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单元检测卷(二)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D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3·广东深圳高二期末)汉代在秦代行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监察体系,如县派出廷掾部对乡实施监察之职。这体现了当时( )
A.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B.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干预
C.吏治腐败得到根治
D.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了上自郡国下至乡里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这实质上体现了汉朝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监察机构,而非行政机构,且并未说明新监察体系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汉朝新监察体系的建立,而非对行政权的干预,排除B项;新监察体系的建立,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官员贪污腐败,但“根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B
2.(2024·重庆巴蜀中学测试)汉朝初年,“任子”是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这一现象易导致( )
A.社会阶层严重固化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贵族政治卷土重来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解析 据材料“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可知该现象导致大量不具有施政能力的官僚子弟进入官僚系统,导致官僚队伍素质下降,影响官员的整体施政能力,故选B项;汉朝的察举和征辟有利于国家人才选拔,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任子”现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阶层固化,排除A项;官僚制度的确立和逐渐完善决定了贵族政治必然被淘汰,“任子”现象本质上也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排除C项;秦汉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主要指的是上计制度,“任子”属于选官制度的范畴,排除D项。
B
3.(2023·贵州遵义高二期末)北魏初期在官吏作风上以酷吏为主,而到后期完成一系列改革后,则以公正奉职、严格执法的良吏为主,统治者对官员的治政能力要求十分严格。北周时期继续改革,在吏治上胜于北齐和南朝。这( )
A.保证了北朝政治清明高效运作
B.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C.促进了北朝官员考核机制完善
D.推动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北周吏治的改革有利于国家治理的高效,客观上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故选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北朝中北魏和北周的情况,“保证了北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北魏、北周吏治方面的改革,吏治只是官员考核的一部分内容,无法得出其促进考核机制的“完善”,另外北魏、北周并不能代表整个北朝,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吏治改革方面,而非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
C
4.(2024·湘豫名校联考)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 )
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
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解析 唐朝武则天时期,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所占比例增大,这削弱了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相权的局面,故选C项;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所占比例增大,这属于中央官制,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科举考试入仕的宰相人数增多,指的是官员来源变化,而酷吏是指用残酷方法处理政务的官员,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C
5.(2024·湖南永州一模)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 ( )
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C.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的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上有多种查验的字样,涉及多个方面,体现国家对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的重视,故选C项;南宋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对官员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并不是官员选拔与任免,排除B项;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对官员管理与评价的重视,而非封建等级观念,排除D项。
A
6.(2024·广东名校联开学联考)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解析 材料强调元朝时期的高丽人对元朝制度与文化的向往,这说明元朝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故选A项;材料指的是元朝的对外关系,而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于秦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在元朝的高丽知识分子是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录取的,材料也并未说明这些知识分子与朝贡活动存在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
B
7.(2023·浙江嘉兴高二期末)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 )
A.京察制度 B.朝觐考察制度
C.殿试制度 D.中央监察体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朱元璋时期吏部将“地方来京的官员”按照“言行功能”,分为称职、有过而称职、不称职三等并给予不同接见待遇,故选B项;京察制度指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与材料“地方来京的官员”不合,排除A项;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而材料为考察官员,排除C项;“中央监察体制”在明代的执行机构为都察院和六科,而材料为官员考核,排除D项。
D
8.(2024·百师联盟开学摸底)清代曾任左都御史者共430人,其中进士出身者221人。科道官共3 087人,其中汉人为2 153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由此可知,清代( )
A.汉族官僚掌控监察系统 B.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C.监察机构内部分权制衡 D.重视提升监察体系效能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进士出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监察官员较多,说明政府比较重视监察体系效能的提升,因为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故选D项;虽然在科道官和御史中,汉人数量较多,但是据所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可知,皇帝掌控着监察系统,排除A项;材料仅是述及“科举”这一入仕途径,并没有述及其作用,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清代监察系统的人员组成及入仕途径,并没有述及其权力的“分权制衡”,排除C项。
A
9.(2023·河北保定高二期末)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
A.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改变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
