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练习(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阿拉伯帝国
1.建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________;622年,穆罕默德在______________建立政权;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扩张:7世纪中期起,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_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到____________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统治
政治 (1)最高统治者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
经济 (1)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________得到很大发展 (2)阿拉伯商人在东到________、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3)境内城市繁多,都城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1)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______、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P22)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试答                                      
                                    
2.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史料体现了什么经济现象?有何影响?
试答                                      
                                      
助学助考
图示解史——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学习任务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____________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__________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________年,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________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最高统治者是________,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经济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__________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影响:15—16世纪,首都_____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1.阅读教材P24“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对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                                      
                                    
2.“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摘自教材P24)这说明了什么?
试答                                      
                                      
助学助考
1.图示解史——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概念阐释——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概念阐释——政教合一
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学习任务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时间 统治
孔雀帝国 公元前4世纪 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
笈多帝国 4世纪初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________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政令不够统一
德里苏丹国 13世纪初 以____________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
2.日本
(1)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____________。646年____________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幕府统治
背景 ①____________形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____________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形成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军事机构——__________,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点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________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________等权力 ③将军与武士结成____________,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④将军赐予武士________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结束 17世纪建立的________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3.朝鲜
(1)新罗: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国家。
(2)高丽
建立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________王朝
统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____________;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
(3)朝鲜
建立 14世纪末,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________
统治 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________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1.阅读教材P25“日本武士(绘画作品)”:日本武士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与日本的幕府统治有何关系?
试答                                      
                                    
                                    
2.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古代中国和越南大多数时候处于什么关系?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印度教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等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
2.概念阐释——哈里发和苏丹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领袖,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宗教领袖兼国家元首的称呼。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在伊斯兰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宗教兼有的首脑名称。
3.知识拓展——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等等。
4.概念阐释——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幕府将军,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5.知识拓展——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日本的大化年间和朝鲜的新罗、高丽王朝均仿效唐朝制度、文化进行了改革,唐朝的服饰、建筑、文字、儒学、佛教等文化至今对其仍有深刻影响,它们与中国共同形成了当时的中华文化圈。
重点难点
1.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2.难点:古代中国对东亚的影响。
主题一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任务1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史料 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字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阿拉伯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分析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成果展示】                                     
                                    
                                    
                                    
任务2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及影响
史料一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之城),并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大教堂旁也出现了4座伊斯兰尖塔。
史料二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帕特农神庙被改为教堂。为了抹去异教的历史,许多雕刻被污损了。后来雅典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基督教堂随之被改为清真寺,寺旁还设置了尖塔,雕像遭到进一步污损。
——《永久的辉煌·雅典卫城》解说词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结构有何特点。史料一、二所示现象对于不同文明的相处有何启示?
【成果展示】                                     
                                    
                                    
                                    
                                    
1.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比较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兴起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定都 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以巴格达为都城 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体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主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对东亚的影响
任务1 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史料一 正当隋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的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自然会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更易看出日本的差距,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加速了大化改新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
史料二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成果展示】                                     
                                    
                                    
                                    
                                    
                                    
                                    
任务2 古代中国对朝鲜和越南的影响
史料一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史料二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后来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朝鲜和越南产生哪些影响。
【成果展示】                                     
                                    
                                    
                                    
