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1-4单元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尼罗河颂》中写道:“光荣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罗河……你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这主要颂扬了尼罗河( )
A.推动了古埃及的水利兴修 B.哺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C.诞生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D.有利于埃及历法的产生
2.《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商业发达 B.传播广泛 C.内容全面 D.影响深远
3.“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以上条文来自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该法典维护的是( )
A.奴隶的利益 B.奴隶主的利益
C.地主阶级的利益 D.婆罗门的利益
4.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有一情节:猴神大叔帕万把与小萝莉带回准岳父家中,请求收留说:穆尼漂亮又温柔,准是个婆罗门。不料几天后穆尼露馅儿了,猴神又对准岳父说:那她就是个刹帝利。这一情节反映了古印度哪一制度至今仍根深蒂固( )
A.奴隶制度 B.种姓制度 C.宗法制度 D.世袭制度
5.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因宣扬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广大贫苦百姓;后又因倡导“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追捧。上述材料涉及( )
A.佛教的教义 B.佛教的地位 C.佛教形成的过程 D.佛教传播的过程
6.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
A.人口众多 B.小国寡民 C.民主政治 D.经济发达
7.雅典把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纳入政治共同体中,使其成为公民,人们从孩童时代起就不断地接触公共生活。公元前5世纪初,希腊人发明了一个新词isegoria,其意思是言论自由,即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这个词中蕴含“无支配”“不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法律面前平等”等核心意涵。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主权在民 B.轮番而治 C.重视才能 D.抽签选举
8.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建立了几十座城市。他希望这些新建的城市能孕育出希腊文明的萌芽。在亚历山大眼里这些新建城市体现了他对希腊文化的深深印记。这说明( )
A.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B.亚历山大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C.希腊文明受到亚历山大的保护
D.亚历山大东征传播东西方文明
9.下列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有维护贵族和平民利益的倾向
③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④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地中海是联系欧洲南部各国和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水域。2世纪时,有一位旅行探险者想要环游地中海,他应该前往(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古印度
11.古希腊孕育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其中提出“原子论”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凯撒
12.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在于“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想了解古希腊文化和早期希腊社会,他可以查阅的文献是( )
A.《摩诃婆罗多》B.《罗摩衍那》 C.《荷马史诗》 D.万民法
13.在古希腊,将比赛胜利者的雕像树立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成为一种风气。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就不会有希腊雕塑。材料表明古希腊运动会( )
A.促进艺术发展 B.彰显民主政治
C.推动商贸发展 D.倡导和平理念
14.公元前46年,凯撒命人编制新的历法。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增加了闰年,即每逢能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这部历法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这部历法”是( )
A.“儒略历” B.阴历 C.格列高利历 D.太阳历
15.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 )
A.亚非的文明 B.欧亚的文明 C.封建的欧洲 D.封建的亚洲
16.1世纪起,有一种宗教信仰“救世主”耶稣,宣传“忍受苦难、死后升人天堂”,深得犹太人的支持,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其定为国教。这说明( )
A.佛教经海路传播到欧洲各地 B.犹太人痛恨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C.罗马帝国促进基督教的传播 D.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起源发展
17.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
A.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B.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8.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也要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A.职能比较广泛 B.具有较大独立性
C.维护领主利益 D.是国家权力中心
19.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出现的推动因素是( )
A.交通便利 B.王权保护 C.社会稳定 D.文化昌盛
20.“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21.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不得在距离先前已有的建筑物100英尺以内的地方修建建筑物,因为这样做会妨碍人们从建筑物上观赏风景。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约束
C.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D.重视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22.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拜占庭帝国吸收西方古典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因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这段材料表明拜占庭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
A.兼收并蓄 B.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C.兼收并蓄,承前启后 D.因循守旧
23.“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企图征服外部世界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24.“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的“班田收授法”和西欧地区封臣庄园制度,共同之处在于(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促进封建形成 C.学习中国制度 D.实行土地分封
25.“花剌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宫” D.计算机网络
二、综合题
26.材料一: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下端是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九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这个成文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
——摘编自《每天读一点世界史》
(1)概括材料一中划线内容所反映的实质。并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2)材料二内容所叙述的是哪一部法典?从材料可知该法典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请结合材料写出其观点的相关依据。
(3)综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法典的共同点。
27.【中世纪欧洲】
材料一: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没)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赐给他一块封土。
——摘编自【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
材料二:西欧封建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避免政治分裂……但土地和权力层层下放和分割,且封臣与越级的领主并没有直接联系,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社会的涣散。如此,封君封臣带来的是是中央权力的削弱,地方权力的强大。
——摘编自黄瑞玲《采邑契约等级》
材料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首先是在城市中产生的。随者市民阶层的出现,世俗文化的兴起,理性开始向信仰挑战,是对控制了人们思想千余年,渗透到社会生活所有角落的中世纪占经治地位的思想的彻底否定,中世纪的城市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
——摘编白马克土编《世界文明》
(1)材料一中封君和封臣之间的纽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最初日的是什么?后来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指的是什么?