D.迟滞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
解析 据材料可知执政党领袖把政府官职作为酬劳分配给在竞选中出过力的本党党员和任用个人亲信,政党分肥制下使得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容易造成用人不当,每一次选举后人事大变更,这会阻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故选A项;材料所述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政治不稳定,排除B项;资产阶级政权性质并未改变,排除C项;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相隔较远,排除D项。
A
10.(2023·云南楚雄高二期末)1829年以前的美国政府因工作人员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家庭出身,又被称为绅士政府。尽管如此,每届政府因选拔者个人主观意愿而使被选拔人的条件和标准不一。这反映出此时美国( )
A.选官制度存在问题 B.文官制度并不公平
C.广大民众无选举权 D.贵族把持中央政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每届政府因选拔者个人主观意愿而使被选拔人的条件和标准不一,这说明此时的美国选官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故选A项;美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883年,此时尚未产生文官制度,排除B项;“广大民众无选举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美国是共和政体,无君主、无贵族,排除D项。
C
11.(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下表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历程表。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A.选拔机制公平公正 B.考试内容仿照中国
C.形成过程循序渐进 D.运作程序规范高效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制度从1805年“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到1870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的过程,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且有众多阶段的改革和完善,体现出文官制度的逐步推进,故选C项;选拔机制只是文官制度的一个侧面,没有概括出英国文官制度的时序、整体特点,排除A项;科举制考查文章诗赋等,而英国文官考试内容具有专业性,排除B项;文官的层次众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排除D项。
B
12.(2023·河南郑州高二期末)从19世纪初以来,和工业革命逐步接近完成相适应,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也不断地革新、改造。文官制度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巨大胜利。这一胜利( )
A.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B.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有利于完善政党政治 D.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文官制度和工业革命逐步接近完成相适应,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斗争的巨大胜利,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项;文官考试制度是文官制度的内容,不是结果,排除A项;文官制度建立了独立于党派的事务官体系,有助于完善政党政治,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C
13.(2023·河南驻马店高二期末)1872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如下表所示)。这一新官制的实施( )
类别 职务 选拔方式
第一级 普通文职 通过竞争考试
第二级 领事人员 推荐的基础上考试
第三级 海关税收 直接从各附属部门选拔
第四级 高级官员 按政党分肥制的方式任用
A.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文化素质 B.容易滋生僵化的官僚习气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运行 D.使官员的升迁模式多样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不同层次的官员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拔,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故选C项;高级官员按政党分肥制的方式任用,与提高文化素质无关,排除A项;官僚习气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作风,而材料强调文官分类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层次官员的选拔方式,与升迁模式无关,排除D项。
D
14.(2023·江苏徐州高二期末)美国公务员制度中没有设立像英国那样高级别行政公务员岗位,没有常任的下属秘书,其等级界限也不像英国那样清晰,且保留了一部分总统“政治任命”的公务员岗位。相较英国,美国公务员制度更易( )
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腐败滋生
C.减少财政负担 D.助长政党斗争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相比,在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社会公平等方面都留出了一定的人为操控空间,规定不严格,为政党更换官员等行为留下了操作空间,容易给政府工作带来一定消极影响,故选D项;“等级界限不清晰”容易导致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美国的公务员制度缺乏监督和管理,为政党操纵政治留下了空间,容易滋生腐败,排除B项;互相推诿扯皮容易导致问题的产生,会浪费大量的财政资金,加大财政负担,排除C项。
D
15.(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下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C.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D.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解析 据表格信息,二战后的文官分类在行政级别上进一步精简、整合,从行政级别分类转变为针对具体事务分类,对文官的专业分类也更加清晰,体现了专业化的趋势,故选D项。
C
16.(2023·江西五市九校高二期末)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务次官和135位副常务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故选C项;材料表明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摒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排除A项;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文官,不利于英国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
17.(2023·山西名校联考)科举停废之后,慈禧太后“屡次询及女学,拟开办一高等之学堂。诸生……为皇太后门生”。1907年,慈禧太后打算指派荣寿公主为贵胄女学堂总监督,时人谓荣寿公主“恭谨持正……有时进谏,太后亦多采纳之”。据此推知,慈禧太后筹办女学旨在( )
A.推广新式教育 B.巩固清朝统治
C.推动官制改革 D.提倡男女平等
B
解析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实际权力的掌管者,在科举停废之后,筹办女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女性人才以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故选B项;慈禧太后筹办女学的目的是能够通过培养女性人才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而作为守旧派的代表,其目的并非是推广新式教育,排除A项;材料所述筹办女学,目的是培养女性人才以维护统治,推动官制改革并非其目的,只是其手段之一,排除C项;作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筹办女学的目的并非为了提倡男女平等,而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D项。
18.(2023·浙江义乌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的课程、课时(如下表)。由此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
