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教案+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奠基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初创
表现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发展
改革开放后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成就: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3)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完善
措施 (1)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成就 (1)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微思考
1.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摘自教材P56)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提示 有利于促进宪法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和严肃性;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其就职以后所享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权为民所用”。
2.阅读教材P57“学思之窗”: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1)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2)推动了国家治理理念的进步,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1954年宪法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提供合理平衡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平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
2.概念阐释——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强调的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国。
3.图解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4.比较辨析——“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学习任务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
(4)表现: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5)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过程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意义 (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代表 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58“史料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的原则。
提示 原则: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
2.阅读教材P59“历史纵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2.构图解史——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3.知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4.思维点拨——雷锋精神的5个当代价值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5.易错点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重点难点
1.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2.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主题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成果展示】 特点:废除国民党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建设影响较深。
任务2 学者观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原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将原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机构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计量法、外资企业法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近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成果展示】 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人员队伍壮大。
任务3 问题探史——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史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自中共十五大报告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方略?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成果展示】 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依据: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5)立法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主题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王进喜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
【成果展示】 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
任务2 史料证史——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史料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摘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4年8月23日)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影响。
【成果展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任务3 史料实证——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一生与人大紧密相连。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她在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
——摘编自《申纪兰:永远的人民代表》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阐述申纪兰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
【成果展示】 厚植深切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
(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3)作用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③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随堂演练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7“学思之窗”改编)“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于1982年宪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答案 B
解析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C项;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学习拓展”改编)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可知1982年宪法更加尊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C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思考点”改编)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就恢复了被破坏的民主和法治,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排除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教材知识”改编)2015年我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2018年对宣誓誓词进行修订。下表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词。这意味着(  )
我宣誓: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①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②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③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体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①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故②正确;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材料无关,③错误;“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说明通过庄严的仪式、郑重的誓言,将会使学习宪法、敬重宪法、遵守宪法、捍卫宪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常态,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问题探究”改编)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据此可知,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  )
A.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
B.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供保障
C.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D.纠正不良现象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颁布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颁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选B项。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8“教材知识”改编)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故选A项。
选择题共16小题,共48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23·山东淄博高二期中)据统计,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经济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这反映了(  )
A.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
B.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
C.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权力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经济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可知,新生人民政权运用众多法律来巩固政权,故选A项。
2.(2023·河北沧州高二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律的颁布(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开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C.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
D.缘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答案 A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法律的颁布源于物质文明建设,排除D项。
3.(2023·湖南怀化高二期末)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还强调了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缺一不可,并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这些变化(  )
A.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B.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体现了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还强调了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缺一不可”可知1982年宪法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故选A项。
4.(2023·浙江慈溪高二期末)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  )
时间 文件
1979年7月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85年3月 《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6年4月 《外资企业法》
1988年4月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A.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
D.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部分经济法律都与对外合作有关,结合相关背景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上述法律的制定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故选C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排除D项。
5.(2024·河北沧州大数据联考高二测试)1982年,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2004年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体现了(  )
A.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B.民法体系的日益完善
C.公民权利开始受到重视
D.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第三章改为第二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可知,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宪法中不断得到保障,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故选D项;据材料“1982年……改为第二章……修宪”可知,这体现了对宪法中某项具体内容的完善,不代表整个法律体系,排除A项;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的权利就受到了重视,排除C项。
题组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2024·江苏南京调研)20世纪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铁姑娘”群体的出现表明(  )
A.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B.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
C.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
D.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派生出……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说明女性群体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故选B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底,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982年提出,此前并未出现出生率下降,排除 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利用市场经济利益刺激劳动者,排除D项。
7.(2023·安徽安庆高二期末)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
A.助推“三线建设”的开展
B.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彰显了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在大西北地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国际环境恶劣,环境并不安定,排除C项;材料中突出的是“共产党员”的贡献,而非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
8.(2024·河北邢台五校联盟高二期中)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以后,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克服各种困难,在“铁人精神”的指引下,经过三年的石油会战,实现中国原油产量的大幅增长,到1963年,中国的石油基本可以满足自给。由此可知,“铁人精神”(  )
A.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
B.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模范建设
C.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D.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潮
答案 C
9.(2024·河南南阳金太阳联考高二期中)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  )
A.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B.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兴中华”是20世纪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故选A项。
10.(2023·广东清远高二期末)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
A.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答案 C
解析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社会关注度和法律地位,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风气,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C项;这一立法涉及不同领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排除A项;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的意义超出了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排除B项;这一立法针对不同群体,不局限于党内干部,排除D项。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3·山西吕梁开学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它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行为;实行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政策。这些法规(  )
A.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有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保护了妇女的权益,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故选C项;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底,排除A项;“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排除B项;“杜绝了”说法绝对化,应为“减少了”,排除D项。
12.(2023·福建福州六校高二期末)“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法适应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故选A项。
