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 练习含答案)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播(两汉至宋明)
(1)历程
两汉之际 古印度的________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____________________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________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_______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积极性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________的表达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____________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性 佛教文化宣扬的____________、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明末 (1)意大利人__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2)______、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3)《几何原本》《____________》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 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________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
(1)地主阶级
①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提出“________________”。
②清政府
新式学堂 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____________在北京设立
留学教育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________、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译书机构 1868年创办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馆
(2)资产阶级
维新运动 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____________的展开
辛亥革命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____________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________与________的思想
(3)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____________,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清史稿·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钦佩汤若望的学识,曾说:“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摘自教材P9)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持怎样的态度?
试答                                     
                                    
2.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
进入隋唐,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黄金时代,具备了独立发展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创立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包括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八大宗派。这些宗派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容,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2.概念阐释——西学东渐
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艺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3.概念阐释——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1862年成立于北京,是中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官办新式教育机构。该校是在洋务派领袖奕?、桂良和文祥的奏请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于1898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
4.图解历史——西学东渐的深入
学习任务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东传
表现
文字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儒学 (1)3—5世纪,儒学在________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____________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____________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制度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以唐制为蓝本实行____________(2)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____________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 (1)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等方面,也深受________影响(2)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________传播(3)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__________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西传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传入欧洲 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________人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____________日渐衰落
指南针 —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华文化对16—18世纪欧洲的影响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____________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1.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摘自教材P11)材料体现的主旨信息是什么?
试答                                     
                                    
                                    
2.韩国首尔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始建于14世纪。其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宫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摘自教材P11)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喃字
喃字,又称字喃。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京语的读音而创造。6世纪开始盛行。分为假借喃字、形声喃字和会意喃字。喃字因为复杂且过于依傍汉字,始终没有成为的正式文字。1945年越南独立之后,喃字彻底被拉丁字母“国语字”正式取代。
2.概念阐释——东亚文化圈
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制度、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
3.思维点拨——儒家思想对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传教士传入欧洲,得到伏尔泰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扬,他们借用儒家“仁”“仁政”“德治”和“民本”等思想,反对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辨析比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区别
东学西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中华文化对西方民众的吸引,传播是以和平方式展开。西学东渐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科技文化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二者的实质是东西方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难点:通过归纳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途径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主题一 中外文化的交流
任务1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
史料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呈现出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2 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史料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
西学东渐的特点》
【研讨交流】 概括史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成果展示】                                     
                                    
                                    
                                    
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1)历史悠久,空间范围广阔。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期,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空间范围广阔。
(2)被动传入、主动学习兼有。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既有被动的传入学习过程,也有主动的积极学习过程,二者互相交叉。
(3)快速融入,积极本土化。如佛教等传入中国后,迅速走向本土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影响深远,推动社会转型。近代西方先进文化进入中国后,被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利用,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理论工具。
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任务1 汉字在亚洲的传播
史料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陆锡兴教授〈汉字传播史〉评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成果展示】                                     
                                    
                                    
任务2 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史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主编《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史料二 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文化对日本和欧洲的影响。
【成果展示】                                     
                                    