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途径 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内容 政治 仿照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
文化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风格的影响
特点 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宏,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速检速测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2“教材导语”改编)《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  )
A.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B.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D.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3“学思之窗”改编)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表明(  )
A.中国商品优势明显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巴格达城商贸繁荣 D.商业革命逐渐兴起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4“教材地图”改编)下图是15—16世纪某古代帝国的领土扩张示意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扩张,该帝国(  )
A.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B.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C.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海 D.大规模传播扩散希腊文明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4“史料阅读”改编)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________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________是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  )
A.哈里发 B.苏丹
C.皇帝 D.国王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25“教材知识”改编)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10世纪贵族及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以下关于日本历史上武士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大化改新”时期,武士集团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镰仓幕府统治时期,武士对将军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C.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集团实行锁国政策,抵御了外来侵略
D.明治维新时期,武士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前·预习案
学习任务一
1.伊斯兰教 麦地那 2.北非 8世纪中期 3.哈里发 商业 东亚 巴格达 造纸术
★微思考
1.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2.现象: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成为世界贸易的集散地。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学习任务二
1.(1)拜占庭 (2)巴尔干 (3)1453 (4)北非 2.苏丹 工商业者 3.伊斯坦布尔
★微思考
1.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2.苏丹穆罕默德是最高统治者,有绝对的权威。
学习任务三
1.印度教 伊斯兰教 2.(1)社会危机 孝德天皇 (2)庄园 武士集团 幕府 将军 赋税 主从关系 官职 德川
3.(1)中央集权 (2)高丽 三省六部 (3)朝鲜 李舜臣
★微思考
1.10世纪,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形成。在幕府统治下,幕府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集团成为维护幕府统治的工具。
2.中国对越南北部地区实行统治或中国和越南之间保持宗藩关系。
课堂·研学案
主题一
任务1 态度:吸收、保存、传播。
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西方。
任务2 特点:政教合一。
启示:征服未必要以破坏和摧毁为代价;不同文明可以和平共处,这样既有利于政治稳定,也有利于保存优秀文化。
主题二
任务1 日本仿效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走上封建化道路;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都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气息。
任务2 朝鲜仿效中国唐朝的土地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越南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速检速测
1.D [根据材料“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文明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地区文明,反映出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D项正确。]
2.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很多商品:中国的“瓷器、丝绸和麝香”、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中亚细亚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非洲东部地区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等等,表明巴格达城的商品贸易非常繁荣,故选C项。]
3.A [据地图信息“伊斯坦布尔”等结合所学奥斯曼帝国的相关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因此该帝国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A项。]
4.B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故选B项;哈里发是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呼,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排除A项;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排除C项;国王是君主制国家元首的名称,在君主专制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国王是奴隶主或封建主的代表,总揽国家大权,排除D项。]
5.B [在幕府统治时期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故选B项;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大化改新时期还没有武士集团,排除A项;锁国政策并不能完全抵御外来侵略,“抵御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明治维新之后,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权力,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而非武士集团,排除D项。]训练4 中古时期的亚洲
(分值: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阿拉伯帝国
1.(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帝国。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描述正确的是(  )
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成功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2.(2024·河南信阳高一期中)下图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据图可判断,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打破了各大洲间孤立状态
引发了欧亚游牧民族大迁徙
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联系
3.(2024·河南南阳六校联考高一期中)帝国鼎盛时期,国际大都会巴格达舟车辐集,市场上汇聚了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北欧的毛皮等,它们除部分在当地消费外,大多再由商人转销世界各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巴格达发展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
古巴比伦王国的海外贸易繁荣
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拜占庭帝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4.(2023·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7)《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5.(2024·山西忻州高一期末)7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人面对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数学,希腊的逻辑学与哲学,有所选择地将异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从而发展了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
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复苏基础
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题组2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6.(2024·安徽合肥六校联盟高一期中)下表是某同学学习古代某一帝国的课堂笔记,该帝国(  )
1 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2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
3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4 20世纪在分裂中逐渐灭亡
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海
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大规模传播扩散希腊文明
7.(2024·河北秦皇岛高一期中)奥斯曼帝国建立了以最高统治者苏丹为伊斯兰教名义领袖、以伊斯兰教长老为实际领导人的伊斯兰委员会。作为最高宗教权力机构,伊斯兰委员会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履行宗教仪式、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等工作。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宗教上层主宰国家政治
君主世俗权力衰弱
君权严重依附于教权
