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隋唐的繁荣与开放 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隋唐的制度与创新 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2.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逐渐增多,部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能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颜氏家训·勉学》篇描述当时“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政府重视蒙学教材的编纂 B.官学读经颓势难振的趋势
C.经学教育以培养品德为主 D.儒学的社会基础得到拓展
3.《论语·为政》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而具有引导社会正能量的教化价值。下列对《诗》的解读错误的是( )
A.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五经”之一的儒家经典
C.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D.“唐诗三百”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
4.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D.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D.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6.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表为其中部分代表( )
部分女性形象
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 “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 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其和郝氏是姑婢,两个人既亲密 又互相敬重,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
据此可知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人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7. 按照历史学家向达先生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所描述的,在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这折射出唐朝文化( )
A.与时俱进 B.泽被万世 C.独创特性 D.兼收并蓄
8.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唐朝( )
A.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与规范
B.完全满足了当时人的审美需求
C.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D.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9.“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B.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C.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0.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材料反映出( )
A.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比较严重 B.土地私有造成农民极端贫困
C.小农经济抵御灾害能力较差 D.当时农民赋税负担非常沉重
11.《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12.据成书于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玻璃碗、赤玉后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在北朝一些世家大族的墓中也出土了西方造型的金银器皿,如山西大同北魏封和突墓出土的银高足杯(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北朝时期( )
A.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B.中西方存在经济交流
C.官员的生活奢靡 D.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多样
13.明末清初有文学家评价唐代诗人时曾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下列对“青莲”、“我翁”诗文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①“青莲”诗风狂放炽热,想象丰富
②“青莲”的诗被称做“诗史”
③“我翁”诗风凝重浑厚,格律严整
④“我翁”的诗反映盛唐气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埃德蒙·帕克所著《世界史:大时代》一书中,从人的起源到今天划分了九大时代,下列表述可能出现在“大时代五:公元300年~1500年”的是( )
A.城墙、宫殿、广场、陵墓等纪念性建筑开始出现
B.车轮、制陶术、冶铁技术的诞生推动的生产的增长
C.纸张与活字印刷术逐渐沿着海路贸易路线传播开来
D.在亚洲沿海地区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主导作用
15.魏晋时期,社会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如有人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这体现了( )
A.佛教思想大行其道 B.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C.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D.士族交往方式鲜明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8.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
——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史学家根据史料撰写历史,其呈现出来的,不是历史叙事,就是历史解释。”
材料一:“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美国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材料四: “化外人(外国人)于宽乡附贯安置……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唐律》
问题:
(1)上述材料哪些是历史叙事?哪些是历史解释?哪些是历史证据?
(2)材料一、二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加以验证?
(3)运用史实说明“唐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兽葡萄镜是唐代著名的高浮雕铜镜,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出现。其形制以圆形为主,少量呈方形和菱花形。由瑞兽纹样和葡萄纹样两种纹样组合而成;瑞普葡萄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圆钮,分成内外两区,内区主要为少量瑞兽环绕镜钮奔腾,瑞兽之间为葡萄的枝叶果实,外区主要为呈缠绕状态的葡萄藤蔓。第二种为典型的瑞兽葡萄镜,多兽钮,内区数只瑞兽竞相嬉戏,攀缘葡萄枝蔓,画面虽被分成内外两区,但内区的葡萄枝蔓沿着中央的分割圈一直延伸到外区,外区的葡萄蔓枝间也穿插分布着一些花鸟走兽之类的纹饰。瑞兽葡萄镜有着"多迷之镜""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名号。它的纹饰结合体现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加之《博古图》里称之为"海马葡萄镜",更是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些纹饰是如何发展的?有何寓意?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成了唐镜中研究最多的课题。
——摘编自董俊凯等《从瑞兽葡萄镜中看唐代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观察如图,并阅读下面简介。
名称∶八瑞兽葡萄铜镜
尺寸∶直径24.8厘米,缘厚2.2厘米,重3372克
年代∶盛唐
出土地点∶宜阳县
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
(1) 根据材料一,概述瑞兽葡萄镜在唐朝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概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2)以上两则史料的类型分别是什么?若探究瑞兽葡萄镜在东西方的交流互动,还需收集哪些材料?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隋唐的繁荣与开放 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隋唐的制度与创新 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国家强盛的体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指的是唐朝前期的兴盛局面,“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唐朝对外交流的频繁,这些都体现了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特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提及羁縻制度、文成公主入藏等唐朝的民族政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提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隋唐的制度与创新,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唐朝的文化影响力和中华文化圈关系不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逐渐增多,部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能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颜氏家训·勉学》篇描述当时“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政府重视蒙学教材的编纂 B.官学读经颓势难振的趋势
C.经学教育以培养品德为主 D.儒学的社会基础得到拓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士大夫子弟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接受经学教育,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儒学教育已经成为士大夫家庭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有利于拓展儒学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幼童阶段的启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无法得出政府重视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时儒学与幼童启蒙,也没有体现官学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官学读经颓势难振的趋势”,B项错误;
经学教育重视培养品德,但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经学教育以培养品德为主的结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道教、儒学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魏晋时期儒学发展状况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论语·为政》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而具有引导社会正能量的教化价值。下列对《诗》的解读错误的是( )
A.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五经”之一的儒家经典
