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江苏淮安高二期末)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在爱尔兰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人们躲避战火、度过灾荒的主要食物。18世纪时,“马铃薯已几乎成为(爱尔兰)农民唯一的食物”。普鲁士、匈牙利以及俄罗斯均大规模推广马铃薯的种植。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 ( )
巩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决了欧洲的粮食安全
有效避免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2.(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期末)对下列图画出现的共同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
16世纪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16世纪英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
原产古代亚欧大陆农作物的传播交流
丝绸之路畅通带来农作物传播与交流
原产非洲大陆的农作物的传播与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农作物的外传
3.(2024·河南郑州高二期末)万历年间的《遵生八笺》留下了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康熙十年的《山阴县志》则写道:“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这反映了 ( )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政府重视高产作物的传播
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改变
辣椒兼具观赏性与食用性
4.(2023·浙江9+1联盟高二期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欧亚作物也传入美洲。其中对美洲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欧亚作物是 ( )
①咖啡 ②小麦 ③水稻 ④辣椒
①② ③④
②③ ①④
5.(2023·浙江宁波“十校”3月联考)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
橄榄、大麦 葡萄、南瓜
水稻、玉米 甘薯、辣椒
6.(2024·河北唐山摸底)下面是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北美 ( )
物种交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
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种植
普遍建立了种植新作物的农场
7.(2023·河北张家口张垣联盟高二测试)1790年以后,在英国南方人民的食品中,小麦渐渐被马铃薯、燕麦取代,而在北方,小麦的种植地盘也逐渐被马铃薯占领。这说明英国 ( )
农业种植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粮食作物的单一化趋势显著
马铃薯深受各阶层喜爱
8.(2023·山东临沂高二联考)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
物种交流推动族群分布变化
区域饮食结构得以改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全球化下国际分工形成
9.(2024·浙江新高考名校联盟联考一)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
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10.(2024·天津河西区高二期末)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促进了人口增长和营养的改善,但在种植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不考虑具体的土壤情况,毁林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到了清朝中后期,南方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生态环境危机,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饥荒,威胁社会稳定。这说明 ( )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剧增归因于高产作物的种植
辩证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人口增长的利弊
新的食物物种的引进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人口过度增长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11.(2023·河南新未来联考高二期中)玉米传入山东以前,当地的贫苦农民一般吃粗粝的小米饭。后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植,人们不断总结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香甜可口,备受欢迎,竟把陪伴农家数千年的小米排挤到绝种的境地。由此可见,物种的传播 ( )
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12.(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称其为“魔鬼的苹果”,到19世纪早期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未来食物”。这说明 ( )
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
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
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巨大
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
13.(2023·河北承德高二联考)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据此可知,烟草的传播 ( )
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推动了世界物种交流
14.(2024·辽宁辽阳高二期末)据记载,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上半叶,乌迪内地区的玉米价格在低于小麦价格20%—50%的区间起伏。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
玉米逐渐成为威尼斯人主食之一
玉米在欧洲多地广泛种植
欧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美洲农作物大量传入欧洲
15.(2023·广东湛江高二期末)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
增强了欧洲人民的体质
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改变了欧洲的建筑风格
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16.(2023·广西河池高二期末)牛、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美洲的最重要的动物物种,它们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
改变了美洲地区的饮食习惯
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4·河南南阳六校高二联考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1—15世纪的欧洲,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开发与利用始终没有走出欧洲。这一时期,香料贸易是西方世界与地中海东岸地区进行贸易的主要项目,香料能改善食物的风味,丰富人们的饮食口味,提高饮食质量,因此备受人们推崇,但价格昂贵使其成为彰显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中期以后,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传播和利用。通过殖民掠夺,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经过培育改良后,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新航路的开辟,为各种香料大量传入欧洲开创了条件。从而也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烹调方式和饮食口味。香料不再是人们奢望难求的调料了。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欧洲饮食文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6分)
18.(2023·山东潍坊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
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 [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7世纪以来,马铃薯在欧洲大量种植,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这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故选D项;近代欧洲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排除A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马铃薯的种植并不能避免欧洲战争的爆发,排除C项。]
