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卷(六)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A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3·云南楚雄高二期末)下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秦朝一枚户籍简牍所载内容(每枚内容大同小异)。据此可知,秦朝( )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宋午
弟不更熊
弟不更卫
第二栏:熊妻曰□□
卫妻曰有
第三栏:子小上造传
子小上造逐
子小上造□
熊子小上造剽
第四栏:卫子小女子阿
第五栏:臣曰……
A.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B.赋税标准比较稳定
C.女子社会地位低下
D.政府限制人口流动
解析 据材料“考古发现的秦朝一枚户籍简牍所载内容(每枚内容大同小异)”可知每枚木牍分栏、分项详细登记每户的资料,可见当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故选A项;材料显示的是户籍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排除B项;仅凭户籍管理栏目中女子排在男子后边,不能得出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政府对户籍详细登记造册,看不出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D项。
C
2.(2023·山西吕梁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B.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
C.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
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一统时期的汉朝官吏执行能力强,户口统计基本可信,而分裂时期的官吏未能或没有有效执行国家意志,户口统计可信度有所削弱,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与制度实施紧密相关,故选C项;“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不合题意,排除A项;“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不合逻辑,户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政府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排除B项;“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在唐代两税法后,排除D项。
C
3.(2023·山西教育发展联盟高二调研)永嘉之乱之后,北方士族南迁大多是呈现团聚状态的“乡族集团”,基于侨人与土著之间礼俗、语言的难以同化,因此乔迁的士族多以原居住地的户籍侨置郡县管辖,如籍属琅邪的王氏移居侨琅邪郡。这一举措( )
A.旨在推动迁徙士族和南方原住民的交融
B.不利于促进政权的稳定
C.折射出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移民文化认同
D.削弱了士族的政治势力
解析 据材料“侨人……难以同化”可知,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土著礼俗、语言的不同,南方政权设侨置郡县管辖,即按照原先所用地名,聚族而居,折射出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移民文化认同,故选C项;南迁的北方士族仍然聚族而居,并非要与南方原住民交融,排除A项;侨置郡县安置了北方士族,安抚了南渡汉族人民回归故乡的情感,有利于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巩固统治,排除B项;“削弱”说法错误,侨置郡县保障了南迁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排除D项。
A
4.(2023·山东烟台高二期中)唐朝后期,黄河流域逃户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名存实亡;相较于唐朝前期,不仅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整顿户籍的强力举措,而且官吏大都对户籍整理工作表现出缺少责任心的态度。这些现象出现的制度背景在于( )
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瓦解 B.官员选拔侧重诗词歌赋
C.“道”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D.乡里制和保甲法的实施
解析 唐后期户籍混乱源于流民问题,其制度背景源于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上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科举的考试形式和“道”的行政区划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C两项;唐朝未实施严格的保甲法,排除D项。
C
5.(2023·北京东城区高二期末)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B.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C.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D.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形成拥有地产的主户和没有地产的客户制度,这适应了宋代不抑兼并政策下土地兼并频繁,大量农民租地的现实,故选C项;宋代主户客户的划分依据是是否拥有土地,不是按照职业分类,排除A项;材料强调宋代改变户籍划分方式,与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无关,排除B项;主客户之分并未违背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主户仍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排除D项。
B
6.(2023·湖南郴州高二期末)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订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堪忍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D.源于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动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政府允许“以银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促进工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推动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匠籍制度只体现抑商政策的调整,匠籍制度的改革放松对工匠的人身控制,促进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促进了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C项;据“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可知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D
7.(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徼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 )
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 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 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解析 据材料“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逐捕盗贼”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县之下设置的乡官建构完整,且分工明确,有利于有效发挥地方治理职能,作为官僚机构的延伸,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故选D项;中国的地方基层治理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乡官设置体现的是政府对基层的管理,达不到“自治”的程度,排除A项;三老、有秩、啬夫和游徼的职能领域不同,且职能没有交叉,材料不涉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不出制衡机制,排除B项;秦朝二世而亡,农村地区并未稳定,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A
8.(2023·广东汕头高二期末)唐中后期乡村的里正、村长及保长等人的事权逐渐加重,因为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等客户也需要缴税,同时纳税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这一情况表明,当时( )
A.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
B.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削弱
C.基层自治的雏形逐渐形成
