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八)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3·安徽宣城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美苏“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该学者意在强调( )
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的和平
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激烈竞争
冷战是美苏综合国力的较量
美苏两国追求的根本利益逐渐趋向一致
2.(2023·河南商丘高一期末)冷战爆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在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中因过度关注这些国家的人权状况而导致国家间关系紧张,但里根总统时期(1981—1989年),美国政府却极力寻求改善与阿根廷、智利军人独裁政府的关系,并给萨尔瓦多军人政权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这些做法( )
加强了与苏联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缓和了东西方的紧张关系
放弃了二战后美国既定外交政策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3.(2024·湖南衡阳高一期末)1963年,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并于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由此可知,当时( )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法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4.(2024·河南郑州高一期末)1985年到1991年,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美苏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从1987年起,美苏先后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表明( )
美国欲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中的克制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5.(2023·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下图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的目录,横线处的内容是( )
第八编 变化中的世界 第一章 ________ 第一节 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 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 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 第二章 苏联的解体 第三章 冷战后的东方世界 第四章 冷战后的西方世界
美苏的争霸 欧洲的联合
欧洲的争夺 东欧的剧变
6.(2023·河南新乡高一期末)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世界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各种宣传舆论机构,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宣传“民主价值观和制度”。西方国家的上述政策体现了( )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
7.(2023年7月广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9)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目的是( )
应对“滞胀”问题 缓和与苏联的矛盾
适应反恐战争需要 促进经济全球化
8.(2023年7月广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0)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科技成果使人类社会进入( )
理性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蒸汽时代
9.(2023·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4)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如下表所示的变化。据此可知,这种变化是指(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货币体系的建立 经济政策的调整
国有企业的增加 社会结构的变化
10.(2023·广东肇庆高一期末)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二十多万黑人和白人同情者参加的规模空前的示威大游行。他们在林肯纪念堂前集会,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说,指出“除非黑人获得公民权利,否则美国就不会有安宁或平静”。这场黑人民权运动取得的成果是( )
黑人享有与白人同等权利
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
种族隔离和歧视行为废止
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11.(2024·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赫鲁晓夫( )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突破原有经济模式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2.(2023年7月黑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这使国民经济( )
比例协调发展 突破原有模式
更加畸形发展 增长速度加快
13.(2023·江西南昌高一期末)197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与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上表反映出( )
赫鲁晓夫改革诱发动荡
苏联改变侧重重工业的传统
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下降
14.(2023·甘肃陇南高一期末)1990年8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以公有制束缚了人的劳动积极性为由,认为改革“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取消公有制的“垄断地位”,推行公有企业非国有化、私有化。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 彻底否定了“苏联模式”
15.(2023·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随着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权的相继崩溃,事态的新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又开始溢出,蔓延至苏联,动摇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削弱了党和国家的控制力。”该学者旨在表明( )
东欧剧变加速了苏联解体
东欧国家希望彻底摆脱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宣告失败
东欧国家改革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16.(2023·河北承德高一期末)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在战后高度发达的科技基础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民族独立浪潮随之发展起来了。这反映了二战后(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力量的消长
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民族独立浪潮源自于帝国主义势力的衰弱
17.(2024·江苏扬州高一期末)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这样描述道: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英国“把火扑灭”的做法是( )
武力镇压 扶植傀儡
印巴分治 金钱收买
18.(2023·陕西商洛高一期末)1956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联合中东国家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军事行动。美国和苏联对此表达严重关切,最终英法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同意了停火决议,英法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了( )
中东地区矛盾的持续加剧
美苏对抗关系的缓和
世界殖民体系的不断瓦解
世界和平运动的崛起
19.(2024·安徽宣城高一期末)18—20世纪中叶,世界的工业地带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北美西部的“阳光地带”。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西太平洋地区、南欧地区和拉美都形成了巨大的工业地带,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区形成的从北起韩国往南经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离岸工业带”。据此可知( )
国际经济新秩序日益形成
世界经济的中心转移完成
西方模式失去了竞争优势
新兴国家现代化成就突出
20.(2023·山东东营高一下期末)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这表明卡斯特罗主张( )
反对经济全球化潮流 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
拥护世界经济多极化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江苏泰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摘编自[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材料二 在冷战高潮中,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在西欧执行一项秘密的文化宣传计划,史称“文化冷战”。执行这项计划的主体是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在最辉煌的时候,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在35个国家设有雇佣员工几十人的办事处,出版20多种名声颇大的刊物,举办各种艺术展览。美国间谍情报机构一直以可观的财力支持着西方高层文化领域,名义上是维护言论自由。如果我们把冷战界定为思想战,那么这场战争就具有一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等。
——摘编自[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4—1951年间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及美国在“战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举措。(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化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文化冷战”作简要评价。(8分)
22.(2023·河北承德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在二战中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活动,没有引起“生而自由的英格兰人”的恐慌,国家干预并非那么可怕,还能解决自由放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大危机的教训,也迫使执政党作出重大政策变革。1945年英国大选决定战后政策方向。保守党坚持经济自由主义,还“准备进行一场巨大和恐怖的战争”,这是长期受煎熬的选民不可接受的;工党提出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主张则受到选民认可,最终工党大获全胜。执政后,工党政府陆续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
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垮台,保守党执政。但是,两党的经济政策是一致的,战后英国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同时存在,“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也同时起作用。国家不仅通过立法来干预经济,而且下达指标,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国家并不直接参与生产和经营活动,却可以用“计划”来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又用税收的手段来调节财富的分配,用福利制度来保障最低的生活标准。这套社会经济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战后大约20年里,经济稳定,失业率很低,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英国似乎已走进了“富裕社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原因与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英国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影响。(6分)
23.(2023·安徽芜湖高一期末)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兴起并发展,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二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从而为民族民主运动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第三世界的第二次全球革命浪潮(1939—?),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革命所推动的,大大超过第一次革命浪潮(1914—1939)的广度和深度,导致了非殖民化运动和一百多个新国家的独立发展。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会员国,到1981年会员国总数达到156个。这105个新会员国大都是在被摧毁的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