题组3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8.(2024·安徽合肥六校联盟高一期中)笈多王朝军队的主力由各地藩臣提供,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也不健全,不能控制全部战象和军马,地方行政措施也都交于总督等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进行。这说明笈多王朝(  )
实行中央集权制 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
实现了国家统一 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9.(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以下属于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是(  )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模仿中国汉字创喃字
10.(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如图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搜集的主要材料,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重庆名校联盟高一联考)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伊朗、北非和部分西欧地区。在8世纪中期后阿拉伯帝国进入持续一二百年的繁荣时期,阿拉伯统治者到处修建图书馆、搜罗藏书、鼓励开展翻译活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有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终结了“希腊化时代”
侵吞了拜占庭帝国北部领土
使伊斯兰教走向成熟
12.(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在位),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3.(2024·山西忻州高一期中)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废除全国一切私地,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每隔六年授田一次。土地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发放俸禄。孝德天皇的这些举措(  )
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削弱了幕府统治势力
解决了贫富分化问题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14.(2024·江苏连云港七校联盟高一期中)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此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上古亚非文明 上古欧洲文明
欧洲封建国家 亚洲封建国家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5.(2024·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一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城不到一百年,就已掌握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即新柏拉图派主要注释,阿拉伯人翻译的希腊哲学家著作不下一百种。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哈里发马蒙时代(813—833年在位)达到极点,他在830年于巴格达创办著名的智慧馆既是图书馆、科学院,也是翻译局。阿拉伯学者不知疲倦地翻译希腊科学著作,并进行研究。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国文化成就,使本身得到滋养,形成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公元7—13世纪,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等诸多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在几百年内大放异彩,表现了阿拉伯人卓越的创造才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唐宝才《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7—13世纪阿拉伯人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6分)
训练4 中古时期的亚洲
1.C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C项正确;罗马帝国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D [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范围广泛,涉及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这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联系,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文化中心,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间孤立的状态,而不是阿拉伯帝国,排除B项;欧亚游牧民族大迁徙与题目中的“阿拉伯人商业活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A [根据材料“国际大都会巴格达舟车辐集,市场上汇聚了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北欧的毛皮等,它们除部分在当地消费外,大多再由商人转销世界各地”可得出这是指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而不是古巴比伦王国,也不是拜占庭帝国,排除B、D项;材料不能反映出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排除C项。故选A项。]
4.C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7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帝国经历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确实展现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包括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和数学、希腊的逻辑学与哲学等。这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和整合,表明了阿拉伯社会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使得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不同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C项正确。]
6.C [据材料“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20世纪在分裂中逐渐灭亡”可知,该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结合所学可知其一度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C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并未把地中海变成内海,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该帝国的法律体系状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表明奥斯曼土耳其在传播希腊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7.A [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既是帝国统治者又是宗教领袖,因此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A项正确;宗教上层管理宗教、司法、社会福利事业等工作,苏丹主宰国家政治,排除B项;苏丹权力强大,不是衰弱,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不存在君权依赖教权,排除D项。故选A项。]
8.D [据材料可知,中央军事机构不健全,地方行政措施交于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可知当时地方割据势力颇为强大,D项正确;实行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9.B [根据材料“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可得出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运动,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年号大化)推行大化改新,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A项是幕府统治时期,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喃字是越南创造的,不是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材料中提到的“租庸调制、三省六部、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在日本、高丽、越南推行,说明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亚洲国家,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西方文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并广泛建立图书馆、开展翻译活动,这有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希腊化时代”终结于公元前1世纪,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7—8世纪阿拉伯人的扩张主要夺取的是拜占庭帝国南部的领土,且材料的主旨并非拜占庭帝国领土的丧失,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A项。]
12.C [依据材料可知,大臣崔承老主张对华夏之制,要选择性学习,可以学习华夏的思想文化、礼仪制度以革除社会弊端,但是在生活习俗方面可遵循本国传统,说明该官员主张在学习华夏文化时要结合本国情况,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文化选择性吸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地位的论述,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还有向中国学习的部分,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根据材料“废除全国一切私地,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土地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发放俸禄”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无法得出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排除A项;这一时期还没有幕府,排除B项;“解决了贫富分化问题”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相关的知识均与中古时期(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亚洲国家相关,因而题干中的此堂课正在探究的是亚洲封建国家,D项正确。]
15.(1)原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语的推广;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其他文明文化;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对阿拉伯文化建设的重视;阿拉伯学者的推动。
(2)贡献:翻译、推广其他文明的文化成就;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练习(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