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吉林省吉林市第四中学2024-2025度高二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吉林四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9月份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宾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水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 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3、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十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4、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5、明朝冯梦龙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
A、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D.君主专制权力已有所削弱
6、周振鹤先生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中认为:“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线,湖厂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拥有良好地理条件 B.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作者对元代行省的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D.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形便7、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 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言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8、1800年,时任副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指出:“我们的国家太大了,不能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来管理所有事务······假如共同法原则在美国实施的话(在这项原则下:全国政府将掌握州政府的所有权力,建立单一的权力集中的政府),这将是地球上最腐败的政府。”这表明
A.美国尚未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B.美国政府腐败无能
C.美国仍对联邦政府持戒备之心 D.中央集权遭到威胁
9、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1 10、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③一定程度缓解了财政危机 ④扭转了北宋与辽作战失利的局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汉武帝命地方长官每年选举孝子廉吏,以为进仕之路,后来改为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老廉不分。由于出现了请托舞弊的情况,之后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这些做法()
A.有利于推动地区协调发展 B 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
C.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 D.标志科举选官雏形的出现
12、唐代科举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以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实行糊名制,公卷、通榜之制逐渐被废止,科举取士只凭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和规范化 B.唐代宽松的社会环境
C.科举逐步丧失人才选拔的功能 D.宋代专制制度的僵化
18、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文官制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背景是()
A.公职人员背叛国家的事件频发 B.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
C.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较晚 D.政党进退影响国家政局稳定
1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子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15、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16、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计52分)
17、(12分)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举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原因。(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计12分)
材料一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缓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而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绞文化和道德教育。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盲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或化局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句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了,1968年《霞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具体内容: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举通才自栅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调整文官的分级制度,行政级、文书级等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通称科学类,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材标准的深思。
-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夫下之犬,四海之内,所兵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摘编自翟志勇《浅析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谐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央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60)烟据+动结合业利识 简述近代前期推一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3 根据材料主并结合所字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颍异宁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年年间(1078~1085),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邮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寒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未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吉林省吉林市第四中学2024-2025度高二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