B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适应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课程理念
C.摒弃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主张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解析 经世致用指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与材料中清末课程兼有儒家经典、西方课程以适应时代要求,挽救民族危亡相合,故选B项。
19.(2023·河北沧州高二期末)1906年,张之洞创建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其课程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另加法制理财、农业、英文为随意科。它的创建( )
A.意在为文官考试制度建设培养人才
B.适应了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需要
C.助推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D.基本奠定了统一全国学制的基础
B
解析 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所以此时两江师范学堂的创建适应了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需要,故选B项;文官考试制度是孙中山先生在建立民国后提出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经宣告破产,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学制,排除D项。
20.(2023·福建高二“筑梦”联考)1906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述史料可用于实证( )
A.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B.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临时约法》的弊端 D.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
解析 据材料“中国向来铨选”“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可知孙中山赞成古代考试选官的做法,而且强调国家官吏必须是服务于人民的公仆,体现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故选B项;清末新政时期采用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排除A项;《临时约法》的主要弊端是“因人设法”,而且《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排除C项;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D项。
21.(2022·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纠弹制度,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违法案件。从当时的纠弹实例来看,被纠弹的大多是地方官吏,最高为巡按使,最多的是县知事。文官纠弹制度的建立( )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 B.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
C.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纠弹制度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中的“文官纠弹制度”不符,故排除。
A
22.(2023·湖北十堰高二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和宗旨是参照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设计的,在考试的程序上沿袭了自宋代以来就形成的弥封制,且阅卷者要在阅卷处单独封闭阅卷,直到批阅完后方得自由。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
A.有效杜绝了考试舞弊 B.中西合璧的色彩浓厚
C.践行了五权宪法理念 D.对阅卷者素质要求高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既沿袭了宋代以来的考试程序,又参考了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中西合璧的浓厚色彩,故选B项。
B
23.(2023·广东江门市高二期末)1989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10%。1992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40%。而到了1995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A.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C.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公务员的选用越来越重视能力测试,选拔出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的人才,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据材料“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可知,体现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扩大公务员的考录范围,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干部管理的内容,排除B项;据材料“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可知,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均是考试重点,并非只强调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排除C项。
24.(2024·河北承德九师联盟高二联考)我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
A.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C.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A
解析 我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与职务、职责相结合,这可以使公务员人尽其才,保证了政府政策的有效实施,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25.(12分)(2024·黑龙江龙东五地市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腐败,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
——摘编自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发生调适性变革。
阐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每一次调适性变革都是因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变化、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压力影响而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造成原有选官制度的稳定性减弱而发生制度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转型之中,世卿世禄制已经不能适应各国争霸图强需要,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东汉末年,察举、征辟制均被豪强
把持,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九品中正制通过渐进式制度变迁得以形成。然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固化和君主门阀对立的局面,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在隋唐时期发生了制度断裂而转向科举制。科举制以更加客观的选官标准、更加严密的选拔程序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效维护了君主权威,而以儒学为考核内容则使官僚在入仕前就已将儒家教义内化于心,从而在入仕后能够自觉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面临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时,在不背离政治逻辑与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多次发生调适性变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6.(14分)(2024·河南省百师联盟高二大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丞相。西汉时,丞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4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6分)