D.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解析 两税法实施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员流动频繁,且两税法按照人口与资产收税,因此乡村的里正等人要经常核对资产、人口,人事权变重,反映出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与藩镇的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基层治理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的基层治理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延伸,是中央强化对基层控制的表现,排除C项;两税法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A
9.(2024·广东湛江开学摸底)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回图务……服务性机构”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镇体制中,涉及经贸文化的职务和机构较多,甚至出现医院等服务性机构,说明地方治理的多元化,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扭转”说法错误,排除B项;割据型藩镇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医院等服务性机构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D项。
B
10.(2024·福建福州一模)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C.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政府任用地方富户轮流出任里长、甲首,管理基层赋税等事务,有利于赋税的征收,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便于国家对基层的治理,故选B项;乡村富户轮流担任里长,而非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里甲制是明朝开创,排除C项;政府没有组织专人征收,而是富户轮流担任里长和甲首,减轻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排除D项。
A
11.(2023·辽宁锦州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有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A.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B.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是却在州县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即清代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故选A项;材料强调保甲制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与地方宗族关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保甲制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并无州县长官的信息,排除C项;保甲制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并不属于地方监察系统,排除D项。
A
12.(2023·山东青岛平度二模)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解析 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粮食,这体现了优抚政策渐显教化的趋向,故选A项。
B
13.(2023·湖南长沙高二期中)长孙平向隋文帝上书“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并提出“经国之道,义资远算”“经国之理,须存定式”,应“当社造仓”“委社司”管理。据此可知,长孙平( )
A.倡导国家治理应规范有序
B.主张设立义仓,赈灾救济
C.建议政府加强政治统一性
D.提倡粮食储备,解决温饱
D
14.(2024·江西九校联考)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
A.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机构设置受佛教思想影响
解析 据材料“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可知,政府通过下发“贫子钱”来安置孤幼老疾,与佛教所宣扬的“布施”思想相吻合,故选D项;材料内容并不属于医疗卫生范畴,且“日趋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的救济,不是民间救济,排除B项;材料并未介绍造成流民问题的原因,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均会产生流民问题,排除C项。
B
15.(2023·辽宁大连高二期末)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鳏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
A.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D.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
C
16.(2023·山东淄博二模)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自己管理村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村庄的发展状况,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A项;村庄独立性较强,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软弱的特点,这不利于国王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利,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7.(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掌握自己庄园法庭的司法权。由庄园主、管家、僧侣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继承了古希腊的村社自治
C.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
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A
18.(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自治传统的发展与延续 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提倡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B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得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所以19世纪中期在各国探索的基础上,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故选B项。
19.(2024·云南师大附中高二测试)自1884年,巴涅特在英国创建第一个社区睦邻馆起,到1922年已发展至60多间。睦邻运动主要开展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福利国家”的建立 B.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C.世界和平的实现 D.美苏冷战对峙的冲击
A
解析 据材料“睦邻运动主要开展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可知睦邻运动主要服务于社区基层群众,是一种济贫组织,但是伴随着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兴起,睦邻馆在社会福利建设中的功能逐渐被政府所取代,故选A项;政府加强“福利国家”建设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排除B项;世界和平的实现只是二战后社区福利建设的客观条件,排除C项;美苏冷战对峙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福利国家”的建设,客观上有利于社区睦邻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
20.(2023·浙江温州高二期末)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C
社区管理类型 特征 代表国家
自治型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混合型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日本和澳大利亚
政府主导型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新加坡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
B.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C.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解析 据题干可知,自治型、混合型、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管理让政府、社会或多或少地共同发挥作用,故选C项;“唯一模式”不合史实,材料中还有政府主导型,排除A项;“决定”不合逻辑,题干列举的三种不同社区管理类型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自上而下”不合史实,应为“自下而上”,排除D项。
