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
1.公元前694年鲁桓公被杀,嫡长子鲁庄公继位。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史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国政被操纵在三桓手中。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三桓的出现违背了宗法制 B.鲁国已被三桓势力瓜分
C.三桓的专权破坏了分封制 D.鲁国贵族体系彻底瓦解
2.西周统治者不再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而是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表明该时期( )
A.政治领域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 B.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C.统治思想有敬德保民的民本色彩 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3.费孝通认为,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实际上是把权力按地域分散到了分封贵族们的手中,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分封制下,各层有各层的政权。费孝通旨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西周社会转型 B.稳定社会秩序,扩大西周统治区域
C.打破了血缘纽带关系 D.致使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4.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的形成 B.社会变革的客观需求
C.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D.青铜鼎的广泛使用
5.战国时期,秦国的廷议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其他诸侯国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如此,廷议制度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使其能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可以说,廷议制度是秦统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这表明廷议
A.激发了各级官员的主动性 B.增强了治国政策的可行性
C.实现了皇帝对决策的掌控 D.体现了集体决策的民主性
6.《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朝行政“有事请殿(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上述规定( )
A.维持了长治久安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体现了刑法严苛 D.保证了科学决策
7.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8.汉代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暨”原则,即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听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汉代还多次减轻刑罚,基本上废除劓刑、刖刑,使得犯罪者除了死刑外基本可以自全其身,尊重和保障了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汉代
A.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B.儒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C.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D.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
9.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国守相进行察举,主要根据乡党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乡党舆论逐渐被官僚家族(同时又是豪强)所支配。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
A.官员选拔的封闭性较强 B.加强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C.与西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D.确立了严密的考察程序
1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充分体现了( )
A.中央集权日趋加强 B.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C.地方割据势力消除 D.君主专制日趋增强
11.魏晋时期对于掌管辖区内人才选举事务的官员的任职要求是:(1)上品人;(2)德高望重;(3)必须是本地人。对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提高了寒门庶族地主的权势 B.奉行“以吏为师”
C.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D.分常科和特科
12.《隋书·经籍志》记载:“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此举( )
A.促进了北方地区统一的进程 B.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C.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D.激化了胡汉之间的矛盾
13.唐朝官员大考的主要考核标准包括“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对应的就是官员德行操守、清正作风、公平公正和勤政爱民这四样品质。“二十七最”则包括近侍之最、判事之最、将帅之最等等总共二十七个方面,对文武官员的工作能力都做出了详细的考绩规定。由此可知,唐朝( )
A.忽视低级官员的管理 B.强化了以德治国理念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完善了地方考核系统
14.宋时,乡绅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于官治外另立乡民自律约文,具有乡民公约的意味。 明时,明太祖“命户部下令天下民,每乡里各置木铎一,内选年老及替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即为《六谕》,这也成为明朝基层教化的总纲。 这一变化使明代( )
A.乡约与法律正式合流 B.基层治理效果日益凸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道德法律教化功能趋同
15.“经筵”是专为皇帝讲经论史而设立的御前讲席。唐宋时期,侍讲学士成为正式官职,甚至被皇帝留在禁中以备询问。明初并无经筵,明英宗时有大臣上《请开经筵疏》,获准,但明中后期的经筵常以进献讲章的形式展开,几乎成了单纯的礼节性活动。经筵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内阁制度的异变 C.儒士地位的提高 D.贵族教育的没落
16.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士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这一变化( )
A.促使考试人数逐年在增加 B.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C.表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 D.导致官员素质明显降低
17.从1427年起,明朝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B.形成了尚学的良好风气
C.相对平衡人才来源区域 D.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
18.明清时期,中央对于督抚的安排有两个方面:第一,地方重大事务的处理,最后的决定权不在督抚,而在朝廷和皇帝;第二,督抚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并无佐贰官,具体政务由布按二司按照制度处理,督抚并不插手。这表明( )
A.郡县决策方式出现异化 B.地方部门实现权力制衡
C.君主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D.督抚权力受到制度制约
19.考满即“论一身所历之俸”,是通过考查官员在一定任期内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加级、进俸或升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客观上( )
A.束缚了官员的积极性 B.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
C.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扩大了官员晋升途径
20.下图为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下列对这一学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学堂选官制度由此确立 ②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
③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④毕业考试结果成为授官依据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21.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 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22.如图为现藏于詹天佑纪念馆的授予詹天佑工科进士时的札文。札文谓19名入选者中“列一等之詹天佑著赏给工科进士,严复著赏给文科进士……”该札文反映了( )
