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演变:人类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成就
石器 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________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________
青铜器 ①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③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制农具 ①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________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中国:________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_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古埃及和中国 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东汉末期 出现________
三国时期 ________对翻车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代 出现了___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工具:古人用________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20“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试答
2.阅读教材P20“史料阅读”:史料描述了哪一种水利工具?与翻车相比,它有何特点?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即劳作工具,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是反映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2.特别提醒——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革。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生产工具的演变较为缓慢,长期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种类繁多。从石器到铁器的演进是生产力的较大进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
3.误区提醒——翻车与筒车
筒车和翻车都是灌溉工具,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不用人力,而翻车要用人力将水从低处汲到高处。
学习任务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地区 时间 概况
中国 约3万年前 ____________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
代晚期 使用_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 使用纺车纺纱,使用____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朝以后 __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西方 古代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陶瓷工具
时期 工具 用途
最初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________ 制坯
中国南朝 ________ 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 ________ 防止器物粘连
3.冶炼工具
(1)锻打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________、打击金属原料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2)铸造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________、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史料体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试答
2.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其形制前所未见,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摘自教材P21)这一发现有何意义?
试答
助学助考
1.图解历史——纺织工具的演变
2.概念阐释——泥条盘筑
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具有质朴、粗放、自然的特点。
3.易错提醒——水排不是灌溉工具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风箱——水排,是冶铁工具而非灌溉工具。它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可以提高冶铁温度和生产效率。
学习任务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劳作方式
(1)家庭式劳作
①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________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②表现
中国 古希腊、罗马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________生产模式 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____________日渐普及
(2)庄园式劳作
特征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____________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________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2.手工业劳作方式
(1)表现
家庭式劳作 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
作坊式劳作 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______和______作坊
(2)特点:________,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22“史料阅读”:商鞅变法推行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试答
2.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劳作方式
劳作方式泛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还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劳作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图解历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3.误区警示——自给自足≠富足
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非常艰苦。
4.概念阐释——坞堡
坞堡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组织。它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治组织;既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坞堡要构筑军事设施,因此,它还带有军事色彩。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和维护生产、使宗亲或流民免遭劫掠杀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2.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主题一 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任务1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
史料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工具演进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2 古代农业灌溉工具的演进
史料 翻车的演变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中的三幅图片概括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3 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演进
史料 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束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
——整理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成果展示】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特征
(1)农业耕作工具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的石刀、石镰、耒耜到封建社会的铁犁、铁锄等,耕作工具不断演变,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力。
(2)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世界各主要古代文明区域都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农业生产工具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各具特色。如西亚乌尔王陵的铜斧头、中国的战国铁双镰、俄罗斯对犁等。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逐渐交融,共同为世界文明奠定基础。
(3)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在大河流域,农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在古埃及和中国,人们很早就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如春秋时楚国的桔槔。中国还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4)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再到封建社会的铁器时代,它经历了脉络清晰的演变,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主题二 生产工具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任务1 古代中国的农业劳作方式
史料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织”……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摘编自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劳作方式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2 古代西方的农业劳作方式
史料 继罗马帝国之后的大迁移的世界完全是一个农业社会。每个农民都种足够的粮食、饲养足够的绵羊和奶牛,完全自给自足,不必仰赖他人。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用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出产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西方的劳作方式,并概括其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3 古代手工业的生产
史料 古代冶炼业雕塑
【研讨交流】 史料图片体现了古代哪一手工业劳作方式?有何特点?