答案 特点:历史悠久(或开始早;时间长);中央集权;体系完整、不断完善(或不断发展完善);各机构既相互协作,又互相制约(见“制约”二字给分);官吏选任重才能(或重视人才选拔。注:答“科举制”不给分);重视对官员的监察(体现“监察”即可);官员由皇帝任免,有任期;皇权至上(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2分)
答案 (2)原因: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只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行,必须有“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动;传统官制的落后;传统官制的腐败(体现“旧制度问题”即可);文官素质差,效率低。
(3)根本差异: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巩固了封建统治;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现代化。(中国有“专制”二字,英国有“民主”二字即可给分;或写两国政体: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27.(14分)(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二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日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
——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担任选举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就是说,文官的前程、职位、待遇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摘编自魏虎德《西方文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影响。(4分)
答案 (1)趋势:由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发展为以才能为依据;由以主观推荐方式发展为科举考试;选拔对象由以贵族为主发展为向全社会开放选拔。
(2)主要影响:推动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西方文官“政治中立”的意义及其启示。(6分)
答案 意义: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官员养成廉政作风。
启示:文官是国家政策推行或落实的主要负责者,稳定文官队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任何国家都应根据国情加强文官队伍建设,实行法制化、制度化的管理。单元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3·广东深圳高二期末)汉代在秦代行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监察体系,如县派出廷掾部对乡实施监察之职。这体现了当时( )
A.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B.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干预
C.吏治腐败得到根治
D.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了上自郡国下至乡里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这实质上体现了汉朝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监察机构,而非行政机构,且并未说明新监察体系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汉朝新监察体系的建立,而非对行政权的干预,排除B项;新监察体系的建立,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官员贪污腐败,但“根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2024·重庆巴蜀中学测试)汉朝初年,“任子”是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这一现象易导致( )
A.社会阶层严重固化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贵族政治卷土重来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可知该现象导致大量不具有施政能力的官僚子弟进入官僚系统,导致官僚队伍素质下降,影响官员的整体施政能力,故选B项;汉朝的察举和征辟有利于国家人才选拔,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任子”现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阶层固化,排除A项;官僚制度的确立和逐渐完善决定了贵族政治必然被淘汰,“任子”现象本质上也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排除C项;秦汉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主要指的是上计制度,“任子”属于选官制度的范畴,排除D项。
3.(2023·贵州遵义高二期末)北魏初期在官吏作风上以酷吏为主,而到后期完成一系列改革后,则以公正奉职、严格执法的良吏为主,统治者对官员的治政能力要求十分严格。北周时期继续改革,在吏治上胜于北齐和南朝。这( )
A.保证了北朝政治清明高效运作
B.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C.促进了北朝官员考核机制完善
D.推动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北周吏治的改革有利于国家治理的高效,客观上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故选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北朝中北魏和北周的情况,“保证了北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北魏、北周吏治方面的改革,吏治只是官员考核的一部分内容,无法得出其促进考核机制的“完善”,另外北魏、北周并不能代表整个北朝,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吏治改革方面,而非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
4.(2024·湘豫名校联考)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 )
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
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答案 C
解析 唐朝武则天时期,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所占比例增大,这削弱了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相权的局面,故选C项;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所占比例增大,这属于中央官制,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科举考试入仕的宰相人数增多,指的是官员来源变化,而酷吏是指用残酷方法处理政务的官员,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5.(2024·湖南永州一模)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 ( )
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C.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的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上有多种查验的字样,涉及多个方面,体现国家对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的重视,故选C项;南宋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对官员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并不是官员选拔与任免,排除B项;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对官员管理与评价的重视,而非封建等级观念,排除D项。
6.(2024·广东名校联开学联考)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元朝时期的高丽人对元朝制度与文化的向往,这说明元朝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故选A项;材料指的是元朝的对外关系,而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于秦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在元朝的高丽知识分子是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录取的,材料也并未说明这些知识分子与朝贡活动存在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
