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 9 月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全卷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战国竹简《子产》记载,郑国子产立法的理论依据是“天地、逆顺、强柔”,提出要根据天地运行规
律、事物发展形势来制定法律,并将体现当世统治者命令的“令”列在体现传统法度的“刑”之上。
这反映了( )
A.君主集权体制的确立 B.重法轻礼思想的形成
C.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 D.法律制定方式的改变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东方的齐国多为八口之家;中原地区的魏国则多为五口之家;西方的秦国平
均每个家庭为 4 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 )
A. 宗法关系的强弱 B. 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C. 社会转型的深度 D. 铁犁牛耕普及的广度
3.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汉代敦煌郡邮驿示意图。这反映出汉代( )
A. 彻底解决汉初遗留的王国问题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河西地区经济从游牧转向农耕 D.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唐朝采用“勾检制度”履行审计职责,从三省到九寺五监大都设有勾检官,负责审核本单位对规章制
度的遵守情况,重点勾检财务收支状况,其结果层层上报,最后由户部进行审计。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
A. 限制官员权力 B. 规范政府行为 C. 协调中枢机制 D. 提高行政效率
5.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制度改革,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
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下列改革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
A.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进行监督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D.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和枢密使
6.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
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
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
A. 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 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 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 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7.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
在 1567—1572 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 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 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8.如表是 1861—1911 年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表。这一构成( )
试卷第 1页,共 4页
{#{QQABLY4Qog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 体现了中国外交体制的完善 B. 表明科举制仍为主要选拔方式
C. 彰显了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D. 有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9.1913 年 4 月 8 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如图为 1913 年中华
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据此可知当时( )
A.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B.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
C.责任内阁制已充分体现 D.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10.1982 年 2 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指出:“各级领导班子老化的状况,
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妥善地安排新老干部有秩序有步骤地实行适当的交替,已经成为当前摆在我
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文件( )
A. 成为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成果 B. 推动了干部任用制度的逐渐形成
C. 顺应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D. 促进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
1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
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该学者旨
在强调罗马法( )
A. 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B. 某些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C. 代表法学的最高成就 D. 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
12.恺撒曾在罗马平民欢呼他为国王时说:“我是恺撒,不是国王。”与此同时,恺撒却欣然接受了“祖
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允许在公共场所为他竖立雕像,并得以在神庙中接受供奉。这体现
了古罗马( )
A. 平民话语的提升 B. 政治仪式的庄重 C. 君主专制的形成 D. 共和政体的异化
13.英国 1782~1820 年间 65 位内阁成员中,43 位是贵族,剩下的 22 位中 14 位是贵族之子,其他 8 位也与
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 年间 22 位首相中,13 人是上院贵族,6 人是贵族之子,1 人为贵族之
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 B. 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C. 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 D. 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
14.1877 年政局动荡中的法国,共和派占优势的众议院曾通过了对保皇派内阁的不信任案,随后麦克马洪
根据宪法的规定解散了众议院,但是麦克马洪之后的法国总统对解散众议院这一法定权力进行了自我
约束。这表明( )
A. 政治博弈在一定框架内进行 B. 共和派在各派政治势力中占据优势
C. 当时法国政体变更较为频繁 D. 专制复辟势力已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15.美国从 1883 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
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
美国文官制度( )
A.强调专才的社会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试卷第 2页,共 4页
{#{QQABLY4Qog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谏议制度】(14 分)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共 61 次的谏议记载。
纳谏结果(次数或件数)
皇帝 谏议 记录 纳 谏 拒 谏 结果 不明 纳谏 率 备注
隋文帝 43 36 5 2 84% 事关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内容均与采纳
隋炀帝 18 7 10 1 39% 事关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基本拒谏