28.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某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于瓦解。
材料三 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皇家特许状还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行会是自愿社团,用以防护和互助。因而城市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分,市民们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上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催生了有学问的职业。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片反映的是西欧的什么制度 维系这个制度的纽带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君封臣之间相互的义务。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庄园形成的原因。概括西欧庄园经济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与大学兴起之间的关系。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中国隋唐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实行改革。七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
材料二: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官职世袭的陋习,设立了处理日常事务的二官和八个省(如下图所示),每一级由中央在民众中选拔的官员管理。这一官制改革借鉴了中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回答,改革后天皇处于怎样的政治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A B A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A C C A A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D B B
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颂扬了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的农耕文明,B项正确;水利兴修,涉及水利工程,与题干信息“‘灌溉土地……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不符,排除A项;仅从题干内容并无法表明尼罗河是否诞生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埃及历法的产生,是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部历法——太阳历,与题干信息“‘灌溉土地……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因此选项“内容全面”符合题意,C项正确;商业发达,与题干“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法典的内容,并未体现出对外传播,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但与题干强调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及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在位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B项正确;该法典是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A项;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而古巴比伦王国是奴隶社会,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C项;该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婆罗门是古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排除D。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婆罗门”、“刹帝利”,由此判断与印度种姓制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B项正确;奴隶制度指的是社会中存在奴隶、奴隶主的对立,而材料与奴隶制度没有关系,排除A项;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因宣扬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广大贫苦百姓;后又因倡导‘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追捧”可知,题干中描述的佛教的两大核心观念——“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这两点都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佛教在何种社会、文化或宗教体系中的地位,只是描述了它的教义和影响,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了佛教的产生背景(古印度)和某些教义,但并未详细阐述佛教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的,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涉及佛教如何传播、传播到了哪些地方等具体过程,只是说明了佛教因某些教义而得到了特定人群(贫苦百姓和统治者)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B项正确;古希腊城邦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排除A项;雅典是典型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并不是整个古希腊,排除C项;希腊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沿海地区以发展贸易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不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法律面前平等”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公民拥有民主权利,对城邦大事行使决策权。由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主权在民,A项正确;轮番而治指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雅典公民拥有民主权利,未体现雅典民主政治重视才能,排除C项;雅典的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他希望这些新建的城市能孕育出希腊文明的萌芽。在亚历山大眼里这些新建城市体现了他对希腊文化的深深印记”分析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新建城市促进希腊文化的传播,说明亚历山大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亚历山大传播希腊文明,没有反映希腊文明受到亚历山大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东方文明,无法得出亚历山大东征传播东西方文明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平民与贵族展开激烈斗争,平民取得了胜利,设立平民保民官,颁布《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条文比较明晰,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民主性质的成文法典,是罗马成文法史的起点,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①③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贵族利益,②有维护贵族和平民利益的倾向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包含②的选项,ABC项包含②,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地中海是联系欧洲南部各国和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水域。2世纪时,有一位旅行探险者想要环游地中海,他应该前往”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文明兴起于西地中海世界的意大利半岛,并逐渐向外扩张,建立帝国,2世纪时,罗马帝国强盛一时,将地中海变成了帝国的内湖,B项正确;亚历山大是马其顿的国王,与公元前334年东征,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但没有完全占有地中海,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1世纪末期已经转变为罗马帝国,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古印度不在地中海沿岸,涉及的范围在印度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的杰出哲学家,他最主要的哲学命题是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提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组成的,这一观点被后世称为“原子论”。