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九月提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观察表格,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协定关税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时间“1843年前后”“中英进出口税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中国的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遵照这一条款,出现了表格中的税率的变化。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获得更多赔款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的利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可知,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D项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和赔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从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其预见的是( )
A. 占领香港岛 B. 火烧圆明园 C. 割占中国l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D. 割占九龙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终为中国患者,从俄罗斯乎”可知,强调的政权是俄罗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可以证明“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这个预见是正确的,C项正确;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排除B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D项。故选C项。
4. 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是
A. 《虎门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黄埔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可以看出,汉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依据所学,《天津条约》开放南京、汉口十处为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舰船在长江口岸航行。因此B正确。 《虎门条约》是《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排除A。《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大幅增加赔款额度,排除C。1844年签订中法《黄埔条约》,法国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并扩大侵略权益,获得在沿海通商口岸航行的特权,排除D。综上故选B。
5. 有人说:西方侵略者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签订《北京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C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有利于外国对中国的控制,但是对文明没有影响,故排除A项。获取大量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与中国文化无关,故排除B项。《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与题目要求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C。
【点睛】本题的中心词语是“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根据这一限定词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A. 中国开启了外交的近代化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先进人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可得出清政府设立专门处理对外事务的机构,体现出了当时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先进人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7. 恩格斯说过,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沙俄 D. 法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所以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C项正确;美国、法国没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中国领土,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走九龙司地方,排除B项。故选C项。
8.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 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铁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导致国力衰减”可知作者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只限于广东一带,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几百万中国人死去……导致国力衰减”,也就是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铁路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 洪秀全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试图根据自己的设想重塑中国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具体反映洪秀全这一思想的文件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劝世良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大同社会,这显然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A项正确;《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排除C项;《劝世良言》是基督教,在中国进行传教的时候,印刷的传教手册,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政权,形成了太平天国、清朝对峙的局面,B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 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 武昌起义是在武汉而不是在南京,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轨迹的示意图,其中②处指( )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天京事变 D. 天京陷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轨迹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C项正确;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排除A项;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排除B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列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
A.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成就。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维护的是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了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它在客观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ABC项表述均错误,D项表述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通过图片判断出历史事件,然后依据所学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结果和产生的历史影响,即可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3. 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此次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
A. 文献史料 B. 口述史料 C. 实物史料 D. 档案文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时期,黄海大战中,“经远”舰在管带林永升指挥下奋勇作战,随“致远号”冲击日本舰队,在被日舰重创后奋然撞向日舰,意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联合舰队四艘巡洋舰集火击沉。因此考古发现的沉船经远舰属于“实物史料”。选项C符合题意;文献史料,是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A排除;口述史料是口头叙述,B排除;档案文书,是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资料,D排除。故选C。
14. 《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给日本巨额赔款
B. 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C. 开辟新内河航线
D. 允许日本投资办厂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马关条约》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15. 近代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是在暴力胁迫下订立的,其内容基本上是单方面给予列强种种特权,因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产生于(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潮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其中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以前条约中没有的内容,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C项正确;《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排除A项;1860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排除B项;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排除D项。 故选C项。
16. 《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一书中写道:“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转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转化成的实际行动,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 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
A. 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 B.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C. 百日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戊戌政变六君子为民请命慷慨激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可得出材料描述的是公车上书事件,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族凝聚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而不是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8.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A. 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 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 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只是局限于社会上层精英分子的活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材料不是评价戊戌变法方式,排除A项;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排除B和D项。故选C项。
19.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0. 戊戌变法诸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 发展农工商业 B. 开放言论 C. 废除八股文 D. 开办新式学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开放言论,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故选A。
21.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时间所涉及的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只是一个部分,不能反映全过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瓦解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遭受侵略的过程,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经此血战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 英法联军 B. 八国联军 C. 英美联军 D. 联合国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对华发动侵略战争,B符合题意;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A排除;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23. 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不除旧”是指其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最终洋务运动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A项正确;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属于其“布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作用,排除BC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4. 梁启超主张:“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下列洋务派的主张中,与梁启超海权意识一致的是( )
A. 李鸿章:中国添练水师不容一时稍缓
B. 曾国藩: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C. 奕 :请添设一馆,以教习天文算学
D. 左宗棠:轮船成则漕政兴,海关之税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可得出梁启超主张筹建新式海军力量,而“李鸿章:中国添练水师不容一时稍缓”与其思想是相符的,都主张要建立新式海军,A项正确;“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与海军无关,排除B项;C项是新式学堂,排除C项;D项主张民用航运可以增加税收,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洋务派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旧式制度。这反映出( )
A.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洋务运动受到外国势力的挤压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中国开始了第一次近代化探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洋务派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旧式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体现了洋务运动维护的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说明洋务运动具有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中没有涉及关于洋务运动受到外国势力的挤压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二、非选择题
26.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
(3)请问“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答案】(1)条约:《南京条约》。含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史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感想和看法: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约:根据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清朝失败告终,签订了《南京条约》。含义: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问2详解】
史事:根据材料“清末”“去年今日割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及澎湖列岛被割让。所以“往事”指的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小问3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等疯狂镇压的暴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问4详解】
感想和看法:此题相对开放,符合题意即可,中国近代史屡次遭受外国侵略,而腐败的清政府懦弱无能,中国屡次失败,所以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七章近代化的一小步》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自从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结构的衰败腐朽和观念意识的落后守旧,加之帝国主义者的阻挠破坏、百年动荡战乱环境的干扰以及社会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摘编自李清源《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管窥》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相对西欧的产业革命缺少了哪一环节?其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其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4)综上所述,请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近代化学历的历程(内容)。并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与体会?
