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现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图表类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粮食产量的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主要依靠外部粮食供应的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大量人口处于营养不足状态。中世纪城市对生活垃圾乃至人畜排泄物随处弃置,雨水、污水在路边简单的露天雨水道中流过,饮水受到严重污染。极为恶劣的卫生状况,大量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聚集,终于导致了1347—1351年欧洲规模空前的鼠疫爆发。
——摘编自唐琳《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生态问题分析》
材料二:
——据《江西统计年鉴(2002年)》
材料三:九江海关始建于1861年,是连接亚欧大陆中俄万里茶道的首要关口,在万里茶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外观融合了西式建筑形式,在旧址内部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工业园区搬迁导致交通不便等挑战,使得旧址文化更易被埋没。九江姑塘海关分关旧址位于九江市姑塘镇,附近有孤山寺和娘娘亭,吸引了大量来自本地和外地的游客。
——摘编自卢志安、秦承楠《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址改造设计研究——以九江姑塘海关分关旧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城市化水平变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九江海关旧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康雍乾嘉四代,清朝国力达到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清代统治者在接受强势外来者挑战的影响下,对于国家疆域的认识和观念已大异于前代王朝,虽然有时还很微弱或时隐时现。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
——摘选自中共某次会议的报告
材料三: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下面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表:
时段(年)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或地位
1949—1978 是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的编外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认识也较为“冷淡”。
1979—1992 有选择、有条件地接受既有的国际规制和秩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参与者。1980年在WB、IMF恢复了合法代表权;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2012 承担国际责任,体现大国风范,在地区甚至全球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保持人民币不贬值;1999年加入G20;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
2013—2018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角色表现为引领者,为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整理自《中国“国家角色”变迁: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1)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在清朝前中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此次会议名称,指出材料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所反映的外交方针,为此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国家角色的变化,分析其在“1949—1978”时段国家角色形成的原因,简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灶神贴于家家户户灶壁正中。腊月二十三张贴,以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决定对文化教育进行改革,改造灶神就是其中之一。
图1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行的历头灶神 说明:旧灶神中,正中间为灶婆、灶公正面胸像,灶公神像作为主神略宽于灶婆,两人官袍加身,神光护顶,肃穆祥和,注视观者,充盈整个龛内空间,位置显要。梁柱之侧剩余的两个狭窄空间,是灶壁后的厨房内室,各有一妇人半侧身,于案头忙活炊事。地面居中摆着一座聚宝盆,左右两侧分别站着持荷仙童和端宝盒仙童,童子两侧是财神。上方正中绘一座云端宫殿,左右三道神光。两旁各有一童子挥舞双臂,骑马飞奔,甚为欢快。表格左右各有一条神龙飞升。整幅画充满神秘宗教气息。
图2建国初发行的《民主家庭》新历头灶神 说明:新灶神《民主家庭》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扛锄头、斧头,都在持书阅读。历头部分居中的是五角星,左右斜插五星红旗。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
——摘编自张春霞《从<民主家庭>看新中国初期凤翔年画图像之变》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革发生的原因。
4.文物的价值是文物最核心的属性,文物的价值解读是文物研究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文物的价值
传统意义上,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可是对于现当代文物,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并不明显,还需要尝试拓宽价值解读路径。
上图为深圳博物馆藏“1987年深圳土地有偿使用拍卖槌”。2023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复核,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该槌在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过程中公开使用。此拍卖槌是1987年香港测量师学会特意在英国定制,并在拍卖槌上镶铜牌、署名赠送给深圳,以示纪念。深圳许多土地制度均以香港为榜样学习和借鉴,深圳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基础也是香港土地批租制度。
——崔孝松《当代文物的价值探究——以深圳博物馆藏1987年深圳土地拍卖槌为例》
(1)为什么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发生在深圳?
(2)对“1987年深圳土地有偿使用拍卖槌”进行文物的价值解读。
5.改革·创新·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的。
中国改革开放若干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 中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08年 中国加入20国集团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趋势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6.【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材料一
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首先着重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利益而积极奋斗。我国的工业化的速度需要大大超过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速度,而采取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在工业化和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那种高速度。这种速度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建设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
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
指标 2010年 2015年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40.1 55.8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 43 47 预期性
城镇化率(百分点) 50.0 51.5 预期性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率(亿亩) 18.18 18.18 约束性
森立覆盖率(百分点; 20.36 21.66 约束性
科技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 89.7 93 约束性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 1.8 2.2 预期性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旦社论》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意义。
7.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年5月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历史背景:国家结构松散,社会治理混乱;庄园制度逐渐瓦解,新兴城市数量增多;工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水平有限,粮食供应不足;医疗卫生条件差。
(2)原因:①第一次: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的开展。②第二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乡镇企业和非农产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3)价值:用于研究中国海关、关隘历史;用于研究中外贸易发展史;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启示:兼顾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长远规划、科学布局。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方。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世纪城市对生活垃圾乃至人畜排泄物随处弃置,雨水、污水在路边简单的露天雨水道中流过,饮水受到严重污染。”结合所学得出国家结构松散,社会治理混乱;根据所学中世纪后期庄园制度逐渐瓦解,新兴城市数量增多;工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根据材料“粮食产量的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主要依靠外部粮食供应的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大量人口处于营养不足状态。”得出农业生产水平有限,粮食供应不足;根据材料“极为恶劣的卫生状况,大量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聚集,终于导致了1347—1351年欧洲规模空前的鼠疫爆发。”得出医疗卫生条件差。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中国。原因:观察变迁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史实得出①第一次: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的开展。根据曲线图结合改革开放后相关史实得出②第二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乡镇企业和非农产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价值:根据“九江海关旧址”“九江海关始建于1861年,是连接亚欧大陆中俄万里茶道的首要关口,在万里茶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得出用于研究中国海关、关隘历史;用于研究中外贸易发展史;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第二小问启示:根据城市化发展历程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兼顾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长远规划、科学布局。
2.答案:(1)表现:在北方,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遏制沙俄的扩张;在南方,利用朝贡贸易体制来管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国家疆域观念的变化
(2)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措施: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没收外国资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等
(3)变化:从编外国家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
