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湖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 试题卷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位于浙江省中部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距今11000—8500年之久。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陶片表面发现了许多稻壳的印痕。还发现了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石斧、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这些可以佐证当时( )
A.长江流域已进入良渚文化时期 B.原始农耕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
C.长江流域文明程度居领先地位 D.阶级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已出现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这( )
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变化 B. 可实证部落联盟的逐步形成
C. 可说明夏朝统治中心的转移 D. 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
3.下图为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的大盂鼎,该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内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训诰盂之事,还记载了赐予盂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作为重要的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国青铜器的出现
C.西周的政治制度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4.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B.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D.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5.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90%以上的青铜皆产于楚国,水产、皮革等产品也是楚国输往中原的主要物资,中原输往楚国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齐鲁的食盐等,楚国和中原诸国商人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来往贩运。据此可知,当时( )
A.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 B.争霸战争推动了地区经济交往
C.区域联系加强利于社会发展 D.社会分工导致长途贩运的兴盛
6.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下列属于孟子的观点是( )
A.“为政以德” B.“道法自然” C.“仁政” D.“相生相胜”
7.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 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 “大一统”观念开始出现 D.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8.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9.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入陈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反映出当时( )
A.人们对封建制度不满 B.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C.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0.下表为汉代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胡客”贸易往来的相关记载。表格中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记载 出处
今(东汉)赉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闟登(毛毯)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窦侍中前寄人钱八十万,市得杂罽(jì,兽毛织品)十余张 【东汉】班固《与弟超书》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A.早期各民族间迁徙的推动 B.中原王朝政治局面的稳定
C.汉朝与欧洲实现直接贸易 D.“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
1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
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
12.十六国北朝时期,各政权普遍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即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本族制,汉族采用汉制。其具体到职官上,则是中央职官名号大都沿袭汉魏以来的制度,地方上大都采用州郡县三级制。该政策( )
A.使民族隔阂更加严重 B.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C.有利于少数民族汉化 D.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13.表1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
表1
时间 和亲对象 宗室女子
贞观初年 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 定襄县主
贞观六年(632年) 铁勒别部酋长契苾何力 临洮县主
贞观十年(636年) 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亦 衡阳长公主
吐谷浑可汗诺曷钵 弘化公主
贞观十四年(640年)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 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 新兴公主
贞观末年(649年) 突厥首长执失思力 九江公主
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
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 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
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
14.《唐摭言》在描述某一制度时,写道:“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唐代中期,宰相杜佑在其编纂的《通典》中描述某一制度说: “ 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
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 该制度的推行( )
A.以井田制度为前提 B.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有利于人口的流动
16.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7.《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论语·雍也》“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C.对天命神意的批判 D.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18.公元前645年,晋国在韩原之战中大败于秦,国君被擒,黄河以西的土地被割让。面对不利局势,晋国贵族鼓励“国人”和“野人”到农村地区开垦荒地,向新垦土地征收税赋,并从开荒者中征召士兵。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秦晋争霸促进民族交融 B.土地国有制开始兴起
C.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 D.户籍制度已普遍推行
19.晋国赵氏对亩制进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取代了周代的百步为亩。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采用的就是这种新亩制,并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百亩给一夫”。由此可知( )
A.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采用大亩制适应时代变革
C.商鞅侧重培养地主阶层 D.秦国农业生产力高于别国
20.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
A.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B.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C.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21.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22.《史记》 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 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
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政区的调整
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缘于北方移民南迁
23.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 )
A.提倡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B.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
C.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D.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
24.隋朝时地下储粮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峰。根据史书记载,隋朝官仓储存的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还没吃完,并且依然可以食用。这最能说明隋朝(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百姓生活的富足 D.国家长期统一稳定
25.《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送别诗的佳作。作者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送别好友去安西都护府的惜别之情。其中“安西都护府”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6.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早已将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 )
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
27.贞观初,太宗对侍臣说:“ 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 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
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 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 深以自诫。” 在此思想影响
下唐太宗( )
A.取消一切的杂税和杂役 B.践行清静安民的治国理念
C.不断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D.革新选官方式以澄清吏治.
28.两税法将贵族、官吏、商人、地主、农民等群体按资产多寡分为九等户籍,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这一做法意在( )
A.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 B.加强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 D.推动社会关系的平等化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9小题14分,第30小题18分,共3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人的祖先,汇多元为一体,包容四方先进因素,以成文明,以成中国。日益丰富的考古证据充分揭示,中国史前各地区在距今6000——5300年前后同步跨越式发展,形成如“满天星斗”的“古国”;良渚文化在距今5300年前后形成早期国家并持续发展;各地区相互交流碰撞,形成“最初的中国”。中华文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经形成,在初创时期即已焕发出独特光彩,此后不断发展壮大,绵延至今。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材料二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10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史上诞生了首个大一统王朝。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一夜间,一个拥有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的大一统国家拔地而起。
——摘编自【日】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图1)
材料二
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
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 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
——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在政治层面推行的“新制度”,并概括其“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结合图1说明汉“有所损益”在制度上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从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角度说明作者认为“ 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的理由,扮别简述“合议于政事堂”及“就他官畀以他名”的作用。(9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