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九月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级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因此,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A项正确;《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与19世纪40年代不符,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 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B. 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 实践《资政新篇》 D. 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2年,上海成为通商口岸。由材料“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可知,上海贸易地位快速提升,A项正确;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B项;上海是通商口岸,并非太平天国控制的地盘,没有实践《资政新篇》,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上海成为民主革命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3.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林则徐禁烟时( )
A. 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 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 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 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可知,林则徐雷厉风行,办事干练;“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可知,林则徐善于合作,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林则徐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林则徐英勇善战,知难而进,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林则徐清正廉洁,排除D项。故选C项。
4. 要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文物的破坏情况,需要重点考察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国、法国两国在美国、俄国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故文物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应是北京,即图中④处,D项正确;①位于香港地区,②③位于长江流域,所示地区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它坚持斗争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绘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天国起义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故C符合题意;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排除A;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暴行,排除B;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D。故选C。
6. 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为了维护其在华权益,1899年9月,美国向英、俄等六国提出了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以上内容反映了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结果 D. 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为了维护其在华权益……”可知,这是在介绍门户开放的背景,故A符合题意;内容是机会均等,结果、影响是使中国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统治的国家,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两场战争分别指( )
A.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掀起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排除AC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
8. 在下列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示意图中,洋务运动应填写在处(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图中A处是19世纪60-90年代。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日本割占台湾,台湾人民掀起了保台运动,后遇到挫折,但抗日志士的抗日之心不变,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鸦片战争英国割香港岛,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割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己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 这反映清王朝( )
A. 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 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 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 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结合题干信息“著许景澄将此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可以看出,清政府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借列强的矛盾再收回台湾。根据题意,A项正确;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清政府的所作所为不属于“积极采取措施”,排除C项;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 太平天国的建立 B. 洋务运动的兴起
C. 戊戌变法的实行 D. 中华民国的创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项正确;太平天国建立于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洋务运动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中华民国创建于191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化的第二期的任务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第一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是第三期,排除C项;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3. 【屈辱与抗争】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若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生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三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这场战争”: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反侵略”的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3)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扩张;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与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综合国力的衰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这场战争”:根据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小问2详解】
“反侵略”斗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 “反侵略” 的斗争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 年,英军在三元里一带劫掠,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这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在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虽然最终失败,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生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扩张;根据材料三“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可知中国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与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三“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可知中国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是综合国力的衰弱;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也是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清朝的封建制度在乾隆盛世之后逐渐暴露出腐朽和落后的弊端,这种制度的腐朽和落后使得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难以进行有效的抵抗。
14. 【民族危机加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其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当他把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了下联:“天无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1)材料一与近代日本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什么条约?请举出这个条约有关割地的内容。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材料二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图片。这一条约的名称是什么?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目: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由材料一“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
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小问2详解】
条约: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图片是《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因此材料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这一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一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小问3详解】
启示: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
15. 【早期探索】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
材料三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就表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三,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
(2)事件: 戊戌变法。关键:改变官制。
(3)标志性事件: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仅仅依靠引进西方技术和进行部分政治改革是不足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的;新中国应与时俱进,及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思相近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根据材料一“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可得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
【小问2详解】
事件: 根据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戊戌变法。
关键:根据材料二“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改变官制。
【小问3详解】
标志性事件:依据材料三“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结合所学可知,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据材料三“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本小问相对开放,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和材料二戊戌变法的内容及结果,可从旧中国的改革不能救中国,新中国如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角度回答。例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仅仅依靠引进西方技术和进行部分政治改革是不足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新中国应与时俱进,及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从以下两个论题中自选一个展开阐述。
(要求:明确观点,史论结合,适当升华,不超过200字)
观点1: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显现向下“沉沦”的趋向。
观点2: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
【答案】观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显现向下“沉沦”的趋向。
论述: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结束,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大大加深 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总之,随着列强一次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而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选择观点1: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显现向下“沉沦”的趋向。 结合中国近代列强侵略的史实,叙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故具体论述为: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结束,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总之,随着列强一次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而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年级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 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B. 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 实践《资政新篇》 D. 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3.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林则徐禁烟时( )
A. 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 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 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 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4. 要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文物的破坏情况,需要重点考察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它坚持斗争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绘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天国起义 D. 义和团运动
6. 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为了维护其在华权益,1899年9月,美国向英、俄等六国提出了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以上内容反映了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结果 D. 影响
7. 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两场战争分别指( )
A.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在下列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示意图中,洋务运动应填写在处(  )
A. A B. B C. C D. D
9.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己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 这反映清王朝( )
A. 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 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 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 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11. 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出现是由于( )
A. 太平天国的建立 B. 洋务运动的兴起
C. 戊戌变法的实行 D. 中华民国的创建
12.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3. 【屈辱与抗争】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若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生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三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4. 【民族危机加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其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当他把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了下联:“天无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1)材料一与近代日本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什么条约?请举出这个条约有关割地的内容。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材料二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图片。这一条约的名称是什么?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15. 【早期探索】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
材料三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就表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三,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具体史实,从以下两个论题中自选一个展开阐述。
(要求:明确观点,史论结合,适当升华,不超过200字)
观点1: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显现向下“沉沦”的趋向。
观点2: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九月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