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限训(含解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限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受到了夏商王朝的冶金和以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为代表的中原礼制的强烈影响,同时在信仰方面又保持了鲜明的自身特色。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
A.说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 B.证明了南方文明比北方文明先进
C.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D.印证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
2.台家寺遗址(距今3500年-3100年)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朱寨镇,是淮河流域的高等级聚落。考古发掘出了完整的方形围沟、大型建筑、铸铜遗迹遗物、祭祀坑、贵族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遗物。对该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
A.多元一体的格局已形成 B.建立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仍处于旧石器时代阶段 D.社会生产分工日趋细致
3.用玉器随葬是良渚文化的重要习俗。在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琮、璧、钺等重器,但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很少见到。这表明良渚社会( )
A.阶层分化明显 B.农耕经济发展
C.早期国家出现 D.地域特色鲜明
4.“私田”与“公田”相结合是井田制的组织形式。私田收入归私,公田收入归领主的分配方式构成了对农奴、领主的激励结构—— 耕种公田对农奴来说个人收益率为零, 而耕种私田对农奴来说却是很“有利可图”,公田的“唯莠(野草)骄骄”与私田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推知,激励结构的巨大差异( )
A.促使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 B.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是公田制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 D.引发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5.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
A.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
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
6.据学者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诸妇”多达204位,这些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家管理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这表明,在商代( )
A.阶级分化尚不明显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存在母权制度残余 D.奴隶制度日渐成熟
7.周公东征后,营建东都洛邑,并将参与叛乱的商朝遗民迁至洛邑附近,给田耕种。此后,周朝两都并存,洛邑成为周朝在关东的统治中心,长期设有官员和军队。由此可知,西周营建东都( )
A.加剧了商周部族的矛盾 B.有利于强化对东方控制
C.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D.促使周朝统治中心转移
8.《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这段文字说明了(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B.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
C.祖先政治上的威望增强 D.宗法观念的不断削弱
9.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0.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邦立国,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且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或“诸华”。这说明西周分封( )
A.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边地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 D.保障了诸侯享有世袭特权
11.《左传》记载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祝佗追述西周分封称“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康叔集团与殷民七族在卫,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又分别依靠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组合成各地的封建国家。”据此可知,西周分封王族到重要地区( )
A.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 B.限制了受封诸侯的权力
C.使中国的疆域基本确定 D.加速了王权与族权分离
12.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实行这一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 B.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
C.形成开放的治理结构 D.确立严格的等级秩序
13.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中央集权
14.据如表可知,《诗经》( )
资料 出处
“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 《诗经·大雅·文王》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 《诗经·大雅·板》
“此令(和睦)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痛(意为害)。” 《诗经·小雅·角弓》
A.主张约束民众行为 B.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C.提倡削弱诸侯权力 D.劝导君主以德治国
15.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西周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封制,即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除了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之外,部分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也享有一定的领土,这表明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统治政策灵活多样
C.周王具有宽广胸怀 D.土地私有制被确立
17.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霸氏小宗庶子各立为宗群前需经宗族举荐、婚姻之国同意,再上呈周天子核准,由虫育别造异典,享为传达,在此之前,仅能由其母霸姬代理宗族事务。这( )
A.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
C.开创了女性主政的先例 D.完善了确立宗君的程序
18.下表为商周赐贝情况,商周赐贝仪式的变化表明( )
主持者 场合 对象
商王 祭祖、宴飨等 多为陪同王臣,未见外服诸侯
周天子 政治性大祭祀、大射礼 四方诸侯、宗室贵族、内服王官
A.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B.等级统属关系不断强化
C.商朝时礼乐制度已形成 D.贝的货币实用功能增强
19.殷商时期,大小祭祀仪式由作为神的联结者巫师主导,“礼”以服务鬼神为主。西周时期,周王以下的统治阶层内日常要践行的“礼”有二十余类,每一类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服饰到配套礼乐,对不同阶层人规定不同的标准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儒家礼教的影响增强 B.早期人文精神的凸显
C.社会阶层趋于平等化 D.王权与族权日益融合
2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这种“掺沙子”( )
A.瓦解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原有社会结构 B.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产秩序
C.巩固了周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开发了和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21.周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个人耕种,每家一块,收获归己,中间的公田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收获归公。此土地制度( )
A.土地可以随意买卖 B.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引发了“国人暴动” D.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
22.据商代甲骨文记载,当时酒的种类分为鬯与醴,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时一次多至上百卣,而且贵族频繁地举行祭祀。仅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中就发现40尊青铜爵,足见当时社会饮酒之风的盛行。这表明商代( )
A.宗教与王权紧密结合 B.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
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
23.《诗经》中有许多女性视角的诗篇,如《(采采)卷耳》《采蘩》《采苹》《采苓》《采薇》《采芑》等篇。众多“采”字,反映出当时( )
A.女性生产劳动贡献突出 B.农耕生产以采摘为中心
C.母系氏族以采集业为主 D.农业种植业的日益发展
24.《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下而无所制也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
25.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6.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这( )
A.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变化 B.可实证部落联盟的逐步形成
C.可说明夏朝统治中心的转移 D.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
27.在距今4300-4000年左右的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各种质地的礼器和各类乐器,如陶礼器、玉礼器、漆木礼器、鼍鼓、土鼓、铜铃、陶埙、陶铃、口簧等。大墓里出土的乐器还出现了“三固定现象”:鼍鼓、土鼓、石磬构成的乐器组合是固定的;两个鼍鼓、一个石磬、一个土鼓,乐器数量固定;其在墓中的摆放位置固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原始手工业分工细致 B.早期的礼乐制度初显
C.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D.阶级的分化不断加强
2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诗经·大雅》中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开始确立贵族政治 B.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C.产生敬天保民思想 D.制礼作乐意义重大