21.(2023·辽宁丹东高二期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进行改革,省长成为共和国专员,不再担任地方政府行政首脑,更不管理地方事务。同时,在省之上设置大区,中央不再直接管理省及其以下的地方政府,在基层扩大社区的治理作用。这次改革使法国( )
A.民主制度正式确立 B.社区组织逐步形成
C.地方自治权力扩大 D.中央政府权力集中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的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地方自治权力扩大,故选C项,排除D项;1875年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民主制度,排除A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排除B项。
C
22.(2023·安徽亳州高二期末)1883年、1884年德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不久,又通过了《老年和伤残保险法》,主要保险对象是产业工人、农业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其中规定:年满70岁并缴纳30年以上养老保险费者可领取老年保险津贴。德国的这些举措( )
A.进一步完善了德国君主立宪制
B.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C.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D.推动了德国工人运动发展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国通过法律给予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群体社会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阶级矛盾加剧,政府采取一定的社会保障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中的举措与A项无关,排除;福利国家制度出现于二战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德国的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减缓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
23.(2023·福建龙岩高二期末)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规定由联邦储备银行保证储户在银行破产时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存款偿还;同时还通过了《房主贷款法》,规定房产主无力偿还欠款时,可以以房产为抵押品,转借由政府担保的国债。这些做法( )
A.拓展了计划经济的形式 B.代表了工农群众根本利益
C.强化了社会保障的职能 D.有效解决了“滞胀”危机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对银行储户和房产主的担保,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障功能,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这种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计划经济,排除A项;罗斯福政府及其实施的所谓新政,从根本上代表的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滞胀”危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而罗斯福新政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24.(2023·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二战后的瑞典实行高福利制度,其财政赤字在1950—1980年上涨了137倍多,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0年的7%增加到了1980年的12%,自1974年以来,物价上涨率都达到了两位数。这表明瑞典的福利制度( )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C.造成了国家贫困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
解析 材料表明瑞典实行的高福利制度导致了巨额财政赤字,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福利国家”建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材料主旨强调“福利国家”的弊端,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要表现在高福利容易助长人的惰性,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分析“福利国家”的弊端,排除B项;“福利国家”只是一定程度上加剧政府财政负担,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不会导致国家整体水平落入贫困,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5.(16分)(2023·湖北名校联盟联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社会结构较之前有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乡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国家权力快速向基层社会延伸。至秦汉大一统王朝确立,乡里基层组织构建更加完善,其职能几乎覆盖乡里社会各方面事务。“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
——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在唐宋时期实现了由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之后,随即开始了由唐宋以前的乡官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向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自我谋求发展的蜕变,以期达到与职役制相辅相成的效果。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对土地和人口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基层的权力,对县、州、府级进行直接干预。职役制的推行是以选官上重财力标准的轮差制为表现形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组织职权的缩小、基层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下降的局面,这些缺漏需要士绅和宗族势力进行填充。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6分)
答案 背景:社会变法运动的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的发展;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或答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宗法制被破坏,分封制瓦解;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加强;基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封建社会乡里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答案 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治理与教化并行;依靠地方精英的力量;经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重大转变。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地方发展;后期出现的职役制导致基层统治力下降,促使士绅和宗族势力发展起来。
26.(12分)(2023·百师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振给之,无分于主客户。……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厌溺死者加赐其家钱粟。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摘自戚启勋《大气科学》
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提炼一个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社会救济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角度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观点:宋代社会保障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认识:两宋时期,平均气温骤降,北方游牧民族受气候影响南下避寒,自然灾害与民族战争频繁;加之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也不断强化;以文治国的政治理念与措施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古代优抚弱势群体的传统观念,宋代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保障措施全面、机构完善、救济范围(对象)广泛、政府作用凸显等方面。宋代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为后世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
27.(12分)(2023·山西吕梁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7年以来美国的社区治理
