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选择性必修2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检测卷(答案)

单元检测卷(六)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3·河北沧衡八校联盟高二期中)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致使“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情殊可悯”。由此可知,当时 (  )
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
医务人员的疫病应对失范
各级官员贪污救灾物资和钱财
民间应对疫情的措施无效
2.(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黑死病在欧洲流行了3个世纪,死亡人口达2 500万人,生产几乎停滞,社会动荡,基督教会地位动摇,庄园经济加速解体,人文主义思想兴起。材料旨在说明黑死病的流行 (  )
助推欧洲社会变革 造成欧洲严重灾难
加快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3.(2023·山东潍坊高二期末)1892年德国暴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 594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  )
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
4.(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新全球史》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说明 (  )
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一战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5.(2024·河北承德高二期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包含了280多首治方,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医药治方和巫术治方:医药治方包括饮、食、吞等内服法和熏、敷、熨等外用法;很多治方结尾有“善”“已验”等表示有效的词语。下列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西汉医学 (  )
遵循了整体辨证的思维 关注心理慰藉的作用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注重病方的治疗效果
6.(2023·山西运城高二期中)东汉和帝时,太医郭玉强调:“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自己“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就是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据此可知 (  )
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7.(2023·广东肇庆高二期末)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
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
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8.(2023·湖北孝感高二期中)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该过程体现的原则是 (  )
辨证施治 药食同源
天人感应 望闻问切
9.(2023·河南百校联考高二期中)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讲到了“炁”(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和它的作用:“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这一记载 (  )
说明炁能有效防止大疫发生
系统总结了中医临床诊疗的规律
抨击了民间的鬼神迷信思想
丰富了中国古代疫病治疗的手段
10.(2023·河北唐山教育联盟期中)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表中对中医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战国—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 东汉 《伤寒杂病论》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唐朝 《唐本草》 是世界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 明朝 《本草纲目》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A B
C D
11.(2023·广东惠州高二期末)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这一现象 (  )
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
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
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12.(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末)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分科完备,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并将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引进中国。这些医院的建立 (  )
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意在加强西方殖民统治
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医的地位
消除了国民疾病的发生
13.(2023·河南洛阳高二联考)19世纪,英国人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随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皮尔逊传入中国。他的中国助手邱熺于1817年著成《引痘略》一书,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牛痘术,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此事例可用来说明 (  )
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
近代中国医学业发展较快
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
西医在近代中国广受推崇
14.(2023·浙江杭州高二期末)1958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杭州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在这里,他肯定了杭州的卫生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情。当时,爱国卫生运动 (  )
①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同步进行 ②体现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 ③有助于文明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 ④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④
15.(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二期中)下表为1965年,卫生部党委关于卫生技术人员分布和卫生事业经费使用的报告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城市占比 农村占比
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69% 31%
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57% 43%
卫生事业经费 30%用于以工业部门和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公费医疗 27%用于农村(其中仅16%用于县以下的单位)
乡村医生提升农村医疗水平
医疗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成效显著
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16.(2024·江苏扬州期末)下图为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宣传画《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该作品反映了 (  )
城乡卫生条件的根本改善
社会成员健康意识的提高
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得以缓解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
17.(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末)1981年,安徽嘉山县马岗和石坝公社部分大队的赤脚医生与社员群众,自愿签订医疗预防承包合同,医生签订的合同越多,得的报酬也多。许多赤脚医生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上述改革 (  )
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激发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活力
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
提升了城乡的医疗保障水平
18.(2023·福建龙岩三模)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1种新药,108个目录外新增药品的价格降幅达60.1%,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  )
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19.(2023·河南新未来联考高二期中)英国将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制度;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是以民间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通常独立于州和联邦政府,是非营利性机构。这体现了欧美国家 (  )
卫生服务体系各具特色 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政府治理职能不断强化 公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20.(2024·河北承德高二期末)新加坡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购物指导、退税等额外服务。这表明新加坡 (  )
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
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到强化
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
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 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2.(2024·湖北“宜荆荆恩”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指出“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这一状况在近代医院制度引进之后,才发生巨大变革。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诊断、医疗、配药几乎都是由医生一人负责,一医多能。西方医院则有合理的专业化倾向,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工。医院制度的确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的发现和发明会不断地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中医那种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状况。西医的一整套规范的医护体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也使中医体系相形见绌,对中医以家庭为空间的诊疗程序和护理手段形成冲击。
——摘编自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
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其内容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摘编自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西医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6分)
23.(2023·湖北孝感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致力于对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设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迅速崩溃,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1990年政府农村预算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20%,且逐年下降,而同期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提高到60.6%。
