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德三维集团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路居镇龙潭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还有鹿、麂、象、牛、猴、鼠、龟、蛙等十多种动物遗骸化石以及多种植物果核、种子的化石,系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该遗址的发现
A.反映云南地区步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B.佐证当地先民狩猎采集的生活状况
C.说明云南已经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 D.表明当地出现了畜牧农耕生产技术
2.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成一系的,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且有主有次。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
A.多元一体 B.传承有序 C.连续发展 D.一脉相承
3.《战国策》中记载:“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禹)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这反映的是
A.禅让制的完善 B.“家天下”局面的开启
C.分封制的形成 D.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4.《礼记·王制》中对商朝的某一制度描述道:“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商王通过这一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事务,成为后世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一种初期形态。这一制度是指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5.西周封建过程中,诸侯还受封有一定的人民。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迁过去的,这六个殷人民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是
A.强化血缘认同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氏族平等 D.维护社会稳定
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7.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开始衰微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士阶层日益崛起 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8.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且得到了不断地推广和发展,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
C.铸造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
9.“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易其俗,劝民耕农利土。”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0.公元前422年,李悝被任命为相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此举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消灭了等级制度
C.打击了贵族特权 D.促进了经济发展
11.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会导致社会动荡,所以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种主张意在
A.恢复西周礼乐 B.重建社会秩序 C.传播儒学思想 D.提高个人修养
12.《孙子兵法》开篇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君主发动战争,必须先确保是“唯民是保”的有道之战。而且,“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家
A.认为战争是无奈之举 B.意识到百姓厌恶战争
C.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 D.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13.始皇将自己的语言行动、使用器物都规定了专有名称,如车马衣服器械称“乘舆”,他所到之处称“幸临”。这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确立 B.神权与皇权相结合
C.皇帝独尊的地位 D.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14.《剑桥中国史》指出:“(这一制度)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这一制度
A.因袭于西周制度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恢复了社会经济 D.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1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6.秦统一后颁布的《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
A.杜绝了商业舞弊行为 B.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
C.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 D.限制了全国商品流动
17.秦朝全国人口2000万左右,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杂役,役使人数超过200万,造成了“海内愁怨”。材料可用于研究
A.秦朝的人口增长 B.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秦朝的疆域拓展 D.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8.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重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洞永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豫(县令属吏)
曹参 浠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鷺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A.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19.《史记·孝文本纪》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这折射出当时的治国思想是
A.焚书坑儒,以吏为师 B.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C.罢黜百家,儒学独尊 D.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20.学者王天顺指出:汉武帝兴儒学,儒学的政治地位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变成了神学。皇权给儒学加上神圣之光,却要熄灭它的生命之火;皇家给儒生利禄,却要他交出思想和人格的独立。这一言论说明
A.官方教育成为当时主要教育形式 B.汉代儒学影响广泛
C.“独尊儒术”对学术发展的摧残 D.汉代儒生丧失气节
21.《史记·孝文本纪》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这折射出当时的治国思想是
A.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B.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C.罢黜百家,儒学独尊 D.焚书坑儒,以吏为师
22.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A.确立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实行盐铁官营 D.推行均输平准
23.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遏制诸侯 D.威慑外戚
24.汉赋描绘的对象多为丰富巨大的物象场景,对具有“极”“至”“巨”“高”“深”等特征之事物极具偏好。因此,程廷祚称汉赋是“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这一特征本质上反映出汉代
A.恢弘豪迈的大一统气势 B.民族融合的繁荣局面
C.多元化的文学创作风格 D.宏阔广大的士人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摘编自《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摘编自《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鹅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康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播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薄。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物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说明材料一中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及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抑商的主要目的及措施。(10分)北京汉德三维集团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旧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尚未产生,甘棠等遗址出土了大量原始的生产工具,并有动物遗骸、植物果核和
种子化石,说明旧石器时代的甘棠箐先民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B项正确;处于旧石器时代的甘棠箐遗址没
有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仅属于原始人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在甘棠箐先民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
料无法实证动植物化石来自畜牧及农耕生产,畜牧农耕生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
2.A“中国文化自成一系”说明了文明的独特性,“多源”也就说明文明的多元性,不是一个中心,多条线的网
络系统,有主次,说明了文明之间的联系,即一体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也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但不能通
过材料体现,排除。
3.B依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可知,反映的是启与益争夺王权的斗争,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王位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的开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而非禅让制的完
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而且分封制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
禅让制,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排除D项。
4.A根据所学,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
方国和部落。因此材料中的内容涉及的是内外服制度,A项正确:B、C两项是周代,D项是秦朝,排除B、C、D
三项。
5.D伯禽受封的人民中包括殷人氏族和周人氏族,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强化不同氏族间的融合,从而维护社会
稳定,故选D:殷人氏族和周人氏族是不同的氏族,所以谈不上血缘认同,排除A:材料内容和加强中央集权
无关,排除B:这样的做法不一定能实现氏族平等,排除C。
6.A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睡小国,在当时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
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
“夷狄之国”成为统一中原的霸主,这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项正确:B项不是材
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两项与材料无关。
7.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正确:周
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秩序的破坏,不是民族交融较强和士阶
层的崛起,排除BC项。
8.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A项正确:分裂割据的变局,与
金属货币的产生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铸造技术对是金属货币的产生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项:统一进程的加速,是货币统一的重要原因,并非金属货币产生的原因,排除D项。
9.C材料强调的是商鞅为秦孝公制法令昭示全国,推行封爵制度,赏罚分明,统一度量衡,调节商品、货币流通
等轻重关系,“开阡陌”,鼓励百姓耕作,这些均为商鞅变法的内容,C项正确:材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背
景、目的、影响无关,排除A、B、D三项。
10.C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破坏了世卿世禄制,C项正确;“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授
官原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授官原则的转变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
果,排除D项。
11.B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孔子强调礼的作用,强调等级秩序,注重道德教化以恢复“周礼”,恢
复等级名分,重建社会秩序,B项正确:恢复西周礼乐的目的还是重建社会秩序,排除A项:针对社会动荡,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传播儒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提高个人修养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C根据材料“君主发动战争,必须先确保是‘唯民是保’的有道之战”可知孙子重视人民,C项正确:材料没
有提及战争是无奈之举,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百姓厌恶战争,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3.C“专有名称”体现了皇帝与众不同的神圣、崇高地位,反映了皇帝独尊,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
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神权,排除B项: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材料看不出
世袭制,排除D项。
14.D材料描述的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故D项正确。郡县制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505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