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2027届高一年级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答题前,考生 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 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第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浙江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文物的同时均有 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 B.和谐共存 C.多元一体 D. 天人合一
2.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 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发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表明当 时( )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
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
3.有学者认为,黄帝的名称实际反映了原始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因崇拜黄土地而表达的一种特殊感情。以下 属于黄帝部落活动区域的是( )
A.长江流域 B.辽河地区 C.黄河流域 D. 珠江流域
4.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 期中国社会( )
A.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5. 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且、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 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 )
A. 内外服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乡里制
6.春秋中期,晋政权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等六卿控制。后来,赵、韩、魏、智四家联合灭了 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灭了智氏并瓜分其土地。公元 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由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分封制度不断完善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渐趋确立
C.国家统一进程加快 D.周朝传统统治秩序渐遭破坏
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 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D.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8.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 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 诸侯纷争激烈 B. 华夷观念有别 C. 习俗礼仪各异 D. 华夏同源共祖
9.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就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 驳。下列观点与其相符的是( )
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 民贵君轻
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
10. 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 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 )
A. 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B.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C. 治理长江洪水泛滥 D. 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11.秦朝建立后,以赢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 的关键措施是( )
A.设立三公九卿 B.确立军功爵制
C. 建立户籍制度 D.推广郡县制度
12.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 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 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
A. 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 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C. 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 法律制度比较严苛
13.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 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14. 据《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 在秦国开采丹砂矿的清都成了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
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5.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年,普 通百姓也拥有马匹, “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1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 位杰出帝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 B. 稳固大一统局面
C. 杯酒释兵权 D. 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族由先秦既已产生的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而今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 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 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 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 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 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族杂居,填充 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指出商、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4分)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华夏”的发展演变(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令规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
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材料二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材料三(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 ·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2分) 有何影响(2分)
(3)说明材料三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
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 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 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 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 ...
(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 (4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4分)
( 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 (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 责任意识, “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 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 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 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道家以政不扰民 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消心 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
——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12分)。
西安市东方中学2027届高一年级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C B C A B D C D
9 10 1U 11 12 13 14 15 16
C D A B D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 (14分)(1)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4分)
影响: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 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有 理也可适当给分)
(2)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18. (14分)
(1)措施:重农抑商。(2分)
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 度。(4分)
(2)军功授爵制度(2分)。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分)。
(3)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19. (12分)参考答案:
(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 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4分)
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4分)
(2)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 制。
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乱,天子不能控制,分 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2分,利弊各答一点即可得分)
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制,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
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②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 不易成功。(2分,利弊各答一点即可得分)
20. (12分)参考答案:
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对百姓实行教化,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不扰民生,社会道德 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4分)
儒家和道家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等 现象,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仁 者爱人,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 作用,儒家主张的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与法治相辅相成的基层治理方 式。道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提出“道法自然”,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 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分)
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并没 有实现,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