13.(2023·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成就是(  )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
C.制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还普遍存在”说明法律面前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法治观念不强,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故选D项;材料信息是法律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之无关,排除A项;题干要求解决法律公平公正问题,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制观念不强,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公平,与宪法的制定无关,排除C项。
14.(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
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仍存在未……问题”可知,尽管《民法典》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但颁布后仍存在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刚颁布的法典就已滞后,故选D项;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典落后于现实,与曲折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无关,排除B项;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顺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5.(2023·湖北部分市州调研)1979年,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了关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三美”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团中央的协调发动,“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到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五讲四美”同“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宣传。这一口号的提出(  )
A.体现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经历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
C.反映了调节人际关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D.忽视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五讲四美”的口号是在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的“三美”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开展,后来中共中央又将“三热爱”的活动同“五讲四美”的活动结合起来宣传,故这一口号经历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故选B项;这一口号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排除A项;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思想道德建设,排除C项;“五讲四美三热爱”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相辅相成,故忽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6.(2023·浙江宁波五校联盟高二期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1月15日至16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改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工作,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  )
A.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发展
B.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
C.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把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故选B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排除A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排除C项;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排除D项。
17.(15分)(2024·广东深圳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
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9分)
答案 (1)原因:巩固新中国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往法律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主要成就: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明确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法制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验: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司法制度,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
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化大革命”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
示例二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奠基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初创
表现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____________,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发展
改革开放后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____________(2)成就: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__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3)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完善
措施 (1)全面____________,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____________、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成就 (1)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载入国家根本法(2)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微思考
1.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摘自教材P56)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P57“学思之窗”: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意义?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1954年宪法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提供合理平衡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平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
2.概念阐释——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强调的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国。
3.图解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4.比较辨析——“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学习任务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____________的精神。
(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
(4)表现: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____________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5)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____”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____________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______________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过程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任务(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____________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意义 (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代表 涌现出________、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58“史料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的原则。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P59“历史纵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2.构图解史——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3.知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4.思维点拨——雷锋精神的5个当代价值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5.易错点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重点难点
1.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2.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主题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成果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学者观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原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将原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机构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计量法、外资企业法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近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成果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3 问题探史——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史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摘自中共十五大报告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方略?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成果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5)立法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主题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王进喜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
【成果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史料证史——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史料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摘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影响。
【成果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3 史料实证——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一生与人大紧密相连。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她在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
——摘编自《申纪兰:永远的人民代表》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阐述申纪兰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
【成果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
(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3)作用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③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随堂演练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7“学思之窗”改编)“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于1982年宪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学习拓展”改编)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思考点”改编)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教材知识”改编)2015年我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2018年对宣誓誓词进行修订。下表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词。这意味着(  )
我宣誓: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①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②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③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问题探究”改编)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据此可知,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  )
A.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
B.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供保障
C.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D.纠正不良现象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8“教材知识”改编)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共100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课前·预习案
课堂·研习案
随堂演练
课后·检测案
学习任务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学习任务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主题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主题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课前 · 预习案
1
1.奠基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习任务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共同纲领
2.初创
表现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__________,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司法制度
3.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发展
改革开放后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__________
(2)成就: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人人平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
(3)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5.完善
措施 (1)全面__________,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__________、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
成就 (1)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载入国家根本法
(2)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微思考
1.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摘自教材P56)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提示 有利于促进宪法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和严肃性;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其就职以后所享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权为民所用”。
微思考
2.阅读教材P57“学思之窗”: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1)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2)推动了国家治理理念的进步,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1954年宪法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提供合理平衡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平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
2.概念阐释——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强调的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国。
3.图解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4.比较辨析——“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__________的精神。
(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
(4)表现: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__________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5)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学习任务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_________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___”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__________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__________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
五讲四美三热爱
爱国主义
以德治国
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过程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的战略任务