——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得世界政治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占世界土地面积2/3、世界总人口3/4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从过去的受压迫受奴役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不仅摧毁了旧有的世界殖民体系,也沉重地打击了二战后出现的美苏两极格局,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争取实现国际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无疑是20世纪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一大变化。
——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世界”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9分)
单元检测卷(八)
1.B [据材料“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可知,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激烈竞争,故选B项;据材料“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美苏的竞争,而非均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美苏的竞争,而非冷战,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美苏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根本利益不可能趋向一致,排除D项。]
2.A [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权状况过度关注导致国家关系紧张,但里根时期却支持智利军人独裁政府,这些做法显然是在拉拢第三世界,其主要目的在于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里根政府的这些行为旨在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从而服务于冷战的需要,这与二战后美国既定的外交政策一致,故C项错误;里根时期正处于冷战末期,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两极对峙,故D项错误。]
3.C [据材料“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并于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反对美国的霸权和干预,故选C项;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排除A项;法国成为欧洲霸主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未体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且欧共体的成立是在1967年,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美苏双方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签署裁减军备条约,说明冷战格局下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即美苏对峙中的克制,故选C项;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5.D [由材料中出现的波兰危机与变革、民主德国渴望统一,可得出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东欧剧变,故选D项;第一章的内容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排除A项;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涉及东欧,没有反映出西欧国家走向联合,排除B项;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涉及东欧内部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美苏对欧洲的争夺,排除C项。]
6.D [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建立世界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各种宣传舆论机构”,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宣传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制度”,这些措施充分体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试图通过和平演变战略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故选D项;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宣传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制度”,这属于和平演变的范畴,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关,排除A项;和平演变战略从表面来看显示出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但是这仅是问题的表象,“针锋相对”才是“两极”的本质所在,排除B项;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宣传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制度”,能够说明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是这也是问题的表象,其宣传内容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排除C项。]
7.A 8.C 9.D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了平息黑人民权运动,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故选B项;时至今天,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排除A项;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种族隔离的政策被视为非法,但是种族歧视依然存在,排除C项;在美国内战中,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标志着黑人奴隶制度在美国被废除,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苏联农业落后的现实,赫鲁晓夫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农业的改革,与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无关,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12.C
13.C [据材料信息可知,197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下降,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也下降,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可知,这说明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选C项;赫鲁晓夫改革时间是1953—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苏联一直侧重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并不能得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下降的结论,排除D项。]
14.A [据材料“戈尔巴乔夫……推行公有企业非国有化、私有化”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取消公有制的垄断地位,推行公有企业非国有化、私有化,这使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的公有制被取消,可知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选A项。]
15.A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权的相继崩溃,属于东欧剧变,它影响到苏联,动摇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削弱了党和国家的控制力,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所以该学者的目的是强调东欧剧变对苏联解体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关系,而不是强调东欧国家与苏联模式的关系,排除B项;学者的观点并不只是强调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更想说明苏联解体受到了东欧剧变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观点是强调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关联,而不是强调东欧国家改革的结果是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排除D项。]
16.C [据材料“建立在战后高度发达的科技基础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并结合所学可知,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
17.C [题干信息的大意是1947年3月印度地区的民族反抗斗争达到了高潮,在民族解放成为潮流、殖民主义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大背景下,为了应对这种反抗,英国采取的措施是印巴分治,故选C项;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迭起,武力镇压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了,所以英国并未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对待印度,排除A项;英国把印度作为自己的殖民地,所以殖民当局都由英国人把控,并未扶植傀儡政权,最终采取了印巴分治的策略来分而治之,排除B项;金钱收买并不是英国对付印度人民反抗的措施,排除D项。]
18.C [结合材料“英法……同意了停火决议……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可知,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英法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反对均告失败,最终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这反映了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世界殖民体系的不断瓦解,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埃及与英法之间关于苏伊士运河的斗争,这并非中东地区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埃及与英法之间的矛盾,未体现美苏的对抗是否缓和,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埃及强行收回苏伊士运河,导致英法实行军事行动,两者均与和平运动的崛起无关,排除D项。]
19.D [据材料“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西太平洋地区、南欧地区和拉美都形成了巨大的工业地带”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二战后新兴的国家,说明新兴国家现代化成就突出,故选D项;据所学,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形成,排除A项;据所学,世界经济的中心依旧在欧美发达国家,排除B项;据所学,西方依然是主要的发达国家,其竞争优势尚在,排除C项。]
20.D [结合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可知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所以需要建立良性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D项;结合材料可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是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所以卡斯特罗反对的是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而非反对经济全球化潮流,排除A项;材料中卡斯特罗反对的是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提到要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没有表明对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态度,排除B、C项。]
21.(1)变化:从盟友变为对手。
举措: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
(2)特点:政府提供财力支持;成立专门机构;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形式多样。
评价:文化冷战受冷战高潮影响;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体现;它扩大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美国对西方舆论的控制;增强“和平演变”的力度,加剧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抗;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2.(1)原因:二战期间对经济的成功干预;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主张干预经济的工党上台执政;战争给英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破坏;民众支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措施:建立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立法;实行计划指导;调节财富分配;开展福利国家建设。
(2)影响:促进了英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有效控制了失业率。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同时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的认识。
23.(1)“第三世界”国家追求独立和发展的长期斗争;二战后民族民主运动蓬勃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的演变;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推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作用: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反对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助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单元检测卷(八)(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