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界古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图表类专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的,不允许甚至从未想到设计个“出口”,特别是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具体地说,古希腊的制度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
——萨托利
材料二
下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叶,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缺陷是什么?
(2)材料二中哪一组的结论与材料是不相符的?哪一小组的结论是错误的?你认为哪个组的材料不全面?应补充哪些史实?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4)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瑞.达利欧《原则一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1)请写出图(1)、图(2)所代表帝国的名称,并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
(2)据图(3)概括近现代大国的兴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大国兴衰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
时间 霸权更迭
16—17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 英国取代荷兰霸主地位,随后又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的发展 “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材料三 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异同,并分析其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霸权演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深远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王菲利普四世与巴黎大学大事记
1295年 菲利普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以任何借口掠夺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财产”
1301年 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要求免除房屋租赁税,遭到巴黎市长的拒绝。菲利普四世支持免除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房屋租赁税,此外免除了通行税、关税和其他商品税
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
1302年 菲利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主教法庭审理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案件,该措施使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免于世俗法庭的审理
1304年 巴黎城市长皮埃尔·朱迈尔公然违抗该原则,逮捕并处决了两名巴黎大学学者,国王将其逮捕
1306年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国学者,菲利普四世规定:“学生和教师受到我们特殊的保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道路中都受到保护。”
材料二:1302年,菲利普四世开创了三级会议制度,标志着封建等级君主制正式确立,法兰西政府从巴黎大学招募了大量知识分子充当官吏。菲利普四世从巴黎大学还选拔了一班顾问,即“王家立法官”,专门探究罗马的各类成文法,编写通行王国全境的法律。在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中,巴黎大学站在国王一边,拥护国王的统治。神学院部分教师宣称,卜尼法斯八世的教皇地位不合法。菲利普四世派遣使者逮捕了年届古稀的卜尼法斯八世。
——摘编自高露《12-15世纪欧洲大学特许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
阶段 史实
初期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于是,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
中期 964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同时又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后期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内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
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逐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原”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王权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古后期到近代前期西欧重要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选摘
时间 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
14世纪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贵族领主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14世纪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二百多家手工工场,30000多雇佣工人
16世纪 荷兰人开始从海外进口香料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其垄断地位,西欧国家可以经大西洋前往世界各地
1521年—1600年 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流入西班牙等西欧国家
1536年—1635年 价值2.54亿英镑的金银流入欧洲,是西欧原有金银总储量的7倍以上,大量金银流入引起物价飞涨
1564年 英国的一家手工工场,在一个大房间(车间)里,安放了200台织机,同时有200名织工进行操作生产
1680年—1720年 越来越多的土地所有者迫于竞争将土地交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个体农民受资本主义大农场排挤,纷纷破产
材料二:在近代前期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国家占有殖民地越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财富越多。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各宗主国限制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宗主国的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其殖民地的贸易。西方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与海上霸权也成为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摘编自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1)阅读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时代特征或趋势,任选其中的一个特征或趋势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商业资本主义时期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但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
缺陷: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英国组不相符;美国组的结论错误;英国组的材料不全面。
补充史实:《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9世纪议会改革。
(3)含义: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
表现: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两党交替执政;实行共和政体。
(4)错位:非资产阶级,而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
影响:对德国,一方面实现了德国统一,促成了德国工业化的完成;另一方面,德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对世界,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根据材料“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的”可知特点是人民主权,但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根据材料“不允许甚至从未想到设计个‘出口’,特别是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再结合所学可知缺陷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英国组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离民主制还很远,结论是英国的民主化不断发展,所以结论和材料不相符。美国组的结论是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结合所学在美国建立之前,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府,所以美国组结论错误。英国族的材料得不出其民主化趋势发展来,所以英国族材料不全面。需要补充英国民主化发展的具体史实。如《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整体的确立;如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的形成标志着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军;如19世纪的议会改革使民主的范围更加广泛。
