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浙江杭州北斗星盟高二联考)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发源地位于下图中 ( )
① ②
③ ④
2.(2023·山西高二上期末)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和疝气。”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 ( )
学者深受时代的影响
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
历史研究角度的不同
史学研究中的混乱现象
3.(2023·山西吕梁高二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4.(2024·山东滨州高二期末)汉代《白虎通义·社稷》载:“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统治者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稷作为粮食作物被普遍种植
政府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5.(2023·浙江嘉兴高二期末)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区域的文明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下列项中,属于古代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
小麦 水稻
葡萄 玉米
6.(2023·湖北云学新高考高二期末)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
都是水利枢纽工程 变水害为水利
孕育古代大河文明 民间自发修建
7.(2023·山东临沂高二期末)下图为约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各种食物。这可用于说明 ( )
两河流域农业发达
尼罗河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古埃及畜牧业繁荣
土地国有制度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8.(2024·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
印第安人培育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9.(2024·浙江金衢六校联盟高二期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10.(2024·安徽皖江名校大联考)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斧、石铲、木铲、骨耜、双齿木耒、石锄、石刀、陶刀、骨镰、蚌镰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牲畜饲养业也迅速而普遍地发展起来,且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材料所述状况 ( )
密切了氏族之间的联系
造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
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11.(2024·河南新乡高二期末)下图所示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该器物的简介为:“这是一只鬃毛倒竖的野猪,身上填满雨丝、水滴和植物纹。猪为水畜(古代以五行配五种牲畜),此钵很可能是一件用于稻作祈雨巫术仪式的祭器。”据此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先民 ( )
已经大量饲养了猪 以种植稻和麦为生
定居生活得到发展 借助陶器进行灌溉
12.(2024·广东湛江高二期末)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
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13.(2024·云南保山、文山高二期末)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1.1万年至8500年的浙江浦江县的上山人已开始栽培水稻。经测量,上山遗址出土的一粒已炭化的人工栽培的米粒,长3.732毫米、宽1.667毫米、厚1.723毫米,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同时,还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据此可知 (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14.(2023·江苏常州教育学会高二期末)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15.(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末)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
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6.(2024·浙江湖州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农业革命 ( )
导致部落联盟走向覆灭
标志着人类文明出现
瓦解了“公天下”观念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在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基础上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它强调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裁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形成了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萌芽。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推行农业区域化政策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认为其关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
——摘编自向晶、唐亚《集约化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传统农业相比,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发展。(4分)
18.(2024·辽宁丹东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驯化物种时间、地点举例
地区 单独驯化物 最早可考的驯化时间
植物 动物
(1)西南亚 小麦、豌豆、橄榄 绵羊、山羊 公元前8500年
(2)中国 稻米、小米 猪、蚕 公元前7500年或更早
(3)中美洲 玉米、豌豆、南瓜 火鸡 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
(4)安第斯山脉和亚马孙地区 马铃薯、木薯 骆马、天竺鼠 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
(5)美国东部 向日葵、藜菜 无 公元前2500年
(6)萨赫勒(非洲中北部) 高粱、非洲稻 珍珠鸡 公元前5000年或更早
(7)热带西非 非洲山菜、油椰 无 公元前3000年或更早
(8)埃塞俄比亚 咖啡、苔麸 无
(9)新几内亚 甘蔗、香蕉 无 公元前7000年
采借其他地区始祖作物之后在当地发展出的驯化物
(10)西欧 罂粟、燕麦 无 公元前6000—前3500年
(11)印度河流域 芝麻、茄子 印度牛 公元前7000年
(12)埃及 西克莫无花果、油莎草 驴、猫 公元前6000年
(注:表中的问号代表该区域的农业发展可能也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或该地区已发展出农业,但不确定那里的作物种类。)
——整理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食物生产”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据地图可知,①为西亚地区,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故选A项;②为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小麦,但不是发源地,排除B项;③为北美洲地区,④为南美洲地区,美洲的主要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排除C、D项。]
2.C
3.B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私有制出现,产生了“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等专门从事管理的阶级,促使文字产生,总之农业的产生为人类迈向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B项;“唯一标志”不合史实,文明社会的标志还有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等,排除A项;“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不合史实、逻辑,与材料中文明的标志之一是祭司发明的文字相悖,排除C项;“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不合题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B [据材料“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可知,稷为五谷之长,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祭祀谷神,表明统治者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故选B项;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是早期国家的特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只涉及对稷的重视,未涉及其种植范围,无法得出“普遍”的结论,且“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轻徭薄赋是指减轻徭役、赋税,材料内容并无相关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A [据所学可知,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故选A项;古代中国南方地区主要种植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古罗马也种植橄榄和葡萄,排除C项;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排除D项。]
