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七县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历史期末试卷
1.(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下列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小麦的种植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水稻的种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
2.(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真题体验2)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
A.舜传位于禹 B.禹传子,家天下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大一统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商朝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4.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国家建立,到秦朝统一之前,我国王朝更迭顺序正确的是( )
A.夏→商→东周→西周 B.西周→东周→商→夏
C.西周→东周→夏→商 D.夏→商→西周→东周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夏→商→东周→西周顺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西周→东周→商→夏顺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东周→夏→商顺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5.(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兴》使我们认识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德治国的大智慧。秦汉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的是( )
A.秦始皇 B.秦二世
C.汉高祖 D.汉文帝、汉景帝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D符合题意;
秦始皇建立秦朝,实行严刑酷法,A排除;
秦二世是有名的暴君,B排除;
汉高祖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题干不符,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6.“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干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以下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B项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战役,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7.小王去四川旅游回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参观的著名景点时说。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他介绍的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会通河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A项符合题意;
B: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B项不符合题意;
C: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C项不符合题意;
D:会通河是南北大运河的关键河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素养评估试卷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每年两会,教育议题都是重中之重,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了重点: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C项正确;
“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的思想是政治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排除B项;
“温故而知新”是教学方法,不能体现教育公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9.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符合题意;
B: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不符合题意;
D: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重视工业发展
C.休养生息 D.优先发展商业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汉初统治者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重视工业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优先发展商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11.(2019七上·宁化期末)佛教由古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
A.张骞通西域后 B.张骞通西域前
C.班超出使西域前 D.班超出使西域后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为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故A符合题意;
班超属于东汉时期的人物,故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12.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局部统一 B.周天子的权力进一步加强
C.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D.给人民带来灾难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春秋争霸战争使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的权力进一步削弱,B项符合题意;
C: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
D:春秋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影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了变法。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废除世袭特权
C.奖励军功 D.改户籍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不符合题意;
B:废除世袭特权触犯了旧贵族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士兵的作战的积极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C项符合题意;
D:改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4.(2021七上·江油期末)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 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 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从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来看,这就是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 ,不符合题意;
D. 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回答,这是解答此类题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15.(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
A.秦朝、汉朝 B.秦朝、西晋 C.汉朝、西晋 D.西晋、北魏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解题的关键,秦朝、西晋实现了全国统一。
16.(2021七下·太原开学考)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句广告词:“一日龙门游,一部魏唐史……洛阳欢迎你!”去“龙门”可以参观到( )
A.壁画艺术 B.兵马俑 C.石窟艺术 D.青铜文化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17.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汉时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
D: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8.“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君主专制强化
C.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D.皇帝昏庸无能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从而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
B:君主专制强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皇帝昏庸无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9.《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佛教思想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B项符合题意;
C: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佛教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什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刘子辇的《昭君出塞图》 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A项符合题意;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宋朝东京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B项不符合题意;
C:刘子辇的《昭君出塞图》创作于民国时期,描绘了当年王昭君车队来到漠北,单于亲自来迎的景象,C项不符合题意;
D: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大明国光禄寺少卿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顾恺之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张衡 C.张仲景 D.贾思勰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水经注》”和结合所学可知,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A项符合题意;
B:张衡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张仲景代表作《伤寒杂病论》,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写成了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经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
22.(2020中考: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A.项羽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有关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3.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领域 发展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A项符合题意;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方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应重点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
24.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祖冲之——圆周率 B.“书圣”——王羲之
C.华佗——“麻沸散” D.“医圣”——李时珍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C项不符合题意;
D: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名人与其成就,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25.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东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B项不符合题意;
C: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知识。
26.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1)战国时期,以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这场改革是什么?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场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2)北魏统一北方后,为更好的治理北方也进行了改革,这指的又是哪场改革?这场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
故答案为:
(1)改革:商鞅变法;统治者: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启示: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7.毛泽东有词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汉武帝均为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封建帝王,请你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秦始皇何时统一中国?定都在哪?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制度?为防备匈奴南下骚扰,秦始皇派人建造了什么工程?这一工程的起止点在哪里?
(2)《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规定的全国标准字体和标准货币分别是什么?
(3)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哪两个人向其提出了建议并为汉武帝所采纳?他们各提出了什么建议?