C.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D.“唐诗三百”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干中的《诗》是指古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不是“唐诗”,故D错误。《诗经》经过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注意对题干的分析
4.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D.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答案:C
解析:C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故文字难以统一,这说明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A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故A错误;
B当时书写材料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D百家争鸣局面与文字各异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思想不统一,文字多样,进而得出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难度中等。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D.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的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明的冲撞;一种是文明的融合。亚历山大东征、希波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属于文明的冲撞;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属于文明的融合,D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的文明以及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6.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表为其中部分代表( )
部分女性形象
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 “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 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其和郝氏是姑婢,两个人既亲密 又互相敬重,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
据此可知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人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如表为其中部分代表”并结合所学可知,《世说新语》中的“贤媛”篇 是作者用以记录女性的篇章,材料中周氏“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表现了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家兄弟来,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翻出来款待人家;见你们来,不过平平常常罢了。你们可以不必再去了”,可以看到其不趋炎附势,注重自我;而材料“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较低,但仍有不少女性脱颖而出,她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B正确;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较低,A说法错误,排除A;
材料未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
材料主旨是强调女性的眼见着实,而非强调礼教的束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7. 按照历史学家向达先生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所描述的,在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这折射出唐朝文化( )
A.与时俱进 B.泽被万世 C.独创特性 D.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作者认为唐朝时期几乎没有华裔之别,唐朝的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出现了各种人民、宗教,这体现了唐朝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故D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唐朝文化的与时俱进,排除A;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没有体现创新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文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唐朝( )
A.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与规范
B.完全满足了当时人的审美需求
C.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D.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朝的楷书强调法度,而草书书法感情,所以体现了唐朝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正确;
ABC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艺术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楷书强调法度严谨,草书强调抒发感情。
9.“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B.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C.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C
解析: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项。A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故错误;B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故选C
10.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材料反映出( )
A.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比较严重 B.土地私有造成农民极端贫困
C.小农经济抵御灾害能力较差 D.当时农民赋税负担非常沉重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古代赋税沉重,人们生活困难,故D正确;
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反应出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排除A;
通过材料中最后一句反应出是赋税沉重造成农民贫困,而不是土地私有造成农民贫困,排除B;
材料信息中并没有体现抵御自然灾害得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古代赋税沉重,人民受到称重的剥削而生活艰难。
11.《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特别强调儒家经典中的孝道,体现了封建社会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统治者特别强调儒家经典中的孝道,体现了封建社会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12.据成书于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玻璃碗、赤玉后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在北朝一些世家大族的墓中也出土了西方造型的金银器皿,如山西大同北魏封和突墓出土的银高足杯(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北朝时期( )
A.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B.中西方存在经济交流
C.官员的生活奢靡 D.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多样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北朝一些世家大族的墓中也出土了西方造型的金银器皿”,可以看出在北朝时期,中西方之间有一定的文化交流,B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交流的程度,排除A;
材料未涉及官员的生活状况,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外来产品的传入,未涉及官营手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13.明末清初有文学家评价唐代诗人时曾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下列对“青莲”、“我翁”诗文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①“青莲”诗风狂放炽热,想象丰富
②“青莲”的诗被称做“诗史”
③“我翁”诗风凝重浑厚,格律严整
④“我翁”的诗反映盛唐气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其中李白的诗风狂放炽热,想象丰富,杜甫的诗风凝重浑厚,格律严整,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
“我翁”的诗被称做“诗史”,②错误,排除AB项;
“青莲”的诗反映盛唐气象,④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诗,解答本题需根据唐诗的特点进行分析。
14.埃德蒙·帕克所著《世界史:大时代》一书中,从人的起源到今天划分了九大时代,下列表述可能出现在“大时代五:公元300年~1500年”的是( )
A.城墙、宫殿、广场、陵墓等纪念性建筑开始出现
B.车轮、制陶术、冶铁技术的诞生推动的生产的增长
C.纸张与活字印刷术逐渐沿着海路贸易路线传播开来
D.在亚洲沿海地区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城墙、宫殿、广场、陵墓等纪念性建筑伴随着城市和国家的产生就已出现,故A项错误。制陶术是原始先民就已掌握的技艺,故B项错误。纸张与活字印刷术在东汉至隋唐时期逐渐沿着海路贸易路线传播开来,符合“大时代五:公元300年~1500年”的范围,故C项正确。亚洲沿海地区经济文化交往发生在近代中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5.魏晋时期,社会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如有人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这体现了( )
A.佛教思想大行其道 B.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C.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D.士族交往方式鲜明
答案:D
解析:魏晋时期在士族名流之间盛行的“清谈”带有鲜明的特殊性,即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这种“清谈”的内容标榜体现了士族交往方式的鲜明性,D项正确;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佛道流行情况,排除A项;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强盛,皇权并非空前强大,排除B项;