6.B [古埃及人针对尼罗河泛滥问题,修建一系列渠道,变水害为水利,推动农业发展;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秦国人修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也变水害为水利,造福当地人民,故选B项。]
7.B [据材料“约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各种食物”可知,壁画中的食物多与河流有关,如鱼等,而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壁画内容体现了尼罗河为埃及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B项;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关系不大,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壁画描绘了各种食物生产信息,且主要为农业方面的信息,与畜牧业关系不大,无法得出其“繁荣”,排除C项;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且材料并未涉及生产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8.A [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印第安人培育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故选A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与古希腊居民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古罗马的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经济却逐渐破产,排除C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D项。]
9.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即文明产生了,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不是生产关系变化,排除C项;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10.D [材料提及原始社会晚期,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其中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会导致氏族成员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故选D项;“密切了”不合题意,排除A项;“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合史实,原始社会晚期虽存在社会矛盾,但谈不上“错综复杂”,排除B项;“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不合时空、逻辑,早期国家出现在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并出现权贵阶层之后,排除C项。]
11.C [据材料“稻作祈雨”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先民已有农耕生产,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史实可知,进行农耕生产的河姆渡先民定居生活得到发展,故选C项;不能因为陶钵上有“猪”的形象就得出当时已大量饲养猪的结论,排除A项;河姆渡先民以种稻为主,并不种植麦,排除B项;“用于稻作祈雨巫术仪式的祭器”表明其主要用于祭祀,不能体现借助陶器进行灌溉,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进行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苏美尔泥板一般采用楔形文字书写,书写内容关于农业,不能说明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相关,且材料内容没有说明楔形文字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前,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代巴比伦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
13.D [据材料“人工栽培的米粒……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可知,在上山遗址中,有人工栽培的米粒,有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证据链,说明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的结论,排除A项;铁犁牛耕技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水稻,没有提及粟的种植状况,无法得出“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的结论,排除C项。]
1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农耕经济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推动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当时仍然使用石器,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口的增长主要在于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排除C项;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是在国家形成后,排除D项。]
15.D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国和古埃及神话中都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信息,这说明早期社会中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社会对于食物生产的崇拜,不是英雄崇拜,排除A项;“引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无关于不同区域之间神话借鉴的信息,排除C项。]
16.D [据材料信息可知,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链式反应,引起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说明农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农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部落联盟并未走向覆灭,部落联合的方式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业革命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并无有关文明的信息,排除B项;夏朝世袭制的建立瓦解了“公天下”观念,排除C项。]
17.(1)特点:精耕细作;不断发展完善;存在南北区域差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影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对推动技术、工具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后期没有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制约了向近现代农业转型。
(2)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有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出现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
18.示例一 食物生产兴起的时间和模式存在地理差异。
农牧业主要起源于西亚、中国和中美洲。已经发展出农牧业的地区,农牧业出现的时间相距甚远,如东亚比美国东部早几千年。各地获取食物生产手段的过程不同,有些地区的人驯化当地的动植物,自行发展出农牧业,大部分地区则由农牧业的原生地引进农作物、牲口和农牧技术。如西欧是在西南亚的作物和牲畜传播过来后驯化出本地作物的。各地区驯化的植物、动物品种也各不相同。
总之,因为地理或生态屏障、人口密度、气候差异等因素可能对食物生产的进度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各地区食物生产兴起的差异性。
示例二 食物生产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类早期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粮食供应,生活方式向定居过渡。
总之,通过驯化野生动植物而发展出的原始农业,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
其他论题: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物种交流(引进)促进食物生产的扩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答案)--2024-2025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