7.(2023·浙江嘉兴高二期末)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 )
A.京察制度 B.朝觐考察制度
C.殿试制度 D.中央监察体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朱元璋时期吏部将“地方来京的官员”按照“言行功能”,分为称职、有过而称职、不称职三等并给予不同接见待遇,故选B项;京察制度指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与材料“地方来京的官员”不合,排除A项;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而材料为考察官员,排除C项;“中央监察体制”在明代的执行机构为都察院和六科,而材料为官员考核,排除D项。
8.(2024·百师联盟开学摸底)清代曾任左都御史者共430人,其中进士出身者221人。科道官共3 087人,其中汉人为2 153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由此可知,清代( )
A.汉族官僚掌控监察系统 B.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C.监察机构内部分权制衡 D.重视提升监察体系效能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进士出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监察官员较多,说明政府比较重视监察体系效能的提升,因为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故选D项;虽然在科道官和御史中,汉人数量较多,但是据所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可知,皇帝掌控着监察系统,排除A项;材料仅是述及“科举”这一入仕途径,并没有述及其作用,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清代监察系统的人员组成及入仕途径,并没有述及其权力的“分权制衡”,排除C项。
9.(2023·河北保定高二期末)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
A.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改变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
D.迟滞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执政党领袖把政府官职作为酬劳分配给在竞选中出过力的本党党员和任用个人亲信,政党分肥制下使得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容易造成用人不当,每一次选举后人事大变更,这会阻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故选A项;材料所述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政治不稳定,排除B项;资产阶级政权性质并未改变,排除C项;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相隔较远,排除D项。
10.(2023·云南楚雄高二期末)1829年以前的美国政府因工作人员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家庭出身,又被称为绅士政府。尽管如此,每届政府因选拔者个人主观意愿而使被选拔人的条件和标准不一。这反映出此时美国( )
A.选官制度存在问题 B.文官制度并不公平
C.广大民众无选举权 D.贵族把持中央政权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每届政府因选拔者个人主观意愿而使被选拔人的条件和标准不一,这说明此时的美国选官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故选A项;美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883年,此时尚未产生文官制度,排除B项;“广大民众无选举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美国是共和政体,无君主、无贵族,排除D项。
11.(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下表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历程表。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A.选拔机制公平公正 B.考试内容仿照中国
C.形成过程循序渐进 D.运作程序规范高效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制度从1805年“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到1870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的过程,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且有众多阶段的改革和完善,体现出文官制度的逐步推进,故选C项;选拔机制只是文官制度的一个侧面,没有概括出英国文官制度的时序、整体特点,排除A项;科举制考查文章诗赋等,而英国文官考试内容具有专业性,排除B项;文官的层次众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排除D项。
12.(2023·河南郑州高二期末)从19世纪初以来,和工业革命逐步接近完成相适应,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也不断地革新、改造。文官制度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巨大胜利。这一胜利( )
A.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B.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有利于完善政党政治 D.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文官制度和工业革命逐步接近完成相适应,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斗争的巨大胜利,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项;文官考试制度是文官制度的内容,不是结果,排除A项;文官制度建立了独立于党派的事务官体系,有助于完善政党政治,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2023·河南驻马店高二期末)1872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如下表所示)。这一新官制的实施( )
类别 职务 选拔方式
第一级 普通文职 通过竞争考试
第二级 领事人员 推荐的基础上考试
第三级 海关税收 直接从各附属部门选拔
第四级 高级官员 按政党分肥制的方式任用
A.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文化素质
B.容易滋生僵化的官僚习气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运行
D.使官员的升迁模式多样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不同层次的官员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拔,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故选C项;高级官员按政党分肥制的方式任用,与提高文化素质无关,排除A项;官僚习气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作风,而材料强调文官分类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层次官员的选拔方式,与升迁模式无关,排除D项。
14.(2023·江苏徐州高二期末)美国公务员制度中没有设立像英国那样高级别行政公务员岗位,没有常任的下属秘书,其等级界限也不像英国那样清晰,且保留了一部分总统“政治任命”的公务员岗位。相较英国,美国公务员制度更易( )
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腐败滋生
C.减少财政负担 D.助长政党斗争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相比,在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社会公平等方面都留出了一定的人为操控空间,规定不严格,为政党更换官员等行为留下了操作空间,容易给政府工作带来一定消极影响,故选D项;“等级界限不清晰”容易导致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美国的公务员制度缺乏监督和管理,为政党操纵政治留下了空间,容易滋生腐败,排除B项;互相推诿扯皮容易导致问题的产生,会浪费大量的财政资金,加大财政负担,排除C项。
15.(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下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