                                    
任务3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史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成果展示】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从文字、儒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对东亚各国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①物质文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传到西方,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思想意识: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政治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流行性,对欧美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解决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欧洲文化危机,使不少知识分子再次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中找到解决欧洲文化危机的办法。
随堂演练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史料阅读”改编)顺治帝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  )
A.徐光启是清朝的重臣
B.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顺畅
C.当时中国接受了西学
D.中国历法借鉴西方历法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0“教材知识”改编)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B.汉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
C.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
D.奈良的法隆寺深受中国唐朝建筑风格影响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学思之窗”改编)唐朝晚期来华的朝鲜人崔致远在《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中写道:“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由这首诗可以看出(  )
A.民族交融空前频繁 B.异域文化影响中国
C.儒家文化影响四邻 D.晚唐社会走向衰落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历史纵横”改编)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影响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政治制度先进 D.崇尚阳刚力量
5.(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2“史料阅读”改编)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从文明演进角度看,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影响是(  )
A.导致骑士阶层的衰落
B.促进欧洲殖民扩张
C.有助于宗教改革的开展
D.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6.(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3“问题探究”改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他同时强调,“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即使“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用这样的态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  )
A.有意识地进行中国道路的探索
B.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同苏联共产党有意识形态差异
D.吸收先进科技文化以恢复经济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前·预习案
学习任务一
1.(1)佛教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本土化 宋明理学 (2)境界 敦煌莫高窟 因果轮回 2.利玛窦 徐光启 泰西水法
南怀仁 3.(1)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京师同文馆 严复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2)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民主 科学
(3)马克思主义
★微思考 
1.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说明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学习任务二
1.东亚 儒学经典 朝鲜、日本 大化改新 科举制度 唐文化 琉球 郑和下西洋 2.(1)阿拉伯 骑士阶层 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 (2)①儒家经典 
★微思考 
1.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产生重要的影响。
课堂·研学案
主题一
任务1 ①渐进性,佛教文化传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
②逐渐本土化,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较多的中国元素。
③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但未能使中国的政治体制产生根本性影响。
任务2 观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说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后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
主题二
任务1 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任务2 对日本: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对欧洲: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任务3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总之,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堂演练
1.D [据材料“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可知,顺治帝承认汤若望在历法方面的造诣,让汤若望修《大清时宪历》,说明借鉴西方历法,故选D项;徐光启是明朝的重臣,而不是清朝,排除A项;“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并不顺畅,排除B项;借鉴西方历法不等于接受西学,排除C项。]
2.C [据材料“在吸收……同时,也……辐射和传播……”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故选C项;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排除A项;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排除B项;奈良的法隆寺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可知当时在长安居住的外国友人有很多,而且崔致远借用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崔致远与于慎微二人在京城为邻且关系良好,这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故选C项。]
4.A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周边国家在制度、服饰、体育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仿照中国唐朝的现象,这说明唐代国力强盛,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对周边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故选A项。]
5.D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可知,火药导致骑士阶层衰落,打击了封建势力;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条件,促进了欧洲殖民扩张;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有这些作用,都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故D项正确;A、B、C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6.A [由材料信息可知,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注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A项正确。]训练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分值: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2024·浙江宁波一模)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
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佛教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改造
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中国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增强
2.(2024·湖南雅礼中学测试五)明末徐光启、李之藻与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祯历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明末清初的学者们通过翻译、编写书籍的方式,介绍、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和火器,如著名的红夷大炮就在军事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可用来说明明清之际(  )
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全面融合
文化交流改变传统外交观念
中国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2024·山东济宁高三期末)下图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
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
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4.(2024·广西柳州摸底)维新变法期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诸文,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培植近代国民的“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和“德行仁义”。这说明严复(  )
否定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涵
旨在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侧重倡导变法的务实之风
主张改造国民思想以救亡图存
5.(2024·河南开封一模)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
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题组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6.(2023·海南海口一模)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讲授儒家经典“五经”。这主要说明(  )
朝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中国史籍关注周边发展
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
中国强化对高句丽统治
7.(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一模)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下列能体现“达到高峰”的史实是(  )
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
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贵族和庄园领主豢养大批武士
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
8.(2024·江苏如皋调研一)下图为唐诗《静夜思》的日文翻译,这反映了(  )
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