序号 时期 概况
① 1897—1929年 共和党人担任总统25年,民主党人担任总统8年,对社区几乎无干预
② 大萧条时期—二战前 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
③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开启城市更新(杜鲁门总统,民主党);1963年,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964年开启“社区行动计划”(约翰逊总统,民主党);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公司、暂停城市更新工程(尼克松总统,共和党)
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取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联邦资助、削减联邦住房援助资金(里根总统,共和党);1992年,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老布什总统,共和党);1993年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克林顿总统,民主党);2002年,推出“信仰为本和社区倡议”(小布什总统,共和党)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提取两项有关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 信息:二战前,从基本没有干预到有限介入(或二战前,从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到有限介入;或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走向国家干预);二战后,从积极干预到推动社区自治(或从政府积极干预走向推动社区自治)。(或社区治理观念变化: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说明: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奉行自由主义政策,长期以来对社区治理几乎不干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上台,吸取一战和经济危机的教训,实行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社区等领域的干预;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对社区的干预进一步完善,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美国两党轮流执政,两党执政理念不同,经济政策不同,也会影响社区治理观念。单元检测卷(六)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3·云南楚雄高二期末)下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秦朝一枚户籍简牍所载内容(每枚内容大同小异)。据此可知,秦朝( )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宋午
弟不更熊
弟不更卫
第二栏:熊妻曰□□
卫妻曰有
第三栏:子小上造传
子小上造逐
子小上造□
熊子小上造剽
第四栏:卫子小女子阿
第五栏:臣曰……
A.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B.赋税标准比较稳定
C.女子社会地位低下 D.政府限制人口流动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考古发现的秦朝一枚户籍简牍所载内容(每枚内容大同小异)”可知每枚木牍分栏、分项详细登记每户的资料,可见当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故选A项;材料显示的是户籍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排除B项;仅凭户籍管理栏目中女子排在男子后边,不能得出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政府对户籍详细登记造册,看不出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D项。
2.(2023·山西吕梁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B.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
C.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
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一统时期的汉朝官吏执行能力强,户口统计基本可信,而分裂时期的官吏未能或没有有效执行国家意志,户口统计可信度有所削弱,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与制度实施紧密相关,故选C项;“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不合题意,排除A项;“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不合逻辑,户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政府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排除B项;“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在唐代两税法后,排除D项。
3.(2023·山西教育发展联盟高二调研)永嘉之乱之后,北方士族南迁大多是呈现团聚状态的“乡族集团”,基于侨人与土著之间礼俗、语言的难以同化,因此乔迁的士族多以原居住地的户籍侨置郡县管辖,如籍属琅邪的王氏移居侨琅邪郡。这一举措( )
A.旨在推动迁徙士族和南方原住民的交融
B.不利于促进政权的稳定
C.折射出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移民文化认同
D.削弱了士族的政治势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侨人……难以同化”可知,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土著礼俗、语言的不同,南方政权设侨置郡县管辖,即按照原先所用地名,聚族而居,折射出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移民文化认同,故选C项;南迁的北方士族仍然聚族而居,并非要与南方原住民交融,排除A项;侨置郡县安置了北方士族,安抚了南渡汉族人民回归故乡的情感,有利于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巩固统治,排除B项;“削弱”说法错误,侨置郡县保障了南迁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排除D项。
4.(2023·山东烟台高二期中)唐朝后期,黄河流域逃户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名存实亡;相较于唐朝前期,不仅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整顿户籍的强力举措,而且官吏大都对户籍整理工作表现出缺少责任心的态度。这些现象出现的制度背景在于( )
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瓦解
B.官员选拔侧重诗词歌赋
C.“道”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D.乡里制和保甲法的实施
答案 A
解析 唐后期户籍混乱源于流民问题,其制度背景源于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上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科举的考试形式和“道”的行政区划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C两项;唐朝未实施严格的保甲法,排除D项。
5.(2023·北京东城区高二期末)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B.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C.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D.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形成拥有地产的主户和没有地产的客户制度,这适应了宋代不抑兼并政策下土地兼并频繁,大量农民租地的现实,故选C项;宋代主户客户的划分依据是是否拥有土地,不是按照职业分类,排除A项;材料强调宋代改变户籍划分方式,与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无关,排除B项;主客户之分并未违背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主户仍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排除D项。
6.(2023·湖南郴州高二期末)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订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堪忍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D.源于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政府允许“以银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促进工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推动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匠籍制度只体现抑商政策的调整,匠籍制度的改革放松对工匠的人身控制,促进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促进了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C项;据“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可知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7.(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徼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 )