【成果展示】
1.古代农业的劳作方式
方式 特点 代表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2.古代手工业劳作方式
方式 特点 共同特点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和官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进行集体生产
速检速测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9“教材图片”改编)图1、图2为不同地区出土的铜制工具。它们主要可用于研究不同文明区域( )
A.跨入铜器时代的同步性
B.生产工具的相似性
C.生产技术交流的频繁性
D.冶炼技术的同源性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4“问题探究”改编)《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旨在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的改进
B.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纺织业
D.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0“史料阅读”改编)唐人陈廷章在《水轮赋》中对古代某一生产工具有如下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这种生产工具是( )
A.翻车 B.筒车
C.提花机 D.水排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1“历史纵横”改编)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这是随葬用品,其形制前所未见,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它们的出现( )
①印证了汉代手工业的繁荣昌盛
②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填补了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④为研究中国古代纺织业提供实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3“历史纵横”改编)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的劳作方式是( )
A.农业集体劳作 B.农业家庭式劳作
C.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D.农业庄园式劳作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2“史料阅读”改编)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秦国此举( )
A.促进了农业家庭式劳动方式的发展
B.打击了贵族阶层特权
C.推动了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的形成
D.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前·预习案
[学习任务一]
1.(2)打击 磨制 赫梯人 战国 灌钢法 2.翻车 马钧 筒车 3.圈厩
★微思考
1.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言之有理即可)
2.工具:筒车。特点: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学习任务二]
1.山顶洞人 陶纺轮 提花机 纺织机 2.坯车 匣钵 支钉
3.(1)土炉 (2)坩埚
★微思考
1.古代妇女从事纺织业生产的状况。
2.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学习任务三]
1.(1)①个体劳作 ②男耕女织 家庭式劳作 (2)奴隶制庄园 庄园 坞堡 2.(1)民营 官营 (2)世代传承
★微思考
1.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课堂·研习案
主题一
1.特点:种类增多;材质由非金属到金属。
2.灌溉动力的变化: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3.历程:从手工提花到发明提花机,在明代提花机结构更完善。
促进作用:提花机的发展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纺织业走向专业分工,商品大量外销致使明朝中后期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
主题二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封建庄园式劳作方式,呈现自给自足的特征。
3.劳作方式: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特点:在作坊内集体生产。
速检速测
1.B [据材料“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铲”可知在乌尔王陵和安阳殷墟都出土了铜制的生产工具,说明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生产工具方面存在相似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具体的时间信息,无法得知这两个文明进入铜器时代具有同步性,排除A项;两件文物虽然材质相似,但无法说明中国冶铜技术是由两河流域传入的,无法说明两者生产技术存在着频繁交流,排除C项;从两件文物无法判断两者的具体冶炼技术,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2.B [据材料可知,在纺织、农耕和车辆制作中,铁器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即铁制工具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故选B项;没有对比,得不出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论,且材料不单有手工业,还有农业,排除A项;原始社会纺织工具就已出现,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排除C项;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B [据材料“唐人陈廷章在《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可知,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故选B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与“水能利物,轮乃曲成”不符,排除A项;提花机是纺织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D [根据“四川成都”“汉墓”“蜀锦提花机”“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等信息可知,②③④正确;仅凭“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不能说明汉代手工业的繁荣昌盛,①错误。故选D项。]
5.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夫不耕”和“一女不织”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男耕女织式(即家庭式)小农劳作,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排除A项;材料“一夫不耕”“一女不织”体现的是耕织结合的农业生产,不是手工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不是地主庄园式的集体劳作,排除D项。]
6.A [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即有两个成年儿子的家庭如果还不分家成为小家庭的话,政府将对这家的赋税加倍收取,以及不允许父子兄弟同住一屋,要求他们尽快分家。这些要求适应了土地私有制和家庭劳作方式的政策调整,可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打击贵族阶层特权的是军功爵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这是推行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耕作模式,而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体现的是集体劳作的方式,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第二单元 训练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农业工具的变化
1.(2023·广东茂名高二期末)在我国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中,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中发现了石镰、磨盘、磨棒等粮食生产与粮食加工工具;而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中没有发现石镰,却有石刀,没有发现磨盘、磨棒,却有石杵。这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 )
分布地区广泛 形成南北差异
技术水平高超 生产工具多样
2.(2024·河南郑州高二期末)考古发现,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均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如铁犁铧、五齿锄、铁镰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
铁制农具使用广泛 冶铁技术发展成熟
庄园经济开始出现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3.(2023·河北张家口高二测试)古代赫梯人给人类提供了最有用的金属,成为最先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赫梯人正是依靠这种用金属制作的兵器大举南侵,成了两河流域的霸主。据此可知 ( )
经济发展促使铁制工具的变革
冶铁技术诞生于两河流域
铁制兵器提升了赫梯人战斗力
古代铁器的使用范围有限
4.(2023·安徽蚌埠高二期末)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在《耒耜经》中对某一农业生产工具有过这样的记载:“它是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该农具 ( )
以自然力为动力
从北方逐渐向南方区域推广
最早产生于宋朝
是中国古代耕犁成熟的标志
5.(2023·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据此可知,与翻车相比,筒车的优势在于 ( )
解放了劳动力资源 扩大了灌溉的范围
灌溉与排涝相结合 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题组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6.(2023·浙江诸暨高二期中)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地质时代上说,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存在的时间看,距今约300万年到1万年左右。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场景的是 ( )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从事采集和渔猎
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7.(2023·海南海口模拟)下图是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这可用来说明,海南 ( )
石器时代人们嗜好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
先秦时期奴隶的辛勤劳作
