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玉教育集团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一)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卷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某校研学活动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所在地参观。他们要去的是(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蓝田 C.云南元谋 D.浙江余姚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我们现在能够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掘 B.文字记载 C.神话传说 D.专家推测
3.蓝田人被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距今约160万年,其遗址发现的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据此可知,蓝田人( )
A.处在旧石器时代 B.学会使用天然火 C.过上了定居生活 D.掌握了农耕技术
4.文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山顶洞人制作的贝壳项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A.擅长制作磨制石器 B.开始雕刻陶器象牙
C.以打猎、捕鱼为生 D.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5.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有大量水稻遗存
C.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D.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6.下图为故宫《良渚大展》中展出的“琮王”,为良渚玉琮之首。约1000年以后,在良渚1000多公里以外的古蜀金沙,也有一件与良渚文化“同宗同源”的十节玉琮。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我国古代( )
良渚玉琮 成都金沙十节玉琮
A.中原文化遥遥领先 B.经济文化交流互鉴
C.长江文化辐射全国 D.南北文化高度统一
7.李华同学整理了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遗址的一些遗存图片及介绍(如下),据此可以推测这一地区( )
宫墙 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陶壶
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 通高9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15厘米,可能是当时首领使用的礼器。 陶壶朱书两字,一字可能释为“尧”,另一字释为“文”,故考古学家认为其与尧、禹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A.使用磨制石器 B.形成完整文字体系 C.社会分工细化 D.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8.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这表明( )
A.中原地区文化领先 B.远古传说即为真实历史
C.彩陶工艺技术成熟 D.考古发现印证远古传说
9.2024年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此举( )
A.见证了传说人物的真实性 B.描绘了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C.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勾画出禅让制的美好愿景
10.“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等级制度的形成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11.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
A.公元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10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12.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 )
A.城市交通网络发达 B.礼乐制度日臻完善
C.社会结构等级有序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13.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 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14.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人们在立春有“鞭打春牛”的习俗,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表明(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春秋前期牛耕已经推广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15.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县)举行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有齐、宋、卫、郑等国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这次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葵丘会盟说明春秋时期( )
A.分封制逐渐加强 B.周王室中央集权加强
C.战争形式多样化 D.诸侯列国间争霸不断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远古人类·农耕文明。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早期人类活动·原始农耕生活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搜集相关信息,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为主题,绘制了下列历史表格信息,准备布展。
名称 类型 生存年代 生产生活状况
北京人 直立人 ① ②
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 ③ ④
(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补充图中①、②、③、④处内容的完整性。(4分)
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原始农业与史前时期”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图片资料设计展览。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请你观察图片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与其相关的历史信息。(4分)
17.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自施昕更先生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以来,良渚四代考古人栉风沐雨,历经84载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发掘研究,良渚古城内外的结构层次分明、布局有序,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域(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郊区的祭坛墓地和多条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
——摘编自宋姝、刘斌《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良渚古城发掘的历史意义。(3分)
材料二: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达一二百件。
——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
(2)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并简述所获取信息的依据。(4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请补全①②之处内容。简述华夏族形成的特点。(3分)
18.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管辖土地 管辖军队 管辖人口 天子地位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大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和兵源减少 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材料二:在整个春秋时期,楚国主动发起的战争有111次,晋国有90次,齐国有70次,秦国有44次。仅在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齐桓公灭了35个诸侯国,晋献公灭了17个,秦穆公灭了12个,楚庄王灭了26个……
——摘编自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材料三: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也开始普遍用铁了。铁制兵器代替了青铜兵器,而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则给中国带来一场农业革命。于是华北有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由于采用大规模的灌溉技术和其他水利设施,谷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生产发展而来的是商业的快速发展及财富的惊人增长。
——《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室的地位发生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4分)
(3)材料三中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农业革命的意义。(4分)
19.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导图·见证朝代更替】
(1)根据夏商西周时期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图中①处内容的完整性。并以商朝为例,简述其是如何巩固统治的。(4分)
【名片·展现社会发展】
(2)观察下列两幅历史名片,简述它们分别展现的社会风貌。(4分)
图一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图二 利簋及铭文拓片
【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3)阅读下列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定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7分)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一)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所在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C项正确;北京周口店生活的古人类是北京人、山顶洞人,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60万年,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排除B项;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可以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一手史料,为历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A项正确;文字记载属于二手史料,排除B项;神话传说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人们口口相传的对祖先的记忆和传说,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专家推测的可信度没有一手史料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距今约160万年,其遗址发现的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田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时间信息和石器,无法得出使用火的状况,排除B项;人类社会步入新石器时代,才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蓝田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并未掌握农耕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山顶洞人制作的贝壳项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可知,我国原始居民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装饰和图案设计,具有朴素审美观念,D项正确;牙雕、陶盆不属于磨制石器,排除A项;开始雕刻陶器象牙与贝壳项链无关,排除B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B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打制石器时代,主要靠采集为生,没有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该时期不属于原始社会,且不属于农业,排除C项;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与农业方面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B
7-11略
12.C
【详解】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可知,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C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二里头遗址存在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不能说明二里头遗址交通网发达,排除A项;礼乐制度建立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这一时期处于早期国家阶段,王朝国家形态尚未发展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题干信息“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就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B项正确;礼崩乐坏指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的具体情况,没有涉及到政治腐败和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社会习俗也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反映,“鞭打春牛”的习俗是对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牛耕技术使用的反映,体现生产方式对社会习俗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排除A项;牛耕在春秋后期出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县)举行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有齐、宋、卫、郑等国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这次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可知材料表明周王室衰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因此葵丘会盟说明春秋时期诸侯列国间争霸不断,D项正确;分封制逐渐加强,周王室中央集权加强,都不符合史实,因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AB项;战争形式多样化,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1)①:距今约70万—20万年;②:制作并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会使用火;③:距今约3万年;④: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牛,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合理即可,4分)
(2)图一: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图二:贾湖居民会制造乐器。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刻符龟甲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
图三:半坡人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图四:半坡人会使用陶纺轮纺织制衣。(合理即可,4分)
17.(1)意义: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完善了人们对中华文明早期起源的认识;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家们传承和发扬了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的时代精神。(任答三点,合理即可,3分)
(2)信息1:社会的贫富分化(或阶级分化)明显。依据:墓葬分大中小
信息2: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依据:随葬品丰富又精美
信息3: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王。依据:有不到1%的大型墓葬,是极少数人,不是一般贵族;随葬品非常丰富,证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极高。(任答两个信息,合理即可得4分)
(3)①炎帝;(1分)②涿鹿激战。(1分)
特点: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合理即可,1分)
18.(1)变化:周王室所管辖的人口、土地、兵力、财力、物力都在减少;周天子的地位从统治者变为傀儡。(合理即可,4分)
(2)主要原因:周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强势崛起。(合理即可,1分)
影响:
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进程。
消极影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合理即可,3分)
(3)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1分)
意义:垦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商业快速发展及财富惊人增长。(任答三点,合理即可得3分)
19.(1)①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合理即可,1分)
巩固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合理即可,3分)
(2)图一: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合理即可,2分)
图二: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证实了武王灭商(牧野之战)的历史史实。(合理即可,2分)
(3)示例:
观点:西周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社会秩序(1分)
阐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赋,并服从周王调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阶级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6分)(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玉教育集团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