(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__________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意义 (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代表 涌现出________、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
国家层面
杨善洲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58“史料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的原则。
提示 原则: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
微思考
2.阅读教材P59“历史纵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2.构图解史——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3.知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4.思维点拨——雷锋精神的5个当代价值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5.易错点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课堂·研习案
2
重点难点
1.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2.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主题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成果展示】 特点:废除国民党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建设影响较深。
任务2 学者观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原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将原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机构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计量法、外资企业法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近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成果展示】 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人员队伍壮大。
任务3 问题探史——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史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自中共十五大报告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方略?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成果展示】 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依据: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5)立法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主题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王进喜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
【成果展示】 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
任务2 史料证史——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史料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摘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影响。
【成果展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任务3 史料实证——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一生与人大紧密相连。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她在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
——摘编自《申纪兰:永远的人民代表》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阐述申纪兰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
【成果展示】 厚植深切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
(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3)作用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③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随堂演练
3
B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7“学思之窗”改编)“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于1982年宪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解析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C项;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学习拓展”改编)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
D
解析 根据材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可知1982年宪法更加尊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C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思考点”改编)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C
解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就恢复了被破坏的民主和法治,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排除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教材知识”改编)2015年我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2018年对宣誓誓词进行修订。下表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词。这意味着(  )
B
我宣誓: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①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②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③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体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①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故②正确;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材料无关,③错误;“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说明通过庄严的仪式、郑重的誓言,将会使学习宪法、敬重宪法、遵守宪法、捍卫宪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常态,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问题探究”改编)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据此可知,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  )
A.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
B.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供保障
C.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D.纠正不良现象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B
解析 从材料中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颁布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颁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选B项。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8“教材知识”改编)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解析 据材料“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故选A项。
A
课后·检测案
A
选择题共16小题,共48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23·山东淄博高二期中)据统计,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经济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这反映了(  )
A.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 B.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
C.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权力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
解析 据材料“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经济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可知,新生人民政权运用众多法律来巩固政权,故选A项。
A
2.(2023·河北沧州高二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律的颁布(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开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C.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
D.缘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法律的颁布源于物质文明建设,排除D项。
A
3.(2023·湖南怀化高二期末)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还强调了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缺一不可,并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这些变化(  )
A.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B.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体现了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解析 据材料“还强调了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缺一不可”可知1982年宪法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故选A项。
C
4.(2023·浙江慈溪高二期末)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  )
时间 文件
1979年7月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85年3月 《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6年4月 《外资企业法》
1988年4月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A.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
D.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解析 据表格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部分经济法律都与对外合作有关,结合相关背景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上述法律的制定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故选C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排除D项。
D
5.(2024·河北沧州大数据联考高二测试)1982年,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2004年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体现了(  )
A.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B.民法体系的日益完善
C.公民权利开始受到重视 D.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解析 据材料“第三章改为第二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可知,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宪法中不断得到保障,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故选D项;据材料“1982年……改为第二章……修宪”可知,这体现了对宪法中某项具体内容的完善,不代表整个法律体系,排除A项;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的权利就受到了重视,排除C项。
B
题组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2024·江苏南京调研)20世纪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铁姑娘”群体的出现表明(  )
A.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B.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
C.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
D.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解析 材料“派生出……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说明女性群体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故选B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底,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982年提出,此前并未出现出生率下降,排除 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利用市场经济利益刺激劳动者,排除D项。
B
7.(2023·安徽安庆高二期末)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
A.助推“三线建设”的开展 B.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解析 据材料“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彰显了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在大西北地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国际环境恶劣,环境并不安定,排除C项;材料中突出的是“共产党员”的贡献,而非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
C
8.(2024·河北邢台五校联盟高二期中)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以后,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克服各种困难,在“铁人精神”的指引下,经过三年的石油会战,实现中国原油产量的大幅增长,到1963年,中国的石油基本可以满足自给。由此可知,“铁人精神”(  )
A.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
B.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模范建设
C.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D.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潮
A
9.(2024·河南南阳金太阳联考高二期中)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  )
A.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B.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兴中华”是20世纪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故选A项。
C
10.(2023·广东清远高二期末)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
A.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解析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社会关注度和法律地位,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风气,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C项;这一立法涉及不同领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排除A项;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的意义超出了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排除B项;这一立法针对不同群体,不局限于党内干部,排除D项。
C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3·山西吕梁开学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它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行为;实行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政策。这些法规(  )
A.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有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保护了妇女的权益,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故选C项;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底,排除A项;“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排除B项;“杜绝了”说法绝对化,应为“减少了”,排除D项。
A
12.(2023·福建福州六校高二期末)“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法适应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故选A项。
D
13.(2023·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成就是(  )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
C.制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解析 材料中“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还普遍存在”说明法律面前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法治观念不强,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故选D项;材料信息是法律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之无关,排除A项;题干要求解决法律公平公正问题,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制观念不强,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公平,与宪法的制定无关,排除C项。
D
14.(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 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 据材料“仍存在未……问题”可知,尽管《民法典》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但颁布后仍存在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刚颁布的法典就已滞后,故选D项;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典落后于现实,与曲折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无关,排除B项;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顺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B