一战末期 二战后
行政级(若干职级) 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 行政人员 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
一等书记级 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
二等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专业人员 法律、统计等
女书记级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C.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D.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信息,二战后的文官分类在行政级别上进一步精简、整合,从行政级别分类转变为针对具体事务分类,对文官的专业分类也更加清晰,体现了专业化的趋势,故选D项。
16.(2023·江西五市九校高二期末)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务次官和135位副常务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故选C项;材料表明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摒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排除A项;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文官,不利于英国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
17.(2023·山西名校联考)科举停废之后,慈禧太后“屡次询及女学,拟开办一高等之学堂。诸生……为皇太后门生”。1907年,慈禧太后打算指派荣寿公主为贵胄女学堂总监督,时人谓荣寿公主“恭谨持正……有时进谏,太后亦多采纳之”。据此推知,慈禧太后筹办女学旨在( )
A.推广新式教育 B.巩固清朝统治
C.推动官制改革 D.提倡男女平等
答案 B
解析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实际权力的掌管者,在科举停废之后,筹办女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女性人才以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故选B项;慈禧太后筹办女学的目的是能够通过培养女性人才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而作为守旧派的代表,其目的并非是推广新式教育,排除A项;材料所述筹办女学,目的是培养女性人才以维护统治,推动官制改革并非其目的,只是其手段之一,排除C项;作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筹办女学的目的并非为了提倡男女平等,而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D项。
18.(2023·浙江义乌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的课程、课时(如下表)。由此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适应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课程理念
C.摒弃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主张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答案 B
解析 经世致用指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与材料中清末课程兼有儒家经典、西方课程以适应时代要求,挽救民族危亡相合,故选B项。
19.(2023·河北沧州高二期末)1906年,张之洞创建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其课程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另加法制理财、农业、英文为随意科。它的创建( )
A.意在为文官考试制度建设培养人才
B.适应了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需要
C.助推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D.基本奠定了统一全国学制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所以此时两江师范学堂的创建适应了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需要,故选B项;文官考试制度是孙中山先生在建立民国后提出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经宣告破产,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学制,排除D项。
20.(2023·福建高二“筑梦”联考)1906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述史料可用于实证( )
A.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B.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临时约法》的弊端 D.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国向来铨选”“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可知孙中山赞成古代考试选官的做法,而且强调国家官吏必须是服务于人民的公仆,体现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故选B项;清末新政时期采用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排除A项;《临时约法》的主要弊端是“因人设法”,而且《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排除C项;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D项。
21.(2022·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纠弹制度,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违法案件。从当时的纠弹实例来看,被纠弹的大多是地方官吏,最高为巡按使,最多的是县知事。文官纠弹制度的建立( )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
B.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
C.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纠弹制度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中的“文官纠弹制度”不符,故排除。
22.(2023·湖北十堰高二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和宗旨是参照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设计的,在考试的程序上沿袭了自宋代以来就形成的弥封制,且阅卷者要在阅卷处单独封闭阅卷,直到批阅完后方得自由。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
A.有效杜绝了考试舞弊
B.中西合璧的色彩浓厚
C.践行了五权宪法理念
D.对阅卷者素质要求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既沿袭了宋代以来的考试程序,又参考了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中西合璧的浓厚色彩,故选B项。
23.(2023·广东江门市高二期末)1989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10%。1992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40%。而到了1995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A.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C.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公务员的选用越来越重视能力测试,选拔出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的人才,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据材料“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可知,体现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扩大公务员的考录范围,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干部管理的内容,排除B项;据材料“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可知,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均是考试重点,并非只强调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排除C项。
