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素养检测一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考古研究,如图中这些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平方米。城内有宫殿、祭祀、手工作坊、墓地等建筑遗址,墓葬品显示出明显的阶级差别,城外密集分布着村落文化遗址。材料信息能够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B.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
C.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D.出现南北统一的趋势
2、图1、图2所示分别为甲骨文中的“众”和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众”,其形态构成均为“日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这种集体劳作的制度基础是( )
封建土地私有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 )
A.加强道德修养 B.规范执政行为
C.践行以农为本 D.促进政治统一
4.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B.晋国势力走向衰微
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
5.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乡之下有里、亭、邮等。据此可知,秦朝
A.机构设置繁杂导致效率低下 B.注重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C.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D.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6.从汉末直至两晋,原本地位崇高的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闲职,成为名士不耻为之的“浊官”,以至于“多使微人教授”,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选拔制度发生变异
C.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 D.军阀混战政局不稳
7、唐朝载初元年,武则天亲策贡士,殿试自此开始,以后历代沿袭。殿试以一种制度形态昭显“君师合一”,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 )
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 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
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
8、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9、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10.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1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12、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13.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清廷许多大臣认为,仅凭“天朝声威”就可以“慑服夷人”,甚至误传“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有人还提出“绝市闭关,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完全不把洋人放在眼里。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普遍主张严禁鸦片 B.注重营造禁烟舆论
C.力争国家主权独立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4.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家书中写道:“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多数民众反感禁烟抗英
C.官府政治腐败严重 D.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
15.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吉尔雷创作的漫画《在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该画于1792年9月出版,经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这表明( )
A.历史解释决定历史存在 B.史料实证影响历史存在
C.历史认知应具备前瞻性 D.史料实证需要严谨客观
16.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上述两种观点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17.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较为普遍,且主要集中在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其军事防御的意图十分明显、表1 根据各地方志所统计的清代湖北部分地区的寨堡数
地名 孝感 麻城 蕲州 罗田襄阳 应城 枣阳宜城南漳 光化古城均州 房县 竹溪 竹山 京山
寨堡数 127 101 52 49 95 19 22 28 15 19 28 11 43 60 156 138
据此可知,清代湖北地区(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
C.民众生活深受时局影响 D.经济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18.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缓解财政危机,被迫允许地方政府铸造大钱(大面额铜钱),由此带来了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的趋势。这说明此时( )
A.地方割据兴起 B.通货膨胀加剧 C.民族危机严重 D.传统秩序失衡
19.1852年8月,太平军进入湘南后,大量挖煤工人加入起义队伍,组成了土营,负责在攻坚中挖地道、放地雷以轰塌城墙;1852年底,岳阳数千船民和纤夫参加起义队伍,组成水营;使太平军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工兵队伍。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底层民众的愚昧B.民族危机的加深C.社会矛盾的尖锐 D.太平天国的鼎盛
20.1853年,英国前香港总督文翰给外务大臣的报告说:“若各基督教国家,竟帮助清政府来扑灭这个运动,则为大不幸事……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基督教国,虽然尚属疑问,但叛党既以此自任,若果成功,必远胜于现在中国人所习尚的偶像崇拜。”材料中的“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把孔教、佛教、道教斥为妖术。曾国藩在1854年《讨粤匪檄》里面斥其“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并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对上述现象认知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
B.曾国藩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凝聚人心,打击太平天国
C.双方冲突源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是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
22.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给本国政府报告,“许多船只为上海区内的洋行载运军械军火给太平军,……这种交易继续既久,……上海一家洋行在1862年4月就供给了太平军七百九十五门炮和一万一千磅弹药”。该史料可用来佐证( )
A.英国政府支持反清斗争 B.太平天国军事现代化程度高
C.洋商利用战乱获取利益 D.太平军失败于中外联合绞杀
23.下表呈现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价格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
1820年之前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000枚铜钱
1827年 1300枚
1838年 1600枚
1845年 2200枚或更多一些
A.鸦片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地位逆转 B.太平天国运动与世界市场有关联
C.财政危机导致清朝开展洋务运动 D.白银升值提高了晚清国际购买力
24.1853年春,法国驻中国领事在给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提到:几个星期以来,南京等地洋布一匹也销售不出去,就连鸦片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B.英法联军侵略破坏
C.国内政治形势变动 D.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迁百三十篇(代指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以谓“绍名世,正《易传》,本《诗》《书》《礼》《乐》之际”,其本旨也。所云“发愤著书”,不过叙述穷愁而假以为辞耳。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三十篇皆为怨诽所激发…… 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不亦悖乎!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惑于鬼神,《平 准》之算及商贩,孝武(汉武帝)之秕政也。后世观于相如(司马相如)之文,桓宽之论(即《盐铁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 《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者好奇,亦洵(实在)有之。余皆经纬(梳理)古今,折衷(评析)六艺,何尝敢于讪上(上位者)哉……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坚守高尚的情怀)于三代之英,而 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
——摘编自章学诚等《文史通义·史德》
根据材料,指出“后人”和章学诚关于《史记》创作动机的不同观点,并概述章学诚观点的依据。(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史记》编撰上的可取之处,并说明理由。(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某同学研究为研究“王安石变法”搜集的相关史料
人物 生平概况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史料来源
司马光 1019—1086年,尚书左仆射 变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 司马光 《传家集》
朱熹 1130—1200年,理学家 离内外、判心迹,苴常无用于天下……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荆公才作参政第二日,便专措置理财,编置回易库,以笼天下之利,收归公上 朱熹 《朱文公文集》
何乔新 1427—1502年,刑部尚书 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而宋之中叶,帑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于是以其所学于古者,而施于政,凡可以富国强兵者无不为…… 何乔新 《椒邱文集》
胡居仁 1434—1484年,思想家 王介甫保甲法非不善,但小人为官,虐害百姓,训练频数,有违农时,骚然成扰,民不堪苦,若得人行之,因农隙田狩以讲武事,有何不可 胡居仁 《居业录》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上述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士人对王安石变法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 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海国图志》写一则简要的书评。(要求: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表述成文。)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被破坏,直至被完全剥夺。
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历程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正式将协定关税的内容载入条款。
○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提出由外国人组成上海关税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的关税管理权被英、美、法侵夺。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接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中国的海关管辖大权全部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
○1865年,总税务司署在北京成立,统辖全国海关。外国列强不仅控制了海关的税务部门,有支配中国海关关税分配的权利,且控制了港务部门,还控制海关管理人员的教育,甚至还控制了中国的邮政,干涉中国的内政。除此之外,外国列强还规定税款收入必须存入汇丰、德华和道胜三个外国银行,清政府不得随便动用。
——摘编自周春英主编《中国财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表现及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