——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读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
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
“所设谏曾,欲闻讽议,充制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
职事,当别有处分。”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
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
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
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8 分)
17.【文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15 分)
材料一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牛津、剑桥两校于 19 纪前期分别采取措施,推行改革,建立起科学系
统的学位考试与授予制度,校务委员会的委员改用公开、自由竞争办法选拔,以保证学校领导权掌握在具
有真才实学的人手中,直接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传
统的手工劳动,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
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发展经济。据统计,文官队伍的行政费用开支从 19 世纪 50 年
代初到 70 年代初增长了近一倍,由 1150 万英镑增加到 1800 万英镑。文官人员的增长加剧了文官队伍的混
乱状况,把改革问题更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
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第二条 ……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又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
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试卷第 3页,共 4页
{#{QQABLY4QogCIAJBAARhCAwHYCkMQkBGCCYgOhFAMMAIBgQFABAA=}#}
第十六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
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 年修订,2019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因素。(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我国公务员制
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相比呈现出的不同特点。(9 分)
18.【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4 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法律制度有着重大进展。隋文帝令苏威等人制定了具有继往开来性质的《开皇律》
十二篇五百条。到了唐代,唐高祖令裴寂、萧璃等人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了《武德律》,并编纂了令、
格、式,与律配套,开创了唐律的四种形式。唐太宗时,房玄龄、长孙无忌主持对《武德律》进行长达十
年时间的全面修订,形成《贞观律》。“凡削繁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旧唐书·刑法志》)
唐高宗时,又由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等人编纂《永徼律》,同时还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统一注
解,附在律文之后颁行天下,具有同等效力。后世将《永徽律》与注疏的合编本称为《唐律疏议》,看作
唐律的代表。另外,唐玄宗在开元年间还主持编纂了《唐六典》,被后人誉为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开了律典分野的先河。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卷一》),
标志着礼制法律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律、令、格、式各有其用。
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有效防止了滥用刑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宋代宗族共同体一经构造成普遍性的社会组织,便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在隋唐以
来等级制度受到各种力量冲击的情势下,宗族共同体……在宗族内部构造一个微型金字塔,于等级中求稳
定。……宗族最高首领为族长,族长是族人共同行为规范——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是全族的统
率。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
以制裁。《宋史·陆九韶传》记载道:“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
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
方焉。”欧阳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铭》中也描述了族长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
四顾终日如无人,虽其婴儿女子,无一敢妄举足发声。”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主编《中华文化史》下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向和历史影响。(10 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宗族共同体”。(4 分)
19.【中国近代变法与改革】(12 分)
材料 当变法进入高潮之后,原本存在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满、汉之间,帝、后之间,新、旧之间,
联英日与联俄之间,满族大臣之间,汉族大臣之间,维新派内部康党与其他人士之间等多层次、多方位的
种种摩擦对峙也都因甲午战后外部压力增大、国家财政危机的加深而日益加剧。康、梁等维新人士由于指
导思想上存在问题,总以奔竞躁进的姿态,试图鼓动年轻无政治经验、无真实权力的光绪帝,以发号施令、
急赏急罚的方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顾各种矛盾的客观实际,而取得变法的成功,这实际上是不可
能的。礼部六堂官的罢黜和冗署冗员的裁撤,由于过急过猛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动荡和心理不安,这些都预
示着变法失败的悲剧即将来临。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改革的案例,蕴含了有关改革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
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试卷第 4页,共 4页荆州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 9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号
答
C C B B D A C D D C B D B A A
案
1.【答案】C
2.【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家庭人均人口数决定了家庭的数量多少,家庭人口越少则越表现出小
农经济的特征,所以题干中的差异反映出井田制瓦解背景下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家庭的发展趋势,是社
会转型深度的体现,故选 C项;宗法关系强弱与家庭人口数无关,排除 A项;商品经济在战国时期都
不够发达,属于各国的共性,不是其差异的原因,排除 B项;铁犁牛耕的普及程度在战国时期的各国
都比较低,所以不是上述差异的原因,排除 D项。
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汉代敦煌郡邮驿示意图反映了当时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敦煌郡
作为通往西域的重要节点,它的存在说明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故选 B项;汉初王国问题是分封的
诸侯国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敦煌地区不属于王国问题,彻底解决汉初遗留王国问题的说法与图
示信息不符,排除 A项;邮驿制度反映的是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方式和汉代对敦煌地区的政治控制,河
西地区经济从游牧转向农耕这一经济现象无法在图示信息中显示,排除 C项;敦煌郡的邮驿系统是中