(3)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从美国建立的政体角度分析含义是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从三权分立中可知力量均势的表现有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从两党制可知力量均势的表现有两党交替执政;从美国政体角度出发可知力量均势的表现有实行共和政体。
(4)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德国。根据材料“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可知错位是非资产阶级,而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德国。根据材料“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和“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可知对德国的影响是实现了德国统一,促成了德国工业化的完成;根据材料“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知对德国的影响是德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角度分析对世界的影响是推动了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从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角度分析对世界的影响是也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2.答案:(1)图(1)为亚历山大帝国;图(2)为阿拉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在马其顿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遗产,实行君主专制,强调君权神授。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竭力促进马其顿人和东方人的融合,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是地跨欧亚非的伊斯兰帝国,推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其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帝国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世界广大地区从事海上和陆上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东西文明的桥梁。
(2)变化: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壮大,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科教创新、军事力量、制度创新、政治领导力、地缘政治、国际形势、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图(1)信息“亚历山大、巴比伦、波斯波利斯”及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根据图(2)信息“阿拉伯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历经626年,其统治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公元661年-750年)时移到巴格达。阿拉伯帝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在马其顿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遗产,实行君主专制,强调君权神授。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竭力促进马其顿人和东方人的融合,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是地跨欧亚非的伊斯兰帝国,推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其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帝国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世界广大地区从事海上和陆上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东西文明的桥梁。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图(3)信息“荷兰、英国、美国、中国”及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壮大,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小问原因:分别从经济、科技、据军事、制度、领导者、地理等角度分析世界大国兴衰的共同原因,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科教创新、军事力量、制度创新、政治领导力、地缘政治、国际形势、自然地理条件。
3.答案:(1)同:两者都超越了纯粹“疆域”概念,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
异:中国古代“天下观”强调的仁、德、礼等文化价值,对周边地区的观念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塑造一个和谐的天下秩序;西方的世界主义理念蕴含着强制性“普世价值”,成为西方推崇武力扩张、殖民掠夺、霸权主义的借口。
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宣扬国威;儒家文化的影响。西方:商品经济繁荣;城邦政治;帝国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特点: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具有掠夺性、扩张性、侵略性、排他性。
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需要多方协调。
(3)意义: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降低冷战风险,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相同点:结合材料“把中原王朝看作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世界大同主义观念、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可以得出“中西古代世界观”的相同点,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超越地理意义“疆域”概念。不同点: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可以看出中国的天下观价值观念的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塑造一个和谐的天下秩序。从材料“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可以看出西方的“世界观”的强制性,成为其对外推崇武力扩张、推行霸权、殖民的理论和借口。原因:结合材料“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和所学内容,可得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宣扬国威、儒家的影响”三个层面。结合材料“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城邦政治”和古希腊的历史,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繁荣;城邦政治和帝国精神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特点:结合表格的信息得出阶段性霸权变化(16世纪到二战后,呈现单个霸权轮番登场;21世纪以来则呈现出多极化、相互依存的特点),即“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从霸权主导者变更则呈现以“西欧资本主义为主”的特点;从霸权更迭的手段、目的等方面可以得出“掠夺性、扩张性、侵略性、排他性”等特点。主要因素:结合材料“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全球社会的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知识可以归纳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国家实力的变化”等内容。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深远意义:结合材料“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等材料,可以得出在对以后的国内、国际、外交等层面的深远意义。可以从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降低冷战风险,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4.答案:(1)保护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减免部分税收;明确市长对于大学的保护职责;将大学纳入法国主教法庭审理范围。