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
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
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逐捕盗贼”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县之下设置的乡官建构完整,且分工明确,有利于有效发挥地方治理职能,作为官僚机构的延伸,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故选D项;中国的地方基层治理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乡官设置体现的是政府对基层的管理,达不到“自治”的程度,排除A项;三老、有秩、啬夫和游徼的职能领域不同,且职能没有交叉,材料不涉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不出制衡机制,排除B项;秦朝二世而亡,农村地区并未稳定,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8.(2023·广东汕头高二期末)唐中后期乡村的里正、村长及保长等人的事权逐渐加重,因为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等客户也需要缴税,同时纳税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这一情况表明,当时( )
A.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
B.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削弱
C.基层自治的雏形逐渐形成
D.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答案 A
解析 两税法实施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员流动频繁,且两税法按照人口与资产收税,因此乡村的里正等人要经常核对资产、人口,人事权变重,反映出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与藩镇的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基层治理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的基层治理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延伸,是中央强化对基层控制的表现,排除C项;两税法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9.(2024·广东湛江开学摸底)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回图务……服务性机构”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镇体制中,涉及经贸文化的职务和机构较多,甚至出现医院等服务性机构,说明地方治理的多元化,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扭转”说法错误,排除B项;割据型藩镇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医院等服务性机构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D项。
10.(2024·福建福州一模)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C.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政府任用地方富户轮流出任里长、甲首,管理基层赋税等事务,有利于赋税的征收,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便于国家对基层的治理,故选B项;乡村富户轮流担任里长,而非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里甲制是明朝开创,排除C项;政府没有组织专人征收,而是富户轮流担任里长和甲首,减轻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排除D项。
11.(2023·辽宁锦州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有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A.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B.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是却在州县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即清代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故选A项;材料强调保甲制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与地方宗族关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保甲制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并无州县长官的信息,排除C项;保甲制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并不属于地方监察系统,排除D项。
12.(2023·山东青岛平度二模)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答案 A
解析 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粮食,这体现了优抚政策渐显教化的趋向,故选A项。
13.(2023·湖南长沙高二期中)长孙平向隋文帝上书“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并提出“经国之道,义资远算”“经国之理,须存定式”,应“当社造仓”“委社司”管理。据此可知,长孙平( )
A.倡导国家治理应规范有序
B.主张设立义仓,赈灾救济
C.建议政府加强政治统一性
D.提倡粮食储备,解决温饱
答案 B
14.(2024·江西九校联考)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
A.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机构设置受佛教思想影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可知,政府通过下发“贫子钱”来安置孤幼老疾,与佛教所宣扬的“布施”思想相吻合,故选D项;材料内容并不属于医疗卫生范畴,且“日趋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的救济,不是民间救济,排除B项;材料并未介绍造成流民问题的原因,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均会产生流民问题,排除C项。
15.(2023·辽宁大连高二期末)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鳏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
A.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D.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
答案 B
16.(2023·山东淄博二模)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自己管理村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村庄的发展状况,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A项;村庄独立性较强,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软弱的特点,这不利于国王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利,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7.(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掌握自己庄园法庭的司法权。由庄园主、管家、僧侣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继承了古希腊的村社自治
C.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
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A
18.(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自治传统的发展与延续
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提倡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得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所以19世纪中期在各国探索的基础上,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故选B项。
19.(2024·云南师大附中高二测试)自1884年,巴涅特在英国创建第一个社区睦邻馆起,到1922年已发展至60多间。睦邻运动主要开展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福利国家”的建立
