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城区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莺歌岭遗址(距今 4000 年至 3000 年)是东北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 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
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
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
2.下表是部分西汉开国功臣起义前履历。这反映出当时
樊哙 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
萧何 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
夏侯婴 原为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
张良 出身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五世为相
A.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 B.秦朝统治渐失人心
C.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问题 D.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3. 如表为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由此可见
陕西 河南 四川 江苏 浙江 其他地区 合计
汉 18 19 —— 1 4 14 56
晋 —— 4 —— 2 3 7 16
唐 32 11 15 18 44 133 253
①数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中央集权程度 ②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持续增加
③汉唐分布差异反映南北经济发展态势 ④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4.下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由此可知,宋代
A.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 B.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 D.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5.下表所示为徐光启为某著作所撰写的推荐语。据此可知,该著作最可能是
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
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
A.《天工开物》 B.《几何原本》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6.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到,“原本 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 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 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 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 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
C.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 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8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9.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对某一历史事件(政策)的报道频率图。该历史事件(政策)最有可能是
A.抗美援朝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三线建设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979年6月,四川灌县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本厂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专供……各种行业加工轴类零……按用户需要加工零件”。该厂很快就接到了3年的订货量成为成都市少有的年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之一。宇江机床厂的成功探索
A. 利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 反映了企业自主经营权利的扩大
C. 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D. 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11.古希腊宗教没有圣书和教义,大量的宗教活动以节日庆典的形式进行,并通过城邦历法固定下来。在这些宗教仪式中,城邦确定参加者的范围,并为仪式提供资金支持。由此观之,古希腊的宗教活动
A.服务于城邦利益 B.促进了文化繁荣
C.保障了公民权利 D.维护了城邦和谐
12.1487年,德意志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四世颁布《纯正啤酒法》,确保仅用未受污染的洁净水酿造啤酒。这一法律得到众多邦国的认同;1871年,巴伐利亚将这一法令能否被接收作为其加入新德意志帝国的条件。对“纯正啤酒”意识的强化有利于
A.促进统一进程 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 D.增强民族认同
13.漫画中,俾斯麦左右手各拽着一个少年走进德意志帝国国会时说道:“尊敬的国会,我们有两个小伙子回来了,但现在告诉我他们应该待在哪里,并且如何使他们适应 ”。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德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C.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变动 D.德国民主改革的不彻底性
14.列宁的“政治遗嘱”如下:
据此可知,列宁
A.仍然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主张用革命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D.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15. 1995年3月,法国开始将其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00万册图书数字化。同年5月,法、日、英等7国的国家图书馆成立G7全球数字图书馆集团,目标是组织一个大型人类知识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为公众服务。这表明
A. 信息革命促进文化共享发展 B. 各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C. 区域经济集团助力文化传承 D. 世界文化呈现同质化趋势
二、材料题(共计55分)
16. 【玄学与魏晋士族】(14分)
材料:东晋末年,玄学盛行,士族深受玄学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崇尚“无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士族还封山占水,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频频借讨伐之名肆意征伐,连年混战。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太尉刘裕改革选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张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不计较官员的出身,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改革期间,他重用了一批出身卑微的人,如朱龄石、刘穆之、檀道济等。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借皇帝名义,“罢临沂、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他还严厉削弱方镇,明确规定州府置将和官吏的数额。义熙改革历时18年(405—422年),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董振昌等《浅析南朝刘裕的义熙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义熙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熙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裕在义熙改革期间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角色,并逐一说明。(6分)
