.京察考察京官,大计考察外省文官
7.洪武三十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均为南人。朱元璋让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所取进士乃以南人为主,朱元璋下旨将白信蹈、张信等人诛死,刘三吾遣戍。这一事件折射出当时
A.南北文化差距拉大 B.南方势力威胁统治
C.思想专制不断强化 D.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8.明清时期,举行乡试时,主考官由京城派出,科举考试由礼部掌管而不是由负责监督官员以后表现的吏部掌管,这
A.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正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D.加剧了礼部吏部的矛盾
9.古代官衙大门面南而建,左下列砖墙两道,呈“八”字形布局,墙上张贴圣谕、告示、判词、科考录取名单等信息。清代考据家王引之认为,“盖卿大夫有临民之权,临民者,无不南面。”材料中衙门的设计主要反映了
A.尊卑等级理念 B.无为而治理念 C.亲民为民理念 D.君权神授理念
10.据统计,英国1855—1868年录用的9826名文官中,有7033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2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
A.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 B.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
C.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贯彻 D.被贵族阶层完全垄断
11.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也加大了政府工作量,这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专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表明
A.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B.英国官员选用制度存在弊端
C.经济发展催生英国文官制度 D.官僚队伍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12.1801年3月,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去职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42名联邦党人为治安法官,而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就任后马上清洗了这些“午夜任命”的官员。1828年民主党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后,也用本党党员更换了1/5的政府官员。这些事例说明美国
A.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 B.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
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 D.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
13.192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按照性质进行分类,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1968年,英国政府批准了《富尔顿报告》,开始了自19世纪中期文官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改革,旨在解决等级过于森严,雇员不易提升,专家过少、文官缺乏训练等问题。英美的文官制度的这些改革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 B.对民选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
C.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 D.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14.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文官制度改革法。该法规定:重申和强调公开竞争、公平待遇、择优奖优、廉洁有效、加强培训、保障文官权益;建立新的考绩制度和实行合理的择优评定工资方法;各部门自订的考核方法中应有工作评估标准等等。这些规定意在
A.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B.保障美国政府公共职务普遍民主化
C.提高政府官员的福利待遇 D.适应时代需求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15.美国在建立之初仅有4个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陆军部、司法部),正如当时的总统约翰·亚当斯所说:“只需要一张桌子就可以处理完毕(公务)。”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已扩展到十几个部门,还有若干独立机构,涉及大量经济事务的管理、社会福利与保障、社会性问题的处理等。美国政府机构的扩张
A.破坏了权力制衡的运行机制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复杂状况
C.助推美国总统成为国家元首 D.是加深机构臃肿腐败的主因
16.1864年,赢得连任的林肯总统为争取在众议院中通过废除奴隶制的宪法修正案,专门安排政治掮客收买民主党的边缘议员,通过允诺这些落选者以行政职务换取对方支持,最终得以实现法律上废除奴隶制的目标。这
A.反映了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B.显示出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C.根源于政党控制美国政治 D.推动了议会体制发展完善
17.二战结束后,法国中央政府设置了国立行政学院,它是专门培训“通才”的高级文官学校,而巴黎综合工艺学校则是专门培训高级技术性文官的学校。上述学校的建立
A.确立了文官职务的常任化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
C.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商业化 D.旨在完善法国国民教育体系
18.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文官制度实施改革,规定文官招募向全社会开放,不论种族、肤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可知,这一改革
A.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基础
C.消除了种族歧视的现象 D.造成了文官系统的臃肿
19.1903年商部成立时,清政府以特事特例为由,将原属吏部管辖的选官权限,暂由商部自择。 随后成立的巡警部、学部,均援引商部成例,认定吏部无法落实专业人才选用,向朝廷索要自 择部内官员的权力。这表明,当时
A.地方离心现象日益明显 B.中央机构的行政效能低下
C.选官制度亟待应时而变 D.废除科举导致选官混乱化
20.如图为1908年湖北学务公所上报朝廷的学校类型及数量统计图(部分,单位:所)。据此推知,这种教育领域的现象主要缘于
A.朝廷选官制度的变革 B.公务员等级制度的实行
C.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D.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入
21.以下为20世纪初的一份“报单”(官方向民间报喜的传单)内容节选(“X”处为缺字):“贵府少爷某某,今蒙钦命;头品顶戴赏戴花翎两广总督部堂袁,X品顶戴XX学堂监督某;会同考取为学堂XX学员一名,俟毕业后给以举人出身,知日荣升禄位。”该“报单”折射出
A.大众传媒的重要性 B.维新变法的妥协性
C.预备立宪的虚假性 D.社会转型的艰难性
22.对下图法案的解读正确的是
民国二年一月公布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别为文官高等考试及文官普通考试二种,均依本法行之。 第二条 民国男子,年满二十一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
①考试院负责文官的选任 ②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
③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④推动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有学者指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对内致力于完成孙中山的遗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国民建设大纲;对外誓言要争取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中国赢得一个与列强平等的地位”。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通过了《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 B.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得以确立
