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分。
1.西方学者曾提出以城市、文字和冶金技术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我国考古学界结合诸多研究成果,提出新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此标准()
①沿用了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 ②完全否定了西方学者传统的判断标准
③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④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下面西周制度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分别是()
A.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B.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C. 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D. 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
3.《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朱熹给《孟子》做注时写道“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以上材料说明()
A. “天人合一”思想古已有之 B. “礼法并重”延续至今
C. “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 D. “尚贤任能”古今推崇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田亩数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以丘为单位按田亩征发军赋。井田制破坏和新赋税的推行()
A. 源于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B. 标志着周朝制度陷入全面瓦解
C. 导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D. 表明以土地为标准的税制确立
5.秦朝时全国范围内的商业活动逐渐拉开帷幕,旧都市焕发新生机,云阳(今陕西淳化)等新都市发展起来。推动上述新气象出现的因素有()
①“工商食官”的原有格局被打破 ②贯通全国的交通网助力商品流通
③中央统一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 ④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
A. 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B. 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
C. 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
D. 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
7.南朝初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林邑国在海上劫掠商使。446年,宋文帝发兵攻讨大获全胜。此后附近国家纷纷拓展与中国的政治和经贸往来。宋文帝此举()
A. 揭开了中国朝贡贸易的序幕 B. 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
C. 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 D. 维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8.敦煌石室资料中,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的《邓延天富等户户籍计账残卷》记载,36户居民仅6户受足额田数。此外还出现在租调规定税额之外征税的现象。由此可见()
A. 租庸调制限制了均田制的实施 B. 均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均田制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 D. 租调制存在弊端被两税法取代
9.《全唐诗》和《全唐文》中收录唐太宗文7卷、赋5篇、诗1卷69首,诗文中彰显出他修身立事、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以下有可能在李世民诗中体现的思想包括()①发展生产 ②明慎刑赏 ③察善纳谏 ④格物致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观察下面“唐朝南北水利设施分布及数量图”(单位:个)。
对其描述准确的是()
A. 全国水利设施的总数量超过前朝
B. 前期各道的水利设施均多于后期
C. 各道水利设施呈现分布均衡的特点
D. 南方和北方水利设施的总数量接近
11.唐朝前期,科举出身者多来自北方,后期来自南方苏州、杭州等地的人数明显增加,且更多的贫寒子弟和工商子弟应举及第。此现象表明()
A. 应举范围扩大,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B. 科举已成为唐朝官员选拔的主渠道
C. 在省城举行的会试中已实行南北卷 D. 世家大族仍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12.北宋时期,一支犹太移民迁徙到东京,受到朝廷友好接待并定居下来,与当地民族相处中逐渐将异域元素融入中国习俗。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 本土性 B. 连续性 C. 包容性 D. 凝聚性
13.金朝确立以“尚书省”为一省制的中央政务机关,其下设六部。1260年,忽必烈下诏建立一省制行政系统,设中书省“以总权纲”。对元朝“一省制”评述正确的是()
①基本沿用蒙古族的传统制度 ②承袭了金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③借鉴了中原地区分权的做法 ④顺应了大事速决快行的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元朝时很多回族人在各地任官,他们外任时往往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A. 人口迁徙激化了不同社会习俗的矛盾 B. 回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
C. 定居后回族人和当地民族逐渐相融合 D. 加强周边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联系
15.元朝以都城为中心建立了完备的驿站体系,并仿南宋建立急递铺传递紧急文书和诏令。由此可见,“驿站一急递铺体系”()
①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③主要是为官方提供服务 ④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如表为元朝时中西交流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事迹,中西大规模交流得以实现的条件是()
人物 事迹
普兰诺·卡尔平尼 最早到达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哈剌和林的欧洲人
列班·扫马 先至伊儿汗国,后到欧洲,是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
马可·波罗 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游历17年,曾任元朝官员
A. 亚历山大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B. 元朝对内陆边疆实施有效统治
