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涪陵五中高2025届2024年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重庆市涪陵五中高2025届2024年上期
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长: 90 分钟)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15小题,总分45分)
1.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一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 )
A.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C.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2.春秋战国时,楚国的令尹辅佐楚王,集政治、军事、司法、外交大权于一身。据统计,在已知的46位令尹中,出身王族者39人,籍贯属楚而出身不详者3人,外籍4人。这体现出当时( )
A.阶级关系的变化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变革 D.思想文化的繁荣
3.如图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 )
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
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
4.司马迁提出,东越族的首领乃勾践之后;西南夷诸小国的建立,是楚王之弟远征未返,率众在当地称王的结果;匈奴族更是“夏后氏(禹所在部族)之苗裔”。由此可知,司马迁( )
A.具有鲜明的华夷一体观念 B.承认文明起源的多源特征
C.史学认识受个人感情左右 D.迎合统治者的大一统观念
5.北魏至唐前期,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北齐时,即已“始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唐中期开始征收的“义仓粟”,则根据土地多少交纳,“亩纳二升”。这一变化过程( )
A.使社会贫富差距大大缩小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适应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动 D.增加了农民赋税负担
6.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7.隋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 )
A.“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B.“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
C.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D.“江南行省起运,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
8.唐朝初年,孙思邈著《千金方》等书,总结唐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兼及养生方法,对道教医药学做出很大贡献;成玄英为老庄作注疏,结合老庄,吸收佛教学说,将《老子》中的“玄之又玄”解释为“重玄”。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唐朝初年( )
A.思想文化兼收并蓄 B.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C.中外文明交流繁盛 D.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
9.宋初官方强调文武二途并无偏倚。如朝廷置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持文武二柄”,又设置文、武两种仪式彰显“威加海内”之功德。这说明北宋时期的中央政府( )
A.并未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受到藩镇势力严重威胁
C.统治政策发生剧烈变动 D.治国方略经历一定调整
10.我国古代某一少数民族,出猎时壮年、老弱都参加,围猎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固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的)、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这种编制后来演化为“平时射猎、战时出征”的社会管理系统。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定都于( )
A.洛阳 B.会宁府 C.兴庆府 D.杭州
11.在宋代,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时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宋代( )
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C.经济发展推动婚姻自主 D.门第等级观念的淡化
12.下表所示为辽、金等民族政权所创制的文字。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民族政策相对开明 B.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C.民族政权渐趋统一 D.民族历史的一脉相承
13.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C.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14.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 )
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 ”观念 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
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
15.对三国时代魏国和蜀国孰为正统的问题,人们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三国演义》选择了“拥刘反曹”的政治基调,没有站在陈寿《三国志》帝魏寇蜀的立场。《三国演义》政治基调的选择反映了当时( )
A.主流价值观影响文学创作 B.传统天命观影响史学研究
C.市民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 D.反封建思想渗入小说创作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43分)
1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阶段特征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后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业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和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玄宗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宋人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17.(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和动力。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什五税一(即国家征收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赋);释放奴婢;士兵还乡务农,以功劳行田宅……
孝景二年(汉景帝时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由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三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至隋唐,伴随统一与京杭大运河通航,南北经济并驾齐驱,长江流域赶上了黄河流域的水平,经济重心渐趋南移之势。唐朝中晚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时间上的分野。此后,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
——陈霜霜《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
(2)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南盛北衰”局面逐步确立的主要过程。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至少写出三点)
三、 论述题 (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12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廊中,曹操可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下表为古代中国不同作品关于曹操形象的历史叙述。
——摘编自陈天祥《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等
围绕“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这一主题,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15小题,总分45分)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A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43分)
16.(22分)(1)意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等。
(2)主要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首领、实行和亲和会盟、经济文化交流。
特点:政策开明包容,措施灵活多样,重视发展经济,以“和”为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任答三点)。
(3)原因:长城自古有抵御外敌入侵的功效;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较大;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北宋意图恢复北方领土;北宋意图阻抗北方民族南下;传统理念的影响。(至少5条)
17.(21分)(1)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任答两点即可)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答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也可)。
(3)过程:隋唐时期,经济重心渐趋南移之势;唐朝中晚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政府(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经济交流;生产工具革新;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环境等。
三、 论述题 (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12分)
18.(12分)【答案】论题:宋代以后,曹操形象呈现负面化。
阐述:三国至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顺应民众需求。因此,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其是英雄;宋代,理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曹操挟持汉献帝的行径与其倡导的封建道德规范不符。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因此,宋代以后,对曹操的评价日渐负面化,认为其是奸雄。
综上所述,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是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主要反映了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根据材料“曹操少时见乔玄,玄谓之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世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孟德,八里桥前把行饯,谋害圣贤。 关老爷,刀挑红袍,药酒祭天把火光现,曹操胆寒”可知,三国至隋唐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其是英雄;宋元明清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日渐负面化,认为其是奸雄。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即可,如:三国至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顺应民众需求。因此,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其是英雄;宋代,理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曹操挟持汉献帝的行径与其倡导的封建道德规范不符。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因此,宋代以后,对曹操的评价日渐负面化,认为其是奸雄。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如:综上所述,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是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涪陵五中高2025届2024年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