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泰华初级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一)
七年级历史
(满分75分,练习时间7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各题所选字母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1.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将同类史实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如下知识简表可知( )。
早期人类 发现 时间推断
元谋人 2颗门齿化石 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 3颗牙齿化石、第1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等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山顶洞人 3个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8个个体遗骨化石等 距今约3万年
A.元谋人是世界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C.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的重要依据
D.化石是古生物遗体埋藏在地层中经石化后形成
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编中提到:一九二九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如图所示文物透露的信息与山顶洞人有关的是( )。
A.懂得语言交流 B.具有爱美意识
C.使用打制石器 D.掌握计算能力
4.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 )。
东胡林遗址碳化粟(距今10000~8000年前)
兴隆洼遗址碳化杰和黍(距今10000~8000年前)
贾湖遗址碳化稻料(距今8000多年前)
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我国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
C.农业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 D.原始农业发源于黄河流域
5.央视热播栏目《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陶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良渚遗址
6.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 甘肃永登乐山坪遗址出土的陶鼓
A.早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 B.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农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远古传说的丰富历史信息
7.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查阅了文献资料。他们在阅读书籍时翻阅到了如图的目录,据此推断,他们要查找的资源是( )。
“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 003 古人类智慧与最早的用火遗迹 008 农业文明的起源及革命性转折 013 “西阴之花”与“华族”的拓展 017 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 021 陶寺文化——华夏文明的形成 026 最早的“中国”与尧舜禹建都晋南 034
A.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B.山西是恢弘的民族交融舞台
C.山西是文化兴盛的沃土 D.山西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要地
8.“炎帝”“黄帝”是在历史被神话化和各部族之神被人格化以及文化融合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中,将各地不同的传说以及不同传说中相同的因素进行合并而出现的。由此可见,炎黄传说是( )。
A.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B.人们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
C.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 D.得到考古发现不断证实的
9.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外扩到了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由此可知,彩陶文化的扩散( )。
A.可以证实炎黄历史完全真实可信 B.可能与炎黄部落的不断扩张有关
C.可推测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 D.可推断中原地区的文化领先世界
10,李华同学整理了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的一些遗存图片及介绍(如下),据此可以推测这一地区( )。
宫墙 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陶壶
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基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 通高9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15厘米,可能是当时首领使用的礼器。 陶壶朱书两个字,一字可能释为“尧”,另一字释为“文”,故考古学家认为其与尧、禹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A.使用磨制石器 B.形成完整文字体系
C.社会分工细化 D.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11.《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陷,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大禹治水的结果 B.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
C.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D.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12.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它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历史。下列史实与对应时间吻合的是( )。
A.①处:启建立夏朝 B.②处:汤建立商朝
C.③处:武王伐纣,定都洛阳 D.④处:平王迁都,定都镐京
13.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宜侯夨(cè)簋,内底铸有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封夨为宜侯,并赏赐其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权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和奴隶之事。据此可知,该文物的历史价值在于其( )。
宜侯夨簋及底部铭文
A.体现出西周青铜器的铸造技艺高超 B.作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文物
C.反映了宜侯夨簋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D.说明周康王对宜侯的赏赐级别最高
14.《左传》中记载:“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周王实力大增 B.诸侯争霸形成
C.阶级矛盾尖锐 D.周王室的衰微
15.《管子·海王篇》中记载,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yáo](一种铁锄),”“行服连轺[yáo]辇(轻便的马车)者,必有一斤(铁斧)一锯一锥一凿”。这表明当时的齐国( )。
A.管仲改革成就霸业 B.铁质工具普遍使用
C.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大题,其中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19题15分,共45分)
16.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考古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地图中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①__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位于②__________处,并简述其研究价值。(①②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5分)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展板二【文物中探寻我国万年文化史】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一 图二 图三
(2)根据图一、图二、图三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3分)
展板三【文字中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壁等。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00~35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
(3)材料所描述的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之处?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2分)
17.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夏朝形成】
材料一:为了使他的权力为众多诸侯所确认,夏启在都城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钓台之享”……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一《禹刑》,帝芬时造“圈士”,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秋,刑法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朝制定《禹刑》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的都城。(2分)
【商朝发展】
材料二: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封王使得统治集团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对于商政权的覆灭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政权覆灭”的原因。从“商政权覆灭”的史实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周朝分封】
材料三: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蕃屏周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分封制下,诸侯应履行哪些义务?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5分)
18.春秋时期是一个政治局面分裂动荡,军事斗争频繁,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的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三: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此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取得了怎样的发展?这种发展对诸侯实力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3)材料三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请列举两位春秋时期的霸主。(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1分)
1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请运用历史学科素养,完成下面探究任务。
【文物探史·解析历史奥秘】
(1)青铜器是我国重要的文明成就之一。根据下列图文信息,概括利簋所蕴含的历史价值。(4分)
实物史料 腹内铭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解释 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史学界多有纷争,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的疑惑,还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 史学研究
【文物探史·辨析历史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诸侯争霸的影响。(4分)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三晋古文化源流》
【遗迹铭史·感悟历史厚重】
(3)结合所学知识,以“大禹治水”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泰华初级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