原因: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孤立,这限制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机会;国内政策:中国采取了较为封闭的国策,优先发展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交往有限;意识形态: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也影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发挥作用: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开放;贡献中国智慧: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提出符合全球利益的治理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公平正义: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公平正义,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清朝中期。根据材料一“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清代统治者在接受强势外来者挑战的影响下,对于国家疆域的认识和观念已大异于前代王朝”可得出表现为:在北方,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遏制沙俄的扩张;在南方,利用朝贡贸易体制来管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朝贡贸易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朝贡和贸易,清朝将欧洲列强纳入这一体系,限制了他们在中国的活动范围,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国家疆域观念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加重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这与前代王朝相比有较大的不同,这种变化体现在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更加注重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总结来说,清朝前中期的对外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能力和策略,通过军事、外交和贸易等多种手段,成功应对了外来的挑战和压力。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根据材料二“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材料二“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二“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措施: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没收外国资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等。
(3)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三“是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的编外国家”、“有选择、有条件地接受既有的国际规制和秩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角色表现为引领者”可得出从编外国家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的角色变化。根据材料三可知1949—1978年国家角色为“编外国家”,结合所学时代背景可知原因有: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孤立,这限制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机会;国内政策:中国采取了较为封闭的国策,优先发展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交往有限;意识形态: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也影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其他分析角度,如符合史实、逻辑亦可,例如经济方面,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三“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角色表现为引领者,为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开放;贡献中国智慧: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提出符合全球利益的治理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公平正义: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公平正义,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通过这些方式,中国可以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
3.答案:(1)重大变革:男女社会地位的变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重视教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婚姻自由打破旧俗的新风尚。人们拥护支持共产党和新政权。
(2)原因: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提供制度保障。建国后新中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建设为实现习俗观念方面的变革提供思想文化条件。建国后开展土地改革,从而为赢得民心和崇尚劳动提供经济动因。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变革:由旧灶神中灶公和灶婆的形象到新灶神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形象对比和画中“民主”“自由”等信息,可以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变迁。由旧灶神中的神话色彩到新灶神中的读书和人民生活的现实写照,可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重视教育等。由“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和人们劳作的画面,可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从画中“囍”字、戴红花夫妇的形象、“民主家庭”等信息,可知婚姻自由打破旧俗的新风尚。从五星红旗、五角星、公务人员、人们祥和喜庆的精神面貌等信息,可知人们拥护支持共产党和新政权。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原因:结合做学知识,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带来人们身份地位的变化,建国后进行扫盲运动、重视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宣传等带来习俗观念的变迁。开展土地改革,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可知其对共产党和新政权的支持拥护及对劳动的热爱等。
4.答案:(1)原因:深圳是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深圳距离香港较近,学习和借鉴香港的土地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2)解读:“该槌在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过程中公开使用”体现了改革开放期间土地制度的变革;“此拍卖槌是1987年香港测量师学会特意在英国定制,并在拍卖槌上镶铜牌、署名赠送给深圳,以示纪念”体现了大陆和香港之间深厚联系;“深圳许多土地制度均以香港为榜样学习和借鉴,深圳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基础也是香港土地批租制度”体现了中国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解析:(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7年中国。根据材料“1987年深圳”可知,深圳是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深圳许多土地制度均以香港为榜样学习和借鉴,深圳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基础也是香港土地批租制度”可知,深圳距离香港较近,学习和借鉴香港的土地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2)解读: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7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1987年深圳土地有偿使用拍卖槌”进行文物的价值解读,如“该槌在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过程中公开使用”体现了改革开放期间土地制度的变革;“此拍卖槌是1987年香港测量师学会特意在英国定制,并在拍卖槌上镶铜牌、署名赠送给深圳,以示纪念”体现了大陆和香港之间深厚联系;“深圳许多土地制度均以香港为榜样学习和借鉴,深圳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基础也是香港土地批租制度”体现了中国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5.答案:(1)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趋势:对外贸易逐年上升,稳步增长。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可以从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等基本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1990-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对外贸易逐年上升,稳步增长的趋势。第二小问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可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据材料“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1990年至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数据可知,加入WTO后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明显快速提升,体现了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据材料“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
6.答案:【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1)新生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工业化建设快速推进。(任答3点,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
(2)变化:从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追求工业化,变为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从注重苏联经验到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转变;从注重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促进经济发展变为注重经济、资源与科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较为刚性的经济战略计划变为弹性与刚性结合的经济战略规划。(任答两点,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素养和文化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综合国力;结合国情并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任答两点。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
解析:(1)根据材料关于1953年社论的内容和所学,说明背景。
(2)根据材料二相关指标变化,根据“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资源环境”“科技教育”,并结合所学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角度概述意义。
7.答案:(1)变化1: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
原因: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变化2: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恢复发展。
原因: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与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2)原则: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经验:政府作出顶层设计:《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确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1年(中国)。
变化1:根据材料“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可知,1951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比为9,而到1961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占比达到28,说明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活动,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同时,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也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变化2:根据材料“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可知,1951年,西方发达国家占比7,而到了1961年,西方发达国家占比达到27,说明此时间阶段,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恢复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与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外交关系的改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1年(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推行土地改革,同时,为适应新中国初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行农业合作化。
经验: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可知,政府作出顶层设计,以及《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的印发,确立了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根据材料“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进行制度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3)中国现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图表类专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