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界古代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
材料二: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摘编自《礼记·中庸》
材料三:希腊先民将“再过器不及”雕刻在德尔菲神庙。毕达哥拉斯的前580—前500的专著《金言》载:“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其建立的学派对于数字和音律都讲求和谐平衡,将世界看成相协的整体。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前483)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对立中,世间万物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根源是“和谐”,“和谐”使对立面在斗争中得以向前推进。
——摘编自王蕊《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比较研究》
材料四: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指出:(社会地位)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都不能顺从理性的指导。社会中,极富和极贫各趋极端,他们远离中庸,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
——摘编自王岩《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论》
(1)从内容及思维方式等层面,比较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的异同。
(2)简述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想。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姓名 亚历山大 屋大维
个人经历 16岁跟随其父参加希腊战争,20岁继承了马其顿王位。热衷于推行扩张政策,企图征服世界,最终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19岁登上了政治舞台,对外发动战争,但基本采取适可而止的战术。
统治措施 效仿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征服地区袭用波斯行省制。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 始终没有称帝,披着共和的外衣,实行君主专制政体,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授予行省居民公民权,实现行省居民的罗马化,出现罗马和意大利同行省上流社会融合。
文化贡献 在远征过程中建立了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在城内建有剧场、花园、广场、体育场、神庙、宫殿、图书馆和博物馆等。 喜欢读希腊的文学作品,能用希腊和拉丁语写诗。他建成了大理石的罗马城。建造元老院会所、神庙、剧院和庞大的交通网。
——摘编自曹承杰《亚历山大和屋大维》
(1)据材料提取信息,从个人经历和统治措施两个角度归纳两位历史人物的相似之处。分别指出两人对战争的态度。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者建立的帝国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27年查士丁尼继承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我们要重现罗马人的名誉……”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再次将地中海变为罗马的内湖。查士丁尼镇压尼卡起义,优化地方行政制度,在亚洲领土率先推行军政权力合二为一的政策。查士丁尼采取积极的外贸政策,开通红海和南高加索商路,从东方引进丝织业。他还在君士坦丁堡大兴土木,圣索菲亚大教堂深刻影响欧洲的建筑风格。为维护统治,查士丁尼任命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总结历代罗马法,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摘编自徐国栋《查士丁尼及其立法事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查士丁尼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查士丁尼大帝措施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7世纪之交……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身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646年(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
(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指出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的哪些制度?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等《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古时期朝鲜是如何从中国“吸取营养”的?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同民族在其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同的文明观,就西方世界而言,古希腊人的“蛮族”观念和犹太人的一神教,奠定了后来西方文明观中“文明—野蛮”二分法的基础。其后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断裂和对外殖民扩张,进一步塑造了其文明观与现代性观念中的二元思维——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两组对立的范畴,由此催生了19世纪的文明等级观。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赋予西方文明以“优越性”和“普世性”,对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所倡导的“现代化理论”产生影响。他们宣扬一元现代性,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将带有资本主义缺陷的西方模式推销给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刘文明《从全球文明观念史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向西方求索出路,形成了难以摆脱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而一战的爆发使人们普遍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明确提出“第三新文明”的主张,打开了国人的视野。他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认为“第三新文明”是东西文明调和融会的产物,“即在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李大钊透过十月革命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他为“救世界之危机”所开出的“第三新文明”良方,并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由此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序幕。
——摘编自纪亚光《从“第三新文明”到“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三: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世界文明观的内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第三新文明”观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15世纪,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种城市特许状,它是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应的证书。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城市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特许状给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8.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如果受外界促进因素的影响的程度,是决定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随便看一眼地图即可明白,非洲所处的位置还算不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2005年版:然而,历史上人们却错误地认为非洲与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余地区相隔绝。这种感觉中的与世隔绝,使这块大陆的历史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历史学家们强调这块大陆的与世隔绝的同时,他们还强调非洲在这一时期中从外部世界借鉴了许多东西;不过,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有意义的接触和交往发生时,交流才得以存在。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出土地点 出土瓷器所属时期 瓷器种类
马林迪海岸区—格迪(肯尼亚) 12-17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元代釉里红瓷、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基尔瓦(坦桑尼亚) 12-15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奥贝尔、奥博巴、德比尔、谢赫巴卡布等(埃塞俄比亚) 12-17世纪 青瓷、明代青花瓷等