24.(2024·河北承德九师联盟高二联考)我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
A.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C.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答案 A
解析 我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与职务、职责相结合,这可以使公务员人尽其才,保证了政府政策的有效实施,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25.(12分)(2024·黑龙江龙东五地市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腐败,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
——摘编自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发生调适性变革。
阐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每一次调适性变革都是因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变化、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压力影响而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造成原有选官制度的稳定性减弱而发生制度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转型之中,世卿世禄制已经不能适应各国争霸图强需要,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东汉末年,察举、征辟制均被豪强把持,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九品中正制通过渐进式制度变迁得以形成。然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固化和君主门阀对立的局面,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在隋唐时期发生了制度断裂而转向科举制。科举制以更加客观的选官标准、更加严密的选拔程序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效维护了君主权威,而以儒学为考核内容则使官僚在入仕前就已将儒家教义内化于心,从而在入仕后能够自觉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面临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时,在不背离政治逻辑与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多次发生调适性变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6.(14分)(2024·河南省百师联盟高二大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丞相。西汉时,丞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4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2分)
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或开始早;时间长);中央集权;体系完整、不断完善(或不断发展完善);各机构既相互协作,又互相制约(见“制约”二字给分);官吏选任重才能(或重视人才选拔。注:答“科举制”不给分);重视对官员的监察(体现“监察”即可);官员由皇帝任免,有任期;皇权至上(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2)原因: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只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行,必须有“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动;传统官制的落后;传统官制的腐败(体现“旧制度问题”即可);文官素质差,效率低。
(3)根本差异: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巩固了封建统治;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现代化。(中国有“专制”二字,英国有“民主”二字即可给分;或写两国政体: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27.(14分)(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二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日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
——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担任选举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就是说,文官的前程、职位、待遇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摘编自魏虎德《西方文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西方文官“政治中立”的意义及其启示。(6分)
答案 (1)趋势:由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发展为以才能为依据;由以主观推荐方式发展为科举考试;选拔对象由以贵族为主发展为向全社会开放选拔。
(2)主要影响:推动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
(3)意义: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官员养成廉政作风。
启示:文官是国家政策推行或落实的主要负责者,稳定文官队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任何国家都应根据国情加强文官队伍建设,实行法制化、制度化的管理。单元检测卷(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3·广东深圳高二期末)汉代在秦代行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监察体系,如县派出廷掾部对乡实施监察之职。这体现了当时( )
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干预
吏治腐败得到根治 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
2.(2024·重庆巴蜀中学测试)汉朝初年,“任子”是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这一现象易导致( )
社会阶层严重固化 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贵族政治卷土重来 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3.(2023·贵州遵义高二期末)北魏初期在官吏作风上以酷吏为主,而到后期完成一系列改革后,则以公正奉职、严格执法的良吏为主,统治者对官员的治政能力要求十分严格。北周时期继续改革,在吏治上胜于北齐和南朝。这( )
保证了北朝政治清明高效运作
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促进了北朝官员考核机制完善
推动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4.(2024·湘豫名校联考)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 )
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
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5.(2024·湖南永州一模)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 ( )
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
6.(2024·广东名校联开学联考)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
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7.(2023·浙江嘉兴高二期末)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 )
京察制度 朝觐考察制度
殿试制度 中央监察体制
8.(2024·百师联盟开学摸底)清代曾任左都御史者共430人,其中进士出身者221人。科道官共3 087人,其中汉人为2 153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由此可知,清代( )
汉族官僚掌控监察系统 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监察机构内部分权制衡 重视提升监察体系效能
9.(2023·河北保定高二期末)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
