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一、二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云南中考)经过长期发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
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 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 已经会使用火
2.(2024·重庆中考B卷)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 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 炎黄部落起源 B. 原始农耕生产
C. 史前制瓷技术 D. 大禹治水过程
3.(2024·山东烟台中考)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由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4.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某同学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B.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的来源》
C. 《炎黄战蚩尤》
D. 《夏商周农业发展概况》
5.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
A. 实行禅让制度 B. 政权更替频繁
C. 职位不再世袭 D. 出现阶级分化
6.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据此可知他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奴隶制
7.西周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这说明( )
A. 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
C. 诸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D.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8.商鞅变法规定: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县主要设有县令、县丞、县尉,他们分别管理县内不同的事务,这样就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组织。此举有利于( )
A. 地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减弱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 提高秦国贵族的影响力 D. 加强中央权力
9.(2024·四川成都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 道德规范要求 B. 文化教育模式
C. 人才选拔途径 D. 国家治理方式
10.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性的为三层花式:第一层几何纹,第二层兽面纹,第三层主要利用立体凸起纹饰装饰。这说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
A. 种类十分丰富 B. 体现等级差异
C. 制作工艺精湛 D. 象征国家权力
11.实物史料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出土的文物可用于了解( )
A. 文字的演变过程 B. 青铜器的制作流程
C. 古代农业的发展 D. 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12.这部作品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描写,还有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
A. 《孟子》 B. 《论语》 C. 《离骚》 D. 《诗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远古人类生活】(8分)
材料一: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村落遗址,以干栏式建筑为其特征。这种建筑背山面水,恰在山水之间……人住上层,隔潮且安静,亦有防兽防敌作用。下层饲养家禽。干栏建筑大概就是由巢居(树上筑巢)发展而来的。河姆渡的大片木构建筑群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是江南的先民们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贡献。
——摘编自黄淑娉等著《中国原始社会史话》
材料三: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的优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伟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半坡遗址中最具特色的陶器种类。(3分)
14.【服饰的变迁】(8分)
材料一: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行“胡服骑射”,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特征。(2分)
15.【青铜器与甲骨文】(10分)
材料一: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材料二:现在研究商代,依据的主要史料是《尚书》里的《商书》《盘庚》,特别是《史记·殷本纪》。可是商朝约600年历史,而《史记·殷本纪》仅用2 860个字就讲完了。尽管有这些文献,商代的世系还是很不清楚的……文化主要是由文字传承的,100年前发现的甲骨卜辞揭开了商代的面纱……甲骨文为六书奠定了基础。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分析汉字构造方法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原则。六书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称“保氏教六书”。郑众注云: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摘编自杨昶、陈蔚松等《出土文献探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历史作用。(4分)
(3)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2分)
16.【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0分)
材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以下是孔子生平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22年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 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97年至 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至 孔子去世 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共30张PPT)
统编2024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彩课堂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范围:1-8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云南中考)经过长期发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
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
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D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 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 已经会使用火
2.(2024·重庆中考B卷)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
约5 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
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B
A. 炎黄部落起源 B. 原始农耕生产
C. 史前制瓷技术 D. 大禹治水过程
3.(2024·山东烟台中考)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
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
由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
C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4.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某同
学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B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B.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的来源》
C. 《炎黄战蚩尤》
D. 《夏商周农业发展概况》
5.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
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
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
A
A. 实行禅让制度 B. 政权更替频繁
C. 职位不再世袭 D. 出现阶级分化
6.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据此可知他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C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奴隶制
7.西周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
军事、经济等权力。这说明( )
D
A. 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
C. 诸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D.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8.商鞅变法规定: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县主要设有县
令、县丞、县尉,他们分别管理县内不同的事务,这样就使县成为直
属国君的地方组织。此举有利于( )
D
A. 地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减弱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 提高秦国贵族的影响力 D. 加强中央权力
9.(2024·四川成都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
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D
A. 道德规范要求 B. 文化教育模式
C. 人才选拔途径 D. 国家治理方式
10.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性的为三层花式:第一层几
何纹,第二层兽面纹,第三层主要利用立体凸起纹饰装饰。这说明商
周时期的青铜器( )
C
A. 种类十分丰富 B. 体现等级差异
C. 制作工艺精湛 D. 象征国家权力
11.实物史料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出土的文物可
用于了解( )
D
A. 文字的演变过程 B. 青铜器的制作流程
C. 古代农业的发展 D. 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12.这部作品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
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
的描写,还有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
D
A. 《孟子》 B. 《论语》 C. 《离骚》 D. 《诗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远古人类生活】(8分)
材料一: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
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
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
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村落遗址,以干栏式建筑为其特征。这种
建筑背山面水,恰在山水之间……人住上层,隔潮且安静,亦有防兽
防敌作用。下层饲养家禽。干栏建筑大概就是由巢居(树上筑巢)发
展而来的。河姆渡的大片木构建筑群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江南的先民们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贡献。
——摘编自黄淑娉等著《中国原始社会史话》
材料三: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
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
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定居下来,从
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
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
一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的表现。(3分)
[答案]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1分)
表现:人类学会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答出其中两点
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的优点。(2分)
[答案] ①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可以饲养家畜;②可通风防潮,
防兽防敌。(每点1分,共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伟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半