曼萨·穆萨(1312—1337年在位)是马里最为知名的国王。1324年,他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其中100头骆驼驮着黄金。到开罗后,他分发黄金,导致当地市场金价下降。
《全球通史》出版至今已进行了七次修订。对照两个版本的观点,选用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修改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同: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都反对极端主义;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异:先秦儒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中庸追求,古希腊哲学认为中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先秦儒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和治国经验当中探究中庸之道,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从物质世界和经济关系中探寻中庸之道;先秦儒学偏重感性,古希腊哲学偏理性。
(2)背景: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势力较强;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弊端凸显;希腊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
评价: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和国家政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彰显了理性主义思维;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受亚历山大帝国(奴隶制大帝国)崛起的影响,其中庸政治理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难以付诸实践(长期不受重视)。
解析:(1)同:根据材料“中庸之为德也……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可知,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根据材料“过犹不及……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可知,都反对极端主义;根据材料“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对于数字和音律都讲求和谐平衡,将世界看成相协的整体。”可知,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异:根据材料“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世间万物都处在对立中,世间万物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根源是‘和谐’,‘和谐’使对立面在斗争中得以向前推进。”可知,先秦儒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中庸追求,古希腊哲学认为中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根据材料“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可知,先秦儒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和治国经验当中探究中庸之道,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从物质世界和经济关系中探寻中庸之道;根据材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可知,先秦儒学偏重感性,古希腊哲学偏理性。
(2)背景:根据材料“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势力较强;根据材料“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弊端凸显;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希腊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等方面描述。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评价,可以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和国家政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彰显了理性主义思维;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受亚历山大帝国崛起的影响,其中庸政治理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难以付诸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
2.答案:(1)相似:年少有为;建立帝国;实行君主专制;推行行省制。
态度:前者穷兵黩武(好战),后者适可而止。
(2)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推进了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民族融合。
解析:(1)据材料“16岁跟随其父参加希腊战争”,“19岁登上了政治舞台,对外发动战争”,得出年少有为;据材料“企图征服世界,最终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得出建立帝国;据材料“效仿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始终没有称帝,披着共和的外衣,实行君主专制政体”,得出实行君主专制;据材料“在征服地区袭用波斯行省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得出推行行省制。
态度:据材料“热衷于推行扩张政策,企图征服世界”,得出前者穷兵黩武(好战);据材料“对外发动战争,但基本采取适可而止的战术”,得出后者适可而止。
(2)从对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影响分析,得出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据材料“在城内建有剧场、花园、广场、体育场、神庙、宫殿、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得出推进了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据材料“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出现罗马和意大利同行省上流社会融合”,得出一定程度上推动民族融合。
3.答案:(1)开疆辟土,扩大疆域;推进地方政治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重视城市建设;总结完善罗马法体系。
(2)政治改革,稳定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帝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建筑和城市规划影响深远;《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善。
解析:(1)根据材料“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再次将地中海变为罗马的内湖”可知,查士丁尼时期,开疆破土,扩大疆域;根据材料“查士丁尼镇压尼卡起义,优化地方行政制度,在亚洲领土率先推行军政权力合二为一的政策。”可知,查士丁尼推进地方政治制度改革;根据材料“查士丁尼采取积极的外贸政策,开通红海和南高加索商路,从东方引进丝织业。”可知,查士丁尼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在君士坦丁堡大兴土木,圣索菲亚大教堂深刻影响欧洲的建筑风格。”可知,查士丁尼重视城市建设;根据材料“为维护统治,查士丁尼任命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总结历代罗马法,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可知,查士丁尼总结完善罗马法体系。
(2)根据材料“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再次将地中海变为罗马的内湖……镇压尼卡起义,优化地方行政制度……采取积极外贸政策……总结历代罗马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大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政治改革,稳定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帝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建筑和城市规划影响深远;《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善。
4.答案:(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了中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是二官八省制,地方是国、郡、里制,效仿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
(3)大化改新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解析:(1)根据材料“唐朝……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可知,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根据材料“(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身之地’”可知,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根据材料二改革的内容,对照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分析概括即可。根据材料“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可知,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效仿了中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根据材料“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可知,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是二官八省制,地方是国、郡、里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效仿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