C. 蒙古西征打开了东西方交流通道 D. 戚继光重创倭寇稳定沿海形势
17.中国传统史学在不同的时期均有开创性的成就。以下成就接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晋书·裴秀传》记载绘制地图的方法
②编撰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③开创各民族史学家合作修史之先例
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问世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18.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推动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几家番馆掩朱扉。 煨鸽牛排不厌肥。 一客一盆凭大嚼。 饱来随意饮高馡。 ——1887年印行的《申江百咏》
A. 战争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锋 B. 商品的全球流动
C.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D.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
19.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创立于1901年,清政府望其“习外国语言文字以求外国之学术 保存灵粹旧墟于国文, 趋重于伦理”。这反映出在回应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被侵略地区()
①无法保护本国文化 ②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
③完全排斥外来文化 ④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有“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20世纪50年代留美中国科学家故事”等陈列,并设置了“中华科技文明沉浸式展览”。由此可见()
A. 博物馆兼具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B. 使用高科技违背了历史“真实性”原则
C. 留学教育是学习世界文化的主要方式 D. 此博物馆以传播自然领域的知识为主
21.“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的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此衬料揭示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本质上是()
A. 古典希腊文化取代被征服地区的原有文化 B. 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向西传入希腊地区
C. 当地本土文化与外来的希腊文化长期并存 D. 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影响形成新文化
22.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的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的东征军展开激战。被掳走的中国战俘使造纸术西传,西方使用的“皮纸”及埃及莎草纸在此之后被逐渐淘汰。这表明()
A. 中亚腹地一直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 B. 战争客观上促成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C. 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播 D. 造纸术西传改写了西方无纸的历史
23.阿拉伯人大规模翻译波斯、印度和古希腊的典籍,将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典籍都译成了阿拉伯文,使其得以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此材料表明翻译典籍()
A. 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B. 打破世界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格局
C. 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 D. 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24.11世纪之前,欧洲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学校。后来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世俗学校,师生自行设置课程,学校逐渐成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中古时期的世俗学校()
A. 体现出于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B. 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C. 成为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场所 D. 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25.从1517到1520年,欧洲发行了30多万册路德的作品。“第一次以这种面向大众的交泥方式使广大的读者能判断改革思想的有效性,他们都使用本地语言并借助报人和漫百家的艺术风格。”由此可推断印刷术在欧洲的应用()
①实现了信息远距离即时传递 ②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③促进了大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13世纪中期,北美人纳撒尼尔·埃姆斯写下了这段诗句。作者对商业的态度揭示出()
商业,我们为你祝福,你带回异域的物产; 让我们品尝到香料,却不用承受它生长时那灼人的烈日; 不必养蚕,身上的绸缎照样闪闪发光; 不种葡苟,依旧畅饮到各地的琼浆玉液。
A. 北美人从掠夺中满足需求而无需生产 B. 北美移民的饮食和服饰融入当地因素
C. 当时北美经济己融入全球贸易网中 D. 新族群的产生改变北美的饮食结构
27.创作于1797年的波兰国歌写道:“波兰没有灭亡,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波兰就不会灭亡,举起战刀,收回失地 拿破仑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去取得胜利。”拿破仑在波兰获此评价的原因是()
A. 18世纪时波兰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B. 波兰在拿破仑帮助下实现文化重构
C. 拿破仑征服波兰之后大肆摊派兵役 D. 拿破仑大军在波兰传播了启蒙思想
28.早期海外华人华侨常通过欣赏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来娱乐身心、排解思乡之情。中国传统艺术逐渐在华侨社会以及当地得到传扬。如图为19世纪在美国由中外人士组成的中国民乐团。这体现出文化传播()
A. 经历从自赏到共享的过程
B. 仅限于同一族群的社会中
C. 应该秉持以和为贵的精神
D. 往往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
29.新加坡国家法定的公共假日,除元旦、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等为全民的节日外,还有6个分别属于各族群的传统节日。这一规定()
A. 来源于英国殖民文化的遗留问题 B. 有助于当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C. 反映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D. 消除了新加坡各族群的文化差异
