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练(经济发展篇)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片制作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如果要考证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石器 B.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3.《中国经济史》在评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4.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描写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所发挥的作用 ( )
A.灵渠 B.都江堰 C.永济渠 D.大运河
5.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
A.编制户口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6.某市博物馆正在进行“中国古代货币展”的布展工作。下图文物可作为秦朝时期展品的是( )
7.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8.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9.由于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为继,于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导致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逐渐下沉到学在民间,如孔子创办私学。这表明了( )
A.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社会变化
B.经济政治的变化影响思想文化
C.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
D.百家争鸣促进思想领域的繁荣
10.战国时期的商鞅铜方升,其侧壁刻有“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的铭文,这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内容中的( )
A.确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11.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A.长城 B.郑国渠 C.灵渠 D.都江堰
12.从“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周边游牧民族的威胁被彻底清除
C.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D.西南地区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发
13.西汉初年,允许私人和王国铸钱,如吴王刘濞大量采铜铸钱,富同天子,并以此作为对抗中央的资本。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实行盐铁专营 D.统一铸币权
14.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5.“孙吴时,东南地区已出现‘再熟之稻’、一年‘八熟’之蚕。梁代在今安徽寿县立堰‘灌田千顷,岁收谷百万余石’。”材料叙述的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江南市镇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6分)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专项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食物见变迁】
请举出我国农耕时代分别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4分)
(2)炭化的稻谷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4分)
【住宅现差异】
(3)请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并指出分别是哪一原始人的房屋。(4分)
(4)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4分)
17.(21分)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分)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水利工程 它是谁主持修建的 (4分)
材料三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南朝梁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3)材料三说明了江南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8分)
材料四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核桃)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4)材料四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 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5分)
1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I)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汉文帝),加之以恭俭,孝景(汉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班固《汉书》
(2)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三 西晋禅代……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4分)
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1. D 2. C
3. A 解析根据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
4. B 5. B 6. A
7. C 解析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凿井、炼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传入中原,C项正确。
8. D
9. B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为继,于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导致百家争呜,私学兴起,学在官府逐渐下沉到学在民间,如孔子创办私学”可知,私学的兴起是因为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和政治上的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所以说经济政治的变化影响思想文化,B项正确。
10. D 解析根据材料“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查为升”的铭文可知,这些文字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D项正确。
11. C 12. A 13. D 14. C 15. B
16.(1)种植水稻;河姆渡人;种植粟:半坡人。
(2)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3)左图: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右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
(4)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17.(1)铁制农具;牛耕。
(2)都江堰;李冰。
(3)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鼓励生产,兴修水利;南方人民和南迁来的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南方相对稳定,生产秩序较好;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任意答出两点)
(4)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8.(1)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局面:“文景之治”。原因:吸取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3)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重视兴修水利;人民的辛勤劳动。
(4)改进生产工具;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练(经济发展篇)2024-2025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