这一理论对后世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他更侧重于探讨伦理道德问题,如“美德即知识”等观点,并未提出“原子论”,排除B项;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主要探讨了政治、哲学、艺术等问题,并未涉及“原子论”,排除C项;凯撒是古罗马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主要活跃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无直接关联,更未提出“原子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想了解古希腊文化和早期希腊社会”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古印度史诗,与古希腊文化和历史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罗摩衍那》也是一部古印度文学作品,与古希腊无关,排除B项;万民法是罗马法的一部分,与古希腊文化和历史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没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就不会有希腊雕塑。”可知,奥林匹克运动会树立雕像的风气促进了古希腊雕塑的发展,从而促进艺术发展,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希腊雕塑的影响,雕塑不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排除B项;商贸发展与雕塑艺术无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希腊雕塑的影响,不能说明倡导和平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的历法起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这部历法后来成为今天公历的基础,A项正确;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它主要根据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来设定,与题目中描述的“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不符,排除B项;格列高利历,即公历或阳历,它是在儒略历的基础上改革而来的,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颁布,虽然它现在被广泛使用,但并不是题目中描述的由凯撒命人编制的历法,排除C项;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成就,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和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改变了原来无偿赐予土地的方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因此封君封臣制的特点体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属于封建时代的欧洲,C项正确;封君封臣制是封建时代欧洲的主要制度,与亚非的文明、欧亚文明、封建的亚洲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1世纪起,有一种宗教信仰‘救世主’耶稣,宣传‘忍受苦难、死后升人天堂’,深得犹太人的支持,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其定为国教”及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认可并推广这种宗教信仰,并通过皇帝定国教的方式促进其传播。C项正确;材料是指基督教的传播,排除A项;公元1世纪罗马处于帝国时期,犹太人痛恨罗马帝国,排除B项;罗马帝国瓦解后,法兰克王国接受的基督教,而材料是反映罗马帝国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据题干“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及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生产和生活设施齐全,生产和生活所需物品自给自足,基本不需要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特点,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城市自治的发展促进了欧洲民主政治的出现,而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封建领主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上的特点,不能体现王权专制的色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而不是商品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可知,庄园法庭涉及生活规定、任命村官、仲裁等,说明其职能比较广泛,A项正确;具有较大独立性,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故庄园法庭是国家权力中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分析可知中世纪新的工商业城市大多出现在交通便利的地方,A项正确;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逐渐摆脱王权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稳定对城市兴起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信息,无法判断中世纪是否文化昌盛,且文化昌盛不只是推动城市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这段材料意在强调博洛尼亚大学法学兴盛的原因在于所处地区有商业纠纷处理的需求,中世纪的大学为社会服务,A项正确;推动市民阶层兴起的是西欧城市的重新崛起,与大学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封建统治者的信息,无法得知大学知否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权利,无从得知中世纪的大学是否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不得在距离先前已有的建筑物100英尺以内的地方修建建筑物,因为这样做会妨碍人们从建筑物上观赏风景。这说明在古代罗马”,可知不能因为个人行为妨碍社会公共,体现了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公民行为的合理规范而非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规范要求针对的是所有公民,而非特定维护了贵族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题干“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拜占庭帝国吸收西方古典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因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分析可知,材料说明拜占庭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承前启后的特点,C项正确;拜占庭文明兼收并蓄,且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排除A项;拜占庭文化并没有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B项;因循守旧与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据材料可知,“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这体现了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借鉴中华文明,没有涉及发展科学技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借鉴中华文明,没有涉及对外部世界的征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开放的文化政策,而不是闭关锁国,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依据题干“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的‘班田收授法’和西欧地区封臣庄园制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西欧地区封臣庄园制度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故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促进了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B项正确;日本的“班田收授法”可以强化中央集权,西欧地区封臣庄园制度没有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的“班田收授法”学习中国制度,西欧地区封臣庄园制度没有学习中国制度,排除C项;西欧地区封臣庄园制度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日本大化改新中“班田收授法”是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根据题干“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复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B项正确;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排除C项;计算机网络,在二战后出现的,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6.(1)实质: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
特点:用当地特有文字书写;章节有序、内容涉及面广;突出了对当时国王汉谟拉比的赞美。
(2)法典:《十二铜表法》。
依据:法典是在平民的要求和斗争下制定的;对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行为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益。
(3)共同点: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详解】(1)实质: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可知国王汉谟拉比的权力来自于神明,反映的实质为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
特点:根据材料一“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可知特点为用当地特有文字书写;根据材料一“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可知特点为章节有序、内容涉及面广;根据材料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可知特点为突出了对当时国王汉谟拉比的赞美。