30.202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①地区冲突使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坏 ②急需缔结全球性《世界遗产公约》
③加强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任重而道远 ④中国以实际行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31.大一统的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华文明早期呈现“满天星斗”式起源。庙底沟式“花瓣纹”彩陶、龙崇拜、以玉为美等早期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
先秦时代,华夏与四夷交错分布,迁徙互动,逐渐形成“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儒家的“一天下”,道家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法家的“陶天下而以为一家”,墨家的“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等,体现了对归于“一”的重要共识。
——摘编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籍文物”展览
材料二 要统一后,“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受“以吏为师”的影响,汉朝官员多明习法律,这类“文史法律之吏”也称“文吏”。文吏治国大多推崇法家“以刑杀为盛”的理念,通过严刑规范民众的行为。同时,大力打击地方豪强,削弱地方邪恶势力。据记载,三温舒曾对郡内的奸猾豪强大肆搜捕,以致“郡中无犬吠之盗”。
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杂糅各家学说中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的因素,由此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其内容主要有“法自君出”、以“三纲”作为立法原则、“经义决狱,刑有等级”等。“经义决狱”即“春秋决狱”,其原则主要是“论心定罪”,即根据罪犯的“心”中动机判定是否有罪,强调“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董仲舒之后,两汉经学大儒竞相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不仅对汉晋法律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古代中国的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通晓儒学的士人进入国家队伍,出现了“儒生—文吏”共治的局面。
——摘编自《周秦汉唐法制史》
(1)阅读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简述推动此趋势形成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汉朝“儒生—文吏共治”现象。
32.民族迁徙与交融
(1)依据示意图,概括图中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
某博物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主题收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1:经济方面 ①各族间以纺织绣染、金属冶炼为代表的众多技术,交流面广、共享度高。 ②“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由官方主导的茶马互市机制形成于宋。 ③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各自铸钱币,在诸政权间广泛流通的是宋钱。 ④元朝以农桑立国,在中央设“劝农司”,在地方选任“劝农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牧业的发展。 资料2:文化方面 ①先秦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唐朝时出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景象。 ②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通用汉字,并用本民族文字翻译儒学经典。 ③契丹文字“以隶书之半增损之”,西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 ④古壮字、古白字等民族文字根据汉字偏旁部首和造字结构仿造。 ⑤满文借鉴了蒙古文,八思巴文是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
(2)选择资料1或资料2,拟定一个反映该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突出特征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写在答题卡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3.人口问题与制度创新
材料一 742-1080年在南方登记户籍的人口数占全国比重
时期 742年(唐朝) 976-984年(北宋) 1080年(北宋)
比例 45.1% 60.8% 65.9%
材料二 976-1110年北宋全国人口总户数
年份 976年 1075年 1110年
人口总数 309万户 约1568万户 约2088万户
材料三 北宋经济发展大事(部分)
北宋初年 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垦荒田、招徕逃户,各地官员劝农
993年 岭南地区开始广植豆、粟等,江淮地区引入“不择地而生”的占城稻
北宋中期 租佃制在中原迅速推广,租佃双方签订契约,田主提供耕牛和种子。佃农提供劳动,收获物多以五五或四六分成
1078—1085年 耕地总面积为461万余顷,亩产量为两石,远超唐代
1068—1077年 农田水利法施行,全国共修水利1万余处,两浙路水利工程最多
——摘编自《(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华文明地图》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描述北宋人口的发展状况。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说明北宋应对此人口状况而采取的制度或措施。
34.《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
1403年,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下诏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汇成一书。《永乐大典》采用优质纸张抄写,对收入文献甚少修改,全书22877卷,分装11095册。
《永乐大典》的正本和副本均藏于宫廷。明朝嘉靖以后正本不知所踪,副本也屡遭厄运。1912年,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入藏存在翰林院的残本60册。后经海外送还、图书馆购入、藏家捐赠等,至2019年国家图书馆共收藏224册。
当代学者在修复《永乐大典》时选用“高丽纸”作为补纸,尽量保留书籍原料。在中国倡议下,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原版拍照复制出版,截至目前已影印出版233册。
——摘编自《<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
以《永乐大典》为例,概述从明朝至今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有何延续与变迁?