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有效有段,虽然敦煌地区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有助于东西方的交流,但
图示中不能读取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信息,排除 D项。
4.【答案】B【解析】唐朝采用“勾检制度”,负责审核官员遵守规章制度的相关情况和财政收支状况,主
要是为了规范政府行为,故选 B项;审计的职责是审核本单位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并不会限制官
员权力,排除 A项;审计范围从三省到九寺五监,不仅仅是协调中枢机制,排除 C项;勾检制度可以
提高行政效率,属于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 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旨在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宋代为了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以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 D项正确。A、B项,宋朝任用文官、设立通判和设转运
使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该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除禁军将领的
兵权,是为避免武将专权,未涉及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
6.【答案】A【解析】据材料“邵阳人李朝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可知,地方官判案过程中,先因“亲
亲之义”批评李昭华,又因“尊卑”杖责侄子李正风,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故选 A
项;据材料“亲亲之义安在哉”“让其知有尊卑”可知,明代司法审判中渗透着儒家思想,但“儒家思
想保证了审判公正”说法有误,排除 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审判过程中注重社会教化,并非“随意支
配案件”,且材料“盗窃”并非刑事案件,排除 C项;结合所学,乡约是乡村社会互相劝勉、自发订立、
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材料强调政府司法审判的情况,并非乡约,排除 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推行“一条鞭”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
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
杂征合并,统一征收白银。用白银缴纳赋税,使得推行地区需要有一定的白银基础才可以施行,而上述
地区在明代中后期对外贸易发达,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下,白银大量涌入,为赋税征银奠定了基础,故
选 C项;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排除 A项;“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赋役征银,实行的
基础是白银的数量达标,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直接推动白银数量的增加,排
历史试卷 第 1页/共 4 页
{#{QQABBYaUgggAApBAABgCAwUICEKQkAACAQgOQEAIMAABwQNABAA=}#}
除 B项;“一条鞭法”体现了赋役征收的货币化趋势,而人口数量增长与这种趋势无关,因此人口数量
增长迅速与“一条鞭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项。
8.【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外交官的选拔途径中包括了留学生和译学馆等具有近代化特色的
途径。这些途径能够培养出具有近代外交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而有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 D
项;虽然表中显示了外交官选拔的多种途径,但仅从这一构成表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外交体制的完善性。
外交体制的完善需要更多的方面来考量,如外交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等。因此,A项的推断过于片
面,排除 A项;从表中可以看出,举贡考试(科举制的一种形式)所占的比例仅为 9.44%,并不是主
要的选拔方式。留学生和章京考选的比例都高于举贡考试,排除 B项;表中虽然列出了多种选拔途径,
但并没有提供关于选拔程序是否公平公正的具体信息。因此,C项的推断没有依据,排除 C项。
9.【答案】D
10.【答案】C【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更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来推动经济发展。老干部退休和新老干部交
替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因此,C项与文件内容高度相关,故选 C项;
文件主要关注的是老干部退休和新老干部交替的问题,并未直接涉及法制现代化,因此 A项与文件内
容关联不大,排除 A项;虽然文件涉及干部退休和交替,但并未直接说明这推动了干部任用制度的逐
渐形成,B项表述较为笼统,排除 B项;文件主要关注的是干部问题,并未直接涉及党在指导思想上
的拨乱反正,且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排除 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可知罗马法重视私法的法律精神对中古欧洲和近代
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被部分国家和地区直接引用,这说明罗马法所具有的某些精神具有超越
时空的价值,故选 B项;罗马法的内容并未发生改变,只是罗马法的某些精神与时代要求相吻合,排
除 A项;时代发展具有进步性,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时代发展,罗马法只能反映当时的法学地位,
排除 C项;材料只是强调罗马法中的部分精神符合时代要求,选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D项。
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撒大帝是罗马帝国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以卓
越的才能成为罗马帝国的奠基者,结合材料信息,恺撒虽然自称不是国王,但他的行为却越来越像君主,
这种反差体现了共和政体的某种程度的异化或转变,故选 D项;材料的主体是君主,讨论的是恺撒的
个人行为和对权力、声望的追求,而不是平民话语的地位或影响力,排除 A项;材料重点提到了恺撒
的称号、雕像和自我定位,与政治仪式的庄重与否无关,排除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建立的
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 C项。
13.【答案】B【解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内阁成员和首相中贵族及其亲属占据极高比例,这反映了当时
英国政治体制中贵族势力的强大。这种情况限制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政治,从而凸显了议会选举制
度改革的必要性,以更广泛地代表社会各阶层,故选 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贵族首相与王室的关系,
无法从数据中得出此结论,排除 A项;虽然数据显示贵族在议会中有显著影响,但“完全控制”这一
表述过于绝对,且题目中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持这一点,排除 C项;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渐确立了君
主立宪制,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英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此,不存在
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排除 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根据宪法的规定解散了众议院”“这一法定权力进行了自我约束”可知麦克
马洪依据宪法在总统职权范围内对众议院进行了解散,同时对总统解散众议院的权力也相应进行了自我
限制,体现了当时议会与总统之间的权力博弈始终保持在宪法的范围内进行,故选 A项;总统行使了
解散众议院的权力,同时总统对这一权力也进行了有限的自我约束,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实力的相对
均衡,排除 B项;麦克马洪解散众议院是在宪法范围执行的,并未改变共和政体,排除 C项;当时法