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
8.(2023·浙江浙南名校大联考)下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
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9.(2023·河北保定高二期末)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当时 ( )
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题组3 劳作方式的发展
10.(2023·河南洛阳高二期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
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农民是国家赋税的承担者
庄园式的劳作方式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 )
地点 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 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7.6%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 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
12.(2022·天津市南开区一模)考古工作者在关中地区的富平、陇县、扶风、咸阳、长安、渭南等地,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其中有铧、犁、锄、铲、镰等。这能够说明当时 ( )
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铁农具在全国普及
个体劳作开始出现 犁耕技术日趋成熟
13.(2023·广东金太阳高二期中)从目前已发现的两汉冶铁遗址来看,绝大多数遗址都在矿山附近,缺乏水力牵引。元朝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对东汉杜诗创制的水排考证道“去古已远,失其制度”,经过他“多方搜访”,才弄清楚。这说明 ( )
汉代水排用于农业灌溉
古代水排技术尚未成熟
东汉水排制造工艺高超
古代水排未被广泛使用
14.(2023·浙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高二期中)中国古代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这种演变反映的本质是 ( )
人口的增加 土地的开垦
生产力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变化
15.(2024·河北承德高二期末)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 )
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
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
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5分)
16.(2023·浙江诸暨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1)指出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或民族),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说战国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用铁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情况。(8分)
(2)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训练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D [通过材料列举的两处考古遗址的生产工具状况,可知当时原始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呈现出多样性,故选D项;材料只介绍了两处遗址,不能说明分布地区广泛,排除A项;两处遗址都在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生产工具仍处于磨制石器阶段,无法说明技术水平高超,排除C项。]
2.A [据材料“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均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可知,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且种类齐全,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铁制农具使用广泛,故选A项。]
3.C
4.D [据材料可知,该生产工具是曲辕犁,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故选D项;曲辕犁是以牲畜为动力,而非自然力,排除A项;曲辕犁最早产生于江南地区,又称为江东犁,排除B项;曲辕犁最早产生于唐朝时期,而不是宋朝,排除C项。]
5.A [通过对比两幅图可知,翻车依靠的是人力,而筒车则是依靠水力,与翻车相比,筒车的优势在于解放了劳动力资源,故选A项;仅凭两幅图的信息不能看出翻车与筒车的灌溉范围,故排除B项;翻车可灌溉,亦可排涝,故排除C项;翻车与筒车都受地理条件限制,故排除D项。]
6.D [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旧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且用火取暖、烧烤食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旧石器时代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的生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旧石器时代是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山顶洞人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B [石纺轮是一种纺线工具,磨制工具是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故选B项;装饰品是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用品,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是当务之急,嗜好装饰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史前人类还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旧石器时代制作工具使用的是比磨制更简单的打制方式,图片史料是磨制工具,排除D项。]
8.A [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能制成圆形坯件并且控制坯件的厚薄;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陶瓷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故选A项。]
9.C [据材料“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可知将姓氏或别名刻在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可以强化手工业者的责任意识,说明对匣钵的质量要求高,故选C项;材料讲述的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作坊,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匣钵制造业的情况,不能说明整个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匣钵制造业的分工情况,排除D项。]
10.A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自己生产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说明中国古代农民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故选A项;材料强调中国古代农民生产经营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以自给自足为主,并无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古代农民的经营方式,并不能得出农民是国家赋税承担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农业家庭式劳作,并非农业庄园式劳作,排除D项。]
11.A [铁器是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楚国境内铁农具的大量出土,反映了这一时期楚国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精耕细作是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仅凭题干材料无法判断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否形成,排除B项;材料只是简单展示了铁器的出土情况,没有说明这些铁器的生产状况,排除C项;农耕中普遍应用铁农具是到了汉代以后,排除D项。]
12.A [“关中地区的富平、陇县、扶风、咸阳、长安、渭南等地,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其中有铧、犁、锄、铲、镰等”说明铁农具在汉代已经运用较广,铁器多说明冶铁技术发展快,故选A项。]
13.D [虽然汉代已经发明了“水排”,但两汉冶铁遗址绝大多数都在矿山附近,缺乏利用水力的条件,这就说明汉代“水排”的利用非常有限,元朝王祯说“去古已远,失其制度”,他“多方搜访”才得其详,说明后世对水排的使用并不多,故选D项;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不是农田灌溉工具,故排除A项;水排是一种冶铁工具,而且材料只是强调后世王朝失去了对水排记载和传承,B项表述错误,排除;“绝大多数遗址都在矿山附近,缺乏水力牵引”说明材料主要探究的是东汉时期水排在冶铁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而不是水排自身的制造工艺,排除C项。]
14.C [据材料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个体劳作取代集体劳作,即材料中演变反映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故选C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古代耕作方式不断演变是由生产力进步决定的,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A项;土地开垦的原因还在于生产力的进步,排除B项;劳作方式的变化指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劳作转变,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15.C [据材料“中古早期……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可知,欧洲由原来的二田制进步到三田制,是因为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劳动工具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
16.(1)国家:赫梯国家(赫梯人)。
情况: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在纺织业、农业、制车业等行业,均使用上了铁制工具;行业内部,铁制工具种类丰富,分工明确,形成体系。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 练习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