35.17-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
材料一 1688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5位“国王数学家”到北京。康熙皇帝亲自接见,并将其中两人留在宫廷,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跨文化互动。至18世纪末,两国之间未互派正式使耳。紫禁城内有诸多受法国技艺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器物。法国在油画、版画、纺织品、建筑、园林等诸多领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
材料二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I8世纪的中法交往”部分展品
中国藏 品: 法国传教士向康熙皇帝进献的科学仪器 《平定西域战图》是乾隆皇帝命意大利画家用欧洲绘画构图手法绘制,画稿送到法国制成铜版后印制而成 1738-1740年,从中国 定制装饰有路易十五纹章的青花瓷盘
法园离品 《钦定授时通考》为纯隆时期官修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法国汉学家从中获取对本国农业发展有益的信息 传教士将很多中国书籍寄回国内,也用本民族文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用蔺文撰写的《中国新志》于1668年译成法文出版 塞弗尔瓷器工场借鉴中国技术生产出许多绘有中国风景人物的瓷器
材料三 从1645—1742年,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学著述达262部之多。在伏尔泰眼中,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是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文化,而中国就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是法国学习的对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传统文明作出高度评价,呼吁欧洲各国设立专门机构展开汉学研究。
——摘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阐释17-18世纪中法文化交流互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C
6.A
7.D
8.C
9.A
10.D
11.A
12.C
13.C
14.D
15.B
16.B
17.D
18.B
19.D
20.A
21.D
22.B
23.A
24.C
25.D
26.C
27.D
28.A
29.B
30.C
31.(1)趋势:从满天星斗到逐渐统一的趋势。历史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思想家统一思想的影响;各国变法运动提升了国力;民族交融的客观影响。
(2)“文吏”现象是受“以吏为师”观念的影响,但大多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规范民众的行为,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推崇为正统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其原则是“论心定罪”,即根据罪犯的“心”中动机判定是否有罪,相较于之前的“文治”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法律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民众行为,维护统治,但是“春秋决狱”增强了对人的道德约束性,这有利于对儒家经义的开发,对汉代政治法律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以儒家经义裁决疑难案件的做法蔚为风气。一改先秦儒法两家对立的局面,使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春秋决狱”的审判方法实际上宣布,儒家经义具有等同于甚至高于现行法律的价值,有利于确立并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32.(1)从西部、北部或东北部迁往中原黄河流域、长城以南地区。
(2)主题1:经济上相互依存。中华大地环境多样,各民族生产方式不同,历过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推动不同民族间频繁的经济交往。在北方草原地区农牧结合,农业快速发展,中原地区牧业也有进步。通过“茶马互市”“绢马互市”实现经济互补,各民族手工业生产技术互学互鉴,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互惠共生彼此依存,逐步凝聚成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
主题2:文化上兼收并蓄中华大地上民族众多,文化各有特色。各民族历过迁徙、贸易、婚嫁、改革等,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文化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以汉字为例,唐朝时众多少数民族会说汉语,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有的仿汉造字,有的互鉴造字,并用本民族文字翻译儒家经典。各民族政权通用汉字,汉字对维系各民族交流交融起到重要作用,构建起共同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在长期交流中文化互鉴创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凝聚性。
33.状况:南方人口比重上升;全国人口总数增加。说明: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劝课农桑,鼓励开垦荒田,并在岭南地区广植豆、粟等,引进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恢复了经济,有助于人口的增加;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兼并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租佃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迎合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最终推动了农业和人口的发展;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农田水利法,尤其在两浙路大规模兴修水利,助推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4.编纂与内容:《永乐大典》的编纂体现了明朝初期对文化整合与保存的重视。它汇集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学占卜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是书籍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载体的典范。
形式与材料:《永乐大典》采用优质纸张抄写,对收入文献甚少修改,这体现了书籍在形式和材料上的精致与尊重原著的态度。书籍的物理形态和制作材料直接影响了其保存状态和传承能力。
流传与收藏:《永乐大典》的正本和副本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变革,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也屡遭厄运。这反映了书籍在历史长河中易受社会动荡影响的脆弱性,同时也显示了文化传承的坚韧性。
修复与保护:当代学者对《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选用了“高丽纸”作为补纸,这不仅体现了对原书材质的尊重,也展示了现代科技和材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化与传播:在现代,通过倡议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原版拍照复制出版,实现了书籍的数字化和广泛传播。这种变迁体现了技术进步对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和研究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际合作与共享:《永乐大典》的影印出版工作涉及国际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文化认同与教育:《永乐大典》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其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是教育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总之,《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反映了书籍作为文化载体在编纂理念、物质形态、流传过程、保护修复、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延续与变迁。
35.特点: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未互派正式使节;文化交流呈现双向性;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巨大影响;法国凸显科技色彩,中国凸显农耕色彩等;以传教士为纽带等。
影响:18世纪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次难得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机遇;引发并推动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给法国思想界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从而帮助法国完成了自我的批判和历史的跨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始终没有越出宫廷、高级官僚、上层知识阶层以及少数天主教徒的范畴。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