C.通过改定新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D.抗战期间取消了美、英等国在中国的特权
24.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始于1913年。相关法令规定,年满21岁的民国男子可报考,是在教育部认可的国内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各项专门学科3年以上的有毕业文凭者,被褫夺公权、亏欠或侵蚀公款者不得参加考试。这些规定反映了北洋政府
A.要求官员精干廉洁 B.注重对官员甄别审查
C.对文官素质的重视 D.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
25.官员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对下列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①“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
②“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③“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④“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得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得办法。”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制度是由该国社会性质和该国历史文化传承特点决定的,是由该国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没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各国具体历史条件而普遍造用的国家制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大地,蘊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国家虽然有社会治理的职能,但国家制度又具有阶级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治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摘编自卜宪群《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历史学科国庆自主学习材料(三)
1.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A.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C.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3.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由此可知当时
A.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 B.继承了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
C.选官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 D.官员有着官德上的自我省察
4.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
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5.汉高祖时令五十岁以上有能力和号召力的老者为三老,可与官员共商政事;汉武帝时对高年赐王杖,并可享受许多特权,如买卖自由、吏民不得随便殴辱等;东汉放宽老年的恤刑范围,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D.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6.唐律规定,卑幼告期亲尊长,处徒刑两年,“十恶”中的“不孝”,如谩骂和殴打父母、祖父母,会被处以绞刑;如果身体健康,不供养父母,处以徒刑三年;谎称父母死亡、祖父母死亡,处以徒刑两年半;在父母、祖父母的丧期有礼乐行为的都会受到处罚。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B.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
C.弘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美德 D.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法等级观念
7.《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
8.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
9.明初实行“里老人”理诉制度。乡里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里老人”,以“礼”为断案准则,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化解纠纷,平息矛盾。明初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推动礼法结合 C.维护基层稳定 D.完善司法体系
10. “据统计,在清代三县的628件民事纠纷案例中有2/3是通过这种半官半民的庭外调解结案。”这一基层司法治理方式
A.更有利于调解社会矛盾 B.助长了司法领域的腐败
C.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D.扩大了基层治理的权力
11.“自然法之父”西塞罗把自然法抬到最高的地位,认为自然法代表理性、正义,是最高的天理。国家机关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法令,应该只是自然法的体现和运用。他还认为,自然法是从自然生出来的,在国家未成立之前,在成文法未制定以前便已存在。材料体现了
A.罗马法的理性和社会意义 B.自然法的普适性和抽象性
C.自然法的权威性和本原性 D.罗马法的实践性和理论性
12.《罗马法制史》写道:“罗马法得到了新生,并且第二次把世界联系起来。西欧的所有立法活动的发展,甚至那些现代的立法活动,都一直受到罗马法的影响……罗马立法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被成段成章地引入当代法典中,并以这些当代法典的名义在发挥着作用。”这反映了
A.古代罗马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西欧国家沿用罗马法基本内容
C.罗马法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西欧国家立法水平远低于罗马
13.《十二铜表法》规定: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重视弱势群体利益
C.侧重维护平民合法权益 D.条理清晰实用性强
14.古罗马文学家西塞罗指出,演说术的目的不是唤醒观众的逻辑思维或求知精神,而是激发他们的情感。“如果你能晓之以情,他们就能按你所想的投票”。“若能左右观众的情绪便能制胜,因为在诸多因素中,这个因素对赢得判决最为关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法律解释缺乏客观标准 B.知名人士左右案件审判
C.司法判决遵循法律程序 D.君主独裁取代寡头政治
15.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
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 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
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 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
16.法国1793年宪法规定“女性没有公民资格”,《拿破仑法典》第7条则表示“民事权利的行使不以按照宪法取得并保持的公民资格为条件”;同时,《拿破仑法典》规定“即使妻经营商业,或不在共同财产制下,或采取分别财务制,未经夫的许可,亦不得进行诉讼。”由此可见,这部法典
A.否定男女平等 B.进步缺陷并存 C.保护私有财产 D.注重司法公正
17.1758年和1800年,英国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开设了用英语讲授的英国法课程(在此之前,只讲授罗马法);大革命胜利后,法国各大法典都在大学中开课讲授;德国也出现了海德堡大学民法教授蒂鲍特这样的法学家。这种大学法学院教育
A.促进了欧洲法学近代化形成 B.适应了市民阶级的法权要求
C.奠定了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 D.产生了系统发达的注释法派
18.《法国民法典》设计的结构并非完全以法学家对私法关系的理解来安排。全部法典条文被划分为3卷,分别规定了“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尤其是其第3卷几乎成了一个大杂烩,既有债、有继承、有夫妻财产制,还有担保物权、时效等规定,贴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据此可知,这一设计
A.奠定了现代民法体系 B.有利于法典的普及化