坡遗址中最具特色的陶器种类。(3分)
[答案] 伟大意义:①有利于人类定居和农业生产;②是划时代的发明
创造,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每点1分,共2分)
种类:彩陶。(1分)
14.【服饰的变迁】(8分)
材料一: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
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
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
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
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行
“胡服骑射”,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
作用。(3分)
[答案] 制度:分封制。(1分)
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巩固了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3分)
[答案] 新变化: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1分)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地区的
人民与周边民族的往来与联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特征。(2分)
[答案] 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②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每点1分,共2分)
15.【青铜器与甲骨文】(10分)
材料一: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
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到商代后期,青铜铸
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材料二:现在研究商代,依据的主要史料是《尚书》里的《商书》
《盘庚》,特别是《史记·殷本纪》。可是商朝约600年历史,而《史
记·殷本纪》仅用2 860个字就讲完了。尽管有这些文献,商代的世系
还是很不清楚的……文化主要是由文字传承的,100年前发现的甲骨卜
辞揭开了商代的面纱……甲骨文为六书奠定了基础。六书是战国以后
的人分析汉字构造方法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原则。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周礼·地官·保氏》,称“保氏教六书”。郑众注云:象形、会意、转
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摘编自杨昶、陈蔚松等《出土文献探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4分)
[答案] ①数量和种类多;②功能多样;③制造工艺高超。(答出两点
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历史作用。(4分)
[答案] ①有助于研究商朝历史;②为汉字的构造方法奠定了基础,对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每点2分,共4分)
(3)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2分)
[答案] ①我为先民用伟大的智慧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
豪;②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言之有理即
可,2分)
16.【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0分)
材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以下是孔子
生平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22年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 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97年至 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至 孔子去世 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思想由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0分)
续表
[答案] (示例)观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将“仁”作为处理人
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
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
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
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10分)
谢谢
()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recruitment/home/admin
七上历史一、二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云南中考)经过长期发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
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 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 已经会使用火
D
2.(2024·重庆中考B卷)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 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 炎黄部落起源 B. 原始农耕生产
C. 史前制瓷技术 D. 大禹治水过程
B
3.(2024·山东烟台中考)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由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C
4.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某同学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B.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的来源》
C. 《炎黄战蚩尤》
D. 《夏商周农业发展概况》
B
5.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
A. 实行禅让制度 B. 政权更替频繁
C. 职位不再世袭 D. 出现阶级分化
A
6.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据此可知他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奴隶制
C
7.西周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这说明( )
A. 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
C. 诸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D.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D
8.商鞅变法规定: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县主要设有县令、县丞、县尉,他们分别管理县内不同的事务,这样就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组织。此举有利于( )
A. 地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减弱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 提高秦国贵族的影响力 D. 加强中央权力
D
9.(2024·四川成都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 道德规范要求 B. 文化教育模式
C. 人才选拔途径 D. 国家治理方式
D
10.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性的为三层花式:第一层几何纹,第二层兽面纹,第三层主要利用立体凸起纹饰装饰。这说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
A. 种类十分丰富 B. 体现等级差异
C. 制作工艺精湛 D. 象征国家权力
C
11.实物史料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出土的文物可用于了解( )
A. 文字的演变过程 B. 青铜器的制作流程
C. 古代农业的发展 D. 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D
12.这部作品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描写,还有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
A. 《孟子》 B. 《论语》 C. 《离骚》 D. 《诗经》
D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远古人类生活】(8分)
材料一: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村落遗址,以干栏式建筑为其特征。这种建筑背山面水,恰在山水之间……人住上层,隔潮且安静,亦有防兽防敌作用。下层饲养家禽。干栏建筑大概就是由巢居(树上筑巢)发展而来的。河姆渡的大片木构建筑群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是江南的先民们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贡献。
——摘编自黄淑娉等著《中国原始社会史话》
材料三: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的表现。(3分)
[答案]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1分)
表现:人类学会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的优点。(2分)
[答案] ①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可以饲养家畜;②可通风防潮,防兽防敌。(每点1分,共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伟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半坡遗址中最具特色的陶器种类。(3分)
[答案] 伟大意义:①有利于人类定居和农业生产;②是划时代的发明创造,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每点1分,共2分)种类:彩陶。(1分)
14.【服饰的变迁】(8分)
材料一: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行“胡服骑射”,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3分)
[答案] 制度:分封制。(1分)
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3分)
[答案] 新变化: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1分)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地区的人民与周边民族的往来与联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特征。(2分)
[答案] 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每点1分,共2分)
15.【青铜器与甲骨文】(10分)
材料一: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材料二:现在研究商代,依据的主要史料是《尚书》里的《商书》《盘庚》,特别是《史记·殷本纪》。可是商朝约600年历史,而《史记·殷本纪》仅用2 860个字就讲完了。尽管有这些文献,商代的世系还是很不清楚的……文化主要是由文字传承的,100年前发现的甲骨卜辞揭开了商代的面纱……甲骨文为六书奠定了基础。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分析汉字构造方法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原则。六书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称“保氏教六书”。郑众注云: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摘编自杨昶、陈蔚松等《出土文献探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4分)
[答案] ①数量和种类多;②功能多样;③制造工艺高超。(答出两点
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历史作用。(4分)
[答案] ①有助于研究商朝历史;②为汉字的构造方法奠定了基础,对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每点2分,共4分)
(3)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2分)
[答案] ①我为先民用伟大的智慧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
豪;②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言之有理即
可,2分)
16.【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0分)
材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以下是孔子生平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22年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 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97年至 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至 孔子去世 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答案] (示例)观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因材施教;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10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上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