B.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C.世界和平的实现
D.美苏冷战对峙的冲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睦邻运动主要开展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可知睦邻运动主要服务于社区基层群众,是一种济贫组织,但是伴随着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兴起,睦邻馆在社会福利建设中的功能逐渐被政府所取代,故选A项;政府加强“福利国家”建设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排除B项;世界和平的实现只是二战后社区福利建设的客观条件,排除C项;美苏冷战对峙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福利国家”的建设,客观上有利于社区睦邻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
20.(2023·浙江温州高二期末)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社区管理类型 特征 代表国家
自治型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混合型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日本和澳大利亚
政府主导型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新加坡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
B.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C.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自治型、混合型、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管理让政府、社会或多或少地共同发挥作用,故选C项;“唯一模式”不合史实,材料中还有政府主导型,排除A项;“决定”不合逻辑,题干列举的三种不同社区管理类型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自上而下”不合史实,应为“自下而上”,排除D项。
21.(2023·辽宁丹东高二期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进行改革,省长成为共和国专员,不再担任地方政府行政首脑,更不管理地方事务。同时,在省之上设置大区,中央不再直接管理省及其以下的地方政府,在基层扩大社区的治理作用。这次改革使法国( )
A.民主制度正式确立 B.社区组织逐步形成
C.地方自治权力扩大 D.中央政府权力集中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的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地方自治权力扩大,故选C项,排除D项;1875年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民主制度,排除A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排除B项。
22.(2023·安徽亳州高二期末)1883年、1884年德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不久,又通过了《老年和伤残保险法》,主要保险对象是产业工人、农业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其中规定:年满70岁并缴纳30年以上养老保险费者可领取老年保险津贴。德国的这些举措( )
A.进一步完善了德国君主立宪制
B.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C.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D.推动了德国工人运动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国通过法律给予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群体社会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阶级矛盾加剧,政府采取一定的社会保障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中的举措与A项无关,排除;福利国家制度出现于二战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德国的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减缓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
23.(2023·福建龙岩高二期末)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规定由联邦储备银行保证储户在银行破产时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存款偿还;同时还通过了《房主贷款法》,规定房产主无力偿还欠款时,可以以房产为抵押品,转借由政府担保的国债。这些做法( )
A.拓展了计划经济的形式
B.代表了工农群众根本利益
C.强化了社会保障的职能
D.有效解决了“滞胀”危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对银行储户和房产主的担保,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障功能,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这种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计划经济,排除A项;罗斯福政府及其实施的所谓新政,从根本上代表的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滞胀”危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而罗斯福新政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24.(2023·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二战后的瑞典实行高福利制度,其财政赤字在1950—1980年上涨了137倍多,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0年的7%增加到了1980年的12%,自1974年以来,物价上涨率都达到了两位数。这表明瑞典的福利制度( )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C.造成了国家贫困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瑞典实行的高福利制度导致了巨额财政赤字,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福利国家”建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材料主旨强调“福利国家”的弊端,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要表现在高福利容易助长人的惰性,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分析“福利国家”的弊端,排除B项;“福利国家”只是一定程度上加剧政府财政负担,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不会导致国家整体水平落入贫困,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5.(16分)(2023·湖北名校联盟联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社会结构较之前有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乡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国家权力快速向基层社会延伸。至秦汉大一统王朝确立,乡里基层组织构建更加完善,其职能几乎覆盖乡里社会各方面事务。“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
——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在唐宋时期实现了由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之后,随即开始了由唐宋以前的乡官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向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自我谋求发展的蜕变,以期达到与职役制相辅相成的效果。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对土地和人口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基层的权力,对县、州、府级进行直接干预。职役制的推行是以选官上重财力标准的轮差制为表现形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组织职权的缩小、基层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下降的局面,这些缺漏需要士绅和宗族势力进行填充。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封建社会乡里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答案 (1)背景:社会变法运动的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的发展;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或答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宗法制被破坏,分封制瓦解;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加强;基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治理与教化并行;依靠地方精英的力量;经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重大转变。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地方发展;后期出现的职役制导致基层统治力下降,促使士绅和宗族势力发展起来。