C.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D.彰显启蒙运动的精神
19.下表是195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A.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B.传统婚姻陋习已被废除
C.继续进行民主革命 D.新生人民政权获得认同
20. 1986—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达到57.6万人。这反映出我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人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法制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
21.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历经多次修改。如1988年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等内容,1993年把“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这表明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B.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C.立法工作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D.现代化建设推动宪法发展
22.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2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24.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25. 1986年,中国女排连续第五次夺得世界冠军,“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这个时代嘹亮的口号。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全民健身,重在参与”的口号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体育口号的变化表明
A.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C.竞技体育的市场化 D.国民体育观念不断发展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蓝田新乡约》
《蓝田新乡约》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制定者不仅在本土陕西几地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乡风研究,而且跨省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研,最后回归《吕氏乡约》的诞生地蓝田县进行调查走访,经反复斟酌考量,在2017年形成了《蓝田新乡约》文本。
内容摘录如下:
(一)德业相劝 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和美夫妻;友爱兄弟;敦教子女;勤劳致富;节俭持家
(二)过失相规 远离赌毒;不得酗殴;杜绝假劣;不得诬讼;不涉邪教;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三)礼俗相交 友善礼让;婚丧从简;诸事循礼
(四)患难相恤 扶危济困;赈贫恤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平等相待
村民自愿入约。由入约村民公推(选举)产生乡约理事会及相应组织机构。理事会由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并具有一定能力的乡贤或村民担任理事长。理事会应建立宣讲、表彰和奖惩机制,定期对模范践行乡约和有善行义举者给予表彰奖励,对违犯乡约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惩戒。
乡约的解释权归乡约理事会。
——据刘学智《〈吕氏乡约〉与〈蓝田新乡约〉》
结合材料,以“新时代的《蓝田新乡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历史学科国庆自主学习材料(一)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C B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B B C D B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A C D
26.劳模表彰是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萌芽、抗日战争时期的规范化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继续推行,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带有鲜明的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
土地革命时期,面临国民党的围剿,为解决苏区困难,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开展劳模表彰;抗日战争时期,一方面出于持久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面临着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共开展大生产运动,劳模表彰逐步规范化。解放战争时期,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劳模表彰继续推行。
革命时代的劳模表彰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为适应中国革命形势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它在激发群众生产革命热情,推动革命胜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新中国的劳模表彰及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历史学科国庆自主学习材料(二)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C B A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D B A B B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D C D
26.示例
论题: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
阐述: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
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真正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历史学科国庆自主学习材料(三)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D A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C C B A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D A D
26.(13分)
(一)史事
将《蓝田新乡约》的订立过程、内容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相联系,正确理解乡约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发展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
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
(三)示例
新时代的《蓝田新乡约》(1分)
北宋时期,蓝田儒士吕大钧创制《吕氏乡约》是教化乡里的范本。新时代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蓝田新乡约》得以订立。(4分)
新时代的《蓝田新乡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传承发展了《吕氏乡约》,内容包括对乡民日常生活如德行、事业、人际交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教化和规范,以及乡约运行机制的具体规定。(4分)
新时代的《蓝田新乡约》是国家行政和法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有助于保障基层民主,完善基层自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新时代的《蓝田新乡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乡村治理相结合的典范,有利于传承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凸显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高二上学期国庆假期自主学习材料(1_3)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