魏晋时期,儒学依然是正统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晋时期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影响:思想上,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艺术上,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知,唐朝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外来文化在思想方面对唐朝的影响是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结合所学可知,外来文化在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是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2)方式:根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和亲;根据材料二“……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会盟;根据材料二“……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册封;根据材料二“……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设置机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文化和民族关系。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唐朝文化的特点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
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对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借鉴。
论证: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他角度的中外交流亦可)
总之,包容性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观点: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论证: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可写具体表现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依据材料“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观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对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借鉴。然后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影响分析论证,具体示例如下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包容性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到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三国到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8.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
——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
答案:(1)差异:春秋战国出现私人藏书,有一定的藏书规模,藏书多为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初步的文献整理方法。隋唐私人藏书十分兴盛,规模更大,种类丰富,藏书整理方法更加成熟。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推动私人藏书的出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为私人藏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文化的繁荣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为书籍的刻印提供了技术支持。
(2)保存了文献典籍,弥补了官府藏书的不足;推动了学术研究,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利于人才培养和传承民族文化。
解析:(1)差异:春秋时期: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可知,出现私人藏书;根据材料一“其书五车”、“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可知,有一定的藏书规模;根据材料一“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孔子‘藏书于周室’”可知,藏书多为诸子百家著作;根据材料一“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可知,形成了初步的文献整理方法。隋唐时期:根据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可知,隋唐私人藏书十分兴盛,规模更大,种类丰富,藏书整理方法更加成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春秋战国与隋唐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即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推动私人藏书的出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为私人藏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文化的繁荣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为书籍的刻印提供了技术支持。
(2)价值:根据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可知,推动了学术研究,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可知,保存了文献典籍,弥补了官府藏书的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私人藏书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传承民族文化。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隋唐时期的文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隋唐文化的特点以及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对文献典籍、对学术研究以及对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史学家根据史料撰写历史,其呈现出来的,不是历史叙事,就是历史解释。”
材料一:“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美国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材料四: “化外人(外国人)于宽乡附贯安置……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唐律》
问题:
(1)上述材料哪些是历史叙事?哪些是历史解释?哪些是历史证据?
(2)材料一、二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加以验证?
(3)运用史实说明“唐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
答案:(1)材料一是历史叙事,材料二是历史解释,材料三、四是历史证据
(2)更多的考古实物证据和更多的文献资料证据加以验证。
(3)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叙事是指平铺直叙,历史解释是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论、解释,历史证据是历史史料。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是讲述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材料二是评述唐朝文化产生的影响。材料三是当时的壁画,属于史实。故可概括得出答案。
(2)材料一、二都属于后人整理改造后的内容,要加以验证要通过考古考证等途径增加一手史料的内容。
(3)结合唐朝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特点及相关成就概括回答,即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文化。第一问,依据三则材料,理解历史叙事、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证据的含义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第三问,结合唐朝文化特点和成就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兽葡萄镜是唐代著名的高浮雕铜镜,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出现。其形制以圆形为主,少量呈方形和菱花形。由瑞兽纹样和葡萄纹样两种纹样组合而成;瑞普葡萄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圆钮,分成内外两区,内区主要为少量瑞兽环绕镜钮奔腾,瑞兽之间为葡萄的枝叶果实,外区主要为呈缠绕状态的葡萄藤蔓。第二种为典型的瑞兽葡萄镜,多兽钮,内区数只瑞兽竞相嬉戏,攀缘葡萄枝蔓,画面虽被分成内外两区,但内区的葡萄枝蔓沿着中央的分割圈一直延伸到外区,外区的葡萄蔓枝间也穿插分布着一些花鸟走兽之类的纹饰。瑞兽葡萄镜有着"多迷之镜""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名号。它的纹饰结合体现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加之《博古图》里称之为"海马葡萄镜",更是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些纹饰是如何发展的?有何寓意?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成了唐镜中研究最多的课题。
——摘编自董俊凯等《从瑞兽葡萄镜中看唐代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观察如图,并阅读下面简介。
名称∶八瑞兽葡萄铜镜
尺寸∶直径24.8厘米,缘厚2.2厘米,重3372克
年代∶盛唐
出土地点∶宜阳县
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
(1) 根据材料一,概述瑞兽葡萄镜在唐朝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概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2)以上两则史料的类型分别是什么?若探究瑞兽葡萄镜在东西方的交流互动,还需收集哪些材料?
答案:(1)背景∶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丝绸之路的完善,中西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同西域各国的合作往来日益深化,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双管齐下。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速。
(2)意义∶瑞兽葡萄镜体现了唐代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中西方的频繁交流;使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和丰富。
材料一为文献史料,材料二为实物史料。中外公私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报刊等。
解析:(1)时代背景:材料中的铜镜出现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它的纹饰结合体现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葡萄镜” 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丝绸之路的完善,中西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同西域各国的合作往来日益深化,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双管齐下。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速。
(2)材料一是文献《从瑞兽葡萄镜中看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八瑞兽葡萄铜镜”为实物史料。 探究瑞兽葡萄镜在东西方的交流互动还可以收集中外公私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报刊等。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唐朝对外交流的表现进行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