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适应训练历史试题(答案)

新泰中学2024级高一上学期适应性训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被誉为“辽河第一村”,是距今约8000年的古老聚落遗址。这里发现了人工龙形堆石遗迹(如图),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的龙,出土的玉器更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真玉的实例,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为查海遗址题字“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由此可推知( )
A.旧石器时代先民过着群居生活 B.新石器时代先民进入原始农业定居生活
C.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奴隶制文明 D.查海遗址分工细化手工业制造技术先进
2.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一直以来,对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及渊源众说纷纭。2013年12月,北大考古学院的学者采用最新技术,对三星堆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得出了三星堆青铜器和殷商青铜器可能拥有同一来源的结论。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学证据佐证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
C.古蜀文明和殷商文明可能存在交集 D.商朝统治范围扩展到今四川地区
3.商朝时商族人认为天命只降于商人,故而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上天能够永远保佑商族;后武王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这种变化( )
A.推动仁政治国理念形成 B.适应分封制对内外服制度的取代
C.使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保证了周朝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
4.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亲为主,加上重要的姻亲、功臣,沿着周人的东、北、南三个方向,占据交通津要和重要农业生产地区。受分封的贵族及其族人迁出故地、移往他处,出于控制和开发封地的考虑,其移民人数必然不少。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拓展了华夏文化认同疆域 B.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C.结束了商代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监察
5.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6.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7.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8.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具体说,就是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开拓为240步一亩,重新设转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表明( )
A.实际上维护井田制 B.推行均田制,保证赋役收入
C.抵制土地兼并现象 D.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9.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的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C.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10.战国时,吴起与曾子有一段师徒缘分,李斯、韩非亦曾列荀子门墙之下,后皆出儒入法;申不害的学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荀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重法的成分,杂家更是以“兼儒墨,合名法”为其学派特色。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私人讲学蔚然成风 B.诸侯兼并愈演愈烈
C.士人阶层开始崛起 D.学派开放自由互鉴
11.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比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因此被组织成一台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
1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1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汉书 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朝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实现国家统一
C.彻底消除地方隔阂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14.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 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
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 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5.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
A.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 B.察举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
C.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 D.中国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16.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而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诸吕。由此可见,汉初封国制度( )
A.有效解决了王国问题 B.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C.造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D.彻底消除了割据隐患
17.下图是从汉武帝经东汉光武帝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发展轨迹。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弱化 B.丞相的权力得到强化
C.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 D.内廷机构逐渐外廷化
18.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了经济控制
C.有效稳定了市场秩序 D.解除了国家威胁
1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说:“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
A.维护“天人感应”思想 B.强化封建伦理秩序
C.确立儒家思想独尊地位 D.瓦解传统礼乐制度
20.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在此之前,他曾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各地州牧,如“诏(岑)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辄行太守事”“帝嘉其(鲍永)略,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等。但两年后,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刘秀对刺史制度的调整( )
A.立足于政治局势的变化 B.改变了地方行政区划
C.反映了诸侯势力的削弱 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21.西晋初年,马隆奉旨去西北平叛,他将募兵标准定为“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并亲自检查考核结果,短短时间就募得3500人。同一时期的魏晋士族墓葬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有大量人们使用弓箭的画面(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当时的射箭活动( )
A.深受玄学风潮影响 B.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C.成为贵族社交礼仪 D.承载多重社会功能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
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23.从公元2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 )
A.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
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 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24.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25.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26.隋灭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A.源于南方经济实力的增长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27.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时期。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表明唐代(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统治秩序得以重构
C.民众参政程度提高 D.社会治理方式丰富
28.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29.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代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 )
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
30.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31.以下选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距今约4万至1万年左右的水洞沟文化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该遗址兼有新旧石器时代特征
B 距今约7000多年的高庙文化遗址发现大型祭祀场所和房屋 我国礼制文化发展比较成熟
C 距今约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石磨和石镰等工具 该遗址有助研究我国农业起源
D 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有500余处且规模大小不一 该遗址阶层分化十分突出
A.A B.B C.C D.D
32.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
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导致了思想趋同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推动了百家争鸣
33.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
A.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 B.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 D.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34.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35.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36.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 )
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37.汉初,王国保留较大置吏权,“擅杀生”,可不用汉法;文帝初年,王国两千石官员及其以上统一改由中央任命,用汉法;及至景帝,“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从而使诸侯王基本丧失了治民权;武帝以后,进一步剥夺了诸侯王的全部置吏权。由此可知,西汉(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君相矛盾有所缓和 D.朝廷选官制度剧变
38.史载,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先祖拓跋力微、沙漠汗等已经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北魏建立者拓跋珪初定中原,即“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后来继位的统治者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这些记载表明( )
A.北魏政权全面学习汉文化 B.鲜卑族率先完成封建化转型
C.中原文化加快了北魏发展 D.孝文帝改革具有历史传承性
39.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南北方的观念趋于一致
C.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40.“鸿胪井刻石”位于旅顺黄金山下,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关于此石的最早记载见于《辽东志》:“井上石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 B.军事部署和军队慰问
C.政府赈灾和民间救助 D.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
时间 移民措施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 “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五十万人谪戍之。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 “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
材料二 东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虚,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转移。魏晋以来移民规模更大,游牧民族的内迁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人地压力,而游牧的习性使他们把大片农田变成牧场和彼此厮杀的战场,原居的汉人只有移民才能求得生存。此时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至闽江、珠江流域。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大量移民在南方定居下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陈衍德《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移民的不同,并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的影响。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A C B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D D B D B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A C D A C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D B B C A D A A
41.(1)特点: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移民主要移向边疆地区;移民数量庞大;群体多样化。(8分)
(2)不同:少数民族因气候、疾病因素被迫移民;中原人民因战乱南迁;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6分)
影响: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推动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导致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6分)41.
(1)【8分】
新泰中学2024级高一上学期适应性训练
历史 答题卡
考号: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 考生答题前,在规定的地方准确填写考号和姓名。
2、 选择题作答时,须用2B铅笔填涂,如需对答案进行修改,用橡皮轻擦干净,注意不要擦破答题卷。
3、 在答题卷对应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超出黑色边框,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卷面清洁,不要将答题卷折叠,弄破。
41.
(2)【1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个小题1.5分,共45分)
1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 21 [ A ] [ B ] [ C ] [ D ] 26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 22 [ A ] [ B ] [ C ] [ D ] 27 [ A ] [ B ] [ C ] [ D ]
18 [ A ] [ B ] [ C ] [ D ] 23 [ A ] [ B ] [ C ] [ D ] 28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 24 [ A ] [ B ] [ C ] [ D ] 29 [ A ] [ B ] [ C ] [ D ]
20 [ A ] [ B ] [ C ] [ D ] 25 [ A ] [ B ] [ C ] [ D ] 30 [ A ] [ B ] [ C ] [ D ]
31 [ A ] [ B ] [ C ] [ D ] 36 [ A ] [ B ] [ C ] [ D ]
32 [ A ] [ B ] [ C ] [ D ] 37 [ A ] [ B ] [ C ] [ D ]
33 [ A ] [ B ] [ C ] [ D ] 38 [ A ] [ B ] [ C ] [ D ]
34 [ A ] [ B ] [ C ] [ D ] 39 [ A ] [ B ] [ C ] [ D ]
35 [ A ] [ B ] [ C ] [ D ] 40 [ A ] [ B ] [ C ] [ D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适应训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