【答案】(1)环节:资产阶级革命。原因:以新守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观念:政治变革比技术革新重要,政治变革为技术革新提供保障(单纯技术革新不会成功)。
(3)特点:被迫性;多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曲折性(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4)历程:洋务运动-技术(器物)、戊戌变法-制度;结论:到目前为止近代化探索都以失败告终;体会:中国人们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环节:根据材料一“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可知,洋务运动缺少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环节。
原因:根据材料一“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可知,洋务运动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以新守旧,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领导进行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主张仿效日本,进行政治改革,变法图强。
政治变革观念:根据材料二“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可知,梁启超认为政治变革比技术革新重要。
技术革新观念:根据材料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可知,梁启超认为政治变革为技术革新提供保障(单纯技术革新不会成功)。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三“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可知,中国近代化特点具有被迫性;根据材料三“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知,中国近代化涉及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根据据材料三“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可知,中国近代化特点具有曲折性,近代化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小问4详解】
内容:根据上述材料,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可知到目前为止中国近代化历程是洋务运动学习技术(器物)、戊戌变法学习制度。
结论:根据上述材料,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都是向西方学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可以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近代化探索都以失败告终。
体会:根据上述材料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不断探索,可得出体会是中国人们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28.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政府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成为后世中国人赴外留学的起源,也对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共24分)
材料一 挑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时间是1872年8月。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是30多年了,距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是10多年了,距太平天国暴力革命失败已经8年了,清朝的中外战争都已经结束了。……西方的各种商品,包括坚船利炮、机器制造、甚至铁路电报通过通商口岸,已传到中国;西方的宗教、科技文化书籍,新闻报刊在上海、广东等东南沿海大量刊印发行,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权益暂时得到满足,中外关系处于相对平静时期。洋务派开创的近代化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天津枪炮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规模都在逐渐扩大。
——《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中国影响到底有多大?》
材料二 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
——百度百科《留学幼童公案》词条
材料三 第一批回国留学生职业走向统计表
外资 煤矿 铁路 海军 电报 医疗 教育 海关 从政 私企 返美
13人 6人 14人 17人 15人 4人 5人 2人 12 10 5人
——整理自《中国第一批百位留美幼童在美国,1872—1881》
材料四 留美幼童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从一开始就受到大清洋务派和保守派势力争斗的巨大影响。……确保他们忠于清廷,留洋而不“变色”;……留美幼童在海外的生活开始充满变数。慢慢长大的留美幼童们,剪辫子、着洋装,进一步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与此同时……美国多地出现了排华运动。1875年美国联邦法律《佩奇法》出台,1880年《北京续修条约》的签订,美国开始严格限制华人入境,在美中国留学生也相应的受到影响。……以大清江南道监察御史李文斌为代表的官员开始弹劾留美幼童的留学活动。1881年6月,恭亲王奕 ,代表清廷宣布了对留美学生的处置办法:所有留美幼童撤离回国。
——《清末留美幼童:中美最初交往亲历者》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成行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幼童赴美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表格分析归国幼童职业走向有哪些特征?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美幼童项目为何被终结?