国的专制复辟势力存在的基础主要是相当规模的小农经济,当时依然存在,排除 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一技之长......优厚的报酬”可知,美国文官制度明确提倡对人才的认可和鼓
励,特别是那些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这就突出了专才的特殊地位,故选 A项;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对人
才选拔的主要依据是法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主要是遵守纪律和政治中立,材料中
历史试卷 第 2页/共 4 页
{#{QQABBYaUgggAApBAABgCAwUICEKQkAACAQgOQEAIMAABwQNABAA=}#}
列举的《彭德尔顿法》的内容是对文官专业化的要求,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 B项;材料体现了文官选拔的依据,并未表明文官任用的结果,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的说法与材料
信息不符,排除 C项;据材料“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可知,《彭德尔顿法》指出了人
们获得进入文官体系的路径和标准,这与人才自由流动的特征不符,排除 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4分)
(1)差异:文帝时期谏议次数多,纳谏率高,谏议成效明显;炀帝时期谏议次数少,纳谏率低,对事
关王朝兴亡的重大事件拒绝纳谏。(6分,2点 6分,每点中 1小点 1分)
(2)特点:进谏书纸专用;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失;谏官未尽职事会有处罚;奏事不需回避。
原因: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唐诗革新运动,“经世致用”的风气盛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文化教育繁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庶族阶级的崛起;唐代文人的社会担当。(特点 2点 4分,原因
4点 4分)
17.【答案】(15分)
(1)因素:牛津、剑桥两校的制度改革;工业革命的推动(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
工业资产阶级对政府管理工作的要求;旧有制度的弊端(文官队伍的扩大和混乱状态及经费的增加)。
(3 点 6 分)
(2)背景:传统人事制度的弊端,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或答改革开放的启动,国民
经济迅速和持续的发展,对公务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问题、新
矛盾亟待解决,要求更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2点 4分)
不同特点:是党的组织路线的组成部分;做人民公仆,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坚持党的领导,不
能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不搞“两官分途”,没有“事务官”与“政务
官”的划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点 4分,3 点 5 分)
18.【答案】(14分)
(1)趋向:①沿袭前代法律,不断完善发展;②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礼法合一;
③删繁就简,并首开律典分野的先河;④形成律令格式四种形式的法律体系;
⑤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防止滥用刑罚。(每点 2分,共 6分)
影响: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
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分)②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
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
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2分)
(2)评价:①宗族共同体深入乡间基层,通过对宗族成员的直接控制,建立起弥漫于基层社会的宗法
秩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2分)②形成的家长制和等级制压抑个性发展。(2
分)(言之成理即可,需具备积极消极两方面)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隋文帝令苏威等人制定了具有继往开来性质的《开皇律》十二篇五百
条,……,制定了《武德律》”可知,隋唐法律沿袭前代法律,不断完善发展;据材料一“唐律
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律继承
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礼制法律化达到很高的程度;据材料一“开了律典分野的先河”可知,隋
唐法律删繁就简,并首开律典分野的先河;据材料一“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
死刑复核程序,有效防止了滥用刑罚”可知,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有利于防止滥用刑罚。
历史试卷 第 3页/共 4 页
{#{QQABBYaUgggAApBAABgCAwUICEKQkAACAQgOQEAIMAABwQNABAA=}#}
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隋唐法律制度相关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
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
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据材料一“礼制法律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知,唐律是礼
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
之多。
(2)材料解析:据材料二“宋代宗族共同体一经构造成普遍性的社会组织,……,于等级中求稳定”
可知,宗族共同体发端于两宋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伦常秩序,有一定的等级规范。最高首领为
族长,规范着宗规、族约,是主持者和监督者,为全族的统率;据材料二“族内发生纠纷时,……,
族约加以制裁”可知,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
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宗族共同体深入乡间基层,通过对宗族成员的直接控制,建
立起弥漫于基层社会的宗法秩序;据材料二“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可知,统宗法观念、
儒家伦理纲常通过宗族共同体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血肉肌肤,发挥了强大的社会
文化功能。
19.【答案】(12分)
示例 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说明:①晚清戊戌变法以鼓动年轻而无政治经验、无真实权力的光绪帝,以发号施令、急赏急罚的方
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顾各种矛盾的客观实际,急行变法,过急过猛,引发顽固势力的强力反对,
最终酿成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先试点,再推广,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内改革重心从农村到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民自发探索到部分地方政府试
点再到全国推广,国有企业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再到制度创新阶段;对外开放从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
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格局。
综上所述,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面临各种矛盾和强大的阻力,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
其他参考启示:改革应兼顾各群体利益;改革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改革需要确立正确的
指导思想,逐步推进;改革必须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艰巨性、
复杂性,等等。
历史试卷 第 4页/共 4 页
{#{QQABBYaUgggAApBAABgCAwUICEKQkAACAQgOQEAIMAABw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