(2)有利于提升巴黎大学的自治能力;培养了一批人才,有利于完善法国官僚体系;促进法国法律的一体化,有利于法国的统一;有利于巩固等级君主制;限制巴黎市自治权,拉拢法国教会势力,削弱教皇权威,扩大了王权的民意基础;有利于促进中古时期法国文化的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世纪-15世纪的法国。做法: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以任何借口掠夺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财产’”可知,保护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支持免除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房屋租赁税,此外免除了通行税、关税和其他商品税”可知,减免部分税收;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可知,明确市长对于大学的保护职责;根据材料一“菲利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主教法庭审理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案件”可知,将大学纳入法国主教法庭审理范围。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世纪-15世纪的法国。影响:分析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巴黎大学本身开始分析,然后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如王权、教权、民族文化、法律等;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菲利普四世保护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减免部分税收,将大学纳入法国主教法庭审理范围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巴黎大学的自治能力;根据材料二“法兰西政府从巴黎大学招募了大量知识分子充当官吏”可知,培养了一批人才,有利于完善法国官僚体系;根据材料“菲利普四世从巴黎大学还选拔了一班顾问,即‘王家立法官’,专门探究罗马的各类成文法,编写通行王国全境的法律”可知,促进法国法律的一体化,有利于法国的统一;根据材料二“在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中,巴黎大学站在国王一边,拥护国王的统治”可知,扩大了王权的民意基础,有利于巩固等级君主制;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可知,限制了巴黎市自治权;根据材料二“神学院部分教师宣称,卜尼法斯八世的教皇地位不合法。菲利普四世派遣使者逮捕了年届古稀的卜尼法斯八世”可知,拉拢法国教会势力,削弱教皇权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创办有利于促进中古时期法国文化的发展。
5.答案:(1)演变历程:①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②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③中世纪后期,教权由盛转衰,并从属于王权。
(2)原因: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②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③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影响:王权的加强促进国家统一,进一步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冲击了教权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改革运动;后期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
解析:(1)演变历程:根据丕平和教皇的关系可以看出,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根据教皇与德国皇帝的关系可以看出,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根据英诺森三世以及腓力四世的做法可以看出,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
(2)原因:根据材料“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可知,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可知,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王权的加强促进国家统一,进一步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王权的强大冲击了教权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改革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期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
6.答案:(1)租地农场出现(农业革命):十四五世纪,西欧封建庄园制度解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租地农场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雇佣劳动:十四五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体现,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中大量使用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萌芽:十四五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使用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表现;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早期的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
贸易中心转移: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通货膨胀,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任选其一即可)
(2)殖民政策:商业资本时期西方国家多采用暴力手段抢占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富,垄断殖民地辖区的贸易。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殖民地作为原料市场、商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原因:工业革命之前的商业资本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经济实力较弱,只能用暴力手段(无法以经济手段)掠夺被殖民地区。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工业革命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特征或趋势,说明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时代特征或趋势,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原因、表现及影响等角度思考。
比如,根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贵族领主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可概括出租地农场出现,进行农业革命。第二小问说明,侧重于影响,根据材料,贵族领主的土地出租或者被卖可知,西欧封建庄园制度解体,根据材料“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产品推向市场”可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租地农场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根据材料“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二百多家手工工场,30000多雇佣工人。”可概括出雇佣劳动,说明部分答出出现雇用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结合材料中14世纪的内容,是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中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影响结合所学得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体现。
根据材料14世纪的内容,租地农场、雇佣劳动以及1564年“英国的一家手工工场”雇佣“200名织工进行操作生产”的相关情况,可概括出资本主义萌芽。说明部分答出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和影响。结合材料,使用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表现;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早期的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
根据材料16世纪“荷兰人开始从海外进口香料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其垄断地位,西欧国家可以经大西洋前往世界各地。”可概括出贸易中心转移。说明部分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根据材料1536年—1635年“金银流入欧洲,是西欧原有金银总储量的7倍以上,大量金银流入引起物价飞涨。”的内容可概括出价格革命。说明部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表现和影响。价格革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价格革命的内容和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社会分化,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第(2)题第一小问殖民侵略特点的不同,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据材料二“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可得出商业资本时期西方国家多采用暴力手段抢占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富,据材料二“各宗主国限制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宗主国的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其殖民地的贸易。”可得出垄断殖民地辖区的贸易。据材料二“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可得出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据材料二“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可得出将殖民地作为原料市场、商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分析,工业革命之前的商业资本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经济实力较弱,只能用暴力手段(无法以经济手段)掠夺被殖民地区。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工业革命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4)世界古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图表类专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