2.D [由材料“16世纪”“番茄”“清朝”“玉米”“马铃薯”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故选D项;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于美洲而非亚欧大陆,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而非丝绸之路畅通促进美洲物种的外传,排除B项;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于美洲而非非洲大陆,排除C项。]
3.C [据材料“色红,甚可观”“可以代椒”可知,明朝最早出现的关于辣椒的记载强调其观赏性,清朝关于辣椒的记载则变为强调其食用性,体现了辣椒作为食物进入人民生活,反映了当时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故选C项;辣椒是美洲作物,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但材料并未说明辣椒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也未强调新航路开辟对辣椒传播的影响,排除A项;玉米、甘薯等属于高产作物,辣椒并非高产作物,且材料未体现政府对辣椒的态度,排除B项;清朝的文献记载更强调辣椒的食用性,“兼具”无从得出,排除D项。]
4.C [咖啡原产于非洲,非欧亚作物,①错误;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正确;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③正确;辣椒原产于美洲,非欧亚作物,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5.A [据材料“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并结合所学可知,橄榄、大麦是欧洲的主要植物,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南瓜、玉米、甘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排除B、C、D项。]
6.A [根据图片信息,在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区,广泛种植了来自欧亚大陆的水稻、小麦和苹果,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亚大陆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故选A项;英国设置禁止向西垦殖界线是为了保护中部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对外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B项;“1763年英国禁止向西垦殖界线”说明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受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限制,排除C项;图片中新作物的种植主要局限在东部山区,排除D项。]
7.A
8.B [据材料“15世纪末16世纪初”“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口迁徙到美洲、大洋洲,影响这些地区族群发生变化,而欧洲没有新族群进入,排除A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形成阶段,排除D项。]
9.D [材料提及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进行大交换,使世界农作物种类丰富化,这体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D项;“族群混合现象”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农作物大交换相悖,排除A项;“社会体系走向解体”不合时空,应为“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维护世界多元文明格局无关,排除C项。]
10.B [材料表明玉米传入对人口增长有利,但是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说明其客观分析了物种交流的双重影响,故选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排除A项;导致生态环境危机夸大了物种引进的负面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引进物种的影响,不涉及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可知,玉米传入山东后,山东贫苦农民放弃粗粝的小米饭,而吃“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故选C项;“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不合逻辑,应为玉米传入后贫苦农民的食物有了替代品,排除A项;“双重影响”不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玉米传入后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D [材料提及欧洲人从称马铃薯为“魔鬼的苹果”到“便利食品”再到“未来食物”,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欧洲人对马铃薯的认识由陌生、害怕到日益深刻,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欧洲人对马铃薯的认识的变化,“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不合题意,排除A项;“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了马铃薯的传入相悖,排除B项;“世界各地”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欧洲相悖,排除C项。]
13.C [根据题干“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可知,随着烟草的传播,其对人体健康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可见物种大交换后,烟草的传播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故选C项;题干只是分析烟草的利弊,未分析其销售问题,排除A项;题干体现英国上层社会对烟草的认识,而非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欧洲人对烟草认识的变化,未涉及烟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排除D项。]
14.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可见当时玉米仅次于小麦,逐渐成为威尼斯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故选A项;材料仅显示玉米在威尼斯的普遍种植,而不是欧洲各地,排除B项;材料仅显示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威尼斯的推广,不能扩大为欧洲和美洲经济联系密切,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玉米的传入,不代表美洲农作物大量传入欧洲,排除D项。]
15.D [据材料“还有茶园”“保龄球草地球场……举办音乐会和跳舞”可知饮茶风气在欧洲的盛行促进了休闲娱乐性质的茶园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故选D项;材料中茶园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用于身体放松和享乐,与锻炼体质无关,排除A项;饮茶风气和茶园的兴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茶园和茶馆只是在少部分家庭和城市中出现,只会局部影响特定地区的建筑风格,排除C项。]
16.C [据材料信息可知,牛、山羊、猪和马等牲畜引入美洲,对美洲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都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所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故选C项;物种交流不仅仅改变了美洲地区的饮食习惯,排除A项;物种交流并不仅仅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物种交流对美洲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但无法说明导致美洲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D项。]
17.(1)变化:香料由成为彰显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成为大众化调料(饮食中的等级差异缩小);欧洲食物原料种类日益丰富;欧洲人的烹调方式和饮食口味改变。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带来了物种大交流;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欧洲人对食物进行了培育改良。
(2)原因: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
18.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两汉至隋唐时期,西亚、北非和欧洲特有的农作物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为蔬菜水果,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未改变中国主食结构。
明清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除蔬菜、水果外,番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
由于中外农业交流的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国农产品品种(食物种类),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中国的食物结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答案)--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