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改变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
迟滞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
10.(2023·云南楚雄高二期末)1829年以前的美国政府因工作人员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家庭出身,又被称为绅士政府。尽管如此,每届政府因选拔者个人主观意愿而使被选拔人的条件和标准不一。这反映出此时美国( )
选官制度存在问题 文官制度并不公平
广大民众无选举权 贵族把持中央政权
11.(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下表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历程表。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选拔机制公平公正 考试内容仿照中国
形成过程循序渐进 运作程序规范高效
12.(2023·河南郑州高二期末)从19世纪初以来,和工业革命逐步接近完成相适应,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也不断地革新、改造。文官制度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巨大胜利。这一胜利( )
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有利于完善政党政治 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13.(2023·河南驻马店高二期末)1872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如下表所示)。这一新官制的实施( )
类别 职务 选拔方式
第一级 普通文职 通过竞争考试
第二级 领事人员 推荐的基础上考试
第三级 海关税收 直接从各附属部门选拔
第四级 高级官员 按政党分肥制的方式任用
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文化素质
容易滋生僵化的官僚习气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运行
使官员的升迁模式多样化
14.(2023·江苏徐州高二期末)美国公务员制度中没有设立像英国那样高级别行政公务员岗位,没有常任的下属秘书,其等级界限也不像英国那样清晰,且保留了一部分总统“政治任命”的公务员岗位。相较英国,美国公务员制度更易( )
提高行政效率 防止腐败滋生
减少财政负担 助长政党斗争
15.(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下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
一战末期 二战后
行政级(若干职级) 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 行政人员 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
一等书记级 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
二等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专业人员 法律、统计等
女书记级
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16.(2023·江西五市九校高二期末)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务次官和135位副常务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17.(2023·山西名校联考)科举停废之后,慈禧太后“屡次询及女学,拟开办一高等之学堂。诸生……为皇太后门生”。1907年,慈禧太后打算指派荣寿公主为贵胄女学堂总监督,时人谓荣寿公主“恭谨持正……有时进谏,太后亦多采纳之”。据此推知,慈禧太后筹办女学旨在( )
推广新式教育 巩固清朝统治
推动官制改革 提倡男女平等
18.(2023·浙江义乌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的课程、课时(如下表)。由此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适应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课程理念
摒弃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主张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19.(2023·河北沧州高二期末)1906年,张之洞创建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其课程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另加法制理财、农业、英文为随意科。它的创建( )
意在为文官考试制度建设培养人才
适应了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需要
助推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基本奠定了统一全国学制的基础
20.(2023·福建高二“筑梦”联考)1906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述史料可用于实证( )
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临时约法》的弊端 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1.(2022·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纠弹制度,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违法案件。从当时的纠弹实例来看,被纠弹的大多是地方官吏,最高为巡按使,最多的是县知事。文官纠弹制度的建立( )
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 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
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2.(2023·湖北十堰高二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和宗旨是参照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设计的,在考试的程序上沿袭了自宋代以来就形成的弥封制,且阅卷者要在阅卷处单独封闭阅卷,直到批阅完后方得自由。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
有效杜绝了考试舞弊 中西合璧的色彩浓厚
践行了五权宪法理念 对阅卷者素质要求高
23.(2023·广东江门市高二期末)1989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10%。1992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40%。而到了1995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4.(2024·河北承德九师联盟高二联考)我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
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25.(12分)(2024·黑龙江龙东五地市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腐败,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
——摘编自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
及其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
26.(14分)(2024·河南省百师联盟高二大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丞相。西汉时,丞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4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
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2分)
27.(14分)(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二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日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
——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担任选举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就是说,文官的前程、职位、待遇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摘编自魏虎德《西方文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西方文官“政治中立”的意义及其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