A.学堂选官制度 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C.文官考试制度 D.干部管理制度
23.1912年7月临时政府发布公文明确了一个政府机构的职权:“荐任官以上的任免及履历事项、文官高等考试、恩给及抚恤、荣典授与、外国勋章受领及佩用等。”民国三年该机构又增加了文官任免、升转、勋绩、考核等业务内容。由此判断该机构应为( )
A.参议院 B.铨叙局 C.考试院 D.内阁
2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这一规定实际上要求实行( )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制 C.民主共和制 D.总理负责制
25.1931年6月,国民党颁布的《训政时期约法》第三十条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本法形式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 B.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C.适应了九一八后抗日战争的需要 D.体现了国民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
26.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根据地围绕中心任务,创作了《反维持》《捉汉奸》《我们都是神枪手》《左权将军》《我们在太行山上》等大量革命歌曲,印发给小学作为歌唱教材,先让小学生学会,然后回家教给全家。这表明,民主根据地的音乐教育( )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成为根据地的工作重心
C.传播形式趋于多样化 D.契合了民族战争的发展
27.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在解释新政协会议未将社会主义前途写入《共同纲领》时说:“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据此可知《共同纲领》( )
A.体现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 B.对国家道路的判断尚不明朗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28.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主要政治精神是:
A.民主精神 B.共和精神 C.法治精神 D.平等精神
29.1981年起,洛阳轴承厂先后在北京、上海、新疆、广东、成都、武汉等地建立了十个经销处,要求按季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场动态和行情。厂里则按经销额给予经销处一定的活动经费和相关售后工作。这一方法密切了产需关系,带来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这折射出当时我国( )
A.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逐步扩大了外贸窗口
C.经济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D.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
30.1980年,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1982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这表明( )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C.改革开放改变基层组织结构 D.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31.我国现有四类公务员(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当今我国( )
A.公务员制度较为完备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
C.干部管理走向法制化 D.公务员考录规模扩大
3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 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B.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C.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D.深入贯彻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33.距今约2700年的古希腊陶壶上展现了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步兵主体是公民,公民也是土地所有者,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财富。这说明( )
A.公民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B.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
C.公民由奴隶主贵族组成 D.古希腊手工业水平高
34.裁判官“虽不能废除《十二铜表法》的现存律条,但可以通过拟定告示,日复一日的裁决,来补充它,或者以矫正性补救方法对其进行修订……‘以非常方式’裁决纠纷的习惯,在帝国时期越来越成为常事”。据此可知,罗马法( )
A.让平民有完全政治权利 B.形成了灵活的审判程序
C.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D.体系建设日益趋于完备
35.古代雅典有些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创制了一年一度祭祀刺杀僭主者仪式;此后又立法赋予刺杀僭主者家族的长男在公共食堂免费就餐的权利。这些举措
A.加重了城邦负担B.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C.破坏了民主程序 D.导致民主政治的衰落
36.早期罗马的统治权大部分事实上是集中在一个称作元老院的团体手中。元老院是一个指派的团体,在早期它只从贵族中间指派;在有国王的时候,由国王指派;执政官掌权时,就由执政官指派。元老院的设置( )
A.开创了西方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先河 B.正式结束了古代罗马君主专制政体
C.体现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权制衡 D.说明早期罗马政体是贵族寡头政治
37.据史料记载:“随着罗马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使得罗马帝国
A.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 B.统治者加强了对外邦人的镇压
C.建立起完善的民主政治 D.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38.在西方,证人宣誓在古希腊时已存在。宣誓被古希腊人视为审判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后,西方国家对宣誓的形式、执行、誓词、主体等都做出详细法律规定。证人宣誓制度反映了( )
A.注重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
C.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 D.情感教化和约束力的作用
39.亨利三世上台(1227年)后,为了稳固王权,数度确认《大宪章》。但他实际上独断专横,重用外国宠臣,排斥贵族参政,甚至不顾荒年要求贵族缴纳其三分之一的收入以充军费。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尚未确立王在法下原则 B.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C.封建君主专制色彩浓厚 D.王权未能受到有效限制
40.13世纪末叶,在争取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法王菲利普四世下令对境内教产征收20%的所得税(领地税)。于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教谕,禁止教士向法王交税。在此背景下,1302年,法国召开“三级会议”。据此可知,法王召开“三级会议”旨在( )
A.削弱欧洲的封建势力 B.争取国内力量的支持
C.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威 D.消除封君封臣的影响
41.《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议会地位上升。但此后几十年多数时间内建立的都是两党以及非党人士所组成的混合政府,哪怕某一政党可能处于主导地位,但一定包括其他政党及非党成员。政府成员来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内阁在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这就为国王掌握最后的决策权提供了方便。据此可知,英国政治发展具有( )
A.继承性和延续性 B.发展性和创新性
C.曲折性和渐进性 D.妥协性和周期性
42.据统计,自1787年宪法明确弹劾制度后,直至1999年,美国众议院实际投票通过的弹劾共有14次,其中有两次是针对总统的,有10次是针对法官的,还有两次是针对参议员和陆军部长的。在这14次审判中,仅有两人被判定有罪(皆为法官)。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C.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因
43.有学者指出,虽然第二共和国存在时间不长,但共和实践与共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使共和国不仅成了“一种情感的认同和思想意识的混合物,更是理想化的公义与美德的具体体现”,共和国还甚至成了“一个超越时间的概念”。据此可知,当时( )
A.第二共和国的政治影响较弱 B.共和传统推进法国政治转型
C.法国各派达成政体上的妥协 D.共和派在议会占据绝对优势