(2)法典:根据材料二“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可知是《十二铜表法》。
依据:根据材料二“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这个成文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可知法典是在平民的要求和斗争下制定的;对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行为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益,体现了法典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3)共同点: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实质和材料二“这个成文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7.(1)纽带:土地。
特点: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目的:西欧封建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避免政治分裂。
影响:封君封臣带来的是中央权力的削弱,地方权力的强大。
(3)“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详解】(1)纽带:据材料“……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赐给他一块封土”可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纽带是封土,即土地。
特点:结合所学可从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等方面回答。
(2)目的:据材料“西欧封建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避免政治分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避免政治分裂。
影响:据材料“但土地和权力层层下放和分割,且封臣与越级的领主并没有直接联系,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社会的涣散。如此,封君封臣带来的是是中央权力的削弱,地方权力的强大”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封臣最终带来的是中央权力的削弱,地方权力的强大。
(3)“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据材料“渗透到社会生活所有角落的中世纪占经治地位的思想的彻底否定,中世纪的城市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基督教神学。
28.(1)制度:封君封臣制;纽带:土地的封赐;义务:封君的义务主要包括保护封臣的人身安全,维护封臣的财产权益。封臣的义务则主要体现在为封君服兵役和提供金钱上。
(2)原因;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历程:从14世纪起,庄园主开始放弃自营地,庄园经济开始逐渐转型。
(3)表现:城市获得了自治权、城市成为新的社会成分;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4)原因: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大量新知识的涌入也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关系:城市发展与大学兴起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西欧某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反映的西欧制度是封君封臣制。
纽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的核心纽带是土地的封赐。即封君将土地分封给封臣,封臣则效忠于封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君封臣制中,封君和封臣之间有着明确的相互义务。封君的义务主要包括保护封臣的人身安全,不得伤害封臣的身体;同时,封君也有义务维护封臣的财产权益,不得非法侵占或剥夺封臣的财产。而封臣的义务则主要体现在为封君服兵役和提供金钱上。封臣需要随时准备为封君出征作战,保卫封君的领土和权益;同时,封臣也需要向封君缴纳一定的金钱或实物作为贡赋,以支持封君的统治和军事行动。
(2)原因:根据材料二“ 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可知,庄园形成的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在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大约在9-13世纪,庄园作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经济的剧烈变化,庄园经济也经历了发展历程的变迁。从14世纪起,庄园主开始放弃自营地,这标志着庄园经济开始逐渐转型。同时,货币地租逐渐流行,取代了传统的实物地租,这进一步加速了庄园经济的变革。此外,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了人身自由,这使得劳役制庄园逐渐瓦解,庄园经济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特点。
(3)表现:根据材料三“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是城市获得了自治权;根据材料三“皇家特许状还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行会是自愿社团,用以防护和互助。因而城市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分,市民们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是城市成为新的社会成分;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起来,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社会分工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更方便地进行交易和生产,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最后,封建领主的支持也加速了城市的兴起。封建领主为了增加收入和控制地方经济,通常会支持城市的发展,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保护和支持。
(4)原因:根据材料四“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上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可知,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是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根据材料四“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催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可知,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是大量新知识的涌入也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关系: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与大学兴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资金、校舍等,同时也为大学提供了更多的学生来源和就业机会。而大学的兴起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大学成为城市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中心,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和人才前来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此外,大学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可以说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与大学兴起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29.(1)国内: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国外:受中国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2)天皇是最高统治者。
(3)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启示:一个国家要进步、发展,就要锐意改革,要有创新精神,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等。
【详解】(1)依据材料一“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得出国内方面的背景是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依据“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中国隋唐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实行改革”得出国外背景是受中国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天皇是最高统治者。
(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启示:依据所学知识,大化改新受中国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说明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己用,同时也说明一个国家要进步、发展,就要锐意改革,要有创新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九年级历史上册1-4单元练习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