29.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中央集权体制趋于完善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30.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坛、庙、冢,到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墓地和环壕聚落,再到中原地区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遗址,在距今5500—5000年各地均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璧琮璜”玉礼器和“鼎豆壶”陶礼器为标志的古国,它们恰如满天星斗,构成了中华文明初曙阶段的多个源头。而且,由良渚、焦家、凌家滩、牛河梁等遗址中的史前先民所创造的玉器、陶器和棺椁等一整套礼仪制度,开启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先河。
——摘编自方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材料二没有周公就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
32.西周政治具有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
材料二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三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必须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师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般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许倬云《万古江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C C C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B A B A B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C C D B B C B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中华文明没有与其他文明比较,A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南方与北方文明的先进程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距今3500年-3100年的台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了完整的方形围沟、大型建筑、铸铜遗迹遗物、祭祀坑、贵族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遗物,这些特征说明其已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B项正确;仅凭此一处特征不足以说明当时已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处于距今约300万年的时间,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社会分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在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琮、璧、钺等重器,但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很少见到”及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墓葬中陪葬品的多少,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异,反映了阶层分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农业发展相关内容,无法体现农耕经济发展,排除B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出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良渚遗址与别的遗址不一样的地方,无法说明地域特色鲜明,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耕种公田对农奴来说个人收益率为零, 而耕种私田对农奴来说却是很‘有利可图’”可知这种差异使得耕种者热衷于耕种私田,疏于耕种公田,最终导致公田制走向衰落,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和赋税无关,排除A项;激励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的是公田制的衰落,并不能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商朝只能直接控制离国都不远的王畿地区,对王畿以外的诸侯方国只能间接控制,反映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项正确;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商朝统治时期的现实情况,强化而非弱化商王统治,排除A项;王畿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商朝疆域还包括王畿以外间接控制的地区,排除B项;商王对诸侯方国有一定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诸妇’多达204位,这些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家管理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女性贵族地位较高,说明母权制度残余仍然存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朝的阶级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朝女性贵族地位较高,与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奴隶制度日渐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为了更好地统治殷都附近及殷商遗民,于是营建了成周洛邑并迁部分殷商遗民于洛邑附近,洛邑成为关东统治中心,这有利于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根据材料将参与叛乱的商朝遗民迁至洛邑附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矛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西周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西周统治中心仍在镐京,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之下的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材料没有以民为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尊崇祖先,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贵族等级制度和家庭尊卑秩序体现宗法观念发挥作用,而非不断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邦立国时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且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或“诸华”,这说明西周分封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边疆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而非对边地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特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引导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根据材料信息“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康叔集团与殷民七族在卫,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又分别依靠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组合成各地的封建国家。”可知西周王室把不同的姓氏族群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封国,这推动了人口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同时,迁徙的人口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交融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受封诸侯的权力,排除B项;中国的疆域基本确定是在清朝中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族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可知,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同时将同姓不通婚做为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说明西周实现的是在非同姓贵族之间通婚,其目的是加强统治范围,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而非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未体现开放的治理结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未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又是天下大宗,说明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意为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意思是诸侯是国家的屏障,而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瘠”意思是和睦相爱的好兄弟,生活宽绰又富裕,勾心斗角的坏兄弟,你害我来我害你。由此可见《诗经》宣扬宗族和大宗观念,提倡宗族内兄弟和睦,其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宗法制度,是贵族的行为规范,并非对民众行为的约束,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并未涉及削弱诸侯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兄弟和睦友爱,不能将其理解为劝导君主治理国政时施行德政,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材料“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可知,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体现出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宗法制度的相关信息,也未涉及兼并战争的状况,③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据材料可知,周天子直接控制着王畿地区和通过分封诸侯间接控制地方,可知西周推行灵活的统治政策,B项正确;中央集权出现在秦朝以后,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周王的宽广胸怀,排除C项;西周推行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小宗庶子各立为宗群前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体现了西周严格的礼乐制度,这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礼乐制度,此时并未瓦解,排除B项;“女性主政”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符合西周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是确立宗君,