26.(12分)(2023·百师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振给之,无分于主客户。……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厌溺死者加赐其家钱粟。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摘自戚启勋《大气科学》
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提炼一个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社会救济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角度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观点:宋代社会保障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认识:两宋时期,平均气温骤降,北方游牧民族受气候影响南下避寒,自然灾害与民族战争频繁;加之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也不断强化;以文治国的政治理念与措施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古代优抚弱势群体的传统观念,宋代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保障措施全面、机构完善、救济范围(对象)广泛、政府作用凸显等方面。宋代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为后世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
27.(12分)(2023·山西吕梁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7年以来美国的社区治理
序号 时期 概况
① 1897—1929年 共和党人担任总统25年,民主党人担任总统8年,对社区几乎无干预
② 大萧条时期—二战前 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
③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开启城市更新(杜鲁门总统,民主党);1963年,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964年开启“社区行动计划”(约翰逊总统,民主党);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公司、暂停城市更新工程(尼克松总统,共和党)
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取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联邦资助、削减联邦住房援助资金(里根总统,共和党);1992年,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老布什总统,共和党);1993年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克林顿总统,民主党);2002年,推出“信仰为本和社区倡议”(小布什总统,共和党)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
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提取两项有关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 信息:二战前,从基本没有干预到有限介入(或二战前,从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到有限介入;或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走向国家干预);二战后,从积极干预到推动社区自治(或从政府积极干预走向推动社区自治)。(或社区治理观念变化: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说明: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奉行自由主义政策,长期以来对社区治理几乎不干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上台,吸取一战和经济危机的教训,实行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社区等领域的干预;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对社区的干预进一步完善,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美国两党轮流执政,两党执政理念不同,经济政策不同,也会影响社区治理观念。单元检测卷(六)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3·云南楚雄高二期末)下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秦朝一枚户籍简牍所载内容(每枚内容大同小异)。据此可知,秦朝( )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宋午
弟不更熊
弟不更卫
第二栏:熊妻曰□□
卫妻曰有
第三栏:子小上造传
子小上造逐
子小上造□
熊子小上造剽
第四栏:卫子小女子阿
第五栏:臣曰……
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赋税标准比较稳定
女子社会地位低下 政府限制人口流动
2.(2023·山西吕梁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
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
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
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3.(2023·山西教育发展联盟高二调研)永嘉之乱之后,北方士族南迁大多是呈现团聚状态的“乡族集团”,基于侨人与土著之间礼俗、语言的难以同化,因此乔迁的士族多以原居住地的户籍侨置郡县管辖,如籍属琅邪的王氏移居侨琅邪郡。这一举措( )
旨在推动迁徙士族和南方原住民的交融
不利于促进政权的稳定
折射出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移民文化认同
削弱了士族的政治势力
4.(2023·山东烟台高二期中)唐朝后期,黄河流域逃户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名存实亡;相较于唐朝前期,不仅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整顿户籍的强力举措,而且官吏大都对户籍整理工作表现出缺少责任心的态度。这些现象出现的制度背景在于( )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瓦解
官员选拔侧重诗词歌赋
“道”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乡里制和保甲法的实施
5.(2023·北京东城区高二期末)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6.(2023·湖南郴州高二期末)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订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堪忍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源于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动
7.(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徼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 )
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 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 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8.(2023·广东汕头高二期末)唐中后期乡村的里正、村长及保长等人的事权逐渐加重,因为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等客户也需要缴税,同时纳税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这一情况表明,当时( )
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
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削弱
基层自治的雏形逐渐形成
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9.(2024·广东湛江开学摸底)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 )
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2024·福建福州一模)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这一举措( )