15.(2023·湖北部分市州调研)1979年,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了关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三美”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团中央的协调发动,“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到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五讲四美”同“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宣传。这一口号的提出(  )
A.体现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经历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
C.反映了调节人际关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D.忽视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五讲四美”的口号是在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的“三美”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开展,后来中共中央又将“三热爱”的活动同“五讲四美”的活动结合起来宣传,故这一口号经历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故选B项;这一口号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排除A项;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思想道德建设,排除C项;“五讲四美三热爱”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相辅相成,故忽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B
16.(2023·浙江宁波五校联盟高二期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1月15日至16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改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工作,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  )
A.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发展
B.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
C.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把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解析 据所学可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故选B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排除A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排除C项;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排除D项。
17.(15分)(2024·广东深圳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
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原因:巩固新中国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往法律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9分)
答案 主要成就: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明确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法制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验: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司法制度,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
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化大革命”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
示例二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训练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分值:75分)
选择题共16小题,共48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23·山东淄博高二期中)据统计,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经济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这反映了(  )
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
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
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权力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
2.(2023·河北沧州高二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律的颁布(  )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开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
缘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023·湖南怀化高二期末)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还强调了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缺一不可,并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这些变化(  )
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体现了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4.(2023·浙江慈溪高二期末)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  )
时间 文件
1979年7月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85年3月 《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6年4月 《外资企业法》
1988年4月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
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5.(2024·河北沧州大数据联考高二测试)1982年,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2004年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体现了(  )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民法体系的日益完善
公民权利开始受到重视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题组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2024·江苏南京调研)20世纪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铁姑娘”群体的出现表明(  )
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
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
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7.(2023·安徽安庆高二期末)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
助推“三线建设”的开展
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8.(2024·河北邢台五校联盟高二期中)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以后,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克服各种困难,在“铁人精神”的指引下,经过三年的石油会战,实现中国原油产量的大幅增长,到1963年,中国的石油基本可以满足自给。由此可知,“铁人精神”(  )
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
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模范建设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潮
9.(2024·河南南阳金太阳联考高二期中)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  )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10.(2023·广东清远高二期末)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
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3·山西吕梁开学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它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行为;实行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政策。这些法规(  )
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有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12.(2023·福建福州六校高二期末)“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13.(2023·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成就是(  )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
制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14.(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
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15.(2023·湖北部分市州调研)1979年,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了关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三美”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团中央的协调发动,“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到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五讲四美”同“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宣传。这一口号的提出(  )
体现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经历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
反映了调节人际关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忽视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
16.(2023·浙江宁波五校联盟高二期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1月15日至16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改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工作,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发展
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
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把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7.(15分)(2024·广东深圳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
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
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9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训练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A [据材料“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经济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可知,新生人民政权运用众多法律来巩固政权,故选A项。]
2.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法律的颁布源于物质文明建设,排除D项。]
3.A [据材料“还强调了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缺一不可”可知1982年宪法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故选A项。]
4.C [据表格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部分经济法律都与对外合作有关,结合相关背景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上述法律的制定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故选C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排除D项。]
5.D [据材料“第三章改为第二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可知,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宪法中不断得到保障,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故选D项;据材料“1982年……改为第二章……修宪”可知,这体现了对宪法中某项具体内容的完善,不代表整个法律体系,排除A项;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的权利就受到了重视,排除C项。]
6.B [材料“派生出……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说明女性群体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故选B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底,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982年提出,此前并未出现出生率下降,排除 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利用市场经济利益刺激劳动者,排除D项。]
7.B [据材料“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彰显了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在大西北地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国际环境恶劣,环境并不安定,排除C项;材料中突出的是“共产党员”的贡献,而非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
8.C
9.A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兴中华”是20世纪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故选A项。]
10.C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社会关注度和法律地位,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风气,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C项;这一立法涉及不同领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排除A项;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的意义超出了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排除B项;这一立法针对不同群体,不局限于党内干部,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保护了妇女的权益,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故选C项;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底,排除A项;“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排除B项;“杜绝了”说法绝对化,应为“减少了”,排除D项。]
12.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法适应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故选A项。]
13.D [材料中“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还普遍存在”说明法律面前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法治观念不强,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故选D项;材料信息是法律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之无关,排除A项;题干要求解决法律公平公正问题,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制观念不强,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公平,与宪法的制定无关,排除C项。]
14.D [据材料“仍存在未……问题”可知,尽管《民法典》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但颁布后仍存在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刚颁布的法典就已滞后,故选D项;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典落后于现实,与曲折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无关,排除B项;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顺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5.B [据材料可知,“五讲四美”的口号是在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的“三美”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开展,后来中共中央又将“三热爱”的活动同“五讲四美”的活动结合起来宣传,故这一口号经历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故选B项;这一口号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排除A项;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思想道德建设,排除C项;“五讲四美三热爱”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相辅相成,故忽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6.B [据所学可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故选B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排除A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排除C项;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排除D项。]
17.(1)原因:巩固新中国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往法律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主要成就: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明确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法制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验: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司法制度,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18.示例一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
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化大革命”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
示例二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教案+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