(5)结合以上材料,从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的中外战争基本结束;传统教育存在弊端等。
(2)变化: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出现与传统文化伦理相悖的现象;出现了反清情绪,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等。
(3)特征: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政治、铁路、教育军事、外资私企等,这些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4)原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对清政府统治的威胁;美国排华风潮的影响;传统官僚体制下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5)启示: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强大,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能走向强大;我们要重视教育,使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挑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时间是1872年8月。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是30多年了,距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是10多年了,距太平天国暴力革命失败已经8年了,清朝的中外战争都已经结束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成行的历史背景主要有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的中外战争基本结束;传统教育存在弊端等。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可知,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出现与传统文化伦理相悖的现象;根据材料一“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可知,幼童赴美后出现了反清情绪,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等。
小问3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三“第一批回国留学生职业走向统计表”可知,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政治、铁路、教育军事、外资私企等,这些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小问4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四“留美幼童在海外的生活开始充满变数。慢慢长大的留美幼童们,剪辫子、着洋装,进一步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可知,留美幼童项目被终结的原因是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对清政府统治的威胁;根据材料四“与此同时……美国多地出现了排华运动。1875年美国联邦法律《佩奇法》出台,1880年《北京续修条约》的签订,美国开始严格限制华人入境,在美中国留学生也相应的受到影响”可知,留美幼童项目被终结的原因是美国排华风潮的影响;根据材料四“以大清江南道监察御史李文斌为代表的官员开始弹劾留美幼童的留学活动。1881年6月,恭亲王奕 ,代表清廷宣布了对留美学生的处置办法:所有留美幼童撤离回国”可知,留美幼童项目被终结的原因是传统官僚体制下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小问5详解】
启示: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以及发展变化可知,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强大,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能走向强大;我们要重视教育,使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言之有理即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九月提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观察表格,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协定关税的影响
2.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获得更多赔款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从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其预见是( )
A. 占领香港岛 B. 火烧圆明园 C. 割占中国l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D. 割占九龙司
4. 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是
A. 《虎门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黄埔条约》
5. 有人说:西方侵略者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签订《北京条约》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A. 中国开启了外交的近代化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先进人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7. 恩格斯说过,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沙俄 D. 法国
8.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 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铁路
9. 洪秀全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试图根据自己的设想重塑中国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具体反映洪秀全这一思想的文件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劝世良言》
10. “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11.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轨迹的示意图,其中②处指( )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天京事变 D. 天京陷落
12.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封建制度 D.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3. 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此次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
A. 文献史料 B. 口述史料 C. 实物史料 D. 档案文书
14. 《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给日本巨额赔款
B. 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C.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D. 允许日本投资办厂
15. 近代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是在暴力胁迫下订立的,其内容基本上是单方面给予列强种种特权,因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产生于(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6. 《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一书中写道:“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转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17. 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
A. 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 B.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C. 百日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戊戌政变六君子为民请命慷慨激昂
18.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A. 自上而下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 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 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19.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20. 戊戌变法的诸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 发展农工商业 B. 开放言论 C. 废除八股文 D. 开办新式学堂
21.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2. 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经此血战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 英法联军 B. 八国联军 C. 英美联军 D. 联合国军
23. 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 梁启超主张:“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下列洋务派的主张中,与梁启超海权意识一致的是( )
A. 李鸿章:中国添练水师不容一时稍缓
B. 曾国藩: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C. 奕 :请添设一馆,以教习天文算学
D. 左宗棠:轮船成则漕政兴,海关之税旺
25. 洋务派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旧式制度。这反映出( )
A.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洋务运动受到外国势力的挤压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中国开始了第一次近代化探索
二、非选择题
26.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
(3)请问“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七章近代化的一小步》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自从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结构的衰败腐朽和观念意识的落后守旧,加之帝国主义者的阻挠破坏、百年动荡战乱环境的干扰以及社会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摘编自李清源《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管窥》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相对西欧的产业革命缺少了哪一环节?其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其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4)综上所述,请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近代化学历的历程(内容)。并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与体会?
28.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政府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成为后世中国人赴外留学的起源,也对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共24分)
材料一 挑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时间是1872年8月。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是30多年了,距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是10多年了,距太平天国暴力革命失败已经8年了,清朝的中外战争都已经结束了。……西方的各种商品,包括坚船利炮、机器制造、甚至铁路电报通过通商口岸,已传到中国;西方的宗教、科技文化书籍,新闻报刊在上海、广东等东南沿海大量刊印发行,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权益暂时得到满足,中外关系处于相对平静时期。洋务派开创的近代化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天津枪炮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规模都在逐渐扩大。
——《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中国影响到底有多大?》
材料二 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
——百度百科《留学幼童公案》词条
材料三 第一批回国留学生职业走向统计表
外资 煤矿 铁路 海军 电报 医疗 教育 海关 从政 私企 返美
13人 6人 14人 17人 15人 4人 5人 2人 12 10 5人
——整理自《中国第一批百位留美幼童在美国,1872—1881》
材料四 留美幼童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从一开始就受到大清洋务派和保守派势力争斗的巨大影响。……确保他们忠于清廷,留洋而不“变色”;……留美幼童在海外的生活开始充满变数。慢慢长大的留美幼童们,剪辫子、着洋装,进一步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与此同时……美国多地出现了排华运动。1875年美国联邦法律《佩奇法》出台,1880年《北京续修条约》的签订,美国开始严格限制华人入境,在美中国留学生也相应的受到影响。……以大清江南道监察御史李文斌为代表的官员开始弹劾留美幼童的留学活动。1881年6月,恭亲王奕 ,代表清廷宣布了对留美学生的处置办法:所有留美幼童撤离回国。
——《清末留美幼童:中美最初交往亲历者》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成行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幼童赴美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表格分析归国幼童的职业走向有哪些特征?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美幼童项目为何被终结?
(5)结合以上材料,从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