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汉字成为世界性通用文字
诗是中日交流的主要载体
9.(2023·河南洛阳高二期中)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促进西方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现象表明中华文化(  )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一体化
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绵延不绝具有顽强生命力
10.(2023·广东东莞高二期末)18世纪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
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贵州遵义一模)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12.(2024·湖北宜昌高三期中)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并提出对华实行“学术传教”的思想,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西方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
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
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13.(2023·山东新高考高二联考)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力图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
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
14.(2023·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16世纪,利玛窦完成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向世界展示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到18世纪,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把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与政治相结合的伦理、无神论的哲学观视为“天赐的礼物”。这表明(  )
传教士来华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儒家宣扬的理想政治具有科学性
儒家思想为欧洲思想解放提供了借鉴
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得到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5.(2024·福建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的。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摘编自周桂英《西学东渐对中国
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在《风俗论》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灵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以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主义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58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
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8分)
训练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C [据材料“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并赐名为保国寺”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完成本土化,其间唐武宗灭佛和唐僖宗重建寺庙都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佛教发展有一定影响,也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的过程较为曲折,故选C项;隋唐时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但唐武宗灭佛与佛教的本土化无关,且东汉时佛教尚未完成本土化,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了儒、道的思想,但材料信息与儒家文化无关,且“改造”说法错误,排除B项;佛教是外来文化,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并非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的强弱,排除D项。]
2.D [据材料“李之藻与传教士……促进了农业生产”“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红夷大炮”可知,明清之际,一些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材料可以说明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故选D项。]
3.D [由“人无弃才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可知,这位思想家看到了中国不如西方的好几个方面,主张更多地学习西方,即除了学习西方坚船利炮,还要培养新式人才、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提倡统治者和人民相互交流、做到名实必符等,这些主张超越了洋务派对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故选D项。]
4.D [严复发表文章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培植近代国民的“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和“德行仁义”,说明严复认识到改造国民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改造国民思想来挽救民族危机,故选D项。]
5.C [据材料“‘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可知,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且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故选C项。]
6.A [据材料“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讲授儒家经典‘五经’”可知,高句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句丽”政权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史籍关注周边发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B [据材料“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唐代达到高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起止时间是618年至907年,646年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故选B项;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排除A项;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排除C项;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文版的《静夜思》体现了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和学习,反映了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日本文字受到中国文字的影响,不能说明汉字成为世界性通用文字,排除C项;诗仅是中日交流的载体之一,政治制度、儒学、土地制度等均为中日交流载体,其地位更是超过了诗,排除D项。]
9.A [根据题意可知,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中国四大发明促进了西方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这表明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文明呈现一体化的发展特点,也不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一体化的动力,排除B项;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是丝绸之路而非中华文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不是强调其绵延不绝、生命力顽强,排除D项。]
10.D [据材料“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可知当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和儒家思想在欧洲受到了推崇,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影响明显扩大,故选D项;材料并未就中国的制瓷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体现“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欧洲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启蒙思想家只是将儒家思想当成推广启蒙思想的手段,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欧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推崇,并未体现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借鉴,排除C项。]
11.C [据材料“佛教杂糅了……报应不爽的理论”可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等,追求来世幸福,且主张布施求福,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其本土化,故选C项。]
12.D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学习中国文化,将欧洲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传入中国,这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故选D项;明清时期,中国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并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世界,排除B项;明末清初,面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传入,中国仍然坚持传统的夷夏观,排除C项。]
13.A [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大臣崔承老虽然主张学习中华文化,但是因地方习俗不一,风俗各异,使学习变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进一步主张有选择性的学习中华文化,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文化方面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涉及政治上的藩属地位问题,排除B项;据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可知,没有强调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该官员主张有选择性的学习中华文化,并不是极力推崇,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到18世纪,伏尔泰、莱布尼茨……视为‘天赐的礼物’”并结合所学可知,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伏尔泰等人作为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
15.(1)西方传教士的媒介作用;传教士本土化的传教策略;西方科技的进步激发了中国人的兴趣;中国学者会通中西的文化实践;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
(2)态度:赞誉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注重理性、规律、法则、和谐。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增多;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儒家经典的桥梁作用;西方启蒙思想家寻求反封建神权、建立世俗君主制的思想武器;明清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居于世界前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影响:中国文化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借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 练习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