【答案】(1)公元前221年;咸阳郡县制长城;临洮;辽东。
(2)小篆;圆形方孔半两钱。
(3)主父偃;董仲舒;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尊崇)儒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2)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3)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公元前221年;咸阳;郡县制;长城:临洮;辽东。
(2)小篆;圆形方孔半两钱。
(3)主父偃;董仲舒;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尊崇)儒术。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三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门口贴了一副自勉联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材料一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哪次事件中提出的?领导者是谁?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获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上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4)材料三中的对联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案】(1)事件: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原因:秦朝的暴政。
(2)原因:赢得民心。
(3)事件:巨鹿之战;人物:项羽。
(4)启示: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根据材料二“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和结合所学可知,刘邦率军到咸阳后,废除残酷的秦朝刑法,约法三章,使民心安定,刘邦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赢得民心。
(3)根据材料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等。
故答案为:
(1)事件: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原因:秦朝的暴政。
(2)原因:赢得民心。
(3)事件:巨鹿之战;人物:项羽。
(4)启示: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9.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历史老师以“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重温经典——吸取先哲智慧】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任务二 【以古鉴今——弘扬丝路精神】
张骞凿空建立了史诗般的功业……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人民日报》
任务三 【探访古迹——领略浩然之气】
(1)上述名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并分别列举出上述两个派别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与“张骞凿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根据材料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思想?
(3)司马迁因仗义执言,遭受酷刑,仍然发愤著书。根据图一、请写出司马迁所著不朽历史著作的名称;体例特点;和记述范围。
(4)汉武帝曾准备为霍去病修建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根据图二、结合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事迹,谈谈该名句体现的精神或情怀。
【答案】(1)治国思想: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代表:孟子或荀子;庄子。
(2)事件:张骞通西域;机构:西域都护;核心思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著作:《史记》;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范围: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精神或情怀:表达了霍去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危,心系边疆,舍身忘家的家国情怀。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荀子等。根据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和结合所学可知,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
(2)根据材料“张骞凿空建立了史诗般的功业……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和结合所学可知,可知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我国历史上,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张骞通西域为“凿空”。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表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根据材料“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可知,丝路精神的核心思想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爱国思想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如表达了霍去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危,心系边疆,舍身忘家的家国情怀。
故答案为:
(1)治国思想: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代表:孟子或荀子;庄子。
(2)事件:张骞通西域;机构:西域都护;核心思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著作:《史记》;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范围: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精神或情怀:表达了霍去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危,心系边疆,舍身忘家的家国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张骞通西域、《史记》、霍去病北击匈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七县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历史期末试卷
1.(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下列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小麦的种植
2.(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真题体验2)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
A.舜传位于禹 B.禹传子,家天下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大一统
3.“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商朝
4.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国家建立,到秦朝统一之前,我国王朝更迭顺序正确的是( )
A.夏→商→东周→西周 B.西周→东周→商→夏
C.西周→东周→夏→商 D.夏→商→西周→东周
5.(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兴》使我们认识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德治国的大智慧。秦汉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的是( )
A.秦始皇 B.秦二世
C.汉高祖 D.汉文帝、汉景帝
6.“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干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以下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7.小王去四川旅游回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参观的著名景点时说。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他介绍的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会通河
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素养评估试卷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每年两会,教育议题都是重中之重,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了重点: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9.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0.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重视工业发展
C.休养生息 D.优先发展商业
11.(2019七上·宁化期末)佛教由古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
A.张骞通西域后 B.张骞通西域前
C.班超出使西域前 D.班超出使西域后
12.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局部统一 B.周天子的权力进一步加强
C.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D.给人民带来灾难
13.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了变法。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废除世袭特权
C.奖励军功 D.改户籍制度
14.(2021七上·江油期末)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 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
15.(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
A.秦朝、汉朝 B.秦朝、西晋 C.汉朝、西晋 D.西晋、北魏
16.(2021七下·太原开学考)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句广告词:“一日龙门游,一部魏唐史……洛阳欢迎你!”去“龙门”可以参观到( )
A.壁画艺术 B.兵马俑 C.石窟艺术 D.青铜文化
17.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8.“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君主专制强化
C.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D.皇帝昏庸无能
19.《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0.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什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刘子辇的《昭君出塞图》 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2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张衡 C.张仲景 D.贾思勰
22.(2020中考: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A.项羽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23.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领域 发展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24.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祖冲之——圆周率 B.“书圣”——王羲之
C.华佗——“麻沸散” D.“医圣”——李时珍
25.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26.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1)战国时期,以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这场改革是什么?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场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2)北魏统一北方后,为更好的治理北方也进行了改革,这指的又是哪场改革?这场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7.毛泽东有词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始皇、汉武帝均为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封建帝王,请你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秦始皇何时统一中国?定都在哪?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制度?为防备匈奴南下骚扰,秦始皇派人建造了什么工程?这一工程的起止点在哪里?
(2)《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规定的全国标准字体和标准货币分别是什么?