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11.(2023·辽宁锦州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有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12.(2023·山东青岛平度二模)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13.(2023·湖南长沙高二期中)长孙平向隋文帝上书“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并提出“经国之道,义资远算”“经国之理,须存定式”,应“当社造仓”“委社司”管理。据此可知,长孙平( )
倡导国家治理应规范有序
主张设立义仓,赈灾救济
建议政府加强政治统一性
提倡粮食储备,解决温饱
14.(2024·江西九校联考)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
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机构设置受佛教思想影响
15.(2023·辽宁大连高二期末)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鳏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
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
16.(2023·山东淄博二模)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17.(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掌握自己庄园法庭的司法权。由庄园主、管家、僧侣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继承了古希腊的村社自治
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18.(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地方自治传统的发展与延续
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提倡
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19.(2024·云南师大附中高二测试)自1884年,巴涅特在英国创建第一个社区睦邻馆起,到1922年已发展至60多间。睦邻运动主要开展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福利国家”的建立 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世界和平的实现 美苏冷战对峙的冲击
20.(2023·浙江温州高二期末)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社区管理类型 特征 代表国家
自治型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混合型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日本和澳大利亚
政府主导型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新加坡
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
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21.(2023·辽宁丹东高二期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进行改革,省长成为共和国专员,不再担任地方政府行政首脑,更不管理地方事务。同时,在省之上设置大区,中央不再直接管理省及其以下的地方政府,在基层扩大社区的治理作用。这次改革使法国( )
民主制度正式确立 社区组织逐步形成
地方自治权力扩大 中央政府权力集中
22.(2023·安徽亳州高二期末)1883年、1884年德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不久,又通过了《老年和伤残保险法》,主要保险对象是产业工人、农业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其中规定:年满70岁并缴纳30年以上养老保险费者可领取老年保险津贴。德国的这些举措( )
进一步完善了德国君主立宪制
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推动了德国工人运动发展
23.(2023·福建龙岩高二期末)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规定由联邦储备银行保证储户在银行破产时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存款偿还;同时还通过了《房主贷款法》,规定房产主无力偿还欠款时,可以以房产为抵押品,转借由政府担保的国债。这些做法( )
拓展了计划经济的形式
代表了工农群众根本利益
强化了社会保障的职能
有效解决了“滞胀”危机
24.(2023·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二战后的瑞典实行高福利制度,其财政赤字在1950—1980年上涨了137倍多,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0年的7%增加到了1980年的12%,自1974年以来,物价上涨率都达到了两位数。这表明瑞典的福利制度( )
缓和了社会矛盾 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造成了国家贫困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5.(16分)(2023·湖北名校联盟联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社会结构较之前有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乡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国家权力快速向基层社会延伸。至秦汉大一统王朝确立,乡里基层组织构建更加完善,其职能几乎覆盖乡里社会各方面事务。“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
——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
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在唐宋时期实现了由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之后,随即开始了由唐宋以前的乡官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向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自我谋求发展的蜕变,以期达到与职役制相辅相成的效果。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对土地和人口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基层的权力,对县、州、府级进行直接干预。职役制的推行是以选官上重财力标准的轮差制为表现形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组织职权的缩小、基层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下降的局面,这些缺漏需要士绅和宗族势力进行填充。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封建社会乡里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26.(12分)(2023·百师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振给之,无分于主客户。……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厌溺死者加赐其家钱粟。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摘自戚启勋《大气科学》
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提炼一个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社会救济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角度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27.(12分)(2023·山西吕梁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7年以来美国的社区治理
序号 时期 概况
① 1897—1929年 共和党人担任总统25年,民主党人担任总统8年,对社区几乎无干预
② 大萧条时期—二战前 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
③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开启城市更新(杜鲁门总统,民主党);1963年,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964年开启“社区行动计划”(约翰逊总统,民主党);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公司、暂停城市更新工程(尼克松总统,共和党)
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取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联邦资助、削减联邦住房援助资金(里根总统,共和党);1992年,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老布什总统,共和党);1993年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克林顿总统,民主党);2002年,推出“信仰为本和社区倡议”(小布什总统,共和党)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
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提取两项有关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