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据材料可知,从商到周,赐贝场合由祭祖、宴飨到更具政治性的大祭祀、大射礼,对象从“多为陪同王臣,未见外服诸侯”到”四方诸侯、宗室贵族、内服王官”,反映出周代的等级更加严格,周天子的权威加强,B项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形成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礼乐制度形成于周代,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赐贝仪式的变化,没有体现贝本身功能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以服务鬼神为主”可知,商朝时期,祭祀仪式重视鬼神,据材料“每一类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服饰到配套礼乐,对不同阶层人规定不同的标准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可知,西周时期的祭祀更加强调对社会成员的规范,由重视鬼神到重视人的变化,反映了早期人文精神的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尚未产生儒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为奴隶社会,社会阶层之间并不平等,排除C项;西周时期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宗法制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与材料中的祭祀活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这种‘掺沙子’”及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子弟到地方就像“掺沙子”,同姓兄弟或亲信成为各地的统治者,瓦解当地的社会结构,A项正确;分封制有利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维护生产秩序,排除B项;西周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而是实现分封制,排除C项;D项是指疆域面积,而材料是指分封瓦解当地的社会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可知这一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不可以随意买卖,排除A项;据所学,“国人暴动”的原因是周厉王的暴政,排除C项;井田制是分封制存在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用酒量很大”“贵族频繁地举行祭祀”等词语可知,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酒的酿造与粮食生产紧密相关,说明商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较快,B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代贵族祭祀频繁,社会饮酒盛行,并不能看出王权与宗教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和政府对国家治理方式和范围的改进,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商代贵族的饮酒之风,无法看出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的“采”体现的是女性的采摘性劳动,内容多为在劳动中体现出女性的美丽、思念、爱情等等,但都以劳动入题,A项正确;农耕以男性种植为中心,排除B项;《诗经》反映的是周朝时代而非母系氏族社会,排除C项;采的对象多为各种野菜(草字头)等,多非有意种植而成,无法反映农业种植业的日益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土地国有;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私有土地的出现,从土地国有到出现土地私有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出现,C项正确;本题设问为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是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诸侯王的鼓励,排除B项;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是这一变化的表现,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可知河南地区、伊洛地区龙山时期遗址多于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但二里头时期遗址规模却更大,万邦时代大概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所以材料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遗址分布情况,与族群分布无关,排除A项;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在距今约四五千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遗址分布情况,与夏朝统治中心转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300-4000年左右(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发现了各种质地的礼器和各类乐器,大墓里出土的乐器还出现了‘三固定现象’:鼍鼓、土鼓、石磬构成的乐器组合是固定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鼓、磬等在数量、组合、位置上的固定和统一,反映了这些乐器明显具有了礼仪性的功能,说明古代礼制文化已初现端倪,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没有提及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手工业分工细致,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并未提及阶级的产生与分化,无法得出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并未提及阶级的产生与分化,无法得出阶级分化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可知,西周国家管理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B项正确;西周以前贵族政治已经出现,排除A项;敬天保民强调对民众的关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无法体现制礼作乐意义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他的大臣们,如周公,被视为王室的勤劳服务者,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周王管理国家,就如同家族中的成员协助家长管理家族事务一样,宰作为王室家族的总管,负责管理王室内外的各种事务,在国家层面上,宰也是百官之首,负责引导百官至周王处接受任命,这体现了家族管理方式在国家政治中的应用,百官的任命在王室宗庙前进行,这一仪式不仅强调了官员对王室的忠诚,也体现了宗教和家族传统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官员任命的程序,无法说明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可知,武王的分封既是为了收揽民心,又是对殷贵族的一种安抚政策,目的是为了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B项正确;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提及西周实行分封制的背景和原因,未提及借鉴商朝经验教训,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西周分封制的历史渊源和后世影响,无法得出“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31.(1)特点:起源时间较早;分布地区广泛,星罗棋布,呈“满天星斗”状;多元一体;文明内涵丰富。
(2)影响:丰富了礼乐制度的内涵;维护了西周初年的统治秩序;对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在距今5500—5000年各地均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等为标志的古国”得出:起源时间较早;根据材料一“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坛、庙、冢,到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墓地和环壕聚落,再到中原地区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遗址”“它们恰如满天星斗,构成了中华文明初曙阶段的多个源头”得出:分布地区广泛,星罗棋布,呈“满天星斗”状;根据材料一“由良渚、焦家、凌家滩、牛河梁等遗址中的史前先民所创造的玉器、陶器和棺椁等一整套礼仪制度,开启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先河。”得出:文明内涵丰富;结合所学可得出:多元一体。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没有周公就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得出:维护了西周初年的统治秩序;根据材料二“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得出:丰富了礼乐制度的内涵;根据材料二“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得出:对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32.(1)特点:①体系完备;②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③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④嫡长子继承制。
(2)特点:①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②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③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④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统治,②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③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④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融,⑤推动对边远地区的开发,⑥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特点:“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可得出体系完备;“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可得出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朝的中国。根据材料,“‘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可得出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可得出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得出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朝的中国。“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得出加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可得出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可得出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推动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同时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限训(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