(3)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哪两个人向其提出了建议并为汉武帝所采纳?他们各提出了什么建议?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三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门口贴了一副自勉联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材料一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哪次事件中提出的?领导者是谁?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获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上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4)材料三中的对联对你有哪些启示?
29.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历史老师以“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重温经典——吸取先哲智慧】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任务二 【以古鉴今——弘扬丝路精神】
张骞凿空建立了史诗般的功业……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人民日报》
任务三 【探访古迹——领略浩然之气】
(1)上述名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并分别列举出上述两个派别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与“张骞凿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根据材料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思想?
(3)司马迁因仗义执言,遭受酷刑,仍然发愤著书。根据图一、请写出司马迁所著不朽历史著作的名称;体例特点;和记述范围。
(4)汉武帝曾准备为霍去病修建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根据图二、结合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事迹,谈谈该名句体现的精神或情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水稻的种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夏→商→东周→西周顺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西周→东周→商→夏顺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东周→夏→商顺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D符合题意;
秦始皇建立秦朝,实行严刑酷法,A排除;
秦二世是有名的暴君,B排除;
汉高祖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题干不符,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B项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战役,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A项符合题意;
B: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B项不符合题意;
C: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C项不符合题意;
D:会通河是南北大运河的关键河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8.【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C项正确;
“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的思想是政治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排除B项;
“温故而知新”是教学方法,不能体现教育公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9.【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符合题意;
B: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不符合题意;
D: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汉初统治者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重视工业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优先发展商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为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故A符合题意;
班超属于东汉时期的人物,故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12.【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春秋争霸战争使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的权力进一步削弱,B项符合题意;
C: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
D:春秋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影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不符合题意;
B:废除世袭特权触犯了旧贵族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士兵的作战的积极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C项符合题意;
D:改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4.【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 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从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来看,这就是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 ,不符合题意;
D. 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回答,这是解答此类题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15.【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解题的关键,秦朝、西晋实现了全国统一。
16.【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汉时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
D: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8.【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从而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
B:君主专制强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皇帝昏庸无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B项符合题意;
C: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佛教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A项符合题意;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宋朝东京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B项不符合题意;
C:刘子辇的《昭君出塞图》创作于民国时期,描绘了当年王昭君车队来到漠北,单于亲自来迎的景象,C项不符合题意;
D: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大明国光禄寺少卿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顾恺之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1.【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水经注》”和结合所学可知,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A项符合题意;
B:张衡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张仲景代表作《伤寒杂病论》,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写成了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经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
22.【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有关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3.【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A项符合题意;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方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应重点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
24.【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C项不符合题意;
D: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名人与其成就,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2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东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B项不符合题意;
C: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知识。
26.【答案】(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
故答案为:
(1)改革:商鞅变法;统治者: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启示: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7.【答案】(1)公元前221年;咸阳郡县制长城;临洮;辽东。
(2)小篆;圆形方孔半两钱。
(3)主父偃;董仲舒;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尊崇)儒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2)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3)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公元前221年;咸阳;郡县制;长城:临洮;辽东。
(2)小篆;圆形方孔半两钱。
(3)主父偃;董仲舒;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尊崇)儒术。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8.【答案】(1)事件: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原因:秦朝的暴政。
(2)原因:赢得民心。
(3)事件:巨鹿之战;人物:项羽。
(4)启示: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根据材料二“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和结合所学可知,刘邦率军到咸阳后,废除残酷的秦朝刑法,约法三章,使民心安定,刘邦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赢得民心。
(3)根据材料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等。
故答案为:
(1)事件: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原因:秦朝的暴政。
(2)原因:赢得民心。
(3)事件:巨鹿之战;人物:项羽。
(4)启示: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9.【答案】(1)治国思想: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代表:孟子或荀子;庄子。
(2)事件:张骞通西域;机构:西域都护;核心思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著作:《史记》;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范围: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精神或情怀:表达了霍去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危,心系边疆,舍身忘家的家国情怀。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荀子等。根据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和结合所学可知,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
(2)根据材料“张骞凿空建立了史诗般的功业……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和结合所学可知,可知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我国历史上,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张骞通西域为“凿空”。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表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根据材料“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可知,丝路精神的核心思想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爱国思想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如表达了霍去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危,心系边疆,舍身忘家的家国情怀。
故答案为:
(1)治国思想: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代表:孟子或荀子;庄子。
(2)事件:张骞通西域;机构:西域都护;核心思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著作:《史记》;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范围: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精神或情怀:表达了霍去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危,心系边疆,舍身忘家的家国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张骞通西域、《史记》、霍去病北击匈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