17. 【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14分)
材料一:道光(1821~1850)年间,英国人开始在香港设立邮局。其后,与中国通商各国,亦各在中国设有邮局,以为外侨传递消息之用。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始建议创办邮政。1878年,始于北京、天津等地先后设送信官局,以赫德主其事。1890年,各通商口岸继续将邮局推广,其办法是以每一海关区域作一邮务区域,各海关税务司兼充邮务司。其后关于邮政之管理,专派一邮务长充任,而仍驻于总税务司公署,归总税务司节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面临着新形势下社会大众迸发出的巨大用邮需求。邮电部认识到,中国邮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1979年6月,国务院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新的调整——实行邮电部和省(市、区)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体制。1981年,邮电部作出“关于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的决定”,组建了16个跨省干线车队,新辟邮路 37 条,月增运力13万袋……此外,诸多邮政新业务也应运而生。1980和1984年,分别开办了国际和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6年,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储业务。
——摘编自朱晓东《中国邮政跨越时空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8分)
18.【难民问题和难民救助】(15分)
材料一:一战后的欧洲产生了14个新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还有德国人、匈牙利人、乌克兰人与波兰人;在南斯拉夫,有斯洛文尼亚人、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在波兰东部居住着许多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这些散居着的少数民族往往容易造成冲突,从而产生大量的难民。伴随着新的国家疆界的划定,在这些领土上的非本民族人就不得不面临着是否回归祖国的艰难选择,从而导致大量难民的流动和移民迁移,战后欧洲大约有200万从失去的领土上迁移回来的难民。俄国革命和饥荒的发生,也诱发了大量的政治难民和经济难民前往西欧国家,由此造成了遍及整个欧洲的难民潮流。
——摘编自宋全成《论一战后的欧洲难民问题》
材料二:1950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对难民的定义作了具体规定。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此后,联合国难民署致力于保障难民的权利和基本生活、帮助难民获得庇护和收容,最终支持他们或自愿回国,或融入接收国生活、或在第三国重新安置等人道主义救助工作,但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摘编自张思源《联合国难民署的创建、发展及困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洲难民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联合国难民署解决难民问题的举措。 (6分)
19.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12分)
时间 材料来源 内容
1923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
1937 《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1948 《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1956 《论十大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 中共“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
从如表中任选两次统一战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两次统一战线,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15:BBCDB CCDAB ADCDA
16. (1)主要内容:调整选官制度(按照品德和才能选拔人才),重用寒士;借用皇室资产赈济贫民;限制士族经济特权;限定地方军政官吏的数额。(4分,答出2点即可)
背 景:政治黑暗,政局动荡;玄学盛行,学风、政风空疏;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权臣挟天子自重;剥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地方势力强大,割据倾向增强。(4分,答出2点即可)
(2)角色及说明:刘裕是东晋末年的武将(太尉),由他主持改革本身就是东晋皇权旁落、统治危机深重的体现;刘裕作为改革家,针对东晋末年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持之以恒推动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刘裕作为南朝的开创者,在改革后期毅然推翻了腐朽的东晋王朝,便于改革的深入推进。(6分,至少答出两个角色,并且展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 【答案】(1)(6分)特点:在列强侵华背景下产生;受西方邮政制度影响;受制于总税务司;具有渐进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6分)内容:调整管理体制;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拓展邮政业务。(每点2分,共4分)作用: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一点2分,共4分)
18. (1) 背景:战争与动荡:一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导致了政治版图的变动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民族冲突:新兴国家为了稳定秩序,打击迫害其他民族,加剧了民族冲突和难民的产生。
经济与社会崩溃:战争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混乱,致使许多人不得不逃离故土。
政治迫害:一些国家出现了政治迫害现象,导致了政治难民的产生。(5分)
影响:形成难民潮,冲击欧洲政治秩序;民族矛盾潜滋暗长、错综复杂,为新的国际争端埋下隐患;客观上促进了区域文化的重构。(4分)
(2)评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难民救助体系,促进了世界难民救助工作的展开;通过联合国公约的形式构建难民救助的国际准则,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阻挠,难民救助工作成效有限。(6分)
19.示例:统一战线: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1948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主题: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的变化调整统一战线策略
阐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倡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坚实政治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国内和平的呼声,悍然发动内战,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其他各界民主人士、爱国分子,建立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总之,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统一战线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推动民主革命不断向前。
其他主题:可以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