44.1829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奉行“战利品属于胜利者”的原则,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他的拥护者鼓吹“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不同党派间竞争十分激烈 B.文官制度运行需要继续完善
C.分权与制衡原则存在弊端 D.旧的官僚体制影响国家政治
45.颁布于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一规定( )
A.解决了政党分肥的弊端 B.确保了公务人员的独立
C.肃清了官僚系统的腐败 D.杜绝了公器私用的现象
46.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在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批评了当时英国官吏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这份报告奠定了后来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叙述和历史观点 B.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C.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47.为了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官的录取,任用做了一系列得规定。这说明( )
A.英国内阁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B.上层建筑适应工业经济发展
C.文官制度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D.民众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48.近代西方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下列有关这两个制度正确的是( )
①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②律师制度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③陪审团制度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
④1878 年德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49.马克思评价路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下列关于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
B.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D.脱离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弱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50.伏尔泰说:“我们要对付的是些毫无顾忌的恶棍、一大堆小人、暴徒、酒鬼和匪类,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对他们说地狱是不存在的……至于我呢?我要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说,谁偷了我的东西,他就得受惩罚、入地狱。”这体现了( )
A.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 B.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
C.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D.欲否定基督教神学理论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大题,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夏商周,史称三代,三代期间均有一统雄心,但只有周立之后,广为封建,并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为主体,延及广大农耕地区疆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以华夏地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成为其文明的主要形态,并融合了周边地带的有益元素,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古典大一统模式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大一统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现代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科学发展。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其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的“土壤”,创造了新型政党制度,是从古代专制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得以建立和发展。具体而言,更多地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在民族问题上,二是在统一问题上,即族群统一与疆域统一。这也正是大一统在社会主义中国最为明显的制度化表达。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分封制对西周“大一统”的促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新大一统模式的特点。(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就中国的制度建设与“大一统”模式之间关系,谈谈你的认识。(4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等《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提出《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痛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内容。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也标志着西方第一个公务员法规的诞生。
——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分流”,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6分)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材料二 法律应以民族为基础,即以本民族的道德、法制、风俗习惯、宗教等民族性格为法制之标准。中国法系,以人伦为本位,以理性为前提,尚礼仪,重王道,尚矜恤,慎刑罚。它以“人是宇宙的主人”和从内外两方面践履人生里程的精神,以融合民族、提升道德、维护秩序和实现大同世界理论的贡献,自占世界上法系之重要地位,为安南、朝鲜、日本、暹逻之母法。近世因经济思想之变动,政治形式之改观等,遂日渐式微。然中国法制具有独特的精神与久远的历史及光辉的价值,可以成为医治世界危机的一种药方,其复兴势在必然。
——摘编自俞荣根等《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建设的认识。(4分)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
1-5 CCDCB 6-10 BDDAA 11-15 CCCCA
16-20 BCDBB 21-25 CBBAA 26-30 DABDB
31-35 AAACB 36-40 DDCDB 41-45 CCBDB
46-50 DBDDA
51.(1)作用:政治上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正统的文明。(6分,每点2分)
(2)特点: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创造了新型政党制度;族群统一与疆域统一。(6分,每点2分)
(3)认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4分,答出2点得满分)
52.(1)特点:立法规范;注重专业能力;录用群体广泛。(6分,每点2分)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旧官吏制度的弊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6分,每点2分)
(3)独特性: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6分,每点2分)
53.(1)原因:传统法学的影响(日耳曼法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6分,每点2分,答出3点)
(2)价值:是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成果;礼法合一的特质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供了价值参考;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为国家发展提供保障;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有序和谐、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满分)
(3)认识:法律建设应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的作用;法律建设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础;法律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法律建设应遵循本土性、适时性、开放性等原则;国际法的建设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课题。(4分,答出任意2点满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