(3)结合以上材料,从改革的方式、生产关系性质角度分析改革的性质,可知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效仿了中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在政治方面,效仿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因此,大化改新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5.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朝鲜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谚文;其政治制度也基本模仿中国;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编撰《高丽史》;引入科举制选拔官员等。(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
解析:(1)措施:依据材料“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得出重视人才;依据材料“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得出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依据材料“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得出整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上:依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得出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依据材料“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得出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谚文;其政治制度也基本模仿中国;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编撰《高丽史》;引入科举制选拔官员等。
6.答案:(1)内容:文明等级观: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对立;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和“普世性”;西方文明代表着现代文明;将西方模式推销给第三世界国家。
成因:传统观念;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2)特点:具有救亡图存色彩;既吸纳了社会主义思想,又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进行了创新;是东西文明调和融会的产物;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3)认识:文明是多样的,我们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要学习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
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进一步塑造了其文明观与现代性观念中的二元思维——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两组对立的范畴,由此催生了19世纪的文明等级观”可分析出文明等级观: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对立;根据材料“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赋予西方文明以‘优越性’和‘普世性’”可分析出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和“普世性”;根据材料“宣扬一元现代性,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可分析出西方文明代表着现代文明;根据材料一“将带有资本主义缺陷的西方模式推销给第三世界国家”得出将西方模式推销给第三世界国家。
成因:根据材料“古希腊人的‘蛮族’观念和犹太人的一神教”可分析出传统观念;根据材料“其后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断裂和对外殖民扩张”可分析出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工业革命。
(2)特点:根据材料“李大钊透过十月革命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他为‘救世界之危机’所开出的良方”可分析出具有救亡图存色彩;既吸纳了社会主义思想,又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进行了创新;是东西文明调和融会的产物;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3)认识:根据材料“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可分析出文明是多样的,我们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根据材料“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可分析出要学习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
7.答案:(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身份的自由;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保障人身安全;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确定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
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法律效力。
(2)影响: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王权的强化;有利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1)第一小问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其确认市民身份的自由;根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据材料“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明确一定的贸易自由权;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可知废除封建赋役;据材料“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确定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
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种城市特许状,它是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应的证书”,可知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从颁发特许状的内容可以看出涉及了人身、司法、行政、贸易、土地使用等各个方面,可知其涉及领域广;其颁布的对象是封建社会的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可知其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从颁发者是国王或领地主人,可知其具有法律效力。
(2)影响: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可知促进城市自治;据材料“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据材料“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促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可知其削弱了封建势力,有利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些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布的并具有法律效力,可知其推动了王权的强化。
8.答案:观点:与修订前相比,《全球通史》修改版认为:非洲在文明独立起源,非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推动了非洲文明的发展。
论述要求: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解析:据材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可知非洲在文明起源上修改版本更倾向于非洲文化独立起源。
据材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和非洲出土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和马里国王与埃及的交流信息可知非洲文明发展上修改版本更倾向于非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推动了非洲文明的发展。
在具体说明过程中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非洲早期文明起源、东非国家的对外贸易、西非国家的黄金贸易等角度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