材料二 2002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
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8分)
单元检测卷(六)
1.A [据材料“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等可知清代京城内外发生疫病,贫民因药物短缺暴毙而死,说明清王朝缺乏防治疫病机制,没有常设性的防疫措施,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医务人员应对疫病的举措,无法得出医务人员应对疫病失范,排除B项;材料表明京城没有常设性措施致使贫民药物短缺,并不是因为各级官员贪污救灾物资和钱财,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贫民药物短缺,并没有涉及其他民间应对疫情的措施,无法判断民间应对疫情是否无效,排除D项。]
2.A [据材料“(黑死病使)基督教会地位动摇,庄园经济加速解体,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死病的流行客观上推动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选A项;“造成欧洲严重灾难”只是材料的前半部分“死亡人口达2 500万人,生产几乎停滞,社会动荡”的表现,而材料侧重于后半部分,排除B项;C、D两项不合题意,排除。]
3.A [据材料“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 594人的代价”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德国各地区政府因为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政策的不统一使得德国疫病防治的情况并不理想,故选A项。]
4.B [据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一战期间,陆上和海上的贸易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故选B项;“主要原因”不合逻辑、史实,应为“原因之一”,排除A项;“主要因素”不合逻辑、史实,应为“因素之一”,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合时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7—18世纪,排除D项。]
5.D [据材料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很多治方结尾有‘善’‘已验’等表示有效的词语”,表明药方重视治疗效果,故选D项。]
6.A [“仁爱不矜……尽其心力”说明郭玉主张对患者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上以……贫贱之厄”说明张仲景学医既可以治疗君王、亲人的疾病,又可以救助贫穷低下百姓的困难,即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故选A项;宋代才形成理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表明重视技术,排除C项;平等不是从医的资格,排除D项。]
7.C [据材料“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东晋葛洪……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重视临床经验,东晋葛洪也重视行医过程,且都有著作传世,体现了二人都很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故选C项。]
8.A [据材料“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可知,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的是辨证施治的原则,故选A项。]
9.D [据材料“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可知,炁实际上是当时一种治病的偏方或法术,所以葛洪记载的是通过炁这种偏方进行疫病的治疗,故选D项;炁是一种偏方或法术治病的方法,因此“有效防止大疫发生”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炁系统总结中医临床诊疗的规律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葛洪的记载肯定了禁咒之法炁对治病祛灾的作用,因此C项说法错误,排除。]
10.C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故选C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B项;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D项。]
11.A [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故选A项;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体现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民国以后政府更能科学地看待中西医的关系,利用西医学发展完善中医学,对中医的扶植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可知题中信息反映了国家政策对中医学的要求,无法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排除D项。]
12.A [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西方医疗技术传入中国,这有助于推动中国医学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西式医院和技术引进对中国的影响,与西方殖民统治无关,排除B项;“取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消除”一词有误,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邱熺利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牛痘术,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说明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故选C项;“相互”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医对中医的借鉴,排除A项;“发展较快”说法错误,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落后,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缓慢,排除B项;仅凭牛痘术这一特例,无法得出“西医在近代中国广受推崇”的结论,排除D项。]
14.B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①错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情”说明国家核心领导人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②正确;爱国卫生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自觉纠正不良卫生习惯,③正确;健康中国是2017年提出的发展战略,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15.D [据材料可知,1965年,城市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事业经费都远超农村,体现了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占很大优势,故选D项。A、B、C项与材料均不符,排除。]
16.C [据宣传画《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通过“赤脚医生下乡活动”来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故选C项;“根本改善”夸大了赤脚医生的作用,且材料中的赤脚医生下乡活动缓解的是农村医疗资源匮乏,不涉及城市,排除A项;宣传画属于政策宣传,无法反映社会成员的健康意识是否提高,排除B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时尚未建立,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7.B [据材料“医生……得的报酬也多……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可知,这一改革调动了农村赤脚医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活力,故选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满足”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没有体现城市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
18.C [据材料“价格降幅达60.1%,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可知我国在建设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注重降低新药价格,扩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降低百姓看病买药的负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故选C项。]
19.A [据材料可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医疗服务体系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故选A项;“全民卫生意识”不合题意,与材料英美澳三国的医疗服务体制不符,排除B项;“不断强化”与材料中美国的政府治理职能弱化不符,排除C项;“公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不合题意,材料只提及英美澳三国的医疗服务体制的特点,未见三国公民的健康状况,排除D项。]
20.D [据材料可知,新加坡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可以满足患者从问诊到复诊的一系列问题,卫生服务体系完整,服务到位,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新加坡对来本国的外国病人进行完善的医疗服务,没有涉及新加坡与别国的合作,“联合各国”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新加坡为国际病人进行治疗提供了完善服务,这只是新加坡本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全球公共卫生服务”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新加坡本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未涉及与别国“医疗合作”,排除C项。]
21.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阐述: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抗疟药方,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结论: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示例二 论题: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阐述:由于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以及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疟疾治疗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抗疟知识、药物和疗法。然而,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抗疟西药价格昂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抗疟药物的科研攻关,逐步实现了抗疟药物国产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推广计划免疫,为世界疟疾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结论:我们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22.(1)特点:以师徒相授模式传授医学;医学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延续;强调医生一人多能;医药理念长久得不到更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诊疗护理。
原因:政府重视,医院制度的建立;以学校的模式大规模培养医学人才;医院有专业化的分工;医疗器械的使用率高;医疗科技革新迅速;有完整的医护体系,崇尚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
(2)举措:确立医疗卫生发展方针;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积极培养中西医的医疗人才;增设医疗卫生机构。
23.(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瓦解;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严重;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比重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扩大。
(2)表现:由政府组织、引导,自上而下逐步推开